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条木箱图片-长条木箱照片
1966年一开春就没有春意。人们正在呼呼熟睡的时候,河北省邢台地区突然发生六七级强烈地震,这是全国解放后第一次发生在人口较稠密地区的强震,遭灾面积达三十多个公社、近四十万人口,损失严重。
邢台地震波及到北京地区。地震时,我家在北京医院小平房顶上吊着的电灯被震得晃来晃去,房顶上往下掉了不少灰尘,听到院子里有人大声喊叫“地震了!地震了!”不一会儿,院子里聚集了许多人,吵吵嚷嚷地说着话。
这是我平生头一次领教到地震是怎么一回事。
得知邢台地区发生地震的消息后,当天在会议厅召开紧急会议。他了解震情、灾情及商定抗震救灾工作部署,并向和毛主席报送了书面材料。
他促请以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为主同有关部门组织科研力量赴地震现场进行观察、探测和研究,判定地震范围、性质和方向等详细情况,将我国地震预测预报工作大大地推进一步。
这一年春天,河北省可说是祸不单行。石家庄与邢台地区发生流行性脑膜炎大流行。我随出发赴邢台之前,从卫生防疫部门了解疫情并作了相应的准备。
3月9日是农历二月十八日,惊蛰后第四天,天气还很冷,年近古稀的穿着一套丝绵质地的中山装上了路。他冒着余震的危险赶赴灾区视察慰问。
他轻装简从,只带少数随行人员乘专列向石家庄疾驶而去。他在列车上办公,不时打电话了解灾区情况,并同中央书记处主持日常工作的彭真(兼北京市委第一书记)通电话沟通情况。
当天下午,专列在石家庄停了下来,专列上的人都感到列车时有轻微的晃动,表明余震未息。下车听取了地方***简短的汇报后,不顾自己的疲劳即乘直升飞机去视察震情最严重的地区。一架直升机只能容纳几个人,他让我留在石家庄待命。
受灾地区余震阵阵,大地在颤动;少数地段震开了长达一米多宽的地面裂缝,正在冒着带热气的黑水。寒冷刺骨的西北风紧吹着,干部和群众见到周总理亲自来灾区视察慰问,一股暖流涌向心间。党和政府对老百姓的关怀,极大地鼓舞了人民抗震救灾的信心和决心,他让老乡们背北面南以避寒风,自己迎着北风站在木头箱子上向灾区人民作了真切而感人的讲话,使到会的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在这幅感人至深的照片上,见到旷野里的群众席地而坐,不穿大衣不戴帽子站在木箱上,神情严肃,那只人们熟悉的右臂弯曲地垂在胸前。他举起左手伸出食指比划着讲话,在他的背后停着一架直升机。这就是领袖同人民在一起的千万个历史镜头中的一幅真实写照。
察看老乡们倒塌了的房屋、毁坏了的田园庄稼,关切地同他们交谈,要求干部具体安排好群众的生活和生产。
在视察中,他向干部和群众提出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的指导救灾工作方针,并具体规划了灾后的生产与群众的衣食住行。老乡们在激动之余亦不免为总理的安全担忧,告别时依依不舍。
至傍晚,一行回到石家庄继续开会,夜间专列停到铁路支线上,他办公至深夜,住宿列车上。
3月10日,余震依然不断,大地时时在颤抖,当地领导同志陪同继续视察灾情与抗震救灾工作进展情况。正当汽车往前直驶时,忽然叫司机停车,他要下车去亲自看看地方上没有安排他视察的小村子。
这里是一个小村庄,地震后留下一片破败荒凉的景象。踏过残砖断瓦进入村庄看望群众。他走进一家农户,房子是北方农村常见的用泥坯建成的土房,房顶开着“天窗”,不知道是地震破坏的还是原来就这个样子。房主人不在家,屋子里有一个衣服破旧、微敞胸怀、头发蓬乱、约莫三十来岁的农妇坐在炕沿上怀里奶着婴儿,脸部菜色,身上脏兮兮,另有一个两三岁的小男孩趴在她的膝上。屋子里只有一个炕、一个灶和几只旧的木头板凳,墙旮旯里竖放着几把锄锨等简单农具,有人赶到她面前说:“周总理看你来了!”她听了既不惊也不喜,一声不吭地用两只眼睛直盯着说话人;看上去有点胆怯的样子,她听不懂那个人说话的意思。
“北京来的周总理,来看你们来了!”那人又加重语气大声说了这么一句话。她仍未开口说话,只是欠了一下身子,往旁边稍微挪动了一点。
见此情景便主动走过去坐到炕沿上,他用手轻轻地抚摸着趴在母亲膝头那个男孩的头。地方上的领导和随同人员站在屋子里,门口已聚集了许多人,都是闻讯赶来看“热闹”的。
“你家有几个孩子啊?”总理问道。
“三个。”这时她低着头轻声回答道。
“你男人呢?”
