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木箱值多少钱-民国木箱一般啥木料
陪嫁送礼风俗
导语:一般来说,女方陪嫁的东西中细软居多。现在更多的是男女双方商量好,将需要的东西根据各方的能力分开来买,房子一般男方来买,装修好,像家具啦,被褥啦,由男方来置办。古代还有陪嫁丫环。
结婚是一辈子的大事,在很多的事情上我们都希望能讨个好的彩头,这样在嫁过去的时候起码心理会安心许多,在我国各地有风格多元的陪嫁风俗,女人嫁过去,娘家都会送很多寓意深远的陪嫁品,那么这些陪嫁品的意义在哪呢?
下面就是对这个问题的一些介绍:首先,戴结婚首饰主要还是要取它的好寓意,因为自古以来他们就认为戴首饰能够给人带来好运。而其次才是希望能通过首饰使自己在婚礼上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绽放人生最美丽的瞬间。
在众多的珠宝首饰中,结婚首饰主要还是偏重于三种。
珍珠
珍珠是?美满?的代表珠宝。珍珠文化相当久远,无论东西方神话的传说,都把它视为吉祥宝物,从古代到近代的皇族、政要、名流都视珍珠为高贵、优雅的象征。在婚礼上送珍珠首饰也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习俗,寓意?圆满?、?珠联璧合?。
因此人们希望通过送珍珠,戴珍珠来期待圆圆满满,珠联璧合的好意头。圆润光洁的珍珠,不仅代表着圆满美满,也意味着爱情就如珍珠的诞生一般,是经过一段刻骨铭心的历程才走到婚姻的殿堂,寓意两人爱情经过包容、磨合后结晶成美丽珍珠的涵义,外延上更有彼此珍爱、呵护的意义。
钻石
借助?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广告语,钻石日渐被接受为表达?长久?的珠宝情物。
黄金
在传统中式结婚礼仪上,双方家长会各给新娘一对龙凤镯,龙凤镯有龙凤呈祥,佳偶天成之意,也是寓意?情比金坚?。
中国女儿出嫁送嫁妆习俗
送嫁妆,即发奁。女儿出嫁,首先要准备嫁妆。近代多流行于汉族某些地区。陪嫁由女方自备,其种类可分为铺陈、摆设、日用等物品,因世俗视嫁妆多寡而论新娘身份高低,故而一般人家不得不倾其所有,大事铺排,以争体面。陪嫁物多为衣服、蚊帐、被絮、澡盆、脚盆、洗脸盆(架)、提桶、木箱、木柜、屉桌、大桌大椅、小桌矮凳、火盆、木炭、茶具、餐具等,多者可达十余抬。为显丰厚,大件为2~4人共抬,小件也要2人合抬。
由于物多人众,队伍浩浩荡荡,蔚为壮观。富户大族多有陪送田地、山林者。贫寒之家亦有由男方备办一部分陪嫁,事先悄悄送至女家,过礼之日再一同抬回男家的习俗。由于陪嫁丰盛,民间俗有?生崽满堂红,生女一场空?之说。
旧时北京地区,女家收到男家的定礼之后,即将送来的龙凤喜饼、茶食点心分成若干份,装入食盒,给七姑八姨等近亲友好送去,告知陪送妆奁的日期,表示邀请。对于一般朋情,仅送去一张请帖就可以了。
上书:?谨詹于?年?月?日为小女于归之期,敬请阖第光临?等语。凡收到礼品或请帖的,都要届时送些礼品,给姑娘买些嫁妆,如衣料、首饰或鞋袜等物,谓之?填箱?。也有的送些礼金,装在红封套里。上书?奁敬?元?。
