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护墙板

南汇木箱-南汇家具

南汇木箱-南汇家具

文/凤媛

在我的家乡凤城的南端有一条清澈的河——马莲河,它是庆阳境内最大的一条河流,古称湟涧,汉代称泥水,北魏后称马岭河。唐代因两大支流马岭水和白马水在庆城南汇合,庆城以下的河段称马莲河,流至宁县政平古镇后和泾河、无日天沟河交汇,形成渭河的源头;全长375公里。

我的村庄就坐落在马莲河的东岸。

虽然离家工作多年,但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亲朋好友,都让我永生难忘,时常历历在目,魂牵梦绕!

在我童年里最深的记忆,便是在马莲河畔度过的难忘时光。

我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那时每到夏季清澈见底的马莲河,便是我们村里的男孩孩子们挖水(游泳)、女孩子们洗衣、大人小孩挖滑石的地方。那时的生活特别贫困,挖滑石几乎每家都参与,也就是农闲时节或者在学生们放学之后去马莲河滩上挖滑石;每到这个时候那叮叮当当此起彼伏的挖、刨声响彻整个河湾,伴随着这特殊声音和人们的说话、吼叫声,河滩上形成了欢乐的海洋。

“滑石”就是一种表面上比较光滑的鹅卵石,用它来烧制石灰或者砸成三角石作建筑材料。我们可以用挖来的滑石换些零花钱补贴家用。在我的记忆中,每次过“六一节”,学校里要的白衬衣和蓝裤子,白运动鞋,全都是我们在马莲河滩里刨出的滑石换来的。我几乎没有问父母要过买衣服或学习用品的零花钱。

在那个年代马莲河赋予了我们很多。我们家乡有一句顺口溜:“庆阳城里有三宝,石头垒墙墙不倒,鹅池洞担水不用舀,龙王爷送柴烧不了。”这最后一句说的就是,每到汛期,大雨把山里的干枯树枝以及牛羊粪之类的杂物一股脑儿冲入河中,河涨起来时,这些东西全漂在水面上,流到我的家乡,这可给河两边的村民带来了福音,我们当地人把它叫"河捞柴"。那时,我们全靠它来煨火做饭。每年,几次涨河之后,河两岸的人家,基本把全年的做饭和烧炕用柴问题就解决了。

小时候从没有见过大江大海的我,每次看河涨都很激动。那涨河水的气势非常壮观,水流湍急,浪如小山,河湾狭小地带浪涛的怒吼声振聋发聩,让岸边的人不寒而粟。我们总是要守在河岸上边观看大人捞柴,那时候年龄很小,父母是不让我们太靠近河边的,捞柴是大人、特别是各家男人们的事,因为这是个力气活儿,很危险,以前捞柴就有人被大水冲走过,父亲曾几次在河里救过落水者。所以女人们参与的也比较少,由于好奇心,我曾经也尝试过捞柴,那时有父亲在旁边给我壮胆,当我把捞柴的"捞子"放进水里,感觉一股势不可挡的力把我只往河里拉,我吓得尖叫连连,差点把捞子扔到水里,人也差点跌落河中。不过女人和孩子也有要干的事,就是抓紧把捞上岸的湿柴往高处转运,要不再遇到继续涨水,柴就会被一下子全冲走,那就前功尽弃了。所以涨河之后往家运柴的任务大多数是我们兄弟姐妹完成的,父亲和母亲还要在生产队里干活,也就是每天要按时"上工"。

平常的马莲河温顺弱小,但是遇到夏季涨河,那阵势堪比长江、黄河,水势凶猛、大浪如排山倒海,水流湍急,水深几十米,着实让人害怕。父亲那时候很年轻,水性好,每年涨河,他都和村里几个年轻人,在浪涛汹涌的涨河水里去拉木头,也就是被大水冲到河里的大树,那是很好的木材。

? 父亲年轻时是远近闻名的木匠,所以他用这些马莲河送上门的木材为我们做了不少家具。如书桌、书架、木箱,板凳等。我和弟弟还帮他拉过大锯,就是用大锯把圆木拉成一张张薄板。

