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老式木箱价格-老式木头箱子多少钱
主要有以下材种: 1.红木
所谓“红木”,从一开始,就不是某一特定树种的家具,而是明清以来对稀有硬木优质家具的统称。
黄花梨:为我国特有珍惜树种。木材有光泽,具辛辣滋味;文理斜而交错,结构细而匀,耐腐。耐久性强、材质硬重、强度高。
紫檀:产于亚热带地区,如印度等东南亚地区。我国云南、两广等地有少量出产。木材有光泽,具有香气,久露空气后变紫红褐色,文理交错,结构 致密、耐腐、耐久性强、材质硬重细腻。
花梨木:分布于全球热带地区,主要产地东南亚及南美、非洲。我国海南、云南及两广地区已有引种栽培。材色较均匀,由浅黄至暗红褐色,可见深色条纹,有光泽,具稍微或显著轻香气,纹理交错、结构细而匀(南美、非洲略粗)耐磨、耐久强、硬重、强度高,通常浮于水。东南亚产的花梨木中是泰国最优,缅甸次之。
酸枝木:热带、亚热带地区,主要产地为东南亚国家。木材材色不均匀,心材橙色,浅红褐色至黑褐色,深色条文明显。木材有光泽,具酸味或酸香味,文理斜而交错,密度高、含油腻,坚硬耐磨。
鸡翅木:分布于全球亚热带地区,主要产地东南亚和南美,因为有类似“鸡翅”的纹理而得名。纹理交错、不清楚,颜色突兀,木材本无香气,生长年轮不明显。
综上所述:“红木”家具的特点为: 优点:
1)颜色较深,多体现出古香古色的风格,用于传统家具。2)木质较重,给人感觉质量不错。3)一般木材本身都有自身所散发出的香味,尤其是檀木。4)材质较硬,强度高,耐磨,耐久性好。
缺点:
1)因为产量较少,所以很难有优质树种,质量参差不齐。2)纹路与年轮不清楚,视觉效果不够清新。3)材质较重,不轻易搬运。4)材质较硬,加工难度高,而且轻易出现开裂的现象。
5)材质比较油腻,高温下轻易返油。 2.橡木
橡木属麻栎,属山毛榉科,树心呈黄褐至红褐,生长轮明显,略成波状,质重且硬,我国北至吉林、辽宁南至海南、云南都有分布,但优质材并不多见,优等橡木仍需要从国外进口,优良用材每立方达近万元,这也是橡木家具价格高的重要原因。
橡木家具的特性:
优点:1)具有比较鲜明的山形木纹,并且触摸表面有着良好的质感,2)档次较高,适合制作欧式家具
缺点:
1)优质树种比较少,假如采用进口,价格较高。2)由于橡木质地硬沉,水份脱净比较难,未脱净水制作的家具,过一年半载才开始变形。
3)市场上以橡胶木代替橡木的现象,普遍存在,假如顾客专业知识不足,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利益。 3.橡胶木
橡胶木原产于巴西、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内产于云南、海南及沿海一带,使乳胶的原料。橡胶木颜色呈浅黄褐色,年轮明显,轮界为深色带,管孔甚少。木质结构粗且均匀。纹理斜,木质较硬。
优点:切面光滑,易胶粘,油漆涂装性能好。
缺点:橡胶木有异味,因含糖分多,易变色、腐朽和虫蛀。不轻易干燥,不耐磨,易开裂,轻易弯曲变形,木材加工易,而板材加工易变形。
4.水曲柳
水曲柳主要产于东北、华北等地。呈黄白色(边材)或褐色略黄(心材)。年轮明显但不均匀,木质结构粗,纹理直,花纹漂亮,有光泽,硬度较大。水曲柳具有弹性、韧性好,耐磨,耐湿等特点。但干燥困难,易翘曲。加工性能好,但应防止撕裂。切面光滑,油漆,较粘性能好。
5.栎木
俗称柞木。重、硬、生长缓慢,心边材区分明显。纹理直或斜,耐水耐腐蚀性强,加工难度高,但切面光滑,耐磨损,胶接要求高,油漆着色、涂饰性能良好。国内的家具厂商多采用柞木作为原材料。国内厂家多用栎木作为家具用材:华日、华丰、汇丰、双叶
栎木的缺点:
1)生长缓慢,生长周期长(上百年),优质树种较少。2)胶结要求很高,轻易在接缝处开裂。3)加工难度高,存在较多的加工缺陷。
6.胡桃木
胡桃属木材中较优质的一种,主要产自北美和欧洲。国产的胡桃木,颜色较浅。黑胡桃呈浅黑褐色带紫色,弦切面为漂亮的大抛物线花纹(大山纹)。黑胡桃非常昂贵,做家具通常用木皮,极少用实木。
7.樱桃木
进口樱桃木主要产自欧洲和北美,木材浅黄褐色,纹理雅致,弦切面为中等的抛物线花纹,间有小圈纹。樱桃木也是高档木材,做家具也是通常用木皮,很少用实木。
8.枫木
枫木分软枫和硬枫两种,属温带木材,产于长江流域以南直至台湾,国外产于美国东部。木材呈灰褐至灰红色,年轮不明显,官孔多而小,分布均匀。枫木纹里交错,结构肾细而均匀,质轻而较硬,花纹图案优良。轻易加工,切面欠光滑,干燥时易翘曲。油漆涂装性能好,胶合性强。
9.桦木
桦木年轮略明显,纹理直且明显,材质结构细腻而柔和光滑,质地较软或适中。桦木富有弹性,干燥时易开裂翘曲,不耐磨。加工性能好,切面光滑,油漆和胶合性能好。常用于雕花部件,现在较少用。易分特征是多“水线”(黑线)。桦木属中档木材,实木和木皮都常见。产东北华北,木质细腻淡白微黄,纤维抗剪力差,易“齐茬断”。其根部及节结处多花纹。古人常用其做门芯等装饰。其树皮柔韧漂亮。蒲人对此极有感情,常镶嵌刀鞘弓背等处。唯其木多汁,成材后多变形,故绝少见全部用桦木制成的桌椅。
10.榉木
重、坚固,抗冲击,蒸汽下易于弯曲,可以制作造型,钉子性能好,但是易于开裂。为江南特有的木材,纹理清楚,木材质地均匀,色调柔和,流畅。比多数硬木都重,在窑炉干燥和加工时轻易出现裂纹。
11.松木
松木是一种针叶植物(常见的针叶植物有松木、杉木、柏木),它具有松香味、色淡黄、疖疤多、对大气温度反映快、轻易胀大、极难自然风干等特性,故需经人工处理,如烘干、脱脂去除有机化合物,漂白统一树色,中和树性,使之不易变形。
新西兰松(智利):色泽淡黄,纹理通直,干燥易,变形小,力学强度中等,加工性能好适宜制作家具和各种木制品.
