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实木木门

绍兴木箱-绍兴木屋

绍兴木箱-绍兴木屋

读康保成《“瓦舍”、“勾栏”新解》(原载《文学遗产》1999年第5期),钩沉有据,解之有理,故概括其义以备参考。

瓦舍、勾栏是宋元时的商业性娱乐场所。

“瓦舍”,最早见于汉译佛经,前秦竺佛念译《鼻奈耶》卷四:“我既盛壮,前造木舍,阿阇世王欲取吾杀,我今当作瓦舍于中住”,可见系指僧房而言。唐释道世著的《法苑珠林》卷三十九有“渠北有瓦舍三口,形甚古陋”语,以“口”称瓦舍,可见不是房子,而是院子。院子四围为屋,中间低凹,向下俯视若井状,因可称“口”。而院子怎可称“舍”呢?原来按佛教说法,“舍”并不完全等同于房屋,《十诵律》卷十五云:“舍有四种:一者一切覆一切障,二者一切障不覆,三者一切覆半障,四者一切覆少障。”覆是屋顶,障是墙壁,“一切障不覆”,即有壁无顶,就是院子。以理推之,院子既可称舍,院墙若以瓦覆顶,就是瓦舍了,《洛阳伽蓝记》卷一“永宁寺”:“寺院墙,皆施短椽,以瓦覆之,若今宫墙。”于今亦然。所以,佛寺其实就是瓦舍。而自佛教传入我国,佛寺即与游乐场所联系在一起。《洛阳伽蓝记》就记载,北魏乃至更早的佛寺往往上演百戏,如“长秋寺”,每逢四月四日,众人抬佛像游行,“辟邪师子,导引其前。吞刀吐火,腾骧一面。彩幢上索,诡谲不常。奇伎异服,冠于都市。”禅虚寺则上演角抵戏,景乐寺“常设女乐”,还有“剥驴投井,植枣种瓜,须臾之间皆得食”之类的戏法表演。《东京梦华录》载,北宋的大相国寺每逢元宵节,“寺之大殿,前设乐棚,诸军作乐”,可证把大相国寺称为瓦市决非仅仅因其是集市。以佛寺为商业性游乐场所的传统一直延续到近代,本地崇安寺四九年前就是如此,现在的南禅寺似乎也继承了这一传统,它已成为节假日本地最热闹的所在,惜乎寺院似乎也无经可藏,北面的藏经楼居然在好长一段时间内租给外地来的“脱衣舞”团,报纸也多次报道。现在脱衣舞是没有了,却又在开演我小时候就看过的忽悠人的把戏——蛇身人首的“美女蛇”,每次经过,总心生慨叹,佛寺亦非清净之地了。

勾栏,又作句阑、枸栏、钩栏、钩栏等,在北宋前的文献中,是栏杆的意思,晋时崔豹《古今注》说的很明白:“枸栏,汉成帝顾成庙,有三玉鼎、二真金炉、槐树,悉为扶老枸栏,画飞云龙角,虚于其上。”北宋李诫《营造法式》有“钩栏”、“重台钩栏”条,不仅明确指出勾栏即栏杆,且具体说明了勾栏的制作样式、尺寸和方法。《东京梦华录》卷二“东角楼街巷”条:“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这是指演艺场所。同书卷四“皇后出乘舆”条:“馀命妇王宫士庶通乘坐车子,如檐子样制,亦可容六人,前后有小勾栏。”这是指栏杆。《梦华录》成书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勾栏在当时兼具两种意思。而勾栏如何由“栏杆”转为“剧场”,仍要从汉译佛经和佛寺上来。早期佛经翻译仍以“勾栏”为栏杆,直到北魏瞿云般昔流支译《正法念处经》,“七节枸栏,周匝而有”,“枸栏”成了夜摩天王听音乐的游艺之所。由敦煌天宫伎乐图也可见勾栏多为露天,到了宋代,“勾栏”多有顶棚,宗晓编《乐邦文类》卷三《延庆重修净土院记》:“翻碧瓦整建瓴,无致乎上漏下湿,而四围周之,以句栏遮阳。”遮阳者绝非栏杆,而必是有棚建筑,这样,勾栏为栏杆的概念完全被取代了。而佛寺之为商业娱乐场所,“勾栏”亦为所谓夜摩天上的娱乐场所,被借为演出场所就好容易理解了。