? 想起父亲那时候在大水里"拉木头"惊险的一幕幕,他们是何等勇敢啊?每次下水母亲都为他捏一把汗!那时候,因为穷,父亲才冒着风险去下河拉木头,仗着他年轻水性好,每次都是平安的,这也是我们一家人的福气。

? 有时候在汛期到来的前几天,父亲就和几个邻居家的男人们晚上在河岸边守着等涨河,为的是能在涨河的第一时间里捞着柴或者木头。现在想起来,那是多么危险的举动。但在那个生活困苦的年代,人们只有冒着那样的风险才能得到一些木柴。

1964年的夏天,和往年一样,马莲河又涨起了大水,但这次河涨的很大,那汹涌的波涛翻滚起伏,如排山倒海之势顺流而下,河水已漫过河岸上面的庄稼地,快要和大路一样平了。村民们都在各自的大门外观看着水势,等着河水稍退些,准备再去捞柴。

奶奶这天也起得很早,和往常一样,她早早起来看护不到一岁的我。母亲去做早饭,大家吃过早饭,父亲和母亲不知道为什么事情吵了几句,之后,父亲去河边看涨河情况,母亲在家照看我。大人们都各忙各的事。晚饭的时候,母亲把饭摆在饭桌上,怎么也等不见奶奶回来吃饭。爸爸到邻居家问过了,也没有奶奶的踪影,父亲突然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他心情紧张起来……

奶奶的一生很坎坷,她的命运就像那个时代国家的命运一样,充满艰辛磨难和困苦。民国十八年,奶奶的家乡陕西省岐山大旱,饿殍遍野、匪患猖獗。她出嫁到蔡家坡,有一个周岁左右的孩子嗷嗷待哺,由于没有粮食,奶水不足孩子整天哭闹不止,没法子她只好每天都去山上采些野菜来充饥。这天像往常一样也去山里采野菜,快到晌午被自家姐夫寻见,说是家里来了亲戚要见,他还赶着大马车,奶奶信以为真就下了山被她姐夫接上马车,谁知他的马车并没有把奶奶送到亲戚那里,而是把她拉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很快来了一帮男人还带着几个年轻女人,她们被男人们强行拉上了两辆用篷布包起来的大马车,他们还将女人们的手用绳子捆绑起来,并且把她们链在一起。用黑布蒙住眼睛。也不管一路上她们怎样地挣扎哭闹,马车飞快地在大路上奔驰。很快走出了家乡,由于大多数女人平生从未出过远门,她们也不知道被这些人贩子带到了哪里,经过几天几夜地奔波,奶奶被带到了甘肃庆阳地界,和她同来的几个女人都被分别卖给了当地的单身男人们。和我奶奶一起来的另外一个女人也被卖给了我的四爷爷。

? 爷爷比奶奶大了两岁,虽然那个时候也很穷,他给地主当长工,但他心中理想的妻子也许不是奶奶这样的女人。而奶奶在她的家乡已经成家并且有了自己的孩子,她被带走时孩子非常小还在吃奶,她没有和家人说上一句话就被人贩子强行拉走了。心急如焚在这里度日如年的她每天都以泪洗面,在思念孩子和家人中度过,哪有心思顾及眼前这个男人。所以他俩一开时关系就不融洽。吵架是家常便饭。奶奶和爷爷结婚后,一共生育过十几个孩子,但都由于缺吃少穿、缺医少药而先后夭折,只有父亲健康地活了下来。这样的遭遇给奶奶的心理留下了难以弥合的创伤和阴影。她抑郁成疾而且病情日益加重,一年比一年严重,那天父母的争吵让她很不开心,当看到父亲去了河边的时候,她以为父亲可能要寻短见。一阵心慌向她袭来,她不知不觉就去了河边,这时河水上涨正猛。她脑子有些发涨犯晕,也许这时她想到了她的家乡,半辈子都过去了,故乡的那个孩子可好?亲人是否安在?也许顺着这条河流就能走回家乡去。她顺着河水不知走了多久,最后走进了水里,激流汹涌的河水顷刻之间就把她卷到水中央向下游冲去,情况发生的太快了,旁边没有人发现。直到下午吃饭时家里人才注意到她没有在家。父亲出去打听,有邻居说看到过她在河边,奶奶终究一夜未归。