阿根廷松:颜色偏黄,密度比较大,轻易开裂,色差比较明显
巴西松(乌拉圭):颜色淡黄,文理清楚,力学强度中等,适宜制作家具和各种木制品。
俄罗斯松:与东北松是同一产品,只是因为国界的不同而已,所以假如说是采用俄罗斯松,根本没有必要进口。而东北松的种类很多,红松(生长年限长一些,纹理比较细密,颜色偏红),白松(生长年限短一些,纹理比较粗)。白松包括很多类,樟子松、鱼鳞松、冷沙都是东北松,樟子松易变色,而冷沙是其中质量最差的一种松木,根本没有多少的用处。
12.鹅掌木
国内鹅掌木产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国外鹅掌木产于美国东部及南部各州.边材呈黄白色,心材呈灰黄褐色或草绿色.年轮略明显,论间呈浅色线,管孔大小一致,分布均匀.纹理交错成一块板,结构甚细而均匀,有光泽. 鹅掌木易加工,刨削面光滑.干燥快而不开裂,宜用作雕花件,油漆和胶合性好.
13.杨木
我国北方常用的木材,其质细软,性稳,价廉易得。常做为榆木家具的附料和大漆家具的胎骨在古家具上使用。这是所说的杨木亦称“小叶杨”,常有段子般的光泽,故亦称“缎杨”,不是本世纪中才引进的那种苏联杨、大叶杨、胡杨等。杨木常有“骚味”,,比桦木轻软。桦木则有微香,常有极细褐黑色的水浸线。这是二者的差别。
14.杜木
亦称“杜梨木”,色呈土灰**,木质细腻无华,横竖纹理差别不大,适于雕刻。旧时多用此木雕刻木板和图章等。曾见山西商号所用微雕商标雕版,方寸之内人物、舟车,山川、屋宇等精致之极,并有数百蝇头小字于其上,令人叹为观止。此版即杜木镌成。
15.柏木
柏木有香味可以入药,柏子可以安神补心。每当人们步入葱郁的柏林,望其九曲多姿的枝干,吸入那泌人心脾的幽香,联想到这些千年古木耐寒长青的品性,极易给人心灵上以净化。由此可知,古人用柏木做家具时的情境。柏木色黄、质细、气馥、耐水,多节疤,故民间多用其做“柏木筲”。上好的棺木也用柏木,取其耐腐。北京大堡台出土的古代王者墓葬内闻名的“黄肠题凑”即为上千根柏木方整洁堆叠而成的围障。可取香气而防腐。可见其在木植中级别之高。
16.樟木
在我国江南各省都有,而台湾福建盛产。树径较大,材幅宽,花纹美,尤其是有着浓烈的香味,可使诸虫远避。我国的樟木箱名扬中外,其中有衣箱、躺箱(朝服箱)、顶箱柜等诸品种。唯桌椅几案类北京居多。旧木器行内将樟木依形态分为数种,如红樟、虎皮樟、黄樟、花梨樟、豆瓣樟、白樟、船板樟等。
17.核桃木 山西吕梁、太行二山盛产核桃。核桃木为晋做家具的上乘用材该木经水磨烫蜡后。会有硬木般的光泽,其质细腻无性,易于雕刻,色泽灰淡柔和。其制品明清都有,大都为上乘之作。可用可藏。其木质特点只有细密似针尖状棕眼并有浅黄细丝般的年轮。重量与榆木等。
18.楸木
民间称不结果之核桃木为楸,楸木棕眼排列平淡无华,色暗质松软少光泽,但其收缩性小,正可做门芯桌面芯等用。常与高丽木、核桃木搭配使用。楸木比核桃木重量轻,色深,质松,棕眼大而分散,是区别要点。
19.楠木
是一种极高档之木材,其色浅橙黄略灰,纹理淡雅文静,质地温润柔和,无收缩性,遇雨有阵阵幽香。南方诸省均产,唯四川产为最好。明代宫廷曾大量伐用。现北京故宫及京城上乘古建多为楠木构筑。楠木不腐不蛀有幽香,皇家藏书楼,金漆宝座,室内装修等多为楠木制作。如文渊阁、乐寿堂、太和殿、长陵等重要建筑都有楠木装修及家具,并常与紫檀配合使用。可惜今人多不识之,常以拜物心理视之,觉得质不坚不重,色不深不亮,故而弃之。行内人视其质地有如下称呼:金丝楠、豆瓣楠、香楠、龙胆楠。另外,在山西等地民间,常称红木黄梨等硬木为“南木”,原意应为自南方的木材。乍听起来却极易与此“楠木”混同,不可不知
上述仅供参考。。。。。。。。。
中国使用铅笔的历史
工具箱的残骸是在考古学家认为是在博尔格林的维京要塞的一个车间里发现的。丹麦城堡中心)
这个故事是在美国东部时间12月7日下午4:10更新的。
在丹麦发现的一个海盗工具箱在1000年来第一次被打开,揭示了一套不同寻常的铁制手工工具,据考古学家说,这些工具可能被用来制造海盗船只和房屋今年夏天在新西兰博尔格林岛的一个神秘的环形要塞被发现,这是第一次由北欧科学报道。据信,著名的10世纪丹麦国王哈拉尔德·蓝牙下令建造了这座堡垒。
迄今为止,考古学家在堡垒的一座门房建筑挖掘出的一个泥土矿床中至少发现了14件铁制工具。研究人员说,只剩下曾经存放这些工具的木箱的痕迹。[见丹麦要塞发现的维京人工具照片]
铁在维京时代的丹麦很值钱,研究人员认为这些工具曾经属于一个工匠,他占据了门房的一个工作室,直到10世纪末倒塌。
考古学家仍在研究这些生锈严重的物体,但他们已经发现了一些复杂的手工工具和其他金属物品,包括一套用来在木材上钻孔的“匙钻”;看起来像一把镊子或小钳子的东西;一个用来把木板固定在一起的“叮当钉”;四个精心制作的链环连在一个铁环上;还有一个拉丝板,用来制作可能用于珠宝的金属丝。
考古学家,沃丁堡丹麦城堡中心的馆长,负责挖掘博格林环形城堡的南纳霍姆说,这是第一次在维京人的工作场所发现整套工具。
“这是“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发现,”霍姆告诉《生活科学》在斯堪的纳维亚发现的工具并不多,但在这之前发现的其他工具都被扔在沼泽地里,留给了神。
新发现的工具很特别,因为它们是在工匠工作的地方发现的,她说这就是为什么看到里面的东西让我们如此兴奋,因为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在这个特定的地点使用了什么,霍尔姆补充道:
维京铁铁工具的储藏室最初是由业余考古学家使用金属探测器在博尔格林掩埋要塞东门附近找到的。
这一发现启发霍尔姆的考古团队在8月挖掘了东门房,他们在那里移除了含有所有的工具都是一件一件的——这是一个微妙的过程,花了两天时间。
下一步是把泥土、铁锈和铁块运到当地医院,在那里用医生通常用来检查病人内脏的CT设备进行扫描。[照片:10世纪丹麦出土的维京人墓]
CT扫描显示,至少有14件铁制工具的精确排列,这些铁制工具是从工具箱中挖掘出来的,用于个人X射线研究和保存,霍姆说,这些铁制工具将在明年的展览中展出。
都是研究人员称,这些工具中有很多已经严重腐蚀,但大部分原始铁质仍然存在,甚至更多的工具可能隐藏在铁锈中。”“至少有14种工具,但我认为,从我们已经做过的新X光片来看,现在有16种,”霍姆说,
工具箱的内容提供了维京晚期工作生活的罕见一瞥,她说,
“它们可以用于不同的工艺,”霍姆说我们有一些在木头上钻孔的勺子钻,可以用来造船或造房子。
铁拉丝板有一系列不同大小的小孔,用来用较软的金属制成电线,研究人员说你成功了她解释道:“al穿过每一个洞,使它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薄,
