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木箱子厂家排行榜-扬州箱包
华兰能“十里红妆”出嫁,那是因为大娘子拿出了自己的钱给女儿贴补,还有老太太私下给了华兰不少嫁妆,看这一箱子金银珠宝和一箱子银票,都是祖母贴给大孙女的。加上盛家比伯爵府的门第要低,当然就要多用点钱财充场面。那么这个让女子出嫁气场倍增的“十里红妆”到底有多么土豪呢?能让没脑子的大猪蹄子都厌弃了林小娘,这肯定不是个小数目。
古代汉族送女儿出嫁,嫁妆是充场面的最主要因素。特别是官宦家庭,不止要攀比谁家的轿子华丽,还要看谁家的陪嫁出的多。这些陪嫁通常都是装在漆成红色的木箱子里抬走,装不下的大件就直接刷上红漆抬走。
为了女儿今后的生活无忧,富裕家庭会尽力多的带嫁妆,这些物品不仅有大件的箱子柜子,连鞋袜衣物,被褥布匹,甚至连针头线脑之类的小玩仍也都包括。说是搬走了一个小家也不为过。这么多的东西,送亲队伍的人数又众多,远远望去一片红色。于是古人就夸张了一下,说嫁妆的长度连起来能达到十里,就成了“十里红妆”的由来。
大娘子娘家的官位比盛家要高,收入也更高,为了让这个嫡女过的舒服,怕是二十里的红妆也给的了。这才能给华兰出嫁贴补出“十里红妆”的规模。而林小娘的娘家早已败落,跟着盛紘简直就是从地狱到了天堂,全靠夫家的怜惜才有了点小产业,哪里能贴给墨兰这么多嫁妆来弥补门第的差距呢?
宝应近代著名人物以及重大事迹
老家在扬州江都农村,今年正月初六侄儿结婚。留下了一些有关结婚习俗和以前记忆的记录,也算是岁月的痕迹吧。
1. 暖房酒。
在结婚正日的前一天晚上是要办暖房酒,请上关系很近的亲戚如兄弟姐妹和前后左右的好庄邻,在家里摆上几桌,先热闹起来。
2. 压床。
暖房当晚有压床的习俗,就是要有一个男孩和准新郎睡在新床上。一般是关系很亲近的当然还要长得灵气和帅气的男孩。压床是要给压床红封的。我和我哥相差 10 岁,我哥结婚时,是我压的床,我结婚时是我侄儿压的床,这次侄儿结婚,压床的光荣使命由我儿子担当。大家已经吉言在先,我儿子结婚时,要让我侄儿的儿子来压床。
3. 正日迎亲。
迎亲礼在前一天就准备好了,整整齐齐的放在堂屋的八仙桌上。烟、酒、糖、鞭炮、礼盒(里面放的是礼金),猪肉等。品种和数量两家人也已经商量好了。以前还要猪头、猪尾巴等,现在好多东西和习俗都简化了不少。
去迎亲的是车队,婚车打扮的非常漂亮。迎亲的队伍由媒人,亲朋好友兼司机,还有摄像组成。去是人数是单数,回来要是双数。去迎亲的人吃过枣茶、等到一个吉祥时间 8 : 18 放鞭炮,车队出发。
迎亲车队在路上会碰到熟人拦车要糖要烟的,媒人自会散糖散烟。在转弯过桥时还在放鞭炮。去回的路线也有讲究,同扬州城里的迎亲车队走什么路,过什么桥,到文昌楼绕一绕一个意思。迎亲车队未到,新娘家先放鞭炮。
开门封子。迎亲的人到了新娘家门口,新娘家那边的亲戚,一般是同辈的堂表亲和小孩子们,将门紧紧关着,要开门封。尽管新郎和媒人是有备而来,准备了不少红封子,但把门的是轻易不会打开门的。红封塞的差不多了,时间也差不多了,门缝渐渐大了,外面的人乘机用力将门扒开,人就进去了。
开礼盒。进了门后,新娘家的人和媒人清点迎亲礼,最后还要舅舅来开盒礼,查看礼金。舅舅看完后还要给开盒礼。迎亲的人吃过枣茶,新娘家点上蜡烛和香,敬拜祖先,然后放鞭炮送新娘子。哥哥或弟弟背新娘子,换下娘家的鞋穿上新鞋后上车。司机车门不开不让新娘上车,会闹的亲戚拦住车子不让走,都讨要喜烟,新娘的爸爸会出面给香烟。
以前的迎亲发嫁妆似乎更有回味,去迎亲和发嫁妆的主力是能挑担的壮汉,大部分嫁妆都是人挑,还不能着地。远的要找一辆卡车或拖拉机。到新娘家门口,门不开就要一直站等。新娘家会有人把扁担、猪尾巴等藏起来,红封子到手才会交出。嫁妆有自行车,缝纫机、收录机,棉被,木箱子,还有马桶,铜炉等 . 在陪嫁的箱子里面最下面,爸妈会放好压箱钱,以便女儿以后在婆家过日子困难时救急用。 新娘离开时,特别是嫁得远的,新娘的妈妈会偷偷的掉眼泪,此后女儿就是人家的媳妇了,怎会不难过呢!