绝望的父亲第二天只好沿着河水一直往下游找,通过几天的寻找,终于在宁县的政平村河段找到了她,她已经被当地的一个好心村民发现后就地掩埋了,父亲在那时没有能力把她拉回家中,只好谢了那个老乡,并请他以后多多照看,伤心地回了家。马莲河带走了一生苦难的奶奶,也许它把奶奶的魂魄送回了她的故乡……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奶奶的意外去世让父亲的后半生一直在自责中度过,长期的抑郁以致他后来得了不治之症。一九九二年的隆冬,那天天气异常寒冷,父亲带着小弟弟去政平终于把奶奶的遗骨搬了回来,并且和爷爷合葬在一起。父亲总算在有生之年完成了一个自己多年来的心愿。

记得一九九九年是父亲最后一次在河里捞柴,那次捞柴之后他就病了,肋骨下面痛,到医院检查才知道得了大病,三个月之后他就去世了,这是我一辈子的遗憾和内疚!

马莲河留给我们记忆的不仅是过去它带给我们的小小财富,还有那些苦涩的往事。

如今的马莲河,依然日夜奔流不息,我们童年在它身边戏耍的声音似乎还在耳边回荡,它承载着家乡一代又一代人的欢乐和悲伤。流年似水,往事如烟。它目睹了家乡的沧桑巨变,它是一首歌,日夜唱响优美的旋律,它是一首诗,把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赞美都写入它的诗行!

? 祝愿我故乡的马莲河水永远清澈荡漾,祝愿我故乡的亲人永远幸福安康!

如何养蛇

送嫁妆,即发奁。女儿出嫁,首先要准备嫁妆。近代多流行于汉族某些地区。陪嫁由女方自备,其种类可分为铺陈、摆设、日用等物品,因世俗视嫁妆多寡而论新娘身份高低,故而一般人家不得不倾其所有,大事铺排,以争体面。陪嫁物多为衣服、蚊帐、被絮、澡盆、脚盆、洗脸盆(架)、提桶、木箱、木柜、屉桌、大桌大椅、小桌矮凳、火盆、木炭、茶具、餐具等,多者可达十余抬。为显丰厚,大件为2~4人共抬,小件也要2人合抬。由于物多人众,队伍浩浩荡荡,蔚为壮观。富户大族多有陪送田地、山林者。贫寒之家亦有由男方备办一部分陪嫁,事先悄悄送至女家,过礼之日再一同抬回男家的习俗。由于陪嫁丰盛,民间俗有“生崽满堂红,生女一场空”之说。

旧时北京地区,女家收到男家的定礼之后,即将送来的龙凤喜饼、茶食点心分成若干份,装入食盒,给七姑八姨等近亲友好送去,告知陪送妆奁的日期,表示邀请。对于一般朋情,仅送去一张请帖就可以了。上书:“谨詹于×年×月×日为小女××于归之期,敬请阖第光临”等语。凡收到礼品或请帖的,都要届时送些礼品,给姑娘买些嫁妆,如衣料、首饰或鞋袜等物,谓之“填箱”。也有的送些礼金,装在红封套里。上书“奁敬×元”。

女子出嫁要陪嫁,奁具名目繁多,其丰俭因女家贫富而异。1924年6月,顾颉刚先生在北大《歌谣》周刊上发表一篇文章,罗列了光绪十五年(1889)苏州地区一场婚礼的“奁目”:铜、锡、瓷、牙、竹、木各式器具齐全,粗略统计,有箱子四只,面盆、脚炉、茶炊等铜器二十四件,汤盅、酒壶、茶瓶等锡器四十一件,茶碗、大盆、汤碗等瓷器一百三十五件,箱橱、妆台、浴桶等木器五十一件,丝箩、提篮等竹器六件,另有团圆镜等各式镜子,象牙筷等牙器及床上用品等多种。

