石排木箱-石排镇纸箱厂
唐朝
唐朝时因为广州是国际商埠,“屯门地区” (即由现时东莞至大屿山的一片包括后海湾的沿海地区)被用作军港、避风港,和广州海外交通的外港,是海船进出广州的必经之地。《新唐书》曾引用唐朝地理学家贾耽撰《古今郡县道四夷述》中的‘广州通海夷道’条说:‘广州东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门山’。韩愈在《赠别元十八协律》诗之六中写道:‘屯门云虽高,亦映波涛没’。刘禹锡在《踏浪歌》中写道:‘屯门积日无回飙,沧波不归成踏潮’。目前尚未有史料证实韩、刘两位到过屯门。屯门的景色出现在他们的诗作中已说明由于海上交通便利,该地在唐朝已经闻名了。盐池的管理亦相当发达。
末幼主逃难
公元1276年,五岁的宋恭帝和大臣在临安(今杭州)投降元朝蒙古军。将领张世杰拥立的恭帝庶兄宋端宗赵是,并和部众在1277年辗转流亡到九龙“官富场”(应为今观塘一带)。赵是和他的弟弟赵昺休息的大石后来被人刻上‘宋王台’三字。相传流亡朝廷也在大屿山银矿湾(梅窝)和东涌停留过。东涌的侯王庙相传是纪念这个朝廷的一位官员。
后来10岁的赵是病,赵昺被拥立,在梅蔚登基,后人称为宋帝昺。元军赶到,赵昺经浅湾(今荃湾)拟循海路西渡往新会。但当船只驶至今日广东新会崖门时,元军赶到,宋师战败,1279年,大臣陆秀夫背著8岁的赵昺在新会崖山附近跳海殉国,宋亡。
相传当年有相士告诉赵昺如果到达该地时,如果看到有九条龙在该地,宋朝就能再起。当时到达时,因为只数到八个山头(八条龙)因此才会绝望跳崖。不过其实因为中国皇帝亦是龙,因此实际上的确有九条龙在该地。这亦是九龙半岛的名称由来。
另外还有一个传说,指接应的人告诉船家,只要船只过了崖门,元军就因为不能渡海而赶上。不过,原来崖门有两边,而当时船只只过了小崖门、未过大崖门。陆秀夫怕元军会赶上,所以抱着未帝昺蹈海
盐业
宋朝时香港地区的制盐已甚具规模。因为盐业利润高,宋朝政府曾在本地区九龙湾西北,现时九龙城和启德机场的一带,设立‘官富场’,派造盐官并驻兵,管理这一盐场。《宋会要》记载有: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提举广东盐茶司言:广州搏劳场,官富场,潮州惠来场,南恩州海陵场,各系僻远,……欲将四场废罢,拨附邻近盐场所管内,……官富场拨附叠福场,……从之’。隆兴为南宋孝宗年号。从这段史料看,官富场的设置年代当在南宋孝宗以前,至迟在南宋高宗时。大屿山曾是香港地区重要的盐产地。宋高宗时曾招降当地来知等人,选其少壮者为水军,宽其渔盐之禁,称之为腌造盐。宋宁宗时,广东提举盐茶徐安国派人前往大屿山缉捕私盐贩子,引起岛上大规模的盐民起义。以高登为首的起义者一度乘潮涨攻到广州城下。
航海业
宋朝九龙半岛的航海业亦发达。据九龙蒲冈村《林氏族谱》记载,宋时福建莆田一位名叫林长胜的,举家迁往今日附近的彭蒲围(即今日的大磡村)。他一连几代靠行船为生,艚船往来于闽、浙、粤等地。一次,他的孙子林松坚、林柏坚驾驶艚船出海遇到飓风,船毁货失。他们两人力挽船篷,紧抱船上祀祭的林氏大姑神主,浮到东龙岛(南佛堂),安全脱险。他们认为这是神灵保知,便在南佛堂修建了祭祀林氏大姑的神庙。林松坚的儿子林道义后来又在北佛堂修建了一座同类神庙。这个林氏大姑即后来人们所称的天后。宋代林氏家族的迁徙史和本地区南北佛堂天后庙的修建,曲折地反映出当时本地区航海业的发展。
商业、渔业、农业
因为商业的蓬勃,规模较大的移民在宋朝时开始。渔业和农业亦因有需求而发展。宋神宗时,进士邓符协(江西吉水人)在赴广东阳春任县令的途中,曾由海道经过今日新界的屯门,对当地风土之美十分欣赏。因此,他在任满辞官之后,举家迁往岑田(锦田)。邓符协在此置田园、筑庐墓,从事农业开发。他修筑了锦田的南北围,还将其曾祖父母、祖父母和父母的遗骸迁葬新界。据传,到了明朝万历年间,邓氏后裔邓元勋已是富甲一方,拥有良田万亩。到清初康熙年间,邓族不仅拥有锦田一带的富庶土地,在香港岛也拥有不少田地,成为第一望族。
此外,北宋末年,进士侯五郎搬至东莞县,其子侯卓峰迁往今日河上乡筑茶寮,做小生意。其后人目前仍居住在新界的河上乡、燕岗、金钱、丙岗等地。宋代以后,廖、文、彭等族陆续迁入;其中文氏是宋末领袖文天祥的族人和后人。他们与邓、侯两族,合称新界五大氏族。
关于香港的资料
香港 全称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之一。它由位于珠江口、南中国海上的香港岛,与中国大陆连接的九龙半岛和新界地区,以及附近的235个小岛组成。东北部东平洲以北海域及北部深圳河对岸就是广东省的深圳市;水域以南就是广东省珠海市的万山群岛。香港曾一直都是中国领土,但相继于1842年至1898年间被清朝政府分批割让及租借予英国,至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根据中英两国签订的《中英联合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承诺执行“”政策;回归后50年之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体制将不会在香港实施,香港享受除外交和国防以外所有事务的高度自治。