到新郎家,新娘进新郎家们,进新娘房,也会同样碰到关门要红封子。大家开心,讨个欢喜和吉利。
4. 回门。
即新娘回娘家,以前因路途较远及交通不方便,一般是第二天回门。如今一般多是当天回门。回门要带回礼,主要是给娘家的长辈亲戚的。
5. 婚宴。
是在镇上的饭店里办的,和城里的差异不大,有司仪和乐队,套路也相似。结婚是大事,亲戚、庄邻、同事、同学等会请,有 30 多桌人。过去大都在家里办,桌数多吃饭就要分两批。整个庄上的大妈婶婶媳妇们和好多亲戚都来帮忙,家里那个忙的,人头攒动,个个喜气洋洋,不亦乐乎。
在农村,有闹公太爷的习俗。新郎和公太爷共抬媳妇绕场一圈。更有好事者,主要是庄上新郎的爸爸的同辈的兄弟们,还准备了草帽、墨镜、红纸板做的钥迟和扒灰佬。这其中的场景和寓意还是不多说了吧。
6. 见面礼。
在婚宴上,新郎新娘和双方父母到一桌桌敬酒答谢,看到长辈后的是要大大方方,正正式式的喊一声的,长辈,会给出红封子,叫见面礼。
7. 敬茶。
婚宴后,新郎新娘回到家进洞房前,有个敬茶的礼节。哥哥嫂嫂正坐在堂屋的长凳上,侄儿侄媳妇恭恭敬敬站在他们面前,侄媳妇分别向他们敬茶,“爸,请您喝茶,妈,请您喝茶”。哥哥嫂嫂脸上笑开了花,什么叫幸福,他们脸上洋溢的就是幸福。围观的亲朋好友也跟着一起欢笑和分享幸福。赶紧用相机拍下这温馨幸福时刻。
8. 闹洞房 。
和侄儿年纪差不多大的同学同事们约好了一起来 闹洞房 。节目似乎也没有新意,无非是同吃一块糖、共啃一个苹果、共提一只瓶子中的筷子、新郎抱新娘过红线、新娘用手从新郎左裤腿到右裤腿过鸡蛋、新郎四躺八仰在床上让新娘猜一个字等。现在的年轻人,比上辈人开放多了,这些节目几乎难不倒一对新人。在以前,会把新娘子闹的面红耳赤的。
9. 进洞房。
洞房闹了差不多了,人也渐渐散了。十二点之前,找个好时辰, 11 点 16 分,家里人开始放鞭炮,将一对新人送入洞房。结婚正日一天活动也结束了。
在农村结婚,整个的过程还有很多的细节和讲究,一般都会由媒人或懂的年纪大的人指点或指挥。当然,好多过去的习俗和讲究年轻一代都不太懂,有些也嫌烦,时代不同了,新事都新办了。
扬州订婚程序习俗
一、高朗亭(1774~?)
高朗亭,号月官,扬州宝应人,清代京剧演员。高郎亭幼时搭“安庆班”去扬州、杭州等地演戏,16岁出名。工旦角。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随安庆徽班晋京,贺乾隆帝八旬大寿后,留京作长期演出。
其间,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二腔之长,丰富徽调唱腔。并组建“三庆班”,与著名的“四喜”、“春台”、“和春”并称为四大徽班。高朗亭为三庆班主,后又为在京戏曲艺人组织的“精忠会”庙首(亦称会首)。
道光七年(1827 年),高朗亭参与主持重修北京崇文门外由戏曲艺人合建的安庆义园,并制《重修安庆义园碑记》载安庆府籍在京艺人全部名单,为后世留下翔实的戏曲史料;道光十四年(1834年),三庆班主由陈金彩继任,高朗亭情况不详,其时或已去世。
二、华克之(1902-1998)
华克之,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氾光湖五里埠人。因为策划刺杀汪精卫,他的人头曾被悬赏10万大洋,而他却在江湖上神秘的失踪了,后来,他加入了***,成了党的秘密战士,解放后又因潘汉年案件蒙冤入狱,平反后以一个报社编辑的身份平凡的渡过了余生。
扩展资料:
说到华克之,人们自然会想到那些五彩斑斓的传奇故事。他曾用过几十个别名,化装过商贩、记者、哲学教授、龙井茶种植园主、国民党高级将领和华侨巨商等各式人物,出入于香港、广州、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周旋于日、美、英和汪伪、国民党的高层人士,从事隐蔽斗争,出生入,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29年,华克之迁居上海。在他的周围,迅速聚拢了几位曾是国民党左派或对统治极度失望的知交。大家经常在一起探讨救国良策。讨论的结果是:“庆父不,鲁难未已”,他们下决心要消灭,手段则是刺杀!
