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木箱厂设备-浙江木箱包装厂设备
杜家村位于所前镇东南、青化山麓的山坞中,北与传芳村、越山村接壤,南隔石门岭与进化镇石门王村交界,东至越山村山林,与杭州生态园相邻,西与传芳、李家村隔山相连。全村由杜家、贾家2个自然村组成,2006年底止,全村有耕地770亩,其中水田710亩,旱地60亩,耕地中在围垦地区有210亩。有茶园700亩,果园2438亩。全村共划分为12个村民小组,485户,其中外来户7户;总人口1412人,其中外来人口10人,劳动年龄内人数1016人,其中男劳力508人,女劳力508人。劳动力中从事农林牧业为主的524人,从事工业为主的105人,从事建筑业为主的90人,从事交通运输业为主的20人,从事商饮业为主的180人,从事其他非农行业112人。
杜家村山清水秀,果木葱茏,全村4500余亩林业用地中,果树面积占50%,疏林面积仅110亩。村民主要经济来源靠茶果生产,堪称山林之乡、果木之村。
1949年前,杜家村约有用材林面积500亩、竹林200亩、茶园100亩、果园1000亩,占林业用地的40%。1949年后,被定为山林专业村。人民政府加强对林业、果木生产的领导,大力开展植树造林运动,并从资金、粮食、肥料等方面给以扶持,山林生产逐年发展。到1957年,全村用材林面积达800亩左右,茶园200亩,果园1500亩。1957年,产水果150吨,茶叶3吨。1964年,建立村级山林专业队,开始果园连片生产。但栽植密度较低,单产不高。此期,杨梅、青梅、板栗亩栽18~20株,桃李亩栽30株,且多与茶树等作物相间混生。1980年后,地方财政拨出款项扶助果树商品基地建设,强调合理密植,布局集中成片。亩栽株树,青梅增加到40株,杨梅、板栗增加到35株,桃增加到55株。果园面积逐年增加,产量连年上升。1982年,茶园发展到400亩,茶叶产量突破50吨;果园2000亩,年产水果225吨,其中杨梅1200亩,总产200吨。1983年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部分山林作自留山划给村民,由户经营,集体仅留500亩山林由村山林队统管。
80年代开始,加强生产科技,并调整林产品结构。1985年建立两梅一桃为主的果树良种单株接穗园和良种苗圃;在种植方式上,水果和茶树均由间用混生改为纯作种植;在生产管理上,青梅、杨梅等均推广四季施肥技术,提高座果率和单果重;1986年,开发杨梅新品种大叶黄;1990年,引进日本水蜜桃早熟品种岗山早生、砂子早生;茶叶品种因炒青滞销;多转产旗枪、浙江龙井。同时,积极开发杨梅基地。到1992年,杨梅发展到1855亩,占果园面积的80.7%。是年,在全村4517亩林业用地面积中,有林地达4407亩,从1949年前占林业用地的40%上升到占98%。其中:用材林1500亩(杉木386亩),竹林110亩(部分改为茶园),茶园535亩,果园2300亩(杨梅1855亩、青梅50亩,板栗150亩、桃120亩,柿子55亩,其他70亩)。常年水果总产500吨,其中杨梅400吨;茶叶60吨;木材年采伐量200立方米,毛竹2万支。在萧山市林业生产中,杜家村的山林特产,一直位居前列,历年被评为萧山市级山林专业先进集体,1984年还被评为杭州市7县(市)山林专业先进单位。
杜家村农业耕地少。40年代末,全村仅有100余亩耕地。土改时,从附近夏山埭、传芳村划给300余亩土地。1958年调整插花畈,增加到500亩左右。现村民口粮基本自给。另外,由于村民致力于山林生产,村办工业自1976年起步后发展缓慢。现有五金厂和木箱厂2家企业,规模较小,合计年产值为50余万元,利润4万元左右。
杜家村地处交通要道,东面通绍兴,西南经临浦可达诸暨、富阳,西北经所前通萧山、杭州。一千多年前,这里曾香客云集,热闹异常。据《天乐志》载:梁大同六年(540)在杜家村北建崇教寺,后屡毁屡建,到北宋治平三年(1066),规模颇具,三进佛殿,占地5亩。据传,当时寺内有僧100多,足见香火之鼎盛。村南山腰处,宋代还建有龙泉寺,俗称茅篷,为宋代祖师成佛处,其骸葬于此。内有一泉池,水清洌。可惜近代战乱频仍,孙传芳的军阀部队、国民党浙江保安区宪兵部队以及日本侵略军、土匪俞继鹏团伙等多次在杜家村一带狂轰滥炸,枪杀骚扰。高大寺庙精华殆尽(崇教寺仅剩后殿,现为村木箱厂),村民生活艰难,鸡犬不宁。
1949年后,特别是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村民商品经济意识增强。凭借四通八达的地理优势,自1986年以来,在村口崇教寺遗址前自发形成集市。每年逢春茶上市和水果采摘季节,附近18个乡村的农民及诸暨、富阳、杭州、绍兴、温州以及上海的客商在这里汇集,车辆人流,商市兴旺,有摊位200余个,最高日交易额达100万元以上。现已发展为长年集市,除山林特产外,还有日用百货、农具及蔬菜鱼虾等。同时,在所前镇萧山市茶果市场内设有所前杜家农特产经营部,经理由村长杜奉康担任。在中被拆除的龙泉寺,亦于1990年重新修复,现香客众多。