人口:1840年之前,香港只是一个人口仅5000人的小渔村,时至今日,香港的人口超过660万,每年访问香港的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1997年回归后有自己的香港区旗和香港区徽。
名称由来:香港,意为“清香的海港”,大概与很早以前在岛上制造檀香和香烛所散发出的香气有关。
民族:华人占97%,大部分是广东籍;外籍占3%
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
语言:英语、粤语及普通话
誉称:东方之珠、动感之都、购物天堂
区花:紫荆花
历史概览
1842年 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 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给英国。
1896年 英国强迫清政府再订条约,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岛屿,租期9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日本占领。
1945年 日本投降,又被英国重新占领。
1984年 中英签署关於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97年 香港回归中国,实行“”、“高度自治”。
气候温度
香港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为22.8摄氏度,平均降雨量为2225毫米,平均相对湿度78%。
春季(3月至5月中旬): 天气回暖潮湿,经常有雾和毛毛雨,平均气温摄氏二十三度,湿度百分之八十二;
夏季(5月下旨至9月中旬): 仲夏之后是台风季节,夏季天气炎热潮湿,下午气温可以升逾三十一度,间中有骤雨和雷暴,平均气温二十八度,湿度百分之八十;
秋季((9月下旬至12月下旬): 天气晴朗,清凉干爽,所以是抵港旅游旺季。平均温度二十三度,湿度百分之七十二;
冬季(12月中旬至2月下旬): 天气最凉爽干燥,间中会有寒流从北面内陆吹来,届时温度可能会降至八度以下,至于冬季的平均温度是十七度,湿度百分之七十二。
喜庆节日
香港的多元文化,也体现在众多的节日之中。这为香港人带来更多的热闹与欢乐,也为旅客造就了更多的惊喜。中国的传统节日热闹、喜庆、吉利,当然不能错过;西方的节日新潮、刺激和有趣,更是令人兴奋。
农历新年(农历正月):新年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除了合家团圆、拜访亲友等必不可少的内容;
香港的春节特色项目还有:
年宵花市:农历新年前数天在多区举行,其中一年一度的年宵花市最热闹,出售桃花、菊花、 水仙花等各种贺岁鲜花及其他商品。
花车巡游:大年初一,在市内举行。每年的巡游表演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花车,以及显示不同地区文化和风情的巡游队伍,组合成多姿多采的大型表演,庆贺新一年繁荣丰盛。
烟花汇演:大年初二 ,在维多利亚港海面举行。海港两岸和高层建筑临海的一面,都成了最好的观赏位置。
圣诞节 (12月25日) :圣诞节是香港最热闹、最隆重的节日。维多利亚港两岸的高大建筑,提前个多月就布置上色彩缤纷的灯饰,各商店也换上圣诞装饰,仅是这一风景,就引得不少游人赞叹不已。此时的香港,展现出最辉煌的城市面貌,如果对香港的繁华有兴趣,那么,最好的游览时间一定是圣诞。
最热闹的是平安夜,教堂里有神圣的平安夜弥撒,一些酒店和商场还有唱诗班献唱圣诞歌,全港市民纷纷涌到街上,其中,尖沙咀海滨花园长廊和临近大街更是人潮涌动。
如果能在圣诞来香港,购物也是一大乐趣。这时各大商场都会实施大减价,可低至半价, 这已经成了香港的惯例,香港居民都会选择这个时候购买圣诞礼物,为至爱送上浓浓的暖意。
元旦(1月1日)、情人节(2月14日)、天后诞(农历三月二十三)、佛诞(农历四月初八)、太平清醮(农历四月初八)、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盂兰节(农历七月十四)、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万圣节(10月31日)。