为刺杀,华克之进行周密部署,于1934年11月,在南京设立了一个掩护机关,即晨光通讯社。社长为华克之本人,化名胡云卿,是一位“出资资助的华侨富商”。总务兼编辑部主任张玉华,采访主任贺坡光,记者孙凤鸣。
他们组成一个有特定奋斗目标、行动纲领和工作纪律的战斗集体。在案发之前,晨光通讯社没受到任何怀疑。华克之等人一方面密切关注日趋恶化的国内形势,一方面加快了刺杀的步伐。他们获知,1935年11月1日,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将在南京召开,认为机会难得,决定在会上动手。
华克之成为刺杀行动的总指挥,而枪法精熟的孙凤鸣则毅然担负起刺客的重任。
百度百科-高朗亭
百度百科-华克之
怎样把古筝带到加拿大?
订婚是双方父母先见面男女方各带2个媒人 一般双方父母有什么问题是媒人提出的 至于媒人的选定一般是各方亲戚吧 我想你们应该是自由恋爱的 才会有这样的疑问吧 这是我这个扬州人所知道的一点习俗 不知道能不能帮到你
建德的民间艺术,文化遗迹,民俗民风,传说故事,手工艺有哪些
1.如果你已经有古筝,建议你买个木制的古筝箱子装好委托快递公司快递过去,如果你能找到合适的快递,运费应该不是很贵(300元人民币以下),因为我不知道你在哪个城市,所以我没办法给你提供快递公司。你可以拨打当地的114查询快递公司的联系电话进行询问价格!
2.应该不可以当行李托运,体积超过飞机托运的标准。
3.加拿大应该有得卖,你可以找扬州的一些品牌厂家咨询一下他们在加拿大的代理点。
境内生物资源丰富,据查明,有森林树种700余种,药用植物700多种,动物140多种,其中有44种动植物资源属国家重点保护对象。现已初步探明的金属、非金属矿有27种,矿点63个。主要矿藏有石灰岩、白云石、大理石、花岗岩、石煤、铜、铁、铀等,其中石灰石储量最大,出露面积约85平方公里,估计储量143亿吨。建德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农作物生长,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协助建立的全国10个林业技术推广中心县之一。立木蓄积量359.15万立方米。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蚕桑、柑桔、严州白梨、里叶白莲、新安江牌草莓、板栗等。其中茶叶为全国重点生产县之一,柑桔、板栗、生漆是浙江省重点产区;里叶白莲洁白如玉,质地优良,为浙江省名土特产;严州白梨晶莹如雪,肉质细嫩,南宋时即为皇家贡品。境内水系发达,河网密布,水资源、水力资源较丰富,水资源总量18.58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6.81万千瓦。水质极佳的淡水资源,为大水面网箱养鱼奠定了基础。[3]
建德古为越地。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会稽郡(郡治在今江苏吴县),今建德地属会稽郡富春县。西汉因之。新莽时改富春为诛岁,东汉初复为富春。永建四年(129年),分会稽郡置吴郡,富春县属吴郡。三国吴黄武四年(225年),分富春置建德县,县城在今梅城,建德之名自此始;同年,又分富春置新昌县,县城在今大同。两县均属吴郡。晋太康元年(280年),新昌县更名寿昌县,寿昌之名自此始。自西晋至南朝的宋、齐两代,建德、寿昌仍属吴郡。梁普通二年(521年),寿昌改属新安郡,陈时同。梁普通年间,建德划归金华郡,陈时仍旧。
隋开皇九年(589年),寿昌并入新安县(今淳安);建德并入金华县,改置为吴宁县,为婺州治。两县均属婺州。仁寿三年(603),以新安故城置睦州,治新安县。大业三年(607年),改睦州为遂安郡,改新安县为雉山县,仍为郡治。唐武德四年(621年),复遂安郡为睦州;在桐庐置严州。分金华复置建德县,属严州。七年(624年),废严州,又析建德并入桐庐、雉山两县,属睦州。永淳二年(683年)复置建德县,属睦州。神功元年(697年),睦州治由雉山移建德,建德为州治始此。永昌元年(689年)复置寿昌县,属睦州,旋又废。神龙元年(705年)再置,属睦州。五代,建德、寿昌隶睦州,属吴越国。建德仍为睦州治所。北宋因之。宣和三年(1121年)改睦州为严州,建德、寿昌隶属不变。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升严州为建德府,建德、寿昌属之,建德为府治。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建德府为建德路,路治建德,寿昌仍为所属。明初改建德路为建安府。洪武八年(1375年)又改为严州府,府治建德,下领建德、寿昌、桐庐、分水、遂安、淳安六县。