”蓝牙技术工具箱对考古学家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早期发现,他们将在未来3年每年夏天在博格林进行进一步的挖掘,霍尔姆说。[激战者:维京文化的7个秘密]
在其他维京环形要塞发现了房屋和人类坟墓的遗迹,但工具箱是博尔格林人类居住的第一个直接证据,她补充道,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任何房屋,但我们现在有证据证明这里有人-所以霍尔姆说:“希望明年我们能找到他们的房子。
”考古学家认为,博尔格林的环形堡垒和另外四座类似的堡垒是丹麦国王哈拉尔德·蓝牙在公元980年左右建造的,作为军事前哨来执行他的统治,他将基督教引入丹麦以及瑞典和挪威的部分地区。
国王奇怪姓氏的起源尚不确定,但他成功地将不羁的海盗部族联合成一个单一的王国激发了今天蓝牙无线技术的名字,据负责蓝牙技术开发的蓝牙特别兴趣小组(SIG)称,
Borgring从17世纪就出现在地图上,但霍姆说,该网站最近才被认为是蓝牙的维京环形堡垒网络之一。
“这是60年来我们将用所有新的考古方法研究的第一个环形堡垒,今天我们可以用科学做更多的事情,”她说这和我们在丹麦做的工作完全不同,所以这是很特别的。希望我们能更进一步地了解这里实际发生的事情以及forts的用途。
编者注:这篇文章经过更新,反映了这些发现是由ScienceNordic首次报道的。
是关于生命科学的原始文章。
回顾6年从四面白墙到靓丽空间
提供2篇文章供参考:
铅笔为现代人们文化生活中主要书写工具之一。
木杆石墨铅笔在16世纪时起源于英国。17世纪德国建成世界第一家铅笔制造工厂。18世纪法国人研究改革铅芯制造工艺取得成功,对提高铅笔使用价值得到重大突破,为近代铅笔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世纪俄、日、美等国家相继建立铅笔制造工厂。19世纪末,德、日、美等国家的铅笔先后输入中国,霸占了中国的铅笔市场。
中国铅笔制造工厂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1932年香港九龙由国人投资将英商经营的铅笔厂改建为大华铅笔厂,是为中国第一家铅笔厂。1933年又相继出现了北京中国铅笔公司和上海华文铅笔厂,这两家工厂都不是全能制造厂。并且由于生产技术落后,都未能立足发展起来。
1933年吴羹梅留日归国,满怀实业救国的理想,发起集资筹建铅笔厂。他在场艺术中大声疾呼:“铅笔在各种文具品中占重要之位置而与小学生关系又切。查海关贸易报告,去年(1932)年铅笔输入我国者,达150万金单位之巨,区区铅笔一物,每年亦竟耗我国人之财富达数百万元之巨。吾人所惕者在此,觉有从速创办此种工业之必要者亦在此”。“虽九龙已有我国唯一之大华铅笔厂创设,然持此一厂,抵制外货,力当未逮,此种工业实大有提倡发扬之必要”。吴羹梅和章伟士、郭子春等几个志同道合者一起,艰难地筹措得5万元资金,坚毅地解决了厂房、技术设备、原材料等等难题,于1935年在上海创建成中国第一家能够自己制造铅芯、铅笔板、笔杆及外观加工的全能铅笔制造工厂。
在旧中国,国产铅笔要同外货铅笔竞争,挤进市场,困难重重,吴羹梅不畏缩,不气馁,顺应当时国人反日爱国情绪,全国广泛掀起提倡国货的潮流,将工厂定名为“中国标准国货铅笔厂股份有限公司”(1942年公司改组更名为“中国标准铅笔厂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铅公司”)。宣称工厂的产品是“中国技师、中国原料、中国资本”制造的。同时将“中国人用中国铅笔”八个字印在铅笔上,以激发同胞的爱国热情,促使国人使用国产铅笔。再国人爱国热忱的支持下,中国标准国货铅笔厂的产品逐步挤进外货铅笔霸占的铅笔市场,取得一席之地。后又经过多方努力,将铅笔摆进了上海最繁华的南京路上著名的永安、先施、大新等三大百货公司的文具柜台,提高了产品的身价和知名度,建立了产品信誉,销路日增,不仅在上海市场上站稳了脚跟,而且逐步扩大了销售区域。远至云南、陕西、新疆等边远地区以及南洋(东南亚)泰国等地区也都有产品的足迹。
1937年国内外风云突起,“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战火很快蔓延到上海、爆发了中国军民奋起抗击日军侵略的“八·一三”淞沪抗战,铅笔厂地处国界,沦于炮火之下,被迫停工。为了不让呕心沥血所创建的企业沦于敌手,吴羹梅在职工们的赞同支持下,响应国民政府经济部工厂内迁的号召,决定将工厂全部拆迁内地大后方。工厂职工在敌人炮火威胁下全力以赴,首迁到武汉。1938年再迁到宜昌。1939年三迁重庆,川江水流湍急,装运机器的民船遇险,有十分之二的器材沉没于江底。三次迁移,艰苦危难,几濒绝境的铅笔厂终于在重庆立足生产,成为大后方唯一的铅笔厂。在重庆期间,工厂两次被日机轰炸,炸毁车间、仓库,损失惨重。全厂职工在敌人*威下,没有卑下道、压垮,奋力抢修,坚持生产,承担起大后方独此一家铅笔厂应尽的责任。抗战八年中,制造了完全国货的铅笔5141.4万支,行销大后方各地,缓解了后方急需文化书写用品的燃眉之急。同时附属的中国标准锯木厂制造了大量抗敌前线急需的军用木箱,附属的中和化工厂生产大量军工所需的化工产品,为直接支持抗战事业尽了力量。
1945年抗战胜利结束,吴羹梅当年就回到上海进行复厂筹备工作,1946年上半年即建成开工生产,为上海的内迁工厂首批从重庆返回上海复厂的企业之一。
复厂初期,面临美国铅笔大量倾销的严重威胁,又受到原在上海的长城铅笔厂和上海铅笔厂两大强大对手的剧烈竞争,致使工厂的生产经营陷入非常困难的境地。1948年社会动荡不安,通货膨胀,物价无限飞涨,工厂卖出成品转瞬间补不进原料,只得饮鸠止渴,高利贷款,维持生产,形成了恶性循环,债务越来越重,入不敷出,难以为继。至1949年工厂已陷于半停工状态。工厂职工们在重重的苦难下,承受了痛苦和煎熬,顽强抗争,终于把工厂完整地保存下来,为新中国成立后发展铅笔工业奠定基石。
雄鸡一唱天下白,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不久,中铅公司在中国***和人民政府领导下,为新中国发展铅笔工业尽心尽力。1949年9月积极响应人民政府号召,将一套月产能力2万罗的铅笔制造设备作为投资与黑龙江省“公私合营哈尔滨企业公司”合资建立“公私合营哈尔滨中国标准铅笔公司”。这是上海第一家私营企业与外地公私合营企业合资建厂,在当时的上海引起轰动,上海《商报》曾专门对此作了报道。哈尔滨中国标准铅笔公司至今仍是全国铅笔行业中规模较大的企业之一。