德邦物流可以上门提货吗?有打包或包装服务吗

 岁月很远,故事很长,仿佛又很近。远的有百年,近的半个多世纪,天天发生,时时演绎。说故事的人已远去,听故事的人又接着说故事,演故事的人在岁月中变老,听故事的人在岁月中变暖,爱就像春天总那么年轻。

 ——题记

 一、爷爷和奶奶的故事

 爷爷出生在辛亥革命以后,家中有七兄弟。动荡的年代,百姓流离失所,朝不保夕。他的五个哥哥先后离去,六哥也如同清代著名小说家吴敬梓笔下的《范进中举》一文的主人公命运一样,在他终于考上举人以后疯了,不知下落。

 爷爷是幸运的。在太爷、太奶奶百般照顾细心呵护下活了下来。靠着他的勤奋和努力,在立商学校毕了业。不久,他的父母溘然长逝,他孤苦伶丁一人在南昌谋生活。在饱受军阀主义戡乱的年代,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很难。他干过苦力杂役,当过报社编辑,当过私塾先生。只要能活下来,什么活都干,什么苦都能吃,以至于二十几岁就戴上了度数很深的眼镜,模样清瞿。也许是上苍冥冥之中的安排,奶奶,一个来自鲁迅故乡浙江绍兴县的江南婉绰女子,在有中来到了江西南昌。在那里,他俩组建了家庭。

 爷爷和奶奶生养了七个孩子,父亲排行老四,是“解放牌”的。在全国知识分子下乡援建的年代,一大家子人举迁到分宜县一个偏远的乡下,爷爷在那里当公社会计,全家九口人的生活全靠他一个人的微薄工资维持,精明能干的奶奶负责全家人的生活料理和照顾孩子们。

 爷爷对工作相当负责,一分一厘都毫不相差地记录在帐本上。他的珠算打得相当顺溜,能左右手同时操作,在县里珠算比赛中屡次夺魁。每次领到奖金,他都会去集市上买点猪肉打点酒回家,高兴得像个孩子。最高兴的还是父亲他们,煤油灯下,爷爷和奶奶看见父亲他们把所有饭菜吃了个底朝天,都露出久违的开怀笑容。

 有一次爷爷加班很晚才回到家,此时的煤油灯已调到最小的亮光,屋子里很昏暗,他又是高度近视眼,错把小木盆里的食用油当做了洗脚水。奶奶好一阵嘀咕,那一盆油终究吃到所有人的肚子里去了。三年自然灾害,那段日子最清苦,大家都缩衣节食。寒冷的冬天,父亲和大伯俩人只有三条单裤过冬,父亲趴在被窝里说:“哥,三条裤子你都穿上,你去读书。”饭桌上,姐从碗里给弟挟菜,弟又把菜挟给妹。日子过得尽管苦点,但一大家子人都健康成长。二姑考上了萍乡师范,大伯考上了武汉大学。

 一九六五年的深秋,爷爷和奶奶送父亲在乡村公路口去偏远山区的林场工作,一路泪水一路嘱咐。父亲穿着单薄的衣裤,拖着瘦小的身体,拎着爷爷奶奶给他的唯一家当——小木箱,离开了他的父母,那年父亲才十六岁。

 二、父亲和母亲的故事

 父亲在林场干了三年,吃了多少苦,掉过多少泪,不言而喻。后来支援矿山建设在矿区工作时,认识了母亲,同样的家庭背景和命运使他俩走到了一起。

 一张自制的小木桌、一张床,还有爷爷奶奶送的小木箱仅此而已,空荡荡的房子说话都有回音。几把花生,几把喜糖,参加他俩婚礼的人却很多。婚后第二天,母亲去见爷爷奶奶,恰巧家中没柴烧,出身乡下的母亲拿起柴刀和扁担,二话没说出了门和父亲一起进山砍柴,麻利地用藤条捆好柴挑着回了家,爷爷奶奶夸父亲找了个好媳妇。