商品经济的发展,村民生活得到提高。199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16万元,人均收入1630元,分别是1982年的5.3倍与4.7倍。村里有100多人外出搞茶叶经销,有12个运输专业户,购置运货汽车2辆、三轮车2辆、运输拖拉机8辆。有90%的村民新建了三层楼住宅,家家置有电视机。杜家村成为所前镇的首富村。
龙港建镇于1984年,是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二十年来其发展令世人瞩目,龙港镇现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中国小城镇”试点镇,浙江省和温州市综合实力主要强镇,苍南县的经济中心。与“中国农民第一城”同步发展的龙港印刷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中一种特色产业,19年来全镇印刷业总产值由1985年的15.6万元增加到2004年的45亿元。如今,龙港印刷业拥有世界一流的印刷设备,形成不干胶印刷、软包装印刷、防伪商标印刷、纸张印刷、电脑织唛等系统印刷及原辅材料生产、供应、印前、印中、印后及庞大销售网络相配套的高效协作,高度统一的社会化生产体系,一跃成为“中国印刷城”。从“中国第一农民城”到“中国印刷城”,龙港人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嬗变和跨越,充分说明了产业集群理论在龙港得到成功实践。
龙港印刷业的形成与发展是产业集群理论的成功实践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龙港在“鼓励农民带资进城开厂办店”口号下,自发形成了人口、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集聚。在龙港城镇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地道温州经济模式下诞生的印刷经济也在龙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90年代以来,龙港虽然存在着“小马拉大车”的尴尬局面,但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好政策和温州模式特有的对新事物“不争不论”的大好环境下,龙港的印刷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由于龙港较好的地理位置和“中国第一农民城”的美誉,吸引了周边两省六市县的经济能人,极大地促进了龙港经济的发展和龙港城市化建设的速度。特别是随着龙港中心城镇地位的突出,全县上规模的印刷企业纷纷向龙港搬迁。据统计,龙港镇印刷业1997年产值已达到15亿元,占全县印刷业产值的45%以上,而1998年,列入县重点印刷企业中龙港镇就有16家,其余乡镇只有6家。因此,当时的龙港印刷业可以说已经形成了集群经济,完成了产业集群的重要一步。
但是,在龙港印刷业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同时,由于其自发性明显的原因,龙港的印刷经济几乎带有市场经济初期自发性私有经济的所有特点:一部分企业完成了原始积累,不断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成为基础雄厚的规模企业;而近半数的企业仍然停留在“家庭作坊”的经营模式上。这些“家庭作坊”规模小、档次低、分布散乱甚至隐蔽,致使政府部门的日常动态管理失控。这种情况下,有些企业由于管理不规范,宜于被假冒伪劣产品的制造者所利用,不知不觉中成了“一丘之貉”;也有一些证照不齐的非法企业,企业主见利忘义,无视市场规则和法律规章,有意制假,从中牟取暴利。2001年5月,随着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的不断深入,苍南县特别是龙港的印刷业制假问题引起了当时中央常委、副总理、国务委员吴仪等中央领导的关注。5月27日、28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安部、工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及中央电视台、国家印刷业有关专家等部门共11人,组成联合调查组赶赴苍南。调查组发现,龙港镇的站前路,长不足1公里,却有100多家与印刷有关的小店铺,流向全国的许多假冒的印刷品、包装物都流经此类店铺。两天后的5月29日,一份《关于浙江苍南县制售件假商标情况的调查报告》上呈到了中央领导的案头。副总理等作批示:杜绝假冒伪劣产品必须从源头抓起,对印刷商标、标识、包装的印刷企业必须进行大力整顿,使假冒伪劣产品难以乔装打扮混入市场。遵照批示精神,及浙江省温州市有关部门将苍南县特别是龙港镇列为专项整治的重点地区。这次整治是动了真格的,整治前,龙港有各类印刷企业809家;整治后,在龙港重新获得换发证照的印刷企业只有427家。至此,数量的精减,外加配套扶持措施的实行,龙港镇真正达到了“压缩总量,优化结构”的目的。