香港历史:从小渔村到国际大都市
主条目:香港历史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在香港居住。在新界和大屿山不少地方曾经发现新石器时代人类聚居的遗址。唐朝开元廿四年,香港属于循州。设立屯门军镇[1],派员2000驻守来保护海上贸易。当时军队屯驻在今天的屯门,该区因而得名。及由于大步一带海面盛产珍珠,南汉刘氏遂于公元963年设官办珠场,称为媚川都,宋太祖赵匡胤灭南汉后明令禁止官方采珠。至元朝曾复采官珠,但受到士绅反对,不久又再次停办。明清两朝采珠事业时禁时驰,但仍不能回复至五代十国时的昌盛。
香港自唐朝至清朝康熙元年,即公元1662年止,香港的沥源,大奚山沙螺湾的土壤适合牙香树生长,所以种香及产香也慢慢发展起来,据考证明朝时由东莞南部、新安全境(包括香港)所有香树制品皆用木箱装好,经陆路运至尖沙头的香埗头(运香树制品码头)用小艇到石排湾,再用俗称大眼鸡的艚船至广州,再用陆路经南雄,越大庾岭,过赣江至九江市,再沿长江输往苏杭销售。公元1662年清朝为防犯沿海居民接济及明朝遗臣郑成功反攻,遂下迁海令,使种香及产香大受打击,即使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复界,亦难复旧观。
香港海岸线漫长,故香港多处皆适宜兴建盐场公元971年北宋开宝四年于今日的九龙湾一带设立官富场并派盐官驻守,负责产盐及统筹各小型盐场。公元1183年(南宋孝宗淳熙10年5月29日)大奚山的私盐被禁引起公元1197年(南宋宁宗庆元三年)大奚山发生骚乱。南宋末年,两位小皇帝宋端宗赵是和宋帝昺赵昺被元朝军队逼迫逃到香港,据说曾在一块大石头上休息,人称该处为宋王台。后来宋帝昺在梅蔚登基,因元军追赶,遂经浅湾循海路西渡前往新会。但当船只驶至今日广东新会崖门时,被元军赶到,陆秀夫于是背负8岁的赵昺跳海而。
公元1514年(正德九年)葡萄牙派兵抵达并攻占屯门,遂于1521年(正德十六年)中葡战争爆发,战役持续了四十天,葡军陷入苦战,但仍未肯撤退更于6月27日增派两艘军舰从马六甲赶来增援,仍无法挽回败局。最后,他们决定把剩下的士兵集中到三艘军舰上,准备突围。9月8日早上,三舰试图天黑突围,不幸遇上中国的战船,双方又发生了激战,葡军寡不敌众,陷入了绝境。不久,海上刮起了风暴,敌舰因船体大,乘风逃脱,狼狈返回马六甲。但葡军不甘心失败,翌年四月,再派出由四艘军舰组成的舰队,路上又增加了两艘,企图重新占领屯门,于7月10日进犯中国海区。8月,两军在大奚山茜草湾附近对峙。由于中国海防实力已大大加强,此战从茜草湾海面一直打到了哨州[2]海面,中国海军缴获敌舰两艘,生擒舰长于都卢等官兵四十二人,斩首三十五人,明军大获全胜。
清代香港属新安县管辖。清廷为防沿海居民接济明朝遗臣郑成功,遂于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下令迁海,沿海居民须向内陆迁徙五十里,使居民家园尽失。加上实施海禁,香港本区受严重影响。迁海后渔盐业废置、田园荒芜,沿海居民深受迁海之苦,广东巡抚王来任、广东总督周有德请求复界。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 朝廷终允复界,本区居民陆续迁回。因此新界五族[3]于上水设立报德祠[4]恭奉两公该祠及邓族于岑田设立周王二公祠内设周王二公书院并每十年打醮一次以作答谢。
英治时期
早期统治
1842年,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被大英帝国打败,并于翌年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将香港岛连同邻近的鸭脷洲割让与英国。1860年清廷再败于英法联军,被逼签下《北京条约》,把九龙半岛南部、经常对香港岛扰乱治安的地区连同邻近的昂船洲一同割让给英国。当时在九龙半岛上的新边界只用矮矮的铁丝网分割,位置就在今天的界限街。1898年,英国通过与清廷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及其他一系列租借条约,租借九龙半岛北部、新界和邻近的两百多个离岛但九龙砦城除外,租期99年。这一系列的租借和割让,形成了今日香港的边界。
中华民国建立以后,国民政府有意取消不平等条约。无奈国力不继,北伐的事情使国家政府无闲考虑取回香港的主权。但是,当时香港政府仍然开放中港边境,两地市民依然可以自由来往。当时不少香港人为了建设国家,除了捐钱回国以外,更身体力行的加入国民政府里工作。前国民政府外长伍廷芳就是当时香港的名流。
抗日期间