 七十年代,我们兄弟三个相继出生,因为父母亲工作忙,哥哥放在奶奶家,我放在外婆家。父母亲从工资里每月拿出二十块钱,分别给他们,我和哥哥快读书时才回到父母亲身边。

 家里距离买煤场较远,每次买煤都是全家出动。父亲费力地扶着板车的把手,生怕板车上的散煤会掉落。母亲和我们兄弟三人站在板车两边奋力地使劲推,虽然我们那时年纪还小,可父母亲说,看见我们在他们身旁就有使不完的劲。好几百斤散煤,父亲按比例倒入黄泥巴,加入适当的水,用铲子不停地翻弄搅匀,拿着打煤机在煤泥里又撴又摁,然后提起打煤机在一块空地上用力一摁,“唿”的一声,一块完整的黑乎乎的蜂窝煤就暴露在阳光下。一块、两块、三块……数着,数着,我们也渐渐地长大了,我们也能帮父亲打煤了。厨房后面父母亲开了一大块菜地,我们能去浇水施肥。菜园子外边有一片竹林,是乡下农民的,每年开春,那些嫩竹笋农民们都用锄头挖起来炒菜吃,味道可好了,可那是农民的,不允许我们去挖。竹子好像看出我们的心思,悄悄地从地底下把头伸进地里,时不时家中菜园子里冒出几颗竹笋,我们三兄弟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把它从地里挖起来,又用土掩盖好土坑,像做贼一样。一想到这些趣事,心里有一种甜,有一种很深的回味。

 八十年代初期,大家的日子都好起来。父亲写信给爷爷奶奶说:“你们岁数大了,到矿区来住吧。”爷爷寻思,反正自己已经退休多年,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高兴地从乡下搬到父母家中来住。当时正好单位有一批黑白电视机可以以分期付款的形式购买,父母亲寻思爷爷奶奶为儿女吃了这么多苦,该享享清福了。估摸着工资省着点花够维持生活,于是,一咬牙买回了电视机。记得那是一台十四寸的黑白电视机,是“井冈山”牌的,也是江西首批生产的电视机。电视机买回来,大家高兴得不得了。爷爷爱看京剧,奶奶却爱看黄梅戏,俩老为争电视节目经常斗嘴。父亲乐呵呵地说:“这下可好了,买台电视机,结果买了根‘导火索’。”一听此话,爷爷奶奶你让着我我让着你,他俩知道这台电视机是父母亲省吃俭用孝敬他俩的,打心眼里高兴。奶奶经常会从饼干桶里拿出好吃的东西分发给我们三兄弟,今天拿三块蛋糕,明天拿三颗糖。那蛋糕是一点一点泯进嘴里的,真香!那糖是一点一点融化的,真甜!

 又过了几年,伯伯从南昌写信叫爷爷奶奶去南昌住,这一去,他俩就永远留在了南昌。

 三、我的故事

 记得读书时,我看见语文老师挺着个大肚子用手费力地指着黑板讲课。放学后,我到山林砍了一根拇指般大小又直又长的竹子,用小刀在竹子外的青皮上划出花纹,再用小铁丝在炉火上烫红,竹子“嗤嗤”地冒着烟,烫出一个小洞眼,然后系上一根红绳子,很是好看,放在家中,准备明天给老师受到她的夸奖,谁知哥哥拿出去玩弄折了,我和他就打了一架,奶奶责备我,不可以以小犯上。母亲听见正准备扬起巴掌打我,我撒腿就跑,她在后面气喘吁吁地边追边喊:“你不站住,就别回家!”我被这句话怔住了。当着奶奶的面,母亲打了我的屁股,我委屈的泪水哗哗地流出来,许多天没有和母亲说过一句话。父亲找我谈话:“哥哥从小是奶奶带大的,你要理解母亲的做法,这几天她心里也不好受。等你长大了,自然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当时我一度不理解父亲说话的含义。

 记得有一次上课时,我偷偷摸摸地画了一位老师的头像,被他发现后,告诉我以后不准上他的课。抱着侥幸的心理,我就偶尔坐在教室不显眼的`地方,他一发现我在,就要我离开课堂。那段时间,我就像一只迷路离群的小羊,整日无精打彩、精神恍惚的,细心的母亲发现一再追问,我说出了实情。母亲当时就怒火冲天,拉着我的手找到校长说:“就是因为我没读几年书,我让我的孩子好好读书,孩子不就画了那位老师的头像嘛,怎么了?犯了天大的错,还不许孩子上课,那位老师是在育人,还是在惩罚人呀!”后来校长严肃地批评了那位老师,我也开始上他的课了。从那一刻起,我似乎开始明白懂得父亲说的那些话的含义,到现在我很钦佩母亲说得那一番话。

 爷爷奶奶在南昌伯伯家住,经常写信给父母,话里长,话里短,倾诉着对亲人的思念。每次父亲拆开信封,里面都有许多张信纸,有爷爷写的,奶奶写的,有写给父母的,也有写给我们的。父亲拿着信,看着看着会掉泪,会喃喃自语。爷爷的钢笔字很清秀,不愧是肚子里有墨水的人。奶奶的信永远没有标点符号,一气呵成,我总是在猜,有些看不懂,母亲说:“你别小看你奶奶,那个年代她还念过几年私塾呢!”