比如,整治期间全镇购置大型印刷设备的资金投入达3亿多元,提升了产业层次;制度上要求企业严格执行包括印制商标的四项制度、承印登记的五项制度等,使企业操作更加规范。正是这一次动真格的整治,使得龙港人真正认识到诚信和质量这些美誉对一座城市的重要性,使得龙港的印刷业更好地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整治后的第二年,即2002年4月1日,苍南县向温州市人民政府转报关于要求“授予龙港中国包装印刷基地”的报告,认为苍南印刷业经过这一阶段的集中整治,开始走上“结构优化、管理规范、竞争有序、技术水平一流,并形成区域品牌特色”的道路。5月26号,温州市向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提出了请求“授予龙港中国包装印刷基地”的报告。2002年9月24日,在经过多次的考察后,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正式向温州市和龙港镇授予了“中国印刷城”的金名片,这是对以龙港为整治重点的苍南县印刷业专项整治获得成果的最好说明。
可以说,改革开放20年来,龙港始终以经济发展为主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使印刷、礼品等科技量高的产业成为龙港的支柱产业。为了提高龙港印刷业的整体竞争力,使印刷业在发展中保持新的优势,龙港镇政府于1998年开始规划建设工业园区,占地1000亩的省级特色工业园——龙港印刷示范工业园区已完成一期工程,已有19家印刷企业进入园区投入生产。这些企业进入工业园区后,通过技改,对生产设备进行了更新换代,引进德国海德堡、日本小森等当代国际先进印刷设备和国内优秀管理人才,使龙港的印刷业上了一个档次。2002年,该园区新增产值9亿元,新增税收5000多万元。目前,二期工程开始动工兴建。此外,列为温州市七大工业园区的城东工业园区也已于2001年底动工建设。该工业园区规划总用地15000亩。整个园区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为启动阶段,用地面积3000亩,总投资45亿元。第二为发展阶段,用地面积4500亩,总投资60亿元。第三为目标阶段,用地面积7500亩,总投资100亿元。目前进入该园区启动阶段的一、二期投资项目,已批准立项共49家,总投资额8.1亿元,用地950亩。该园区一、二期规划的简易路网已完成,全部兑现处理农民征用土地补偿费、解决部分民房拆迁、园区道路、排水及桥梁工程设计方案图已通过会审。2002年底,龙港镇再接再厉,以优惠的地价,在龙金大道黄金地段规划建设占地280多亩的印刷示范园区二期工程,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引进BOPP、BOPA、BOPET等印刷原材料生产企业,延伸印刷产业链,继续降低龙港印刷业生产成本,从而使龙港的印刷业更具竞争优势。目前,龙港又在筹建占地面积达330亩的印刷示范工业园区和占地500多亩的新雅印刷工业园,希望通过此举来进一步壮大龙港的印刷业。
总之,龙港印刷业的发展就是不断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进取的一个过程,也是产业集群理论在龙港这块土地上的成功实践。最近,龙港镇制定策划了把印刷推向全国的总体宣传方案,向全国宣传“印刷一条龙、包装一个港”的整体行业形象,紧紧围绕创建“中国印刷包装城”的宏伟目标,为龙港印刷业最终走向世界而努力奋斗。
当前龙港印刷业面临严峻形势和问题的深层次思考
经济学认为,产业集群就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企业高密度的集聚。它包括若干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一般认为,产业集群多表现为地理位置上的相近性和产业链条的完整性、产业领域相对集中、企业数量足够多、产业集群内在竞争激烈以及纵向合作广泛等方面。产业集群的“高效”体现为:一是有利于深度分工和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在产业集群内,企业将全部资金、全部精力集中做好自己最有优势的一点,把这一点做成价格最低、质量最好,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龙港印刷业在集聚过程中,通过市场调整,不断细化产业分工,使产业链得以延伸,同时,出现了如新雅、曙光、富康等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二是有利于创新。由于学习效应和竞争效应的存在,印刷业的产业集群能够使得龙港原来基于资源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为基于区域创新能力的竞争优势,大大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三是有利于创立区位品牌。正如品牌影响力大的产品能够获得更多的消费者一样,品牌影响力大的区域能吸引更多的经销店、供应商、投资者以及各类人才,“中国印刷城”的金名片有利于龙港印刷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龙港印刷产业的形成和民展,充分说明了印刷产业集群带来的效应是巨大的,正是这种集聚效应才使得龙港成为全国三大印刷基地之一。