过去在湖北天门一带,女方陪嫁有“一堂一房”的规矩,即堂屋和洞房家具均由女方陪送,而男家过礼则须“整猪整羊”。于是,“一堂一房”、“整猪整羊”,成为当地小康之家过礼及陪嫁的标准。京山一带陪嫁,除居家用品之外,还流行陪送风车、水车、锄、镰、耙等农具。在公安等地,陪嫁中必有八把大交椅,专置于堂屋,以示娘家气派。随州习俗,嫁妆有三件头、四件头、五件头之分。每件均为双数,各件均系居家用品。竹溪一带则分为三抬、四抬、八抬乃至二十四抬。当地有“八抬猪,八抬羊,八抬嫁妆送姑娘”的俗语流传。

新中国成立(1949)以后,传统的重嫁妆的观念和习俗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只是在五六十年代,物资供应极为紧张,条件较差,许多机关、事业单位都实行供给制,“彩礼”、“嫁妆”根本无从考虑,往往是两只单人床一并就成家了。即使在农村,多数青年男女也不刻意追求物质条件,有了最基本的生活用具就可以了。购置嫁妆的费用仍是由姑娘的家庭支付的,但姑娘多年来靠自己的劳动,已为家庭攒得不少收入。如果新娘是在国营企业或是公社劳动成员有固定工资收入的,在父母同意的前提下,她会把工资的绝大部分用来置办嫁妆。在一般工人或农民家庭,嫁妆的内容和数量还和中华民国期间通行的标准差不多,主要是个人生活用品。但是所有的东西都必须是新的,装在两只木箱里。“嫁妆”已经成了男女双方为打造婚后小家庭生活,各自所作物质准备的代名词。

上世纪70年代情况有所好转,尽管一些紧俏商品仍凭票供应,但已开始进入寻常百姓之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重嫁妆的传统风气又开始抬头。“奁目”是一个时代生活水准的最直接的表征。当时有“三转一响三十六只脚”的说法,结婚成家要准备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即所谓“三转一响”,还要准备双人床、衣柜、衣橱、床头柜、梳妆台、写字台、方桌及四把椅子,这些家具总共有36条腿,即所谓“三十六只脚”。即便是在北京郊区农村,嫁妆也讲究有“八条腿”,这指的是大衣柜和五斗橱这两件大家具。此外,还有电视机、冰箱、自行车、大座钟、手表、电扇、餐具、花瓶、瓷茶具、桌布、玻璃杯、化妆品、成箱的衣服等等。在这种情况下,男方家庭事先给了她一些礼金,使她有可能提前买到这些在农村里显得很阔气的嫁妆。

民俗学者陈勤建先生曾三度参加上海郊区一亲友嫁女。1979年嫁女,农村经济刚好恢复,嫁女花费一千五百元;计有自行车、缝纫机、六条棉被和其它床上用品。1981年二女儿出嫁,花费三四千元,到1984年三女儿出嫁,大衣橱、五斗橱、沙发、自行车、电扇、洗衣机、电视机,应有尽有,外加十条彩被,二条鸭绒被及其它床上用品。嫁妆摆堂,整整放了两屋子。据说因电视机是黑白的,还特地在嫁女箱柜中放上数量可观的压箱钱。此事在当地热闹了几天,纪录很快被打破了。一位卖葱姜的女儿出嫁,专程从市区叫了二辆出租小轿车,越过黄浦江,在乡镇上兜风,酒席摆了三天三夜,嫁妆光彩被就有二十四条。要知道,这不是家招女婿,男家排场还没有算上。