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在1938年登陆广东,并迅速占领与香港为邻的广州及附近地区并派间谍潜入香港调查英军的布防位置。香港的华人支持抗战,出钱出力,日本军政府为此表现不满,曾多次向英国的领事抗议。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后数小时后,同时进攻马来亚及越过深圳河侵占香港。其间日本和加拿大及英印军发生多场激烈战事。最后由于驻港英军战力不足,1941年12月25日,当时的港督杨慕琦宣布向日本投降,开始了香港3年零8个月的日治时期。期间,日本人为方便统治,多次将港人迁回中国大陆。
香港被侵占过程是什么啊?谁知道……
香港 全称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之一。它由位于珠江口、南中国海上的香港岛,与中国大陆连接的九龙半岛和新界地区,以及附近的235个小岛组成。东北部东平洲以北海域及北部深圳河对岸就是广东省的深圳市;水域以南就是广东省珠海市的万山群岛。香港曾一直都是中国领土,但相继于1842年至1898年间被清朝政府分批割让及租借予英国,至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根据中英两国签订的《中英联合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承诺执行“”政策;回归后50年之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体制将不会在香港实施,香港享受除外交和国防以外所有事务的高度自治。
人口:1840年之前,香港只是一个人口仅5000人的小渔村,时至今日,香港的人口超过660万,每年访问香港的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1997年回归后有自己的香港区旗和香港区徽。
名称由来:香港,意为“清香的海港”,大概与很早以前在岛上制造檀香和香烛所散发出的香气有关。
民族:华人占97%,大部分是广东籍;外籍占3%
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
语言:英语、粤语及普通话
誉称:东方之珠、动感之都、购物天堂
区花:紫荆花
香港名字的由来、历史是怎样的?
东印度公司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成功地成立往返中英两国的海运企业,然后有很多英国商人来到中国。东印度公司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在广州成立了一个贸易站。因英国需在中国大量采购茶叶,而中国不需向英国购货,故导致英国严重贸易逆差,几近出现白银荒。后来英国人向中国倾销鸦片,平衡两国贸易,但此举使中国出现贸易逆差,白银大量外流,致通货膨胀;民众也因吸食鸦片而损害健康。
于是有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割让香港岛
两国的贸易磨擦终导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1839年至1841年)。清朝被英国打败,英国海军的查理·义律与清朝大臣琦善谈判后签订《穿鼻草约》,将香港岛割让予英国。义律根据协议,于1841年1月20日登陆今上环水坑口街 (Possession Point) 一带,并占领香港岛。但清政府认为琦善无权割地而不承认穿鼻草约,并将琦善革职。而当英国政府收到《穿鼻草约》的消息后,亦对条约中无提及开放通商而大为不满,于是改派砵甸乍(Henry Pottinger)为全权代表到中国。之后战事扩大,英军先后攻占厦门、宁波、上海、镇江,抵达南京下关。清政府被迫命耆英于1842年8月签订《南京条约》,正式将香港岛割让予英国。自此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
------------------------------------------
附:香港沦陷后的殖民地史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另一个主要目的是要取得与中国贸易的自由。在香港建立基地以后,即宣布香港为自由港。英国的商人,包括鸦片商贩,逐渐将香港建立成与东方自由贸易的枢纽。美国的鸦片商贩及银行家亦有到香港参与跟中国的贸易。