女子出嫁要陪嫁,奁具名目繁多,其丰俭因女家贫富而异。1924年6月,顾颉刚先生在北大《歌谣》周刊上发表一篇文章,罗列了光绪十五年(1889)苏州地区一场婚礼的?奁目?:铜、锡、瓷、牙、竹、木各式器具齐全,粗略统计,有箱子四只,面盆、脚炉、茶炊等铜器二十四件,汤盅、酒壶、茶瓶等锡器四十一件,茶碗、大盆、汤碗等瓷器一百三十五件,箱橱、妆台、浴桶等木器五十一件,丝箩、提篮等竹器六件,另有团圆镜等各式镜子,象牙筷等牙器及床上用品等多种。
过去在湖北天门一带,女方陪嫁有?一堂一房?的规矩,即堂屋和洞房家具均由女方陪送,而男家过礼则须?整猪整羊?。于是,?一堂一房?、?整猪整羊?,成为当地小康之家过礼及陪嫁的标准。京山一带陪嫁,除居家用品之外,还流行陪送风车、水车、锄、镰、耙等农具。在公安等地,陪嫁中必有八把大交椅,专置于堂屋,以示娘家气派。
随州习俗,嫁妆有三件头、四件头、五件头之分。每件均为双数,各件均系居家用品。竹溪一带则分为三抬、四抬、八抬乃至二十四抬。当地有?八抬猪,八抬羊,八抬嫁妆送姑娘?的俗语流传。
新中国成立(1949)以后,传统的重嫁妆的观念和习俗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只是在五六十年代,物资供应极为紧张,条件较差,许多机关、事业单位都实行供给制,?彩礼?、?嫁妆?根本无从考虑,往往是两只单人床一并就成家了。即使在农村,多数青年男女也不刻意追求物质条件,有了最基本的生活用具就可以了。
购置嫁妆的费用仍是由姑娘的家庭支付的,但姑娘多年来靠自己的劳动,已为家庭攒得不少收入。如果新娘是在国营企业或是公社劳动成员有固定工资收入的,在父母同意的前提下,她会把工资的绝大部分用来置办嫁妆。在一般工人或农民家庭,嫁妆的内容和数量还和中华民国期间通行的标准差不多,主要是个人生活用品。但是所有的东西都必须是新的,装在两只木箱里。?嫁妆?已经成了男女双方为打造婚后小家庭生活,各自所作物质准备的代名词。
上世纪70年代情况有所好转,尽管一些紧俏商品仍凭票供应,但已开始进入寻常百姓之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重嫁妆的传统风气又开始抬头。?奁目?是一个时代生活水准的最直接的表征。当时有?三转一响三十六只脚?的说法,结婚成家要准备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即所谓?三转一响?,还要准备双人床、衣柜、衣橱、床头柜、梳妆台、写字台、方桌及四把椅子,这些家具总共有36条腿,即所谓?三十六只脚?。
即便是在北京郊区农村,嫁妆也讲究有?八条腿?,这指的是大衣柜和五斗橱这两件大家具。此外,还有电视机、冰箱、自行车、大座钟、手表、电扇、餐具、花瓶、瓷茶具、桌布、玻璃杯、化妆品、成箱的衣服等等。在这种情况下,男方家庭事先给了她一些礼金,使她有可能提前买到这些在农村里显得很阔气的嫁妆。
民俗学者陈勤建先生曾三度参加上海郊区一亲友嫁女。1979年嫁女,农村经济刚好恢复,嫁女花费一千五百元;计有自行车、缝纫机、六条棉被和其它床上用品。1981年二女儿出嫁,花费三四千元,到1984年三女儿出嫁,大衣橱、五斗橱、沙发、自行车、电扇、洗衣机、电视机,应有尽有,外加十条彩被,二条鸭绒被及其它床上用品。