 八十年代末期,操劳一生的奶奶走了,在她人生的尽头画了完美的句号走了。九十年代中期,兢业一生的爷爷也走了,带走了他“噼啪”作响的算盘珠子的声音。

 他们的岁月终止了,可故事却传了近百年。我不知道自己将来的岁月会是怎样?只是努力去演绎好人生的每一天。岁月是本书,更是一首歌,有爱才会有春天!

绍兴滩簧属于哪儿的特产

德邦物流可以上门提货,有打包或包装服务的。

一、上门提货免费城市:

上海、苏州、西安、南京、天津、佛山、无锡、徐州、淮安、合肥、南通、杭州、重庆、宁波、北京、厦门、揭阳、武汉、郑州、长沙 、广州、珠海、中山、常州、咸阳、保定、沧州、潮州、德州、东莞、福州、哈尔滨、衡水、湖州、惠州、济南、金华、廊坊、连云港、洛阳、南昌、南宁、南阳、莆田、青岛、泉州、汕头、绍兴、石家庄、台州、太原、泰州、唐山、威海、潍坊、温州、新乡、邢台、烟台、盐城、扬州、阳江、湛江、漳州、镇江、淄博。

二、德邦物流打包或包装服务包括常规包装、木包装和缓冲物三种。

木架包装:200元/方,最低40元/票;尺寸计算方式:开单体积=代打货物体积*1.4。

木箱包装:300元/方,最低60元/票;尺寸计算方式:开单体积=代打货物体积*1.4。

木托盘包装:不超过标准托盘尺寸,60元/块;尺寸计算方式:标准托盘尺寸为120*100(长*宽)。

木托盘包装:超过标准托盘尺寸,120元/块;尺寸计算方式:标准托盘尺寸为120*100(长*宽)。

扩展资料:

使用物流注意事项

1、运单及背书是消费者与物流公司之间签订的运输合同,因没有物流行业合同法律规范或者司法解释,各地法院大多使用《经济合同法》。但即使均依据《经济合同法》条款进行判决,各法院的判决结果也不尽相同。

2、消费者在寄递前,一定要看清楚关于保险、赔偿、免责等条款。

3、对于填写运单,要把寄件人与收件人的联系电话、收件人地址填写准确,否则可能会给派送带来麻烦,或在退回快件时找不到退回地址和发件人。

德邦物流-其他增值服务

德邦物流-安全包装

浙江省有什么古遗址?

产品别名:鹦哥班

产品名称:滩簧

产品产地:绍兴

产品简介:艺人中素有“七十二本鹦歌戏”的说法,内容大都为世俗情态,或男女私情,或妻妾纠葛。所演大都为下层社会生活片断。演出具有嬉谑、调弄、滑稽、逗闹的特色,多在搬演当场按人按事按地作口头发挥,口头俗语皆可入唱。表演不多以旦堂执绣帷,花脸执纸扇,所演动作类似日常举止,甚少矫饰。

产品历史:绍兴滩簧约形成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其时,浙东一带贫苦民间艺人迫于生计,常男穿长衫,女著小袄,头包花布,持小锣沿街卖唱,演唱多为民间流传小调。当时统称花鼓调。

花鼓调流传至余姚一带,颇受当地农民欢迎。其时余姚周巷有一周姓地主,对该调特别喜爱,遂雇用长工,让其人人学唱。并让男女雇工在田头相对而歌,好似一对鹦哥。相传日久,遂演变为鹦哥戏。