1851年太平天国起,不少华南商人迁往香港逃避战乱。香港人口由1851年的33,000多人,增至1865年的12万多人。香港亦逐渐取代广州,成为中国沿海的主要转口港。除了货物的转运外,香港亦成为华南中国人移居海外的中转站。从1851年至1900年期间,超过200万广东及福建人经香港移居海外,或被运往海地充当劳工。
第二次鸦片战争、割让九龙半岛
1856年至1858年,清朝再败于英法联军,被逼在1860年签下《北京条约》,把九龙半岛上经常对香港岛扰乱治安的地区再割让给英国。当时的清廷已经是日薄西山,在九龙半岛上的新边界只用矮铁丝网分割,位置就在今天的界限街。
1890年代,南中国发生鼠疫。1894年春,在广州传出超过十万人亡的消息。同年五月,太平山中国人集中聚居的地区亦爆发了病症,每天的亡人数最多达一百人。结果当年之内共有2,552人于瘟疫,为数约十万名的华人离开香港,贸易额亦一度大幅下降。之后三十年之内,鼠疫仍偶尔在香港出现,1898年至1900年期间,便再有1,290于鼠疫。
租借新界
1897年中国山东发生德国传教士被杀事件,德国乘机占据山东的青岛,俄国亦进驻旅顺和大连。英国则占领山东的威海以平衡列强势力。同时法国亦借机进驻广东的广州湾(今湛江)。为了平衡法国在南中国的势力,英国政府以香港的防卫需要加强为由,向清政府从1898年7月1日起租借九龙界限以北,深圳河以南的新界。这些地方后来成为现在的新九龙、新界,以及邻近的两百三十六个离岛。租借为期九十九年,在1997年6月30日午夜12时届满。
----------------
1997.07.0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香港最早可以追潮到什么时候
香港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东汉。1 9 5 5 年发现的李郑屋古墓,可以证明早在两千多年前,香港便已有人居住。
唐朝时候,青山(屯门)一带,已有很多中国人居住,当时的青山,是一处颇为繁盛的港埠。并有唐朝驻军,保卫珠江的入口,外国来的船支,必须经过青山,才可转去广州。
宋朝时,一位官员邓符协被派到广东做官,经过青山,很喜欢此地,于是,在任满后,和家属定居于锦田山谷,建立了一个村落,称为“北围”。他的子孙后来又建立了“吉庆围”。
清朝时候,清兵于1 6 6 2 年派兵到现在的新界,并命令乡民留辫。香港在清朝时,一直在对外通商中扮演重要角色,因为,香港在地理上与广州唇齿相依,而广州是清朝对外开放的唯一商埠。
英国在后来的对华贸易中,发现香港的重要性,认为如能据为已有,将对其扩大对华及其他远东诸国贸易,有极大好处。因此,在1 8 4 1 年,中英鸦片战争后,要求战败的中国清政府割让香港。
在英国占领香港前,香港基本上是一个荒岛,岛上南部的赤柱、大潭笃和石排湾,东部的阿公岩,水井湾等,有一些渔民居住。其他黄泥涌、灯第洲、七姊妹等几处,则有一些小村湾,当时,岛上的居民约3000人。
《1 8 9 8 年,是香港历史上相当重要的一年。这一年,香港的边界,从北九龙再向北推进至深圳河岸,西至后海湾,使香港行政区的面积扩大了十倍。
1 8 9 8 年,列强企图瓜分中国,清朝朝败,任人宰割,英国政府乘机向清廷提出租借新界。当年6 月9 日,英国驻华公使宾纳乐和李鸿章在北京签订“中英展拓香港界专条”,英国以租借为名,取得了新界,为期9 9 年,7 月 1 日生效。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在香港居住。在新界和大屿山不少地方曾经发现新石器时代人类聚居的遗址。唐朝开元廿四年,香港属于循州。设立屯门军镇[1],派员2000驻守来保护海上贸易。当时军队屯驻在今天的屯门,该区因而得名。及由于大步一带海面盛产珍珠,南汉刘氏遂于公元963年设官办珠场,称为媚川都,宋太祖赵匡胤灭南汉后明令禁止官方采珠。至元朝曾复采官珠,但受到士绅反对,不久又再次停办。明清两朝采珠事业时禁时驰,但仍不能回复至五代十国时的昌盛。
香港自唐朝至清朝康熙元年,即公元1662年止,香港的沥源,大奚山沙螺湾的土壤适合牙香树生长,所以种香及产香也慢慢发展起来,据考证明朝时由东莞南部、新安全境(包括香港)所有香树制品皆用木箱装好,经陆路运至尖沙头的香埗头(运香树制品码头)用小艇到石排湾,再用俗称大眼鸡的艚船至广州,再用陆路经南雄,越大庾岭,过赣江至九江市,再沿长江输往苏杭销售。公元1662年清朝为防犯沿海居民接济及明朝遗臣郑成功反攻,遂下迁海令,使种香及产香大受打击,即使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复界,亦难复旧观。
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鸦片战争(Sino-British Opium War)改变了中国的历史,也改变了香港的命运
香港未被英国统治时候原本是广东省吗?