嫁妆摆堂,整整放了两屋子。据说因电视机是黑白的,还特地在嫁女箱柜中放上数量可观的压箱钱。此事在当地热闹了几天,纪录很快被打破了。一位卖葱姜的女儿出嫁,专程从市区叫了二辆出租小轿车,越过黄浦江,在乡镇上兜风,酒席摆了三天三夜,嫁妆光彩被就有二十四条。要知道,这不是家招女婿,男家排场还没有算上。
浙江、杭州一些地区所有的嫁妆中,一只红漆马桶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几乎是头等重要的。马桶叫做?子孙桶?,用马桶作象征物,显然一是因为它与官常常接近,二是因为这个桶状的.东西与妇人的孕育器官和生产通道相似。马桶中要放进枣子、花生、桂圆、栗子、荔枝,取?早生贵子?、?五子登科?之意,还有的用五只红鸡蛋放入马桶,亦取?五子登科?之意。送?子孙桶?不但是祝愿男家早日生子,而且男家亲友中如有久不生子者,也可以向主人要?子孙桶?中的红蛋和喜果吃。据说,吃了很快就会有喜,就会生男孩。
许多地方俗规嫁妆不能称?送?,以避?送上门的货不值钱?之忌,故俗谓之?发嫁妆?。发嫁妆,是展示女家风采的最佳时候,故各地都盛行张扬和炫耀,流行着?亮嫁妆?的风俗,有些地方说是?摆架子?。
广东人发嫁妆的情景火爆异常,铺张奢侈,炫耀而繁琐。出嫁前一天,女家就将嫁妆发到男家,做嫁妆的工钱由男家支付,曰?搬嫁妆?。豪门送奁,用大灯笼上写明府送奁?或府双喜?字样,向仪仗店雇佣人夫,将所有妆奁一一用红绳拴牢,或置于下柜(用以载乘物品,形同方桌)上,或以食箱盛载,或担或抬。嫁女的妆奁,应有尽有,从厅房中的家什、床上用品、衣服箱柜、厨房用具、便溺洁具、香案锡器,样样俱全。别具一格的是与嫁妆同行备有一份《奁仪录》,上面将所有陪嫁之物一一列录,以示慎重,丝毫也不怕繁琐。
男家收到嫁妆,要对照奁仪录件件清点,并必须回一张?敬贮佳奁,禺子婿某某载拜?字样的红柬帖。《奁仪录》以绫裱面,起首二页是洒金红纸,其余每页都是红纸印金色间行。首二页通常写着?荆钗裙布?或?荆布家风?四字。再后是分类:锡器、银器、家什、顾绣、玻璃、花瓶、镜屏、时钟、箱笼、床铺被褥、卫生洁具等。豪门大户还有屋契、田契、当押招牌及侍婢等等。小户人家也有谷箩、米箩、食箱、刀剪、秤尺等。
浙江金华、东阳一带,在迎亲日发嫁妆。喜日清晨,女家便把所有的嫁妆就一一搬到场院,从木制家具到竹器制品,从生活用品到家用电器,统统用红绸捆扎,上面放上松柏、万年青、红绿纸屑,扎成抬扛,排成队列,然后燃放爆竹,众乡亲闻声赶来围观评议,热闹非凡。吉时一到,媒人带领着男家派来的迎妆队到来,先将男家委托她带来?的利市红包送给女家,以支付女家掌厨、烧水、梳新娘头以及打发乞丐,再送上猪心、红烛等礼。这时,女方才举鞭炮,让嫁妆起程,发往男家。
有趣的是媒人要肩扛数根翠竹,谓之?子孙竹?,在前领路,一路不停地放着鞭炮,张张扬扬,浩浩荡荡地前往男家。在湖州一带,当女家把嫁妆发到男家后,由男方根据嫁妆的多少,包?行嫁包?给扛嫁妆的人,然后把嫁妆件件摆开,陈列于堂屋中,放鞭炮,招呼亲友、邻里都来观看,俗称?亮嫁妆?。
说起?亮嫁妆?之俗,以广西荔浦一带最为奇特。按当地俗规,亮嫁妆在洞房内进行,俗称?开嫁妆箱仪?。仪式在婚宴后,新人敬茶完毕举行,由舅爷(没有舅爷的由伯爷或叔爷代替)主持。准备开箱前,舅爷高唱:?左边箱,右边箱,金子银子亮堂堂?。唱毕打开箱子,一边拿出箱内的物品,一边高唱嫁妆名称。
