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实木木门

木箱厂家潍坊销售-专业生产木箱厂家

木箱厂家潍坊销售-专业生产木箱厂家

1、新衣里塞红包

过年穿新衣是潍坊城区的年俗传统之一。在春节里,不仅要备年货、买新花,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外,还会追求新的服饰。正月初一走出家门拜年,首先展示的就是那一身新行头。古时候,这种习俗也寄托了劳动人民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2、和头茬面,全家蒸饽饽

临近春节,家家户户拿出准备好的头茬面,开始蒸饽饽。要想饽饽蒸得好,必得面发得好。潍坊饽饽用的是“老面引子”发酵,还有独特的炕头揉面方式。女人们清晨起床和面,三盆五盆放在暖炕头,盖上塑料布或白包袱。

面发好后,面板直接上炕,揉面的人或站在炕前,或跪在炕上,下大力气揉面。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面剂子一遍一遍轮着番地揉,直到每块剂子都软乎乎热乎乎,这就算揉好了。只有反复揉捏,蒸出来的饽饽才会一层一层的,用手一撕,像雪白的花瓣儿,片片筋道。

扩展资料:

潍坊的民俗文化

1、扑灰年画

扑灰年画起源于明初。它的制作式打好腹稿以后,艺人用柳木炭条起线稿,再用画纸在线稿上扑抹复印,一稿可扑数张,因有这一招,便又“扑灰”之名。

扑灰起稿之后,再加手绘,经“大涮狂涂”、“细心巧画”,“描子勾拉”、“粉脸”、“涮手”、“赋彩”、“开眉眼”、“勾线”、“涮花”、“磕盐菜花”、“描金”、“涂明油”一整套工序,才能画出一张漂亮的画来。

2、高密剪纸

明代洪武年间大批移民,带来外地剪纸,主客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高密剪纸的风格。一是块与线形成黑白灰色调,相互衬托,对比强烈,并富有韵律感。二是纸条挺拔,浑厚粗犷,富有浓重的金石意味。三是以精巧的构思见长。

百度百科-潍坊

人民网-老潍县有中秋“念月儿”的习俗?老人希望传承

打秋千

潍城旧日打秋千的风俗与放风筝一样流行,近年这项活动也在逐步恢复。

打秋千的活动在清明、寒食时节展开,有运动和娱乐的功能,也兼有信仰上的原由,俗谚曰:“悠一悠,不长秋”, 说是春天打了秋千,秋天不招瘟疫。以此,男女老少,都踊跃前来“悠一悠”。当年的秋千有两种形式,一种叫“转秋千”,一种叫“月秋千”。 “转秋千”吊在城中白浪河沙滩上,民国《潍县志稿》对“转秋千”的盛况描写甚详:“白浪河边沙滩上,坎地竖以木柱,上缀横梁,四面绳系画板,谓之‘转秋千’。小家女子,多着新衣,围坐画板上。柱下围一木栅,内有人推柱使转,节之以锣。当锣声急时,推走如飞,画板可筛出丈余,看似危险,而小女子则得意自若也。又于秋千柱顶上悬一小旗,并系以钱,则有多数勇健少年揉升而上,作 ‘猴儿坐殿’、‘鸭鸭浮水’、‘童子拜观音’种种把戏,谓之‘打故事’。捷足者得拔旗携钱以归,观者乃夸赞呵好不绝”。

“月秋千”是一般人家所架的秋千。旧时习俗:清明逢在农历二月间,从正月十六日吊秋千;若清明在三月, 就从二月二日吊秋千,总要跨一个月头,所以叫“月秋千”。

“月秋千”的搭架,竖两根粗壮的立柱,加两对交叉的托梁柱,下端深埋土中,上端结实地绑扎粗壮横梁。 拴秋千绳的环子用蜡条圈,穿套在梁上,名叫“拘”。打秋千之前,抓住两条绳上的两只拘向外甩开,名为“撇拘”。这种可移动的拘,就叫“活拘”。秋千初立,在立柱上贴对联,如“花板润沾红杏雨,彩绳斜挂绿杨烟”,横梁贴批,如“上梁大吉”。 有的还烧纸、焚自扎的“姑姑”,俗传可避免摔伤事故,以保平安。秋千,俗称“悠千”,游戏于秋千之上,叫“打秋千”(“打悠千”),或又称“驱秋千”,“驱”,是用力躬身、屈腿、下蹲、直起、 挺身、扩胸一系列连续动作的总称,这是订秋千的最基本的动作。若自己“驱”不起来,靠别人执绳荡起,则名为“送”。秋千荡起,两拘会逐渐向横梁中间靠拢,这叫“并拘”。按习惯,“并拘”之后要停下来让给别人。 大秋千的花样很多,如“独立”、“独坐”、“单人跪驱”、“捞鱼摸虾”、“拾物件”、“悬棒槌”、“驱双站”、“一驱一”、 “打胖孩儿”、“逛花园”、“青石板”、“串花心”等。有的动作还办以歌谣,如“桃花开,杏花败,李子开花翻过来”。

桃俗

青州盛产蜜桃,民间有敬桃习俗,当地旅游部门筹办了桃文化展室,每年秋天举行寿桃节,还准备创建云门山桃博物馆。青州农村家家养花,各家花坛里必有一株“洋桃花”,又必有一株桃梅,俗信“花中有桃,百花兴旺”"家有桃梅鬼不殃。”民间俗传桃可避邪,因此,桃在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节日显示桃文化:春节与元霄节挂桃形灯笼,挂“桃寿星图”。端午节,大门两旁插桃枝。建筑用桃作装饰:大门上挂匾,必用桃形钉。大门檐下要镶刻有桃图案的方砖。用具有雕桃八仙桌,桃形茶具。摆设有桃爷、桃娘、仙桃老人。