鹦哥戏流入绍兴后,与本地民间艺人结合,队伍逐渐扩大,内容形式亦日渐丰富。当时最大班子前后场共8人,分为三花脸(男角),三旦堂(女角),二后场(音乐);次为6人,即二花脸、二旦堂、二后场。花脸服装为一顶秋帽,一件长衫,旦堂有一副简单包头及几套红绿衣裤,随戏更换。该戏语言通俗,唱腔流畅,深受农民欢迎。故俗有“看了鹦哥班,男人_出畈,女人_烧饭”之谚。惟演出时演员不时掺入0庸俗表演,常为当局禁演。

鹦哥戏剧目、角色简单,最多不超过4人,大部分均为2人。据艺人回忆,曾有“七十二本鹦哥戏”之说,但多已失传。早期能演出者亦仅《大采桑》、《双卖花》、《磨豆腐》、《荡湖船》、《跳高楼》、《打窗楼》、《草庵相会》、《后游庵》、《前落发》、《后落发》、《双落发》、《买石榴》、《摘石榴》、《猜木箱》、《借披风》、《还披风》、《老实头人烧香》、《卖草囤》、《男教情》、《女教情》、《三官堂》、《买青炭》、《十不许》、《胡子哥》、《落布》、《毛瞎子捉0》等27本。

建国后,有关部门曾帮助鹦哥戏艺人改进剧目,组织演出,由于当时艺人大多年事已高,演出困难较大。1961年11月,由绍兴曲艺协会招收学员16人,举办培训班,并改称为绍兴滩簧。学员结业后,正式建立绍兴滩簧剧团。“0”中,剧团一度被撤销。1978年,恢复重建。1981年4月,绍兴滩簧剧团再次撤销,演职人员全部安排转业。此后,境内已无专业绍兴滩簧艺人。

1 铜山铜矿遗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唐

公布时间:1981年4月13日

位于淳安县的铜峰山,距县城排岭镇约75公里,系1970年上半年和1971年12月,该县铜山铁矿筹备处的工人在探矿过程中发现的

位于枫树岭镇铜山锡铁矿区。有老矿洞4处,并出有坑木、蚂蝗板、铁钉、木轮等物。矿井一般均随铜矿丰富、且质量高的矿脉走向而开采。矿渣堆积范围约3平方米,剖面观察有4-5米厚。洞口山崖石壁上,有阴刻楷书摩崖石刻一通,内容为“大唐天宝八年(749)年,开山地取铜,至乾元元年(759年)七月,又至大历十年(775年)十右二月再采,续至元和四□(809年)。”文字底边离地表1.30米,方向为南偏东16.4度。

2 良渚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新石器时代

公布时间:1996年11月20日

良渚遗址位于中国东部浙江省的余杭县和德清县境内,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群,年代为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000年。

良渚遗址发现于1936年,此后断续发掘至今。遗址总面积约34平方公里,它范围广阔,内涵丰富,分布于以莫角山遗址为中心的50余处。其中以反山墓葬群、瑶山祭坛和莫角山土筑金字塔等几处最为重要。遗址群中发现有分布密集的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出土物中以大量精美的玉礼器最具特色。这些遗迹、遗物的发现,显示出良渚文化遗址群已成为证实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

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的命名地,它的发现对研究长江下游地区的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3 小古城遗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新石器时代

公布时间:1997年8月29日

位于杭州市余杭区潘板镇俞家堰村西南200米。是一座人工堆筑的大土台,面积约达35万平方米,高出耕地2-3米。采集遗物有马家浜文化夹砂红陶釜、牛鼻器耳、夹砂陶圆柱形鼎足;良渚文化夹砂黑陶“T”字形鼎足;鱼鳍形鼎足,豆把、黑陶罐、盘,有段石锛、大型石犁、石钺等;商周时代的印纹陶圜底罐、和鸭形壶原始瓷等,还有石刀、石戈、石矛、石镞等。

4 茅湾里窑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周至战国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位于杭州市萧山区进化镇大汤坞村北600米。面积约2万平方米。堆积厚1.5米。采集陶片有印纹硬陶罐、坛等,胎多紫褐、红褐色,烧结坚硬,饰米字、网格、方格、云雷纹等;原始青瓷片有盘、盅、碗等,胎灰白,施青**薄釉,内底多为螺旋纹。

5 跨湖桥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新石器时代 ,萧山区城厢街道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遗址原有面积数万平方米,已发掘1030平方米。遗址堆积厚2-3米,文化内涵丰富,面貌独特,碳14测年距今7000-8000年。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和木器,有机质文物保存良好。釜、豆、盆、钵、甑、罐为常见的陶器群,形制别致,彩陶较多,分内彩和外彩两种。发现千余粒栽培稻谷米,出土7500年前的独木舟。