但是,随着全国各地对印刷这一“朝阳产业”的重视,以及龙港印刷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当前,我们对龙港印刷业的生存和发展应该有更多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
1、全国各地纷纷建立的印刷工业园区对龙港印刷产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几年来,印刷业被作为“朝阳产业”得到各地政府的大力宣传和引导,在这种大背景下,各地纷纷通过“圈地、建园、招企”发展印刷行业,为适应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上海、浙江、江苏、广东、北京、天津等地各大中城市都已经把印刷行业列为都市型重点支持的行业。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平均增长率,预测今后5~10年内,国内印刷全行业的年增长率不会低于10%~15%。突出表现为印刷业的工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例如北京印刷产业园落户顺义,首期开发2000亩;上海打造国际包装印刷城,总占地600亩;云南投资6000万元建成花园式印刷精品基地;山东威海兴办印刷工业园占地 400亩;计划总投资20亿元的长沙市印刷工业园落户黄花,占地1000亩。沈阳投资兴建东北最大的包装印刷基地,投资30亿元,占地1300亩,总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一期工程已于2003年6月启动,该基地建成后,将集科教、商贸、工业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生产居住、综合配套于一体。这种几乎一哄而上的做法,对主要依靠国内市场做业务的龙港印刷业来讲,压力是沉重的,影响是巨大深远的。
2、相对不佳的经济发展环境将严重制约着龙港印刷产业的进一步做大做强。印刷行业是国民经济主要的加工服务行业,又是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建设、传播和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使命。因此,合理有序地加强对印刷业的监管是很有必要的。然而,龙港目前存在的诸如地税、国税、工商、文化新闻、技术监督、公安、经贸、环保、劳动、消防、安全、卫生、印刷整治办及镇政府等众多部门单位对印刷企业都可以进行检查管理的局面确实是太可怕了,往往会发生各部门重复检查和检查撞车的问题,某部门前脚刚走,另一部门后脚又来,给企业增加了不少压力。而且,往往多数检查是以罚款为目的,频繁的检查和罚款,不但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严重影响了企业正常生产的开展,从而使不少企业不安心在苍南办厂。此外,电力、土地不足等瓶颈问题也严重制约着龙港印刷业的进一步做大做强。
3、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也严重制约着龙港印刷业的进一步发展。龙港的印刷业更多的还是属于“低、小、散”的企业,企业自身没有厂房或是租用不大的厂房进行生产,因此,容易造成这些企业没有长远的发展目标,只是为了现有的业务而生产,缺乏对企业发展远景的规划,而且,这种企业往往为了抢业务而与同行进行恶性竞争,相互竞相压价,导致产品质量的粗制甚至伪劣产品的出现。同时,众多的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差,没有自己的品牌产品,不注意对科研的投入,生产工艺设备相对落后,特别是在目前银行贷款不易的背景下,这些企业更没有力量更新、升级现有设备,造成了产品的低档。此外,除了一些上规模的大企业外,龙港大多数的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缺乏,也不太注重对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引进,对已经通过低价获得的众多劳动力,也没有长远的眼光予以较好的技能培训,以使现有的这些员工能更好的胜任目前的岗位工作,更好的为企业发展服务。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