清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废旧府制,设立严州军政分府,建德、寿昌属之,建德为府治。
民国元年(1912年)10月,严州军政分府废。3年(1914年),在衢县设金华道,建德、寿昌属之。16年(1927年),废道制,建德、寿昌直属浙江省。20年(1931年),设立第六行政督察区,建德、寿昌属之。22年(1933年)10月6日,专员办事处设建德。24年(1935年)9月,在兰溪设立第四行政督察区,建德属之;在衢县设立第五行政督察区,寿昌属之。32年(1943年)9月1日,增设第十一行政督察区,建德、寿昌属之。专员公署始设淳安,后移建德。36年(1947年)5月,撤销第十一行政督察区,建德、寿昌直属浙江省。37年(1948年)4月,两县又属设署于淳安的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5日,建德、寿昌相继解放。同月设立第四专署,后改建德专区,建德、寿昌属之。1950年3月22日,撤销建德专署,建德、寿昌改属金华专署。1955年3月31日,重设建德专署,建德、寿昌回属。1957年1月,为适应新安江水电站建设需要,分建德县地置相当县一级的新安江区,直属建德专署。1958年3月31日,新安江区改为新安江镇,隶建德县。11月21日,撤销寿昌县,并入建德县。1959年4月,撤销建德专署,建德县划属金华专署。1960年8月,县城由梅城镇移白沙镇(今新安江街道)。1963年5月16日,建德县划属杭州市,至今。1992年4月1日,建德撤县置市,市治新安江镇(今新安江街道)。
1985年12月,建德县辖:白沙镇(10个居民区,7个行政村)、新安江区(辖洋溪、更楼2镇,邓家、莲花2乡,59个行政村)、梅城区(辖梅城、大洋2镇,大洲、下涯、杨村桥、长宁、千鹤、南峰、马目、洋尾、麻车、三河10个乡,8个居民区,111个行政村)、乾潭区(辖乾潭镇,罗村、钦堂、安仁、芝峰、下包5乡,78个行政村)、三都区(辖三都镇,梓里、姚村、前源、凤凰4乡,54个行政村)、寿昌区(辖寿昌镇,陈家、檀村、里叶、童家、石屏、航头、卜家蓬、大店口8乡,4个居民区,125个行政村)、大同区(辖大同镇,李家、溪口、劳村、上马、长林5乡,80个行政村)。
2000年,建德市辖15个镇、12个乡。总人口473062人,各乡镇人口: 新安江镇 99039 、莲花镇 10044 、乾潭镇 24167、 安仁镇8063、 梅城镇 38715 、杨村桥镇 17454、 下涯镇14613 、大洋镇 12745 、三都镇 19884 、寿昌镇 38755、 航头镇 23770、 檀村镇20272、 大同镇 22945、 李家镇 19425 、劳村镇 15401、 邓家乡6723、 下包乡 7879 、钦堂乡 7561 、马目乡 9381 、洋尾乡 6973 、麻车乡 10252、 三河乡 7824、 姚村乡2615、 凤凰乡3413、 童家乡7156、 石屏乡7297、 上马乡10696。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2001年9月27日,浙政函[2001]204号批复同意建德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2001年10月1日,根据浙政函[2001]204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建德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和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德市