跨湖桥遗址文化内涵不同于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类型;出土的栽培稻实物将浙江的栽培稻历史提前1000年;出土的独木舟是迄今我国年代最早的。跨湖桥遗址的发掘是我省新石器时古的一个突破,对研究浙江省早期新石器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6越王城遗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春秋战国之际

公布时间:1989年12月12日

位于杭州市萧山区城厢镇湘湖村西北700米城山山巅。1991年试掘。遗址位于山巅,中间低四周高,高处即为人工夯筑的城垣,平面呈横葫芦状,周长1091米。面积约3.6万平方米,城垣内缓外陡,四角有高隆台地。城内有泉水及池。属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屯兵抗吴的军事城堡

7 纱帽山窑遗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春秋战国 萧山区进化镇

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

是春秋战国时期印纹陶和原始瓷合烧窑址。窑址文化堆积较厚,产品种类丰富,主要器形有碗、罐、瓮等。烧造历史悠久,分布范围较广。印纹陶与原始瓷合烧是越民族先民文化遗存的一个主要文化特征。这样庞大的印纹陶和原始瓷烧造中心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对研究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历史价值。

印纹陶与原始瓷正处于从陶过渡到瓷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制作工艺对瓷器起源和发明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为东汉成熟青瓷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 临安城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南宋

公布时间:2001年6月25日

临安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南部凤凰山,建于南宋高宗赵构于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

临安古城城址平面呈方形,总面积约10000余平方米,由大型夯土台基、石砌围墙、门址等组成。有三座城门,城内有殿、堂、楼。阁约130余座,主要宫殿区现均被深埋在距离地表3米以下,基址保存相当完好。

临安城遗址对于研究南宋政治、经济及文化,研究南宋皇城的布局,探讨中国古代都城制度的发展和变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9 郊坛下和老虎洞窑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宋至元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郊坛下窑遗址位于杭州市玉皇山南的乌龟山西麓,发现于20世纪20年代。1956年,浙江省文管会曾在遗址南部进行首次局部发掘,清理龙窑窑炉一座,并发掘了窑旁的部分瓷片堆积。1985年10月-1986年1月,临安城考古队对窑址进行正式发掘,1988年冬,因建设南宋官窑博物馆又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共1400余平方米,共发现窑炉一座,作坊遗址一处,其中作坊遗址包括房基三座、练泥池一个、辘轳坑两个、釉料缸两个、堆料坑一个,素烧炉一座,以及素烧坯堆、排水沟、道路等遗迹。出土瓷片三万余片,窑具数千件。

老虎洞窑遗址位于杭州市凤凰山北麓,南距南宋皇城北城墙不足百米,西南距郊坛下窑遗址约2.5 公里。发现于1996年,同年11月,杭州市文物考古所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考古调查,发现两座窑炉和作坊遗址,1998年、1999年,先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实际发掘面积约2300平方米,揭露了该窑址的全部文化层。老虎洞窑遗址的发掘先后被评为199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提名奖和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郊坛下、老虎洞窑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官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10 富盛窑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周至战国 绍兴县富盛镇倪家溇村南300米瓜岭长竹园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面积约4000平方米。发现南北并列两条龙窑。1978年试掘,其中一条龙窑残长6米、窑床宽2.46米。原始青瓷和印纹硬陶合烧。原始瓷有碗、盘、碟等,胎质坚密,胎骨灰白,釉呈青色。叠烧时以扁圆形垫珠间隔。印纹陶有坛、罐等。胎呈深紫、深灰色,外饰米筛纹、杉叶纹、回纹。该窑址对研究我国瓷业生产尤其是绍兴地区早期制瓷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11马鞍遗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新石器时代 绍兴县马鞍镇寺桥村南1公里仙人山、寺桥南500米(凤凰墩)