1950年7月,中铅公司被国家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正式批准公私合营,成为上海轻工系统第一家公私合营企业,从此企业进入崭新的发展时期,开始了新的历程。
合营后,职工们的社会主义觉悟有了显著提高,看到国家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工程设计制图用的绘图铅笔需要量大大增加,而就中国从来没有规格齐全,品质过硬的国产绘图铅笔,因此大量使用的还是价格昂贵的美国“维纳斯”牌绘图铅笔等舶来品。职工们心潮迭起,立志要改变这种局面,试制高质量的绘图铅笔。经过数以百次的试验--改进--再试验--再改进,终于在1954年3月制造成规格齐全的高质量的“中华”牌101绘图铅笔。上市后深受消费者欢迎,美、德、日等国的绘图铅笔就此在我国市场上绝迹。“中华”牌101绘图铅笔是中国唯一能与国外绘图铅笔一争长短,国内产品无与匹敌的产品,在中国铅笔工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954年10月,上海铅笔工业合营合并,中铅公司改名“公私合营中国铅笔公司一厂”。1955年6月再改名为“公私合营中国铅笔一厂”(简称中铅一厂)。1956年1月国家将“公私合营中国铅笔三厂”(原创建于1937年的长城铅笔厂)并入中铅一厂。其后又并入“五华五金文具制造厂”和8家小业主单位。通过行业改组,扩大了企业规模,生产经济得到空前发展。产值、产量成倍增长。1957年工业总产值(按1957年不变价格计算)452.7万元,,笔1950年增长2.2倍;铅笔产量12188.98万支,增长2.18倍。企业规模成倍扩大,1957年固定资产(原值)82.8万元,比1950年增长3.55倍;职工人数691人,比1950年增加306人。合营前企业亏损。1950年3月企业负债总额高达人民币45亿元,资金周转极为困难。合营后,逐步还清债务,扭亏为盈。1957年利税总额达163.9万元,利润140.7万元。
1958年--1965年,连年不断开展各项政治运动和群众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干扰打乱了企业管理和生产秩序。产品质量时好时差,经济效益时上时下,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势头,但生产经济总体还是增长的。1965年主要经济指标与1957年比较:工业总产值(1957年不变价格计算)1316.2万元,增长1.9倍;铅笔产量32277.53万支,增长1.64倍;利税总额580.3万元,增长2.5倍;固定资产(原值)195.7万元,增长1.36倍。
这期间,还取得了两项显著成果:一是从50年代中期开始持续开展群众性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和向国外引进技术设备,对旧设备、旧工艺进行了全面性的改革改造。1956年改革采用回转筒烘芯机代替落后的手工烘芯工艺;60年代革新成功磨头,刨杆联合机等数以百计的技术革新项目接连投产。再加上1956年从日本引进三色印花机为样本消化翻版革新为四色印花机;1958年从西德引进200吨液压芯机等等先进设备,改变了原来技术设备落后的面貌,大批量出口"长城"牌铅笔和定牌铅笔。1959年申请注册专用于出口产品的“象”牌商标,大批量生产出口“象”牌铅笔,扩大了出口数量。到1965年出口产品交货量达到1.13亿支,占铅笔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为我国原是铅笔进口国转变为铅笔出口大国起了支柱作用。
1966年--1976年的“”,给中铅一厂带来了灾难,党组织一度瘫痪,一连串的所谓“斗、批、改”行动,不但让许多人遭到不公正的对待,更搞乱了人们的思想,使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受挫。1968年所谓“精简机构”,废除了原有行政管理机构,彻底打乱了管理体制和工作秩序,造成了生产混乱,经济停滞不前的严重后果。
1979年中铅一厂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走上历史性的改革步伐,坚定地向前迈进。1981年至1983年经过恢复性整顿和建设性整顿,基本上治愈了“”所造成的企业管理上的创伤。
1984年在巩固企业整顿成果的基础上,加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培育和弘扬“谦虚、朴实、进取、向上”的企业精神,增强职工主人翁责任感,提高了职工队伍素质。全厂干群齐心协力,扎实工作,治理了“脏、乱、差”,厂容厂貌焕然一新,同时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了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双提高,获得了“1984年度局级文明单位”光荣称号。全厂职工步子满,不停步,瞄准“三新”目标(设备进一步更新,产品进一步翻新,效益进一步刷新),“三美”活动(生活设施美,厂区绿化美,职工心灵美),继续向上攀登,取得成效。1986年开始连年获得“上海市文明单位”光荣称号。
1985年8月推行厂长负责制以后,全厂职工坚决贯彻提出的“企业要积极改革内部机制”的精神和要求,推进改革,努力工作,使企业进入飞跃发展时期。
其一、确立以市场信息为导向的产品开发体系。按照高档次、大市场、新技术的经营思想,组建产品开发中心,充分发挥工艺、技术装备以及专业人才的综合优势,投入少量资金,除了开发高档次、高附加值的热转印铅笔、镭射铅笔、荧光铅笔等外,1986年重点开发“爱丽丝”牌系列化妆笔,填补了国内空白,满足了人们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的需要。只经过短短的四年时间,就成为企业的第二大“拳头产品”。成为国内唯一生产系列笔型化妆品的企业。