“他出去了。”
“你家每年从地里收的粮食够吃吗?”见了这个没有文化但质朴的农民,便直奔主题。
“不够吃。”她答道。
“年底能分到多少工分?”总理再次细问道。
“我家年底没有工分,还欠三四十块钱。”这一次,她听明白了,或许,她知道是北京的“大官”来了。她直率地回答了的提问。这也是视察灾情顺便想了解农民生产、收入和生活的真实情况。
这个时候,农妇站起身来走到灶台边拿起一只粗瓷碗,从水缸里舀了一碗水端到面前。他接过瓷碗说了声“谢谢你”就喝了一口,他看了我一眼。我见到那只瓷碗边上有未洗净的玉米面,碗边有多个破损缺口,但我不敢言语,更不敢朝前去阻拦他喝这碗里的水。
我是保健医生,自然担心他传染上肝炎或其他胃肠道传染病。西花厅素有保安全、保健康和保工作的“三保”之规,但我怎能妨碍领袖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呢。又简单地问了几句话便告辞出来,坐上汽车继续视察灾情。
清楚地知道一户公社农民,在面向黄土背朝天地干了整整一年之后,仍然解决不了温饱问题。可见中国的农业问题是何等的严重。这使他对农业生产状况陷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忧虑。我国人口中百分之八十是农民,
农业始终是个大问题!的心情更加沉重起来。
近中午时刻,车队到了一个水库工地。走下汽车,修水库的人群老远就看到了他们所熟悉的身影。工人们狂蹦乱跳地欢呼着,也许他们事先得知周总理要到工地来。向大家挥手致意,水电部钱正英副部长也在工地上。周总理过去同他们握手过后,带头盘腿席地而坐,大家紧挨他坐下围成一圈。
“喔,已经十二点多了,大家一起吃午饭吧!”看了一下手表同身旁的人说。
大家相视了一下,一个干部模样的人高兴地叫人把饭菜端上来。工地上吃的当然是大锅饭,用脸盆盛的煮白菜,主食是玉米面饼子,大家没有洗手擦脸的讲究,我们围坐在另一个圈子里,各人拿起饼子掰开便吃,大家有说有笑的吃得很开心。饭后开会座谈,进一步了解水库建设和地震对水库的影响等情况,发言者畅所欲言不感到拘束,我们直至傍晚才离开工地。
“你今天表现不错嘛,没有来干涉我喝水吃饭是对的。你要懂得,我们不能脱离群众。”晚上回到专列上更衣洗漱时,对我这样说。
我到西花厅工作不久,就有人跟我交代总理办公室立下的“三保”规矩。我只有好好执行的义务,绝对没有违反它的权利。
当汽车离开水库工地返回石家庄途中,已是日落西山、晚霞满天时刻,在一处距公路100米左右的田野平台上有四五个妇女在推水车。看着觉得有些奇怪,她们为什么还不收工?他让司机停下车来,走过去看个究竟。
打开车门,立时听到妇女们在边推水车边唱歌。他下了汽车朝她们走过去。由于农村生产落后生活穷苦,不要说是女的就是男的也大多读不起书,她们没有文化,加之交通及通讯不发达,听不到广播,没有、也看不懂报纸,那时更没有电视机,所以,她们不认识周总理。走到她们跟前亦未引起惊讶或兴奋,而只是停止推水车,站在那里出神地看着我们这些陌生人。
“你们是哪一个村的?这么晚了还不收工啊?”问道。
“你们不认识啊?这是北京来的周总理。”旁边有人告诉她们。她们中好像有人知道周总理是谁,是“大人物”,她们都大声的笑着,大家都笑了起来,也跟着笑了。“咱们就住在那一个村,今天的活儿没有干完咋能回去哩。”她们中有人用手指着前面不远处的一个村子说。这里受地震灾害小一些,未见到明显的破败现象。
“你们为什么一面推水车一面唱歌,这是谁规定的?这么做很累。你们可以喊劳动号子嘛,也可以什么都不喊。”又问又解释道。
“哈哈,哈哈哈,我们不累……”她们没有回答的问题,只是笑着,同她们一一握手告辞。
“不知道这是哪个人规定的,边劳动边唱歌,搞形式主义,妇女能参加这么重的体力劳动已经不容易了,你们不能强加于人嘛。”他回到汽车旁跟地方上的领导同志说。
