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实木木门

戏曲木箱-戏曲盔箱

戏曲木箱-戏曲盔箱

勾栏,又作勾阑或构栏,宋代勾栏多同瓦市有关。瓦市,又名瓦舍、瓦肆或瓦子,是大城市里娱乐场所的集中地,也是宋元戏曲在城市中的主要表演场所,相当于现在的戏院。北宋汴京(今开封)、南宋临安(今杭州)等都有不少瓦市。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者,野合易散之意也”。瓦市中搭有许多棚,以遮蔽风雨。棚内设有若干勾栏。大的瓦市,有几十座勾栏,演出杂剧及讲史、诸宫调、傀儡戏、影戏、杂技等各种伎艺,可容观众数千人。宋、元时的勾栏,今无一存,也没有留下任何形象资料,只能从各种记载中了解它的大致结构。

提镇:清代提督与总兵的合称。提,指提督;镇,总兵的别称。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缉捕》:“通详各宪并提镇衙门。”

《清史稿·圣祖纪二》:“ 李本深 、 刘进忠 等多年提镇,高官厚禄,不能革其鴞音,俯首从贼,抑有何益?”

章炳麟 《革命道德说》:“督抚为坏法乱纪之府,提镇为逋逃盗贼之魁。”

木偶戏为何妙趣横生?

勾阑是宋、元时代的剧场或卖艺场所。相当于现在的戏院。

1、出处

勾阑也就是勾栏,出自李商隐《倡家诗》的汉语词语,原文:“帘轻幙重金勾栏”句,诗中所写的“倡家”,就是擅长歌舞的伎艺人,又作勾阑或构栏,是一些大城市固定的娱乐场所,也是宋元戏曲在城市中的主要表演场所,相当于现在的戏院。

在北宋时,由于市民阶级的不断扩大,由于他们文化娱乐的需要而出现了“勾栏”。宋朝的大城市内的勾栏,可供艺人演出杂剧及讲史、诸宫调、傀儡戏、影戏、杂技等等,可容纳观众数千人。

根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其实勾栏的外型与方形木箱无异,四周围以板壁。“东京般载车,大者曰‘太平’,上有箱无盖,箱如构栏而平。”为了宣传,有些勾栏门首会悬挂“旗牌、帐额、神帧、靠背”等装饰物。勾栏内部则设有戏台和观众席。

2、瓦子勾栏

瓦市勾栏的出现,对中国戏曲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这是民间艺人向市民观众长期卖艺的地方,各种伎艺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吸收。演出可以经常化、固定化。《东京梦华录》说,京瓦伎艺,“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

《蓝采和》中描写的杂剧艺人蓝采和,在梁园棚勾栏里固定演出竟达20年之久,“学这几分薄艺,胜似千顷良田”,演员有了稳定的演出场所和较好的经济收入,有利于艺术上的提高。从剧场的发展来说,到了宋、元勾栏的阶段,其基本形制已大体具备。

勾栏毕竟还是早期的城市戏曲剧场,有简陋的一面,多少带有临时的性质,容易损坏。由于临时的勾栏容易损坏,元朝的《南村辍耕录》曾记载倒塌、压观众的不幸事情,所以以砖木结构的庙台慢慢开始取代了勾栏。

木偶戏古称傀儡戏。早在商周时代就有丧葬用的木偶。汉代已有活动木偶表演。唐宋时代傀儡戏盛行,有悬线傀儡、杖头傀儡、水傀儡、药发傀儡、肉傀儡等多种形式。

一条扁担挑走一台戏

清黄竹堂《日下新讴》中有一首咏傀儡戏的诗,曰:“傀儡排场有数般,居然优孟具衣冠。丝牵板托竿头戳,弄影还从纸上看。”自注说:“傀儡之戏不一,有从上以长丝牵引者为提偶,有以板托平移者为推偶,有置于竿首自下持之运动者为戳偶。”木偶戏曾被称为“宫戏”,是因为清代前期被征入内廷供奉,当其盛时,也有四大名班之说,其中北京的金鳞班一直演到民国初年。雕刻木偶也是一项特殊的技艺,当时有一篇文章曾记述了一位著名木偶制造师的技能,文中说:“清代制宫戏之巧工曰戴文魁。其木偶则长三尺,台周回障以蓝色布,高逾人顶。其上则设置戏场,朱栏绣幌,华丽遹皇。每一木偶以一人举而弄之,动作身段与真者无异。后方围书画屏集,内行弦板列座,念唱与场上神情相合。”

扁担戏是最简陋的木偶戏

清代盛京的木偶戏也有多种样式。《陪都纪略》一书记述了几种:

扁担戏

嘀嘀咕,算哪出?

王小儿,打老虎。

招人看,却通俗。

锣声住,鸣嘟嘟。

“扁担戏”是最为简陋的木偶戏,艺人用一条扁担,一头挑着小戏箱另一头挑着木偶与锣鼓,四处赶场。表演时,将扁担靠大墙支起小箱,成小戏台,台下有蓝布围起,艺人坐在里边,打起锣鼓,然后手持木偶表演,表演扮奏唱念等也都由一人承担,被称之为“苟利子”。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说:“苟利子,即傀儡子,乃一人在布帷子中,头顶小台,演唱《打虎》《跑马》诸杂剧。”清无名氏在《一岁货声》中介绍:“耍傀儡子,一人挑担鸣锣,前囊后笼。耍时以肩杖支起前囊,上有木雕小台阁,下垂蓝布,人笼皆在其中。笼内作偶人鸣锣衔哨,连耍带唱。有八大出之名:《香山还愿》《铡美案》《高老庄》《五鬼捉刘氏》《武大郎诈尸》《卖豆腐》《王小儿打虎》《李翠莲》。”

古代绘画中就有儿童玩木偶戏的情景

这种扁担戏有的是布袋木偶,手伸进布袋里演唱《王小儿打虎》《卖豆腐》等剧目;也有杖头木偶,表演《猪八戒背媳妇》《太子出家》等剧目。

洋戏

惟洋戏,往下看。

似吼戏。用布幔。

黑马尾,五体栓。

行动坐,人一般。

合音乐,配丝弦,幻景可观。

洋戏,即提线木偶,艺人站在布后,上身有布围遮住。小戏台在下边。艺人拉动马尾,操纵木偶表演。其木偶比扁担戏的木偶要大,高约二尺多。由两三个艺人,同时操纵生旦净丑几个木偶来表演剧目。

耍耗子

小耗子,耍得精。

黑白花,红眼睛。

蹬风轮,跑软绳。

有扛枷,提水桶。

早年间街上常见“耍耗子”

“耍耗子”是“肉傀儡”的一种,以二寸长的各色小耗子代替木偶表演。耍耗子的道具就很特别,将木箱上的木架支起来,仿佛是马戏团高空演出木架的微缩品,二尺见方的小戏台,台上设有风轮、软绳、宝塔、井台等。艺人手里的每只小白鼠都会一两套诸如爬梯、钻圈、走独木桥、蹬风轮、跑软绳等本领。艺人口中念念有词,演唱各种戏曲。如一花耗子扛枷,便唱《苏三起解》;一黑耗子挑水,上井台,便唱《李三娘打水》;一白耗子在塔前跪拜,便唱《许士林祭塔》。

此外,“烟火”中还有药发傀儡,是彩纸制成的人物或动物,放到空中,也能做各种动作,俗称“放盒子”。它类似木偶,但不是木偶戏。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