拿一件唱一声,每拿出一件东西都随带出一些撤在箱面上的纸钞、硬币,哨哨落地,满屋飞扬。在围观者的?喔!喔!?声中,洞房里呈现热烈的气氛,显示娘家的富有。舅爷把拿出箱的嫁妆交给一位专门接物的人,在洞房的床上、桌上、地上一一摆开,让众人观看一番,以示体面。
箱中除值钱的细软之物,手工绣品、衣料、日用品外,还有几样必不可少的陪嫁物:一小扎火柴,一小包食盐,一小瓶油、醋、酱,以示新娘勤俭能干,治家有方,同时炫耀娘家赔嫁齐全,吃、穿、用样样不愁。
上海南汇一带,在迎亲日前一天发嫁妆,有?填箱?之俗。按当地俗规,新娘的红绿被须由嫂子缝好,父母把陪嫁给女儿的被头、土布、衣服、头巾等一一递给阿哥、阿嫂,由嫂子打成铺盖放到嫁妆箱中,以示这些东西都是哥嫂同意后陪嫁给女儿的,以免日后家中产生矛盾,谓之?填箱?。
然后嫁妆置于堂屋,点上红烛。男家迎嫁妆的人来到后先付女家请各种师傅的开销,而后由阿舅开始发嫁妆。首先发一只子孙桶,发时说,?一眼眼破家牲椰拿仔去(即一点点破东西你拿去吧)?,然后大家才能动手搬嫁妆。
有趣的是,当地俗规嫁妆一不能挑,二不能抬,也不能扛,一律用手拿。拿了嫁妆出门后一定要朝东南方向走,半路上嫁妆不能转手又不能停,而且明显很轻的物件也要装出很重的样子;明明不远就到的,却偏偏兜远路走,俗称?兜青龙?,其实是炫耀炫耀,故意?摆架子?。
结语:通过上面的介绍,想必大家都了解到了女人陪嫁用什么好了吧。我们很多女人都在想着怎样到男方家中不用受气,并且受到一辈子呵护。其实陪嫁是有很多作用的哦,而且每个地方的陪嫁习俗都是不一样的。
;民国时期有发行袁世凯铜币吗?
时间是1947年10月30日,地点是天津。《天津民国日报》刊登寻人启事,寻找一名妇女。当时兵荒马乱,人口失踪也不稀奇。这名妇女可能离家出走,可能同情人私奔,甚至被拐卖,都是寻常事。但是,这个妇女的身份却不同。他是董政国师长的千金!董政国是山东人,直系军阀陆军第九师师长。直系垮台以后,董政国脱离部队去天津租界居住。当时军阀师长的薪资很高,又可以捞黑钱,社会地位也不错,所以董政国过的很好。他也是天津的名流之一,有钱有势。、
闲居接近20年,1947年5月董政国在天津去世。董政国了还不到半年,他的长女,35岁的董玉贞就失踪了。刊登寻人启事的是董玉贞的丈夫李允之。李允之也是天津的富裕阶层,开滦矿务局的董事家庭。借着丈人的势力,李允之做到天津中天电机厂副经理。李允之自称,妻子在5天前乘坐黄包车离家后失踪。这事本来没什么了不起,然而却迅速引起轩然大波。董玉贞失踪以后,他的妹妹董玉芝第一时间去警察局报案,怀疑姐姐被害,凶手就是李允之。
董同李允之结婚多年,生了4个孩子,逐步成为黄脸婆。由于是师长女儿,从小有钱有势,董玉贞一直比较强势,同丈夫时有冲突。
2年前,李允之在外面认识了中德混血的舞女,搞大了她的肚子。当时岳父还没有,李允之畏惧岳父一家干预,隐瞒了这件事。但岳父后,李允之就没有什么顾虑,将姨太太带回家。董玉贞对于这件事极为不满,认为丈夫好色成性,竟然要把野鸡娶回家,有辱家门。为此,夫妻两人多次争吵甚至厮打。结果,董玉贞被丈夫打伤,一根手指骨折导致残疾。恼怒之下,董玉贞提出离婚。