其二、确立以国际市场竞争为主攻方向的营销体系。把竞争的最终目标定位在国际市场,采取巩固工贸关系,依靠主渠道出口;探索代理制,寻求新的出口渠道;在珠海经济特区办厂发展多品种出口等手段,千方百计扩大各类中高档产品出口,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到欧美、中东、中南美、非洲、东南亚、香港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额最高达到600万美元以上,在全国制笔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其三、针对老企业薄弱的生产技术装备,抓紧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陆续从西德等国引进技术设备30余台(套),使铅笔生产的每道关键工序都有国际八十年代初先进水平的关键专业设备,单机的自动化程度和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在引进改造生产设备的同时,有计划的进行“细铅芯车间扩建”、“化妆笔中试车间”、“树脂细芯工艺设备引进翻版”等生产基础设施的改造和重点扩张项目建设,对改善现有生产条件,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能力都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四、在立足本厂,巩固大本营的基础上,广泛开展跨地区、跨行业、不同体制的横向经济联合,发展了全民联营、国集联营、中外合资有限公司等三种不同体制的联营形式,提高了企业自我适应、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能力,发展了生产,增加了出口,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中铅一厂积极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使企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基本实现了“产品结构由单一木质铅笔向多种产品”、“经营机制由生产型向经营开拓型”、“营销观念以生产为中心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销售渠道由单渠道向多渠道”等四个重点转移。形成木制铅笔14个规格,年生产能力5.3亿支;化妆笔2个系列,37个品种,年生产能力2000万支;活动铅笔3个系列,10个品种,年产能力500万支;细铅芯2个系列,20个品种,年产能力10抑制四大系列产品共同经营的多门类、多品种的综合性生产企业。
1990年全厂占地面积15194平方米,建筑面积20566平方米。拥有各类设备562台(套)。固定资产(原值)1571.6万元,净值1209万元。年末职工人数988人。工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6693.3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70158元/人,年利税总额2000万元,利润1304.5万元,人均利税突破2万元。主要经济指标始终列于全国铅笔行业之首。成为全国铅笔行业中规模最大,产量最高,品种最多,效益最好,声誉最佳的企业;也成为全国轻工重点骨干企业。1990年核定为铅笔行业唯一的国家一级企业。
企业并不因获得国家一级企业的称号而自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积极探索深化企业改革,加速企业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有效途径。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思考比较,择优选择,决策将国营企业转换为股份制经营机制。经过认真筹备,积极工作,1992年5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中国铅笔一厂改制为中外资金融合的"中国第一铅笔股份有限公司"。企业进入了又一个奋发腾飞的新时期。
中铅一厂半个多世纪以来,在风风雨雨的历程中,充满着艰辛与灾难,拚搏与奋斗,挫折与成功。中铅一厂的创始者与广大职工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用智慧,用心血为发展中国铅笔工业,创出了一个个伟绩,铸成了一座座丰碑。中国铅笔一厂的光辉将永远闪耀在中国铅笔工业史册中。
穿梭时空 风起于青苹之末
中国是个笔的大国,这不光是说我们用笔的绝对人数之众,还应该看到,我们的先民用毛笔来书写,至少在1500年以上了。更令人惊讶的是,这种玩意儿因为仍具实用价值而被人沿用至今,甚至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反观也有千年历史的鹅毛笔,如今除了被收藏做古董之外,谁还拿它派用场?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于此可见一斑。在城市,油灯被电灯消灭,日晷被钟表消灭,马车被汽车消灭,柴草被油气消灭……这是高低效率、效益对决的结果。
比较成熟的铅笔的历史,迄今不过二三百年;钢笔的历史也不长,才一百多年;圆珠笔的历史更短,仅仅走了半个世纪。钢笔革了铅笔的命,圆珠笔又革了钢笔的命,从结果来看,铅笔的功能并没有被完全取代,它依然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书写工具而被广泛使用;圆珠笔的崛起,基本上把钢笔的功能覆盖了,但它对铅笔却表示了尊重。这是很值得关注的、有趣的现象。
一段时间以来,学术界倾注了很大热情来讨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问题。由于现代化的标志很难用某种单一的事物来定义或考量,所以,需要有一系列的代表性事件作为有力的旁证,其中尤以能深刻影响中国人生活理念、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生活质量以及心理状态的事件为最有力。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是上海工业整体起步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也是具有“现代化”意味的时期,中国铅笔工业的兴起正在其中。铅笔虽小,但它的影响力,特别是对于市民阶层的影响力,绝不在造船工业、化学工业之下,比如在学校等处,铅笔成了一时之选。因此,铅笔应该成为指标之一,就像拉链的出现,被认为是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始一样。
有人说:一切事情都是从铅笔开始的,无论是时装设计师在衣服上做符号,一个战役的计划,还是一个核理论的论证,都是如此。我想,世界铅笔年销售总量达140亿支这个事实,足以使我们对这个曾被人用来指代“不起眼”“微不足道”的事物的东西,肃然起敬。