北城村满族习俗

青州原有两个城,府城之北,另有“青州驻防满洲旗城”,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毁于1947年,俗称北城或旗城。城毁之后,变为一村,村名“北城”。村中方言习俗都与周围不同,宛若人海中独立一岛。村民至今自称八旗子弟,家家户户正黄、正白、正蓝、正红、镶黄、镶白、镶蓝、镶红八旗,分得清清楚楚。住屋起居沿袭长白山满族习俗,大窗,前后出厦,室内西方为首。通炕,锅灶设在房外屋檐下。子女未成人时,全家睡在一起。儿女稍长,炕中间以木箱间隔,成一“北炕头”。儿子娶妻,将东房隔出东间,名为“东里屋”。饮食保留“吃官粮”习惯,讲究多样化,一般早餐为猪油酸菜、面条,午饭与晚饭是牛肉粥。用餐时,炕上摆一个矮桌,长辈坐上首,儿女轮流端饭。入冬前家家腌酸白菜。定婚时,双方母亲将自己用的烟袋装上好烟,送给对方,名为“换烟袋”。然后,女方的母亲约四至八人走遍全村大街小巷,让大家知道这件事,各为“走街筒”。迎亲仪式在凌晨举行。男家抬花轿,率乐队至女家,新娘由长辈妇女抱入轿中,新娘的两位兄弟,手提木制食品盒,内装子孙饽饽、长寿面,扶轿杆送至男家。花轿到了男家门口,男家大门紧闭。女方送亲的人叫门,门内回答三种民间喜庆曲牌名:“得胜会”、“喜声歌”、“长生乐”。三支曲子奏毕,大门洞开,乐声中新娘“跳火盆”、“过马鞍”,进得大门。庭院中央设八仙桌,桌上放一只装满粮食的斗,斗上放一只满盛谷粮的升,升里插一支戟,名为“陡(斗)升三级”。新人拜过天地入洞房吃子孙饽饽,之后,拜见父母、长辈。此时,新娘兄嫂率人来接新娘,待吃过午饭,便接新娘回家去,名为“当日回门”。对新娘有验贞习俗,验贞白布在新婚第二日由新娘亲自交给婆母。北城村近年建立了博物馆,其中不少展品反映了村中的特殊风俗。

比较有名的风筝节,寿光的蔬菜节和青州的百花节等等。

完善答案 宁静淡泊 2009-03-13 00:10 评价答案 是否解决问题(参与评价3次) 能 解 决: 1次 评价成功原创加2!部分解决: 1次 评价成功原创加2!不能解决: 1次 评价成功原创加2!是否原创答案(参与评价2次) 原 创: 2次 评价成功原创加2!非原创: 0次 评价成功原创加2!满意答案潍坊市,古属齐鲁之邦,这里民风民俗淳朴敦厚,勤劳而富有创造精神的潍坊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为繁衍生息、生存发展、追求幸福、祈求平安,按照自己的心愿,创造并传承了潍坊地区的乡风民俗。跟随风俗民情的历史延沿,伴生了潍坊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及其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中的瑰宝。

潍坊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远在新石器时代,“东夷人”就在这里创造了古老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据考古发现,境内有不同时期的古文化遗存,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代建筑和石刻等1800余处。考古证明:早在5000年以前,这里就有氏族部落居住。潍坊境内久远的建置、邦国的更替,促使这里形成“十里不同俗”的丰富风俗民情。

潍坊自古以来,文事昌盛,辈出的历史文化名人使得潍坊的民族民俗文化,代代相传,不断丰富发展。史载,生于潍坊市域或曾活动于潍坊市域的高层次文化名人就有百人之多。辈出的名人,巧夺天工的能工巧匠,在潍坊地区这块充满齐鲁风范的大地上,催生、造就、传承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多彩多姿的潍坊民情风俗。使潍坊这块美丽富饶的大地,继承了内容丰富、独具魅力和特色的民间艺术。

民俗文化,属于区域性民族文化,它的发展受到地理、经济、政治和学术及民俗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千百年来,民俗文化及其民间艺术品萌芽于劳动人民之中,又经劳动人民传承、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了潍坊地区的独具风采的民俗文化,有的已成为潍坊地区民俗风情的标志物。从民俗上讲,潍坊地区广大人民历史地注重五大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因此,民间的许多习俗风情都与几大节日有关。不少的民间艺术都是因节日而兴,借助节日而促进了传承和发展。如:全国三大画市之一的杨家埠木版年画,历史悠久,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高密的朴灰年画、民间剪纸和泥彩塑,堪称民俗艺术中的“三绝”;驰名中外的潍坊风筝兴于明代,盛于清代,极盛于现代。它扎工精巧,画工考究,造型优美,形象逼真,起飞高稳。已通过20多届潍坊国际风筝会,飞出了国界,成为友谊的使者,促进了潍坊经济的腾飞。精湛的潍坊嵌金银漆器、仿古青铜器更是匠心独运,领标艺林;传统的民间剌绣、核雕、灯彩、泥布玩具,各具特色。这众多的民俗艺术品,制作精细,构思巧妙,风格古朴,雅俗共赏。既可实用,又可观赏;它们与潍坊人民的生活习俗相伴而生,满载着丰富多彩的历史信息,散溢着浓郁的泥土芳香,闪耀着劳动人民的才华与智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