此次,亲自到地震灾区视察工作,顺便了解国家的农业政策(如工分制)、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干部作风等一定程度上带有普遍性的民情,他为老乡,为中国农民的状况在深刻地思考着。
柳州云片糕:
广西柳城云片糕产于柳城县城关镇,早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已开始生产的云片糕。
原料配方:(50千克成品)炒糯米粉21.1千克湿糖25.5千克猪油2.2千克蜂蜜桂花糖1.1千克
制作方法:
1.炒米:选当地生产的纯白大糯米,用温水洗净,再用烫手的热水(60℃)捞一次,堆垛1小时,随即摊开,经20小时晾干后过筛,选出大颗粒糯米。用四倍粗砂炒米,炒时需放少许花生油(21.1千克糯米约需花生油42克)。炒到糯米呈圆形,不开花即可。
2.陈化:将炒好的糯米磨成粉,磨好的粉放在阴冷的仓库中贮存3个月,使其自然散热避免干燥,久贮陈化,为了缩短阵化时间,现多用含水分高的绿豆芽、湿蚕豆洗净与糕粉拌和,存放4~7天,每天翻动一次,使糕粉均匀吸水,然后过筛。
3.制湿糖:将50千克砂糖加15千克水搅溶,加热至100~110℃,糖浆用打浆机打成细白糖,放在缸内发酵,第二天倒出上层清液,沉淀即为湿糖。
4.入模成型:将贮存到期的糯米粉摊在布上,盖严,在一定湿度下再润粉7天。润好的粉用微火复炒一次,使粉松散,再用粉碎机粉碎过筛,最后按配方投料成型。成型前先用蜂蜜桂花糖拌少量糯米粉作好心料,再入模成型。
5.切片包装:糕经过炖制定型,再出模复蒸约5分钟后,取出撒一层熟面粉,放入木箱进行保温,以使糕坯质地更加柔润。隔天取出切片,要求切的薄而匀,每30厘米切25片,随切随包装。
质量标准:
形态:片厚薄均匀,外形方整,包装紧密。
色泽:雪白。
组织:细腻、柔软。
口味:香甜软润。
芋头糕:
配料要过油. 烧热锅, 加油, 放入腊肠, 腊肉, 叉烧, 虾, 和虾米炒熟, 用生抽, 糖, 盐, 胡椒粉, 和料酒调味. 烧热另外一口锅, 加油, 下两块南乳搅碎, 放入芋头, 加水适量煮至水干.
粘米粉要用温水开: 先倒少量水入粉内搅拌到没有粉团, 再倒入其余的水. 把芋头和一半的配料倒入粉浆里搅匀, 搅得越匀越好. 这道程序很吃力, 因为盆里有很多东西. 最后把粉浆倒入蒸盆, 把剩下的配料均匀地铺在粉浆上面.
蒸糕要烧开水, 大火蒸一个钟头.
豆蓉糯米饭:
将上好糯米蒸熟做成饭团,以甜豆蓉为主馅,再拌以炒香的芝麻、夹入些葱花、油,米饭柔韧,馅心鲜香,饶有风味。现又有以香肠、煮牛肉等做馅的咸糯米饭,亦别有风味。为桂林人早餐常见小吃。
粉饺:
蒸熟的大米浆加适量生粉,搓擀成皮。包以猪肉、莲藕、凉薯、马蹄及调味品制成的馅料,成为饺子,入笼蒸熟。滑润味香而爽口。-
柳州螺蛳:
是柳州晚上出来活动的必备节目,我比较喜欢吃螺蛳哈~~
肉棕:
糯米加入去皮绿豆及调好味的猪肉块,或腊肉、火腿、鸡肉等,用棕叶包成枕形,中高端低,蒸熟而成。香软、味鲜。
牛肉丸:
牛肉去筋,以木槌或石臼捣成肉酱(不用铁器),加凋料拌和,制丸,经水煮,油汆。再配以葱、姜、红枣,汤煮而成。丸味香滑,细嫩松脆,汤清味鲜。
干蒸烧卖:
用鸡蛋液、水和面作皮,猪肉、虾肉、冬菇作馅,捏成石榴花形,蒸制而成。其色皮淡黄,蟹黄鲜艳,皮软、肉爽,稍含汁液,鲜美而香。在20世纪30年代,干蒸烧卖已风靡广东各地,近20年来,又传遍广西的大中城市,成为岭南茶楼、酒家茶市必备之品。
柠檬鸭:
是武鸣县一带的特色菜肴。其做法是将宰后洗净的鸭切成块,入锅炒至六分熟再放入切成丝的酸辣椒、酸芥头、酸姜、酸柠檬、酸梅、生姜及蒜泥,共同煨至八分熟,再放入盐豉,炒熟后淋上香油即可出锅。其味酸辣适宜,鲜香可口,极其开胃。