◆剑箫
耳闻目睹 明天会更好
我18岁进铅笔厂做学徒。首先来到专门将石墨和粘土按不同比例加水混合制成笔芯的制芯车间。上头安排我当油芯工下手,帮着捆扎经机器挤拉和电炉烘焙过的笔芯,再人工(现在用机器)将笔芯浸入油脂中以使笔芯书写润滑。由于笔芯含石墨乌黑,上班干活一出汗脸便黑一道白一道的,那时年纪轻,觉得弄张大花脸很好玩。
后来因专门制作笔杆的制杆车间人手紧张,暂时借我去学开创杆机。一棵几人合抱粗的大树,通过锯、切等加工,制成五指宽的铅笔板,接着在板上开槽放入笔芯,最后把另一块铅笔板粘合上去,用创杆机将铅笔板割成一支支成型铅笔。
再以后调入成品车间操作油漆机,专给自然木材原色铅笔上五颜六色油漆。当时工厂虽已公私合营,但铅笔设备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仍很低,一部油漆机得配两个工人:一人站在机头控制机器添油漆;另一人守在机尾用手抱起大把大把铅笔放到对面传送带上(一支铅笔要漆十几遍方可出厂)。一个班头近百次抱下来腰酸背痛累得要命。就这样我整整当了两年下手。直至上世纪60年代,科技人员技术革新将老式油漆机改成转盘式使铅笔自动调头,才解放了一半劳动力。
油漆好的铅笔或印上各种花样或直接装上橡皮头、打上商标。如此,石墨、木材等原材料经过三个车间、几十道工序,终于制成一支支外观漂亮,能用来写字的铅笔了。
我在铅笔一厂工作了四十多年,亲眼目睹铅笔产量从上世纪50年代初期的上千万支发展到今天的十多亿支;当年的单层平房翻建成如今的五层楼房;人员从200余人扩大为2000人。我仅看到铅笔厂昨天的尾声,但我经历了铅笔厂的今天,我相信铅笔厂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闻勇(71岁)
过眼烟云 上海铅笔工业的昨天 依赖进口 洋笔风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识文断字,非得用笔。清末,“废科学、办学堂”等运动兴起,铅笔一类舶来文具开始出现在国人面前。那时候政府不重视铅笔工业,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是缺乏专门人才,另一方面则瞧不起这种几个铜板一支铅笔的小买卖。结果,大量外国货毫无顾忌乘虚而入,其中数德国货最早、最多,施德楼(鸡牌)铅笔在19世纪末即已风行全国各地。然后日本货和美国货相继输入。至1925年前后,日货超过德国货居首位。据《海关中外贸易统计年刊》统计,从上海进口的铅笔数量每年至少以10%以上速率递增,仅1931年,进口铅笔花费的外汇达到949316元海关金单位(海关金单位为海关内部贸易结算货币,不流通市场)。1919年的反帝反封建“五四”运动以及1925年的反帝和抵制外货提倡国货“五卅”运动,对我国民族铅笔工业诞生起到一定催化作用。
上世纪30年代初,上海的机械工业、造船工业、化学工业、食品工业均已略有基础,唯规模不大,只有纺织工业和面粉工业比较发达,经营范围较广。至于铅笔工业则处在萌芽阶段。1932年英商成立九龙大华铅笔厂;同年,天津卢开瑷在北平开设了中国铅笔公司;后来上海也开设了一家华文铅笔厂。北平和上海这两家铅笔厂都是从德国或日本购进铅芯、木杆和半成品铅笔,在国内加工成品。因缺乏技术力量,无力与洋货竞争,被迫于开工不久先后陆续停产倒闭。
铅笔制造 国内首家
1928年,抱着实业救国理想远赴日本横滨高等工业学校攻读应用化学的江苏武进人吴羹梅,纵观日本铅笔工业发达以及国人对铅笔工业忽视乃立志献身这一事业。他大声疾呼:“区区铅笔一物,每年亦竟耗我国人之财富达数百万元之巨。吾人所惕者在此,觉有从速创办此种工业之必要者亦在此。虽九龙已有我国唯一之大华铅笔厂创设,然持此一厂,抵制外货,力当未逮。此种工业实大有提倡发扬之必要”。为此,吴羹梅1932年毕业后直接到日本真崎大和铅笔株式会社实习,悄悄学会制造铅笔的全部诀窍和办厂知识。
1934年,吴羹梅与同窗、福建龙溪人郭子春,携手毕业于北平财商学院专攻经济的江苏常州人章伟士,在上海斜徐路(今日晖东路)1176号创办铅笔厂。经过一年多艰苦努力,1935年10月8日,中国第一家自己能够制造铅芯和笔杆的铅笔企业——中国标准国货铅笔厂正式开工生产,粉碎了日本人“即使到吴鼎(吴羹梅学名)二世,也造不出中国自己的铅笔”的预言。该厂生产的低档“好学生”、“小朋友”铅笔,中档“航空救国”铅笔,高档“鼎牌”铅笔在全国人民高涨的反日爱国情绪和轰轰烈烈的“提倡国货”运动中初步打开销路。接着乘胜追击,将当时上海教育局长潘公展书写的“中国人用中国铅笔”印在铅笔上,并制成广告,广为宣传,以进一步激发同胞们爱国热情。
当年上海各大书局各大文具店所销铅笔,几乎十之八九都向中国标准国货铅笔厂定制。此外交通部所辖之各邮电局、铁道部所辖之各铁路局,也均向该厂定制大批铅笔。1936年教育部通令全国教育厅教育局及各学校,一致采用该厂出品,而各校学生也都乐于购用。
民族工业 雏形初具
1937年5月,曾任清华大学教授的江苏江阴人张大煜等,在上海长寿路635号创办了长城铅笔厂。该厂生产“长城牌”铅笔,营业蒸蒸日上。
“八一三”全面抗日军兴以后,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中国标准国货铅笔厂甘冒战火危险,不惜拆运损失,经历长途跋涉,三迁至大后方重庆生产。
1939年,章伟士、郭子春与吴羹梅分道扬镳,同一部分留在上海的股东及天津的工商界人士,在上海徐家汇路548号筹备上海铅笔厂。异军突起的上海铅笔厂称得上当初国内设备最完善的铅笔制造企业。日本三菱铅笔厂面对广受欢迎的“三星牌”铅笔恨之入骨,采取威胁利诱手段进行要挟,均遭到上海铅笔厂拒绝。
至此,上海内迁到重庆的中国标准国货铅笔厂、上海的长城铅笔厂和上海铅笔厂,构成中国民族铅笔工业雏形。
抗战胜利,吴羹梅返沪在东汉阳路296号复建中国标准铅笔厂。恢复生产后,上海三家铅笔厂产品畅销全国,远销南洋。铅笔充当国货输出海外市场先锋,实乃中国民族工业之荣耀。
1949年8月,吴羹梅积极响应***号召,以公私合营方式联合创办了哈尔滨中国标准铅笔公司,这是中国最早的一家公私合营工厂。1950年7月,中国标准铅笔厂正式批准公私合营,成为上海轻工系统第一家公私合营企业。1954年10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地方工业局批准,上海铅笔工业合营合并,中国标准铅笔厂为公私合营中国铅笔公司一厂;上海铅笔厂为公私合营中国铅笔公司二厂;长城铅笔厂为公私合营中国铅笔公司三厂。1955年6月,成立上海市制笔工业公司,原三家厂名中的“公司”两字去掉。1956年,铅笔三厂并入铅笔一厂。