香港历史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在香港居住。在新界和大屿山不少地方曾经发现新石器时代人类聚居的遗址。唐朝开元廿四年,香港属于循州。设立屯门军镇[1],派员2000驻守来保护海上贸易。当时军队屯驻在今天的屯门,该区因而得名。及由于大步一带海面盛产珍珠,南汉刘氏遂于公元963年设官办珠场,称为媚川都,宋太祖赵匡胤灭南汉后明令禁止官方采珠。至元朝曾复采官珠,但受到士绅反对,不久又再次停办。明清两朝采珠事业时禁时驰,但仍不能回复至五代十国时的昌盛。
香港自唐朝至清朝康熙元年,即公元1662年止,香港的沥源,大奚山沙螺湾的土壤适合牙香树生长,所以种香及产香也慢慢发展起来,据考证明朝时由东莞南部、新安全境(包括香港)所有香树制品皆用木箱装好,经陆路运至尖沙头的香埗头(运香树制品码头)用小艇到石排湾,再用俗称大眼鸡的艚船至广州,再用陆路经南雄,越大庾岭,过赣江至九江市,再沿长江输往苏杭销售。公元1662年清朝为防犯沿海居民接济及明朝遗臣郑成功反攻,遂下迁海令,使种香及产香大受打击,即使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复界,亦难复旧观。
香港海岸线漫长,故香港多处皆适宜兴建盐场公元971年北宋开宝四年于今日的九龙湾一带设立官富场并派盐官驻守,负责产盐及统筹各小型盐场。公元1183年(南宋孝宗淳熙10年5月29日)大奚山的私盐被禁引起公元1197年(南宋宁宗庆元三年)大奚山发生骚乱。南宋末年,两位小皇帝宋端宗赵是和宋帝昺赵昺被元朝军队逼迫逃到香港,据说曾在一块大石头上休息,人称该处为宋王台。后来宋帝昺在梅蔚登基,因元军追赶,遂经浅湾循海路西渡前往新会。但当船只驶至今日广东新会崖门时,被元军赶到,陆秀夫于是背负8岁的赵昺跳海而。
公元1514年(正德九年)葡萄牙派兵抵达并攻占屯门,遂于1521年(正德十六年)中葡战争爆发,战役持续了四十天,葡军陷入苦战,但仍未肯撤退更于6月27日增派两艘军舰从马六甲赶来增援,仍无法挽回败局。最后,他们决定把剩下的士兵集中到三艘军舰上,准备突围。9月8日早上,三舰试图天黑突围,不幸遇上中国的战船,双方又发生了激战,葡军寡不敌众,陷入了绝境。不久,海上刮起了风暴,敌舰因船体大,乘风逃脱,狼狈返回马六甲。但葡军不甘心失败,翌年四月,再派出由四艘军舰组成的舰队,路上又增加了两艘,企图重新占领屯门,于7月10日进犯中国海区。8月,两军在大奚山茜草湾附近对峙。由于中国海防实力已大大加强,此战从茜草湾海面一直打到了哨州[2]海面,中国海军缴获敌舰两艘,生擒舰长于都卢等官兵四十二人,斩首三十五人,明军大获全胜。
清代香港属新安县管辖。清廷为防沿海居民接济明朝遗臣郑成功,遂于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下令迁海,沿海居民须向内陆迁徙五十里,使居民家园尽失。加上实施海禁,香港本区受严重影响。迁海后渔盐业废置、田园荒芜,沿海居民深受迁海之苦,广东巡抚王来任、广东总督周有德请求复界。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 朝廷终允复界,本区居民陆续迁回。因此新界五族[3]于上水设立报德祠[4]恭奉两公该祠及邓族于岑田设立周王二公祠内设周王二公书院并每十年打醮一次以作答谢。
香港在1840年前是属于广东的哪个县?当时人口是多少?