浙江、杭州一些地区所有的嫁妆中,一只红漆马桶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几乎是头等重要的。马桶叫做“子孙桶”,用马桶作象征物,显然一是因为它与官常常接近,二是因为这个桶状的东西与妇人的孕育器官和生产通道相似。马桶中要放进枣子、花生、桂圆、栗子、荔枝,取“早生贵子”、“五子登科”之意,还有的用五只红鸡蛋放入马桶,亦取“五子登科”之意。送“子孙桶”不但是祝愿男家早日生子,而且男家亲友中如有久不生子者,也可以向主人要“子孙桶”中的红蛋和喜果吃。据说,吃了很快就会有喜,就会生男孩。

许多地方俗规嫁妆不能称“送”,以避“送上门的货不值钱”之忌,故俗谓之“发嫁妆”。发嫁妆,是展示女家风采的最佳时候,故各地都盛行张扬和炫耀,流行着“亮嫁妆”的风俗,有些地方说是“摆架子”。

广东人发嫁妆的情景火爆异常,铺张奢侈,炫耀而繁琐。出嫁前一天,女家就将嫁妆发到男家,做嫁妆的工钱由男家支付,曰“搬嫁妆”。豪门送奁,用大灯笼上写明“×府送奁”或“×府双喜”字样,向仪仗店雇佣人夫,将所有妆奁一一用红绳拴牢,或置于下柜(用以载乘物品,形同方桌)上,或以食箱盛载,或担或抬。嫁女的妆奁,应有尽有,从厅房中的家什、床上用品、衣服箱柜、厨房用具、便溺洁具、香案锡器,样样俱全。别具一格的是与嫁妆同行备有一份《奁仪录》,上面将所有陪嫁之物一一列录,以示慎重,丝毫也不怕繁琐。男家收到嫁妆,要对照奁仪录件件清点,并必须回一张“敬贮佳奁,禺子婿某某载拜”字样的红柬帖。《奁仪录》以绫裱面,起首二页是洒金红纸,其余每页都是红纸印金色间行。首二页通常写着“荆钗裙布”或“荆布家风”四字。再后是分类:锡器、银器、家什、顾绣、玻璃、花瓶、镜屏、时钟、箱笼、床铺被褥、卫生洁具等。豪门大户还有屋契、田契、当押招牌及侍婢等等。小户人家也有谷箩、米箩、食箱、刀剪、秤尺等。

浙江金华、东阳一带,在迎亲日发嫁妆。喜日清晨,女家便把所有的嫁妆就一一搬到场院,从木制家具到竹器制品,从生活用品到家用电器,统统用红绸捆扎,上面放上松柏、万年青、红绿纸屑,扎成抬扛,排成队列,然后燃放爆竹,众乡亲闻声赶来围观评议,热闹非凡。吉时一到,媒人带领着男家派来的迎妆队到来,先将男家委托她带来—的利市红包送给女家,以支付女家掌厨、烧水、梳新娘头以及打发乞丐,再送上猪心、红烛等礼。这时,女方才举鞭炮,让嫁妆起程,发往男家。有趣的是媒人要肩扛数根翠竹,谓之“子孙竹”,在前领路,一路不停地放着鞭炮,张张扬扬,浩浩荡荡地前往男家。在湖州一带,当女家把嫁妆发到男家后,由男方根据嫁妆的多少,包“行嫁包”给扛嫁妆的人,然后把嫁妆件件摆开,陈列于堂屋中,放鞭炮,招呼亲友、邻里都来观看,俗称“亮嫁妆”。

说起“亮嫁妆”之俗,以广西荔浦一带最为奇特。按当地俗规,亮嫁妆在洞房内进行,俗称“开嫁妆箱仪”。仪式在婚宴后,新人敬茶完毕举行,由舅爷(没有舅爷的由伯爷或叔爷代替)主持。准备开箱前,舅爷高唱:“左边箱,右边箱,金子银子亮堂堂”。唱毕打开箱子,一边拿出箱内的物品,一边高唱嫁妆名称。拿一件唱一声,每拿出一件东西都随带出一些撤在箱面上的纸钞、硬币,哨哨落地,满屋飞扬。在围观者的“喔!喔!”声中,洞房里呈现热烈的气氛,显示娘家的富有。舅爷把拿出箱的嫁妆交给一位专门接物的人,在洞房的床上、桌上、地上一一摆开,让众人观看一番,以示体面。箱中除值钱的细软之物,手工绣品、衣料、日用品外,还有几样必不可少的陪嫁物:一小扎火柴,一小包食盐,一小瓶油、醋、酱,以示新娘勤俭能干,治家有方,同时炫耀娘家赔嫁齐全,吃、穿、用样样不愁。