从此,上海铅笔工业翻天覆地,跨入一个崭新、飞跃时代。 ◆徐鸣
相关链接 铅笔小史
古人以铅书字,谓之铅笔(民国24年5月第二版《辞源》)。而现代铅笔则由笔芯(石墨、粘土合成)、笔杆(木材制)组成。
公元1564年,英国人发明石墨矿。1565年英国人开始从石墨矿中精选石墨薄片,用木片夹起来使用,这算是最早的石墨铅笔了。因为用石墨代铅做成笔芯,其颜色较铅更浓黑。又石墨的外观有些像铅,故直到今天仍习惯称铅笔。
到1801年,德国出现世界上最早的机械生产铅笔厂。
请问用德邦物流寄件,能否上门收件?能否提供纸箱等包装?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人们居室的方式不断在发生变化。从添置家具靠向“公家”申请,到家具凭票、一票难求,到家具走向市场、买家具连夜排队,再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红红火火的“展销会”时代每一个时代,把家居生活方式放入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宏大背景中,更显出沧海桑田的历史感。
时间溯回:50年代
两张单人床合并成个家
74岁的杨英大妈是位老杭州,解放初全家住在望江门外,别看现在是闹市区,那个时候这里属于郊区,最多的就是蔬菜地。
“我家的房子是砖木结构的老房子,只有30多平方米,奶奶爷爷、爸爸妈妈和我们兄妹仨就挤在一间屋子里。”杨大妈回忆说,那个时候根本没有什么家具,只要人住得下就行了,全家人吃、喝、拉、撒全都在这30多平方米里面。
“根本不存在成套的家具,结婚时,两张单人床一并就算成个家了。”杨大妈说,她结婚时是1953年,丈夫家离娘家不远,也是砖木结构的平房,只有20个平方左右,还跟公公婆婆和当时未出嫁的小姑住在一起。结婚那一年,她刚满18岁,夫妻俩到乡下亲戚那弄来了点木头,钉成一张单人床,与丈夫的单人床一拼,就算结婚了。
“那时候的老房子都是泥地,很简陋。”杨奶奶回忆道,“家里除了床,一张八仙桌,一个樟木箱,几乎没有其他东西。主要是地方小,满足生活需要、实用为主。”
“我的弟弟是在1957时结婚的,他的条件比我好一些,拼拼凑凑去市区的旧家具店买了一个五斗橱,一张床,一张八仙桌和四个条凳。这些家具都是用杂木做成的,油漆是用猪血做底色,外面加一层桐油。除此之外,就没其他东西了。”杨大妈说。
时间溯回:60年代
两个房间一个灯泡
金凯的老家住在现在的武林路女装街东面,狮虎桥直街的对面。1961年出生的他童年、少年时期都住在民国时期一资本家留下的院子里。说起老房子,金凯至今非常怀念,虽然设施简单,但充满着浓浓温情。
“我们的房子在当时算是比较好的,两层楼高的青砖洋房,前面是个院子,中间有个天井。院子里总共住了12户人家,奶奶、爸爸妈妈、姐姐、妹妹和我住在一楼两间十五平方左右的房子里。”金凯说,每个房间都有两张床,读中学之前是跟奶奶一起睡的,后来便在里屋角落用硬板搭了张刚好可容下一个人的“床”,每天就踩着写字台爬到床上睡觉。
受生产能力和消费水平限制,那时真正意义上的家具企业基本没有。金凯听父亲说,家里的五斗橱是父亲与母亲结婚时到旧家具店买来的。当时很流行五斗橱,**的,一边是五个抽屉,一边是一扇门的柜子,妈妈陪嫁一张八仙桌、一个樟木箱,算是家里所有的家当了。
有了姐姐后,奶奶从义乌老家来杭州带孩子,搬来了一批土改后分到的菜橱、放小孩子用的立桶,红木做的一张太师椅等家具。
“那时只要住得下就已经很满足了,根本没有装修的概念。”金凯说,老房子墙下面是青砖垒起来的,上面是木结构,楼板是灰木条与泥浆糊起来的,上面罩了一层暗红色的漆。
家用电器几乎为零,与现在五彩缤纷的灯饰相比,那个最原始的灯泡一直是金凯抹不去的记忆。12户人家只有一只电表,电费是按灯泡算,为了省钱,家里的唯一一个白炽灯灯泡就装在两间房之间的门上。
水龙头也是12户人家共用的,装在天井的一个角落里,水特别小。夏天天气热了,大家一个吊桶一个吊桶地提着,在水龙头前面排队打水。整个院子里没有一个卫生间,一大早就得去对面的公共厕所倒马桶。厨房就更不用说了,做所有的饭菜仅靠一个煤炉,一大早,家里的老人就在天井里发煤炉,整个院子烟气缭绕。
时间溯回:70年代
结婚数家具“腿”
如果说60年代初还有一些清末留下来的家具,那么1966年“破四旧”后的家具已经失去了古风古韵。墙上挂挂日历,贴贴奖状,到了年底,把领袖画像贴在墙上当装饰画。墙上摆得越满,越能体现其政治色彩,极少能看见家居的风采。不论你走到哪一家,看到的都是类似的墙面、类似的家具、类似的地面。
今年54岁的郑雨是70年代末结婚的,房子是父亲单位里分的。50多平米的房子隔成了一个“田”字形,房子是水泥地、白墙,有了独立的卫生间。基本和现在交的毛坯房差不多,全家人把家具一打包就搬进去住了。
虽说装修不讲究,但年轻人结婚开始注重家具和电器,当时新人追求的是“三转一响”,即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等。还要“36条腿”,就是家里的家具腿加起来要达到36这个数字,条件好点的要48条“腿”。
“我结婚时就凑足了36条‘腿’。”郑雨说,“36条腿”是那时结婚的标准配置。大约是指床、大橱、五斗橱、床头柜、桌子各一件,椅子四把,加在一起正好是36条腿。那个时候亲戚朋友结婚除了送被面、暖壶等用品,还流行送石膏像。在新房的餐柜上放上一些针织的白色工艺品也是当时的一种时尚。
时间溯回:80年代
装修游击队出现
46岁的姚玉仙上世纪80年代住在吴山脚下,一家三代人住在一个45方的楼房里,那时大部分人家住房面积都很小,所以折叠式金属家具得到了青睐,渐渐开始流行起来。
姚玉仙说,当时比较有名的杭州有“金鸡牌”钢丝床,宁波有“蝴蝶牌”钢丝床,价格在38.5元,相当于一个二级技工一个月的工资。钢折椅也流行起来,一把钢折椅30多元,当时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是31元/月,买一把折椅要花一个月的工资。但为了节省空间,她的父亲还是咬咬牙买了一张钢丝床。
当然也不是随便就能买到的,还需要凭票到家具店去买。“那时我国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一切都凭票供应,生产、流通、消费都要按照计划来。”姚玉仙对于“家具票”还记忆犹新:家里想置办点家具得先凭结婚证去街道领家具票,即使凭票买家具也得限量。
不过,也就是那个时候开始,不少人家已经开始用石灰水或石膏粉将房顶、墙面刷成白色,再用油漆将墙面下部和地面刷成别的颜色,“一般是绿色、红色,”姚大姐说。受经济能力和住房条件所限,那时人们的脑海里没有“装修”或“设计”等词语。