香港历史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在香港居住。在新界和大屿山不少地方曾经发现新石器时代人类聚居的遗址。唐朝开元廿四年,香港属于循州。设立屯门军镇[1],派员2000驻守来保护海上贸易。当时军队屯驻在今天的屯门,该区因而得名。及由于大步一带海面盛产珍珠,南汉刘氏遂于公元963年设官办珠场,称为媚川都,宋太祖赵匡胤灭南汉后明令禁止官方采珠。至元朝曾复采官珠,但受到士绅反对,不久又再次停办。明清两朝采珠事业时禁时驰,但仍不能回复至五代十国时的昌盛。
香港自唐朝至清朝康熙元年,即公元1662年止,香港的沥源,大奚山沙螺湾的土壤适合牙香树生长,所以种香及产香也慢慢发展起来,据考证明朝时由东莞南部、新安全境(包括香港)所有香树制品皆用木箱装好,经陆路运至尖沙头的香埗头(运香树制品码头)用小艇到石排湾,再用俗称大眼鸡的艚船至广州,再用陆路经南雄,越大庾岭,过赣江至九江市,再沿长江输往苏杭销售。公元1662年清朝为防犯沿海居民接济及明朝遗臣郑成功反攻,遂下迁海令,使种香及产香大受打击,即使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复界,亦难复旧观。
香港海岸线漫长,故香港多处皆适宜兴建盐场公元971年北宋开宝四年于今日的九龙湾一带设立官富场并派盐官驻守,负责产盐及统筹各小型盐场。公元1183年(南宋孝宗淳熙10年5月29日)大奚山的私盐被禁引起公元1197年(南宋宁宗庆元三年)大奚山发生骚乱。南宋末年,两位小皇帝宋端宗赵是和宋帝昺赵昺被元朝军队逼迫逃到香港,据说曾在一块大石头上休息,人称该处为宋王台。后来宋帝昺在梅蔚登基,因元军追赶,遂经浅湾循海路西渡前往新会。但当船只驶至今日广东新会崖门时,被元军赶到,陆秀夫于是背负8岁的赵昺跳海而。
公元1514年(正德九年)葡萄牙派兵抵达并攻占屯门,遂于1521年(正德十六年)中葡战争爆发,战役持续了四十天,葡军陷入苦战,但仍未肯撤退更于6月27日增派两艘军舰从马六甲赶来增援,仍无法挽回败局。最后,他们决定把剩下的士兵集中到三艘军舰上,准备突围。9月8日早上,三舰试图天黑突围,不幸遇上中国的战船,双方又发生了激战,葡军寡不敌众,陷入了绝境。不久,海上刮起了风暴,敌舰因船体大,乘风逃脱,狼狈返回马六甲。但葡军不甘心失败,翌年四月,再派出由四艘军舰组成的舰队,路上又增加了两艘,企图重新占领屯门,于7月10日进犯中国海区。8月,两军在大奚山茜草湾附近对峙。由于中国海防实力已大大加强,此战从茜草湾海面一直打到了哨州[2]海面,中国海军缴获敌舰两艘,生擒舰长于都卢等官兵四十二人,斩首三十五人,明军大获全胜。
清代香港属新安县管辖。清廷为防沿海居民接济明朝遗臣郑成功,遂于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下令迁海,沿海居民须向内陆迁徙五十里,使居民家园尽失。加上实施海禁,香港本区受严重影响。迁海后渔盐业废置、田园荒芜,沿海居民深受迁海之苦,广东巡抚王来任、广东总督周有德请求复界。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 朝廷终允复界,本区居民陆续迁回。因此新界五族[3]于上水设立报德祠[4]恭奉两公该祠及邓族于岑田设立周王二公祠内设周王二公书院并每十年打醮一次以作答谢。
英治时期
早期统治
1842年,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被大英帝国打败,并于翌年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将香港岛连同邻近的鸭脷洲割让与英国。1860年清廷再败于英法联军,被逼签下《北京条约》,把九龙半岛南部、经常对香港岛扰乱治安的地区连同邻近的昂船洲一同割让给英国。当时在九龙半岛上的新边界只用矮矮的铁丝网分割,位置就在今天的界限街。1898年,英国通过与清廷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及其他一系列租借条约,租借九龙半岛北部、新界和邻近的两百多个离岛但九龙砦城除外,租期99年。这一系列的租借和割让,形成了今日香港的边界。
中华民国建立以后,国民政府有意取消不平等条约。无奈国力不继,北伐的事情使国家政府无闲考虑取回香港的主权。但是,当时香港政府仍然开放中港边境,两地市民依然可以自由来往。当时不少香港人为了建设国家,除了捐钱回国以外,更身体力行的加入国民政府里工作。前国民政府外长伍廷芳就是当时香港的名流。
抗日期间
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在1938年登陆广东,并迅速占领与香港为邻的广州及附近地区并派间谍潜入香港调查英军的布防位置。香港的华人支持抗战,出钱出力,日本军政府为此表现不满,曾多次向英国的领事抗议。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后数小时后,同时进攻马来亚及越过深圳河侵占香港。其间日本和加拿大及英印军发生多场激烈战事。最后由于驻港英军战力不足,1941年12月25日,当时的港督杨慕琦宣布向日本投降,开始了香港3年零8个月的日治时期。期间,日本人为方便统治,多次将港人迁回中国大陆。
抗战胜利及国共内战
香港殖民地最后的一面旗帜,由英国蓝旗和代表香港的殖民地徽所组成。
1945年香港重光(重见光明的意思)后,在中环和平纪念碑前升起中华民国及英国国旗抗战胜利以后,米字旗同时在香港港督府前升起。当时因国共内战开始,中华民国政府无力向英国政府取回公道。当中国***在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后,中、英双方就香港问题达成协议:中方无意收回香港主权,也不干预前国民政府军民在香港的活动,用以换取英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承认。1950年,英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方国家。而后来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朝鲜战争与西方世界交恶,被西方国家禁运,使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转运物资、征集资金、收集情况的唯一窗口。
香港在1840年前是属于广东的哪个县?