到了此时,李允之却不同意离婚。为啥?当时李家已经败落,虽曾经很有钱,但5个儿子都是败家子,家产分了以后都被挥霍一空。如果离婚,必然要划分家产。李允之当时已经没有多少钱,再分给妻子一大笔,他恐怕就要破产。另外,岳父虽了,直系实力强大,在天津的关系很多,李允之惹不起。此次李允之打伤妻子导致离婚,董家绝对不会放过他。所以,李允之花言巧语让妻子不要离婚,又将姨太太赶到外宅。而董玉贞考虑结婚多年,又有4个孩子,也同意暂时不离婚。
就在一切好转之时,董玉贞突然失踪。他的妹妹董玉芝是曹锟的儿媳妇,是见过大世面的人,立即怀疑姐夫。之时,此时董玉贞活不见人,不见尸,警察局一时也没有办法,只能暂定是黄包车夫谋财害命。根据李允之介绍,董玉贞失踪时身上有1000美金,怀疑黄包车夫因此。
然而,此时突然出现了一个人,改变了一切。这人是个白俄,李允之的朋友。董玉贞失踪后1天,李允之的姨太太,突然带着几个搬运工带来一个大木箱。姨太太说准备搬家,一些行李想暂存在白俄家里。白俄没有怀疑,将大木箱收下,放在仓库中。然而,得知董玉贞失踪以后,白俄也不是傻蛋,顿时有了怀疑。
他仔细观察了这个大木箱,发现有一股很奇怪的味道,似乎是一种腥臭味,越来越臭。白俄不愿意惹火烧身,迅速报警。警察赶来以后,打开木箱,顿时大吃一惊。箱子内是董玉贞的尸体,已经被斩成三段:头,躯干和双腿。尸体已经开始腐烂,头部还被烧过。经过妹妹辨认,这就是失踪的姐姐董玉贞。
民国怎么抓蟋蟀
有
1914年2月7日,袁世凯以大总统令形式公布了《国币条例》及《国币条例施行细则》,其主要内容是规定钱币的铸造发行权归民国政府所有,原先的各个官局所铸造发行的1元银元,由民国政府兑换并改铸,在一点的时期内,承认它们的价值等同于国币1元的价值。国币中的主币是1元银元,其重量是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材质是银占90%,铜占10%,以后就改为了银占89%,铜占11%,一枚成品银元的重量是7钱2分。规定国币种类有银币4种(壹圆、中圆、贰角、壹角)、镍币一种(五分)、铜币五种(二分、一分、五厘、二厘、一厘)。正面镌袁世凯侧面头像及发行年号,背面铸嘉禾纹饰与币值。《国币条例》公布同年先在天津造币厂铸造“袁大头”壹圆银币,后在南京、广东、武昌等造币厂陆续铸造
银币的正面图案,中间为袁世凯(均为光头)戎装左侧面像,上方为“中华民国×年”;背
“袁大头”银币的正面图案,中间为袁世凯(均为光头)戎装左侧面像,上方为“中华民国×年”;背面图案均是两株交叉的稻穗,中央为“壹圆”、“中圆”(伍角)、“贰角”、“壹角”字样,后几种上方分别有“每二枚当一圆”、“每伍枚当一圆”和“每十枚当一圆”的字样;该系列币分别重27克(七钱二,即7.2×3.75=27)、13.3克、5.3克和2.6克;成色分别为90.4%、84.5%、80.4%和82.5%;该币的外环主要是直齿边,另外,还铸有少量工字边和花齿边。
在该系列币中,民国3年、9年、10年等一元币较为常见。在民国三年的“袁大头”中,袁世凯“签字版”则出类拔萃地被收藏爱好者所钟爱。一类是民国三年天津造币厂试铸的意大利制版人的英文签字版;另一类是袁世凯的左侧面像后颈部位的签字版。以上两类(5种)均为样品币,未曾正式流通使用,所以存世不多。
民国