随着改革开放,到80年代末期,一部分人开始对装修比较重视了,石灰水升级成了涂料,它比白灰粉墙要光亮一些。塑料地毯、亚克力地砖、大理石有了,带花纹的石膏板也有了,还出现各种图案的壁纸,包窗台,包括木门已成为重点的几个装修项目,铝合金门窗和原色时木饰也成为最时髦的装饰。经济条件好一些的家庭要装木墙裙,市场上也出现了地毯、地砖、石膏板等建材产品。
那个时候,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开始尝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家庭装修”。不过确切地说,其实是装修游击队,没有营业执照,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更不要谈什么设计人员、环保装修了。他们只是在街边摆摊,家活工具一起上,干得最多的就是刷刷墙、贴贴瓷砖、吊吊顶,厨房、卫生间里最豪华的装饰也就是贴瓷砖,其他的一概没有。
时间溯回:90年代
家庭装修飞入寻常百姓家
90年代,家庭装修开始走入千家万户,家装行业也有了雏形。尽管80年代末出现的“装修游击队”的专业性和装修质量现在看来让人质疑,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在特定的时期为美化家居环境立下了汗马功劳。
林先生家安在古墩路的紫金公寓,房子装修是典型的90年代风格。“我当时是找路边的装修队来做的。”林先生说,那个时候,一些热闹的街边经常有举着“装修”牌子的“游击队”,他就从中选了一批安徽人。
“没有自己的想法,看别人家怎么装,自己就怎么装。”林先生说,当时“豪华型”、“宫殿型”比较流行,所以装修工人也给他家做了一些罗马柱,客厅的欧式吊顶上配了一盏大大的装饰灯,卧室里用墙纸装饰了墙面。新房有了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林先生在厨房里用不锈钢的材料做了一些柜面和吊橱,这些装修在当时算是挺不错的了。
从90年代中期开始,全国家具流行开展销会。1994年是在无锡,到了1995年则在杭州举办。同年,杭州第一个家居市场开始出现,也就是前不久刚刚拆迁的石祥路家居市场,林先生家的床、写字台就是从那里买来的。
90年代中后期,正规的家装公司逐渐多了起来,抢去了“马路游击队”的半壁江山。慢慢地,一些经济条件稍好的家庭开始有了设计的意识,愿意多花一些钱聘请专业的装饰公司和设计师为自己设计、装修房屋。
时间溯回:进入21世纪
家装强调得更多的是个性
历史进入了21世纪,人们的装修观念也在悄悄发生着改变。
刘晓两年前买下了滨江区的一套商品房,想让自己的“婚房”具有独特的个性和品位。他请了专业的装修公司设计,瓷砖、洁具、地板、橱柜、居室门等均纳入家装公司的流程,确保整体风格统一。
“我觉得装修可以简单一些,装饰多一点。”刘晓说,他不喜欢90年代那种浓重的风格,选择家具时,特地挑选了现代感的布艺沙发,上面再配一堆各种颜色的抱枕,椅子是传统的藤条椅,给人别具一格的休闲感觉。以前装修很注重吊顶、玄关,但他只要求风格统一,另外更看重的是节约、环保。简单地硬修,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软装,已经成了他们这些80后在装修时的一个共识。
“当今的家装更多地强调的是个性,极简风格、田园风格、地中海风格谁都不愿自己的装修风格和别人雷同。”刘晓说,现代人装修选择非常多,参与团购会,网购建材,软装,在网上写自己的家装日记,整体家居,私人定制家装已经从最初的零装修到有饰无装,到追求豪华装修,再到回归简约,重设计,求个性,讲环保。
进入21世纪,人们的家装观念逐步走向成熟和理性。家居环境已经不仅仅只是一方空间,更重要的是心灵得到真正舒缓和释放的平台。
为方便客户发货,德邦是为客户提供上门接货服务。
但是目前上门接货服务需收取上门接货费,具体请咨询当地营业部。所用纸箱也根据规格进行收费。
一、德邦物流送货上门费用收取标准(送货需要按照城市级别收取送货费)
1、一级城市(全国省会及一线城市为主)275kg且2.5m立方以下55元/票;
2、特级城市(北京、上海)400kg且2.5m立方以下80元/票;
3、二级城市(全国二线城市为主)200kg且2.5m立方以下40元/票;
4、超过最低收费,按照0.2元/kg收取(体积超过2.5m立方,不低于100元/票,与重量收费取大优先);
5、对于单票货重量大于1500KG或者9m立方以上,最低300元/票,无上限;
6、具体收费标准请联系当地营业部。
二、纸箱及包装价格
1.纸袋包装:1号纸箱15元,2号纸箱10元,3号纸箱7元,4号纸箱5元;
2.木包装:打木架200元/方,最低一票40元;打木箱300元/方,最低收费40元;如果用了木托板,则另加收60元/块。打包带,十字带:1元/件;井字带:2元/件。
扩展资料:
德邦物流业务
一、快递
2013年,德邦快递正式上线 ,定位为“中国高性价比的大件快递”,仅用1年时间,快递收入即突破5亿元大关。
产品系列:
3.60特惠件——3公斤-60公斤,德邦最放心:实惠、安心、贴心;
标准快递——德邦快递,专业可靠:安全可靠、服务专业、高性价比;
电商尊享——你的专属快递服务专家:用专业安全的快递服务流程,让你享受行业内高性价比的电商快递服务。
二、快运
2010年,德邦凭借全年26.2亿元零担营业收入,奠定在中国公路零担物流领域的重要地位。
产品系列:
精准卡航——精准卡航,限时送达:空运速度、汽运价格、安全快速、限时到达;
精准城运——精准城运,准点送达:准点出发、次日到达、优质服务、准点派送;
精准汽运——精准汽运,全国通达:优秀品质、实惠价格、每日发车、全国通达;
德邦快递正打造零担快运业务新的战略增长点,推出“德邦e家”零担电商整体解决方案,通过构建高效、门对门的大件物流体系,提升电商企业的快速响应能力和服务竞争力,满足电商大件商品的购买、配送、安装一体化需求。
三、整车
四、仓储与供应链
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入库上架、质检存储、分拣包装、称重配单、出库退换、干线运输、末端配送等仓配一体化供应链解决方案。
·德邦快递以客户需求为主将在全国主要城市建立枢纽仓和卫星仓,提升客户时效;通过专业的仓储管理,降低客户综合物流成本;提供灵活定制化的系统,实现客户库存、路由、管理全程可视,最终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
参考资料:
德邦快递-业务介绍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