公布时间:1997年8月29日

遗址包括仙人山与凤凰墩两处。仙人山遗址总面积约8000平主米。1985年经局部发掘,堆积厚约1米,分两个文化层:上层出土夹砂红陶,印纹硬陶片和石器。夹砂红陶有绳纹鼎、釜支子。印纹陶饰方格纹、条纹、云雷纹等,器形多见凹底器圜底器。石器有凹槽式有段锛、半月形刀等。属马桥文化;下层出土有泥质灰陶、黑皮陶和夹砂红陶,器形以鱼鳍形足鼎、圈足盆、喇叭形镂孔豆为主。石器有有段石锛、柳叶形镞等。属良渚文化。凤凰墩遗址总面积约6000平方米。1984和1993年局部发掘。文化层厚约1米,出土石器有刀、镞等;陶器以泥质灰陶、泥质黑皮陶、夹砂红陶为主,部分用刻划、镂孔及附加堆纹。器形有鼎、豆、壶等。属良渚文化晚期。马鞍遗址反映了良渚文化向马桥文化发展的文化继承关系。

12西施山遗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春秋战国 绍兴市区五云门外东北1.2公里处

公布时间:1963年3月11日

西施山,又名土城山,亦称美人宫,传为西施习步处。曾采集有青铜犁、锄、镢、镰等,还有原始青瓷、印纹硬陶和黑皮灰陶碎片。在西施山旁的念佛桥又发现距地表2米以下,有厚0.4米的文化层,采集有青铜剑、矛、铁矛和原始青瓷、印纹硬陶、黑皮灰陶碎片。

13小仙坛窑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汉 上虞上浦镇石浦村北200米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面积约800平方米,窑炉破坏严重。产品制作规整,质量甚高。器形以碗为主,兼有壶、洗、罐等。胎质致密,胎色灰白,釉色青绿。器表饰蓖纹、席纹、水波纹、弦纹等。窑具有垫饼、喇叭形支座等。小仙坛窑址的发现表明早在东汉时期成熟的瓷器已在浙江烧造成功。

14上林湖越窑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五代、宋 浙江省慈溪县的上林湖(原属余姚县)

公布时间:1988年1月13日

上林湖越窑遗址是越窑青瓷的主要产地之一,古代属于越州,故而得名。1957年以来,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故宫博物院对窑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先后在慈溪县上林湖、上岙湖、白洋湖、杜湖和古银锭湖周围发现了古窑址100余处。越窑开创于东汉时期,唐代和五代时期得到蓬勃发展,越窑青瓷更是闻名遐迩,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东汉至隋代,前一阶段是其产生和开始发展的时期,产品较为简单,东汉时期常见的器物有礨、罐、壶、洗、钵、碗等。后一阶段的主要产品有碗、罐、碟、鸡首壶、水盂等,器皿较为笨重。到了唐代,上林湖的制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制瓷业相当的繁荣,曾有“扶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的诗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上林湖制瓷业的水平,考古发掘也证明,上林湖早在唐代晚期已经开始烧造进贡皇上的精美瓷器了,当时的瓷器,品种繁多、造型优美,作瓜形,似花朵、像荷叶,轻巧可爱,釉层均匀,色泽滋润,如冰似玉,文人雅士为之赞不绝口。

五代十国时期,浙江为吴越国所割据,在上林湖等地设立了官窑,烧造专供吴越小朝廷使用和向中原进贡的瓷器。这些瓷器的胎质细腻坚硬,制作精细工整,采用先进的釉下彩绘工艺,并用金、银、铜镶边,花纹装饰,采用刻、划、镂、堆塑等多种手法,题材有珍禽异兽、鱼、龟、花草和人物等,构图新颖,颇具情趣。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宋朝廷派殿前承旨赵仁济继续监理越州窑务,直到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上林湖还在烧造贡瓷。

上林湖越窑青瓷,质优物美,名传天下,自唐代开始,就通过明州、杭州,远销到朝鲜、日本及阿拉伯等地,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15寺龙口青瓷窑遗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唐—南宋 慈溪市匡堰镇

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

寺龙口窑址在1998、1999年经过两次大规模的科学发掘,发现有龙窑、作坊等遗迹及大量的瓷器,窑址在南宋时期曾烧造过一类产品,有别于越窑传统的青釉产品,而与汝官窑却非常相似,进而被确认为南宋时期为宫廷烧造的御用产品,从而揭开了南宋初宫廷用瓷之迷,也把越窑的烧造历史从北宋中晚期延续到了南宋,这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发现。

寺龙口窑址堆积厚达10米以上,一直从晚唐烧造到了南宋,这样烧造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地层叠压关系清楚的窑址,在迄今为止的瓷窑址考古中是不多见的,不但为越窑瓷器编年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也成为探讨秘色瓷及南北、官民瓷业交流、融合的重要环节。