民国建立后,中央财政几乎有出无入,财政危机十分严重。当时中央政府可能采取的筹款办法主要有三种,即增税、借债和发行纸币。政府最初主要依赖外债,然而借债要还,终非长久之计。从短期来说,发行纸币亦不失为敛财妙法,只是纸币是银元的代表者,是兑换券,若没有银元的充分准备和广泛流通,纸币信用亦难确立。、黄兴曾主张发行不兑换纸币,其根本仍在于整理银元、统一银元和纸币发行权,否则将如袁世凯、熊希龄所言, “全国骚然,危亡立见。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币制改革已是刻不容缓——“袁大头"银元正是基于此而诞生的。
民国政府的财政危机,其解决根本在于整理财政,而币制为财政之总枢,统一币制成为当务之急。欲推行币制改革,必先确定本位。当时普遍认为采用金本位和金汇兑本位为大势所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时任财政总长的陈锦涛向大总统提出币制纲要六条,主张采用金汇兑本位制。无论是金本位制还是金汇兑本位制,都需要有相当的黄金储备,但中国的黄金储备少得可怜,无论如何满足不了需要。另一方面,当时国内流通着大量白银,如实行金汇兑本位制,这些白银该怎么处置?显然,陈的建议并不具备现实基础,在这个时候实行金本位制或金汇兑本位制还为时过早。
袁世凯继任大总统后,继续谋求币制改革。1912年秋,政府在财政部下设币制委员会为筹议币制机关,还聘请了正在访华的荷兰货币金融学博士卫斯林为名誉顾问。曾被清政府度支部聘为顾问的卫斯林向币制委员会提出了《中国币制改革刍议》,主张在采用金汇兑本位制之前,应暂时并用金汇兑本位和银本位两种制度。 1913年春,币制委员会设专任委员,详细讨论币制改革方案,在金、银、金银并甩三种意见中争论不休。最后,币制委员会拿出的报告书中,还是将金汇兑本位制列为首选,而弊多利少的银本位制则被弃置一旁。
银元替代
1927年北伐胜利之后,国民政府下令停铸“袁大头”银元,改铸总理新币,俗称“孙头"(或称“船币")o此后国内就通行“袁大头"和“孙头"两种银元,其成色基本相同,可以通用.
“袁大头"通行之后,生银流通渐少,从百姓日常使用、完粮纳税,到官款出入都改为银元。尽管如此,银两制度仍保留下来,内地各省尚有以银两为通用货币t 的,通商大埠商业往来还是习惯使用银两,国际收支更是如此。在上海钱庄和银行汇集之区,每天清早可以见到行庄的老司务(即工役)背上负着一个黄藤笆斗,漆上了钱庄名称的黑字,里面盛着银元,互相递解,数目大的要用特制的铁框厚木箱解款,宝银多是装成箱,大约60锭一箱,结算后用人力或车力运送。
民国抓蟋蟀常用的办法如下:
1、准备一个蟋蟀笼或容器,竹筒、小木箱或塑料盒等。确保容器有足够的通风孔,以保持蟋蟀的呼吸和舒适。
2、在夏季的晚上或者清晨,选择一个湿润的草地、田野或花园作为抓蟋蟀的地点。
3、准备一些蟋蟀喜欢的食物如糖水、蔬菜、水果或米饭作为诱饵。将诱饵放入容器中的适当位置,以吸引蟋蟀进入。
4、在适当的时间,悄悄接近目标蟋蟀,并轻轻将容器放在蟋蟀旁边。用手或棍子小心地将蟋蟀引导进入容器。
5、成功抓获蟋蟀后,确保容器提供足够的通风和适宜的温度、湿度。同时提供足够的食物和水源,以确保蟋蟀的健康和舒适。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