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精神,建德市政府以建政发[2001]189号发文同意乡镇撤并工作:(1)撤销原新安江镇、邓家乡,以其行政区域设立新安江、更楼、洋溪3个街道办事处;①新安江街道办事处,驻地设在菜市路23号,区域范围为:东与马目乡相邻,西与淳安县交界;北与洋溪街道办事处相邻,南与更楼街道办事处、童家乡相连,下辖12个行政村:新安江、白沙、新蓬、黄泥墩、岭后、梅坪、汪家、联塘、江河、山河、横路、外龙;20个居民区:健北、康安、政法、康桥、麻园、府西、中街、三庄、菜市、保健、桥东、叶家、新林、望江、沧滩、上沧、电厂、岭后、白沙新村、朱家埠。总面积101平方千米,总人口6.4万人。②洋溪街道办事处。驻地设在复兴路,区域范围为:东与下涯镇相邻,东南与马目乡相邻,西北与淳安县交界,北与莲花镇相邻,南与新安江街道办事处相邻。下辖13个行政村:下塘、方家坪、洋溪、朱池、上章、新华、幽洪、新宅、高岭、上洋安、洋安、窑上、团结;2个居民区:城东第一、城东第二。总面积72平方千米,总人口1.4万人。③更楼街道办事处。驻地设在镇前路,区域范围为:东与大洋镇相邻,东南与兰溪市交界,西与童家乡相连;北与新安江街道办事处、马目乡相邻,南与寿昌镇、大慈岩镇接壤。下辖28个行政村:桐子源、新街、淤堨、张家、骆村、后塘、湖岑畈、更楼、新市、黄岙、五、石马、甘溪、洪宅、直坞、岩垄、过塘源、甘岭、桥亭、马目坞、新岭、邓家、大坪、许村畈、八乐坞、石岭、长岭、南山;2个居民区:更楼、邓家。总面积71平方千米,总人口2.6万人。(2)①撤销大同镇、劳村镇,设立新的大同镇。镇政府驻地设在古城山路52号。下辖42个行政村、2个居民区,区域面积109平方千米,总人口4.4万人。②撤销乾潭镇、安仁镇,设立新的乾潭镇。镇政府驻地设在子胥路(新址)。下辖46个行政村、4个居民区,区域面积220平方千米,总人口3.3万人。(3)原檀村镇更名为大慈岩镇。(4)李家、寿昌、航头、莲花、下涯、杨村桥、梅城、大洋、三都等9个镇,上马、石屏、童家、马目、钦堂、下包、麻车、洋尾、三河、凤凰、姚村等11个乡,保留原建制不变。此次行政区划调整后,全市辖3个街道办事处、12个镇、11个乡,63个居民区、518个行政村。2001年底,辖3个街道、12个镇、11个乡,62个居民区、518个行政村。
2002年上半年,建德市辖3个街道、12个镇、11个乡,62个居民区、518个行政村。
2003年底,建德市辖3个街道、12个镇、11个乡,25个社区、30个居民区、514个行政村。
2005年3月2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政发函[2005]18号)批复同意建德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一、撤销上马乡建制,与大同镇合并。调整后的大同镇辖58个行政村、3个居民区,镇政府驻地不变(古城山路52号)。二、撤销石屏乡建制,与航头镇合并。调整后的航头镇辖42个行政村、2个居民区,镇政府驻地不变(溪沿村)。三、撤销童家乡建制,与寿昌镇合并(不含童家乡过浴山村)。调整后的寿昌镇辖49个行政村、1个社区、4个居民区,镇政府驻地不变(中山路38号)。四、撤销马目乡建制,与下涯镇合并。调整后的下涯镇辖26个行政村、2个居民区,镇政府驻地不变(杨桥头)。五、撤销三河乡、麻车乡建制,与大洋镇合并。调整后的大洋镇辖38个行政村、3个居民区,镇政府驻地不变(英烈路1号)。六、撤销洋尾乡建制,与梅城镇合并。调整后的梅城镇辖27个行政村、5个社区、1个居民区,镇政府驻地不变(总府后街39号)。七、撤销下包乡、姚村乡建制,与乾潭镇合并。调整后的乾潭镇辖71个行政村、6个居民区,镇政府驻地不变(新世纪广场1号)。八、撤销凤凰乡建制,与三都镇合并。调整后的三都镇辖50个行政村、2个居民区,镇政府驻地不变(府前路)。九、童家乡过浴山村划归更楼街道。调整后的更楼街道辖28个行政村、1个社区、1个居民区,办事处驻地不变(杭衢路)。此次行政区划调整后,建德市辖新安江、洋溪、更楼3个街道,杨村桥、莲花、李家、大慈岩、寿昌、航头、大同、下涯、梅城、乾潭、三都、大洋等12个镇和钦堂乡。
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