16永丰库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元 宁波市中山西路北侧,府桥街之南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大型元代仓储遗址。遗址位于宁波市中山西路北侧,府桥街之南。在距现存地表深1.5米处,揭露出以两处单体建筑基址为核心,并有砖砌甬道、庭院、排水明沟、水井、河道等与之相互联系、布局相对完整的元代大型建筑遗迹,同时出土有大量当时各地著名窑系的陶瓷产品与各种建筑构件。通过文献考证,可确认该建筑遗迹为元代的永丰库遗址,是当时衙署的仓储机构。

元代永丰库遗址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古代地方城市的大型仓储遗址,结构保存基本完整,为研究元代仓储类建筑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考古实例,是中国城市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被评为200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17塔山遗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新石器时代 象山丹城镇东塔山南麓

公布时间:1997年8月29日

面积约1.5万平方米。经1990年10月和1993年3月两次发掘,清理了包括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等不同时期的文化堆积。发掘面积500多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早期出土泥质红陶豆、夹砂釜、夹炭釜等陶器,发现密集有序的单人墓葬墓葬42座,依据墓向、随葬品及分布位置等,可将这些墓分作3组,随葬品有泥质红陶喇叭形圈足豆、绳纹釜、盆、钵、罐、鼎及玉块等;中期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墓葬中有合葬现象,发现一处建筑遗迹;晚期出现大量几何印纹陶。该遗址反映出河姆渡文化与马家浜文化交融的现象,为钱塘江以南河姆渡文化之后古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材料。

18河姆渡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新石器时代 浙江省余姚县罗江公社河姆渡村

公布时间:1982年2月23日

河姆渡遗址发现于1973年夏,是河姆渡村的农民在村东北修建排涝站时偶然发现的。闻名世界的河姆渡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遗址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堆积厚度约4米左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其中第四层的时代,经过对地层中出土的遗物的碳-14测定,确定其年代为距今约六七千年。

遗址中有一排排的木柱和板桩,很有规律的沿着小山坡呈扇形分布,这是一种干栏式的建筑,其中大的长23米多,深约7米,前廊深1.3米。许多木构件上还有榫头和卯口,说明采用了榫卯结点的技术,这是中国现已发现的古代木构建筑中最早的榫卯。

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稻谷,保存较好,经过鉴定属于栽培稻的籼稻和粳稻两种。河姆渡遗址出士稻谷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分布范围之广,在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是十分罕见的,填补了中国新石器时古学史上“有粳无籼”的空白。同时出土的还有骨耜、木箱、骨镰和木材等,都是农业生产或谷物加工的工具。这些发现证明,早在六七千年前,当地的农业已经成为主要的生产部门。河姆渡遗址大量稻谷的发现,还有存在一个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往人们认为印度是亚洲水稻的原产地,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这里的水稻比印度发现最早的水稻还早了三千余年。

河姆渡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遗骨,其中有人工饲养的猪、狗、水牛等,还有野生的鹿、赤麋、漳、熊,以及在这一地区现在已经绝迹的象、犀牛等,这对探讨古代气候的演变规律和原始畜牧业的起源过程有很大的价值。

河姆渡文化的原始艺术丰富多彩,在陶器上有雕刻和堆塑的动植物图案,有陶塑的猪、羊、人头等,有骨雕和象牙雕作品,还有至今仍能吹出乐曲的骨哨。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早在六七千年前,长江下游已经有了比较进步的原始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19鲻山遗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新石器时代 余姚丈亭镇西岙村鲻山东南麓

公布时间:1997年8月29日

面积约5万平方米。1980年试掘,1996年正式发掘,发掘面积350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3米,划分为10层,文化内涵包括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和商周时期,以河姆渡文化堆积为主,出土文物1000余件。石器有斧、锛和以燧石为原料制作的小石器。陶器分夹炭黑陶和夹砂灰黑陶等,器形有釜、罐、盘、钵、豆、鼎等。多素面,纹饰有绳纹、弦纹和锥刺纹等,另还出土河姆渡文化早期干栏式建筑遗迹、大批稻谷、葫芦、鹿角等动植物标本以及骨器和象牙器等。该遗址极大地丰富了河姆渡文化的内涵,为更加全面地了解河姆渡文化的产生、生活状况及经济形态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