鱼头酸笋汤:
制法:
(1)鲢或草鱼头洗净,劈开,挖出牙根,洗净去味。
(2)锅中放入猪油,爆姜葱,放入鱼头煎香,当即冲入适量冷水,大火烧开,加入酸笋丝。改文火熬一会儿,见鱼汤变白,调入盐味,淋小磨香油即可食用。
特点:酸鲜开胃,解暑消渴,夏日美味。
泉水土鸡:
玉林牛巴:
玉林是我国南方重镇,位于广西东南边陲。“玉林牛巴”是玉林传统风味名吃,它是用黄牛臀部肉(俗称打棒肉)为主料,肉质细而有嚼劲,吃后满口生香,堪称地方一绝。《清异录》载:牛巴“赤明香,世传邝士良家脯也。轻薄甘香,殷红浮脆,后世莫及”。
制法:
(1)选用黄牛臀部肉(俗称打棒肉)6千克,洗净血污后用刀片成长12厘米、宽6厘米、厚2厘米左右的薄片,放在盆内,加白酒200克,精盐80克,酱油100克,白糖100克,味精50克,姜汁,蒜白、葱白各50克,小苏打20克,硝水10克,混合拌匀后腌渍1--2小时。
(2)取1簸箕,将腌制好的牛肉片一块块地摊在簸箕上,放在太阳下晒至七成干。
(3)将锅洗净,放入清油少许烧至八成熟,(清油是未使用过的植物油,烹制牛巴使用茶油或花生油最好),加进八角50克、草果8个、沙姜40克,桂皮50克,丁香40克,桂花40克,桔皮100克,花椒50克,茅根200克,姜块(拍裂)2块,蒜白(拍裂)100克,浸发冬菇100克爆香,然后投入晒好的肉干用中火炒,待肉干回软,锅中无汁时,加入清油翻炒,盖上锅盖,改用文火慢慢煨制1--2小时。中间需按时揭盖翻炒,以免焦底。
(4)牛巴煨好后,拣去姜、蒜及香料,控去油汁晾凉,即可改刀切件上桌,或另配原料烹制成其它菜肴。
特点:色泽暗亮,气味醇香,肉质细而耐嚼,入口生香,令人回味。
梧州冰泉豆浆:
优质黄豆用当地名泉“冰泉”水浸泡,经磨、滤、煮,制成豆浆,以汤匙舀而滴下如串珠,誉为“滴珠蜜味”。汁浓味香。
打油茶:
三月,春意正浓。南下桂林旅游,品尝一下桂林“打油茶”,当然是一件美事。
“打油茶”,工具、选料、制法、喝法都非常独特。先说工具吧,一只小铁锅,一把小木棰。小铁锅类似江南苏锡饮食业使用的炒锅,但锅口很小,约同大汤碗口,且锅口旁有一小歪嘴,以利倒茶;小木棰灵巧又别致,状如大小擀面具,但前端延伸出与相垂直的一小段,以作敲打之用。选料,须选用土茶,就是未经加工过的茶叶,不然,就会失“打油茶”的风味。葱、姜、蒜头、盐是必备的,油炸山芋片、油氽花生米是佐食的佳料。沏茶需用佳泉水已为茶经之事,然“打油茶”又一特别之处是以肉骨汤代佳泉水,自然是茶味别出。制法又很独特,铁锅烧热,加少量素油,待油熬透,推入葱段、姜片、蒜头熬香,放入用清水略泡过的土茶。“打油茶”必须用木棰反复敲打,方能使风味俱出,至打透,再加入肉骨汤,加适量盐,俟烧滚,倒入小碗,加上葱花,放点油氽花生米,香味四溢,茶色似咖啡,红绿点其间,诱你一喝为快。桂林地区喝“打油茶”有这样一句顺口溜:“一杯苦,二杯夹(方言,意为涩)三杯、四杯好油茶”。这就是提醒你慢慢品尝,好好领略。“打油茶”有祛寒湿、提神、饱腹之功能。桂北地区湿度大,矿工颇多,喝“打油茶”便成为当地百姓的饮食习惯,亦是他们用来待客的一种方式,客人围桌而坐,主人用一小炉,“文君”当炉,当众操作,一杯接一杯,颇有风味。如今,“打油茶”不径而走,流传广西数地,倍得人们青睐,风味亦添数种,如“鸡丝打油茶”、“肉丝打油茶”等。
在桂林喝“打油茶”,真不虚此行。愿这朵民间饮食文化中的奇葩开放得象桂林的山、漓江的水更加迷人。
黄豆酸笋焖小鱼仔:
不过正宗的应该用小河里面那种**长不大那种鱼~~这个也是超级好吃 非常开胃 来到广西特别是来桂林柳州两地不吃这个菜算白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