新安县
当时人口是多少?
人口仅5000人
资料
香港历史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在香港居住。在新界和大屿山不少地方曾经发现新石器时代人类聚居的遗址。唐朝开元廿四年,香港属于循州。设立屯门军镇[1],派员2000驻守来保护海上贸易。当时军队屯驻在今天的屯门,该区因而得名。及由于大步一带海面盛产珍珠,南汉刘氏遂于公元963年设官办珠场,称为媚川都,宋太祖赵匡胤灭南汉后明令禁止官方采珠。至元朝曾复采官珠,但受到士绅反对,不久又再次停办。明清两朝采珠事业时禁时驰,但仍不能回复至五代十国时的昌盛。
香港自唐朝至清朝康熙元年,即公元1662年止,香港的沥源,大奚山沙螺湾的土壤适合牙香树生长,所以种香及产香也慢慢发展起来,据考证明朝时由东莞南部、新安全境(包括香港)所有香树制品皆用木箱装好,经陆路运至尖沙头的香埗头(运香树制品码头)用小艇到石排湾,再用俗称大眼鸡的艚船至广州,再用陆路经南雄,越大庾岭,过赣江至九江市,再沿长江输往苏杭销售。公元1662年清朝为防犯沿海居民接济及明朝遗臣郑成功反攻,遂下迁海令,使种香及产香大受打击,即使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复界,亦难复旧观。
香港海岸线漫长,故香港多处皆适宜兴建盐场公元971年北宋开宝四年于今日的九龙湾一带设立官富场并派盐官驻守,负责产盐及统筹各小型盐场。公元1183年(南宋孝宗淳熙10年5月29日)大奚山的私盐被禁引起公元1197年(南宋宁宗庆元三年)大奚山发生骚乱。南宋末年,两位小皇帝宋端宗赵是和宋帝昺赵昺被元朝军队逼迫逃到香港,据说曾在一块大石头上休息,人称该处为宋王台。后来宋帝昺在梅蔚登基,因元军追赶,遂经浅湾循海路西渡前往新会。但当船只驶至今日广东新会崖门时,被元军赶到,陆秀夫于是背负8岁的赵昺跳海而。
公元1514年(正德九年)葡萄牙派兵抵达并攻占屯门,遂于1521年(正德十六年)中葡战争爆发,战役持续了四十天,葡军陷入苦战,但仍未肯撤退更于6月27日增派两艘军舰从马六甲赶来增援,仍无法挽回败局。最后,他们决定把剩下的士兵集中到三艘军舰上,准备突围。9月8日早上,三舰试图天黑突围,不幸遇上中国的战船,双方又发生了激战,葡军寡不敌众,陷入了绝境。不久,海上刮起了风暴,敌舰因船体大,乘风逃脱,狼狈返回马六甲。但葡军不甘心失败,翌年四月,再派出由四艘军舰组成的舰队,路上又增加了两艘,企图重新占领屯门,于7月10日进犯中国海区。8月,两军在大奚山茜草湾附近对峙。由于中国海防实力已大大加强,此战从茜草湾海面一直打到了哨州[2]海面,中国海军缴获敌舰两艘,生擒舰长于都卢等官兵四十二人,斩首三十五人,明军大获全胜。
清代香港属新安县管辖。清廷为防沿海居民接济明朝遗臣郑成功,遂于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下令迁海,沿海居民须向内陆迁徙五十里,使居民家园尽失。加上实施海禁,香港本区受严重影响。迁海后渔盐业废置、田园荒芜,沿海居民深受迁海之苦,广东巡抚王来任、广东总督周有德请求复界。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 朝廷终允复界,本区居民陆续迁回。因此新界五族[3]于上水设立报德祠[4]恭奉两公该祠及邓族于岑田设立周王二公祠内设周王二公书院并每十年打醮一次以作答谢。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