上海南汇一带,在迎亲日前一天发嫁妆,有“填箱”之俗。按当地俗规,新娘的红绿被须由嫂子缝好,父母把陪嫁给女儿的被头、土布、衣服、头巾等一一递给阿哥、阿嫂,由嫂子打成铺盖放到嫁妆箱中,以示这些东西都是哥嫂同意后陪嫁给女儿的,以免日后家中产生矛盾,谓之“填箱”。然后嫁妆置于堂屋,点上红烛。男家迎嫁妆的人来到后先付女家请各种师傅的开销,而后由阿舅开始发嫁妆。首先发一只子孙桶,发时说,“一眼眼破家牲椰拿仔去(即一点点破东西你拿去吧)”,然后大家才能动手搬嫁妆。有趣的是,当地俗规嫁妆一不能挑,二不能抬,也不能扛,一律用手拿。拿了嫁妆出门后一定要朝东南方向走,半路上嫁妆不能转手又不能停,而且明显很轻的物件也要装出很重的样子;明明不远就到的,却偏偏兜远路走,俗称“兜青龙”,其实是炫耀炫耀,故意“摆架子”。(北师大文学院教授、民俗专家 万建中)

陪嫁送礼风俗

一般作为宠物饲养的蛇一定是无毒蛇,同时性情要平和,对于人没有攻击性,且多半从小养起,较易于和主人培养感情。

各种蛇的食物和行为都不同,所以饲养前先集中资金有针对性的购买一些参考书籍和辅助读物,例如生物学词典之类的,着力学习基础分类法,基本弄懂系统检索表,熟悉常见爬虫的习性和分布;或者上港台或国外相关的爬虫网站搜集资料。

蛇箱应该大小适中,容易清理,通风状况良好,可用木制,正面玻璃门,上方或两侧蒙上通风的砂网;也可以用塑料箱,两边或上面刺些小孔通风。饲养箱面积要相当于蛇体长平方的3/4,当然,可以尽量大一点。饲养箱的温度宜保持在25~30℃之间,夜间则须降低5度左右;可以箱的上方装上射灯加温。

水,对蛇来说十分重要,蛇箱内必须长期放置一个足够大的器皿来装水。水容易被蛇的排泄物污染,最好每天或隔天换水一次。大部分的蛇都喜欢泡水,时常给蛇泡水,你家的蛇会感到很舒适,并且不会发生蜕不了皮的病状。

在箱子铺上报纸,毯子,小石子可以使箱子的清理变的容易的多;用半切的化盆给一个蛇能稳身之所,或者放上一些树枝,至于其它岩石、植物等点缀之物根据各人爱好而定,使蛇住得舒服又有视觉魅力。

品种不同的蛇对食物种类也不同,而且个别野生的品种,拿回家后不要玩弄它,必须让它安静几天才喂食。例如游蛇类主要喂食青蛙和鱼;锦蛇类吃小老鼠、蛋;蟒蛇吃老鼠、兔,甚至家禽等活饵。要注意一个问题,蛇是很文静的动物,在进食的时候不要去摸它和在它面前做大动作,否则你会坏了它的胃口,把食物吐出,造成食道和口腔的受伤。通常为每周喂一到两次。切记不要在进食后玩弄蛇否则很容易呕吐,造成食道内伤。

具体分析蛇类从4月到11月这段活动期中摄食量的详细情况,大致有这样的摄食规律:如果把4月份蛇的摄食量看作是1份的话,那么在蛇类刚出蛰的前期,也就是5月份则是1.5~2.5份;6月基本与上月持平,维持在2.5份;7月的天气最闷热,蛇的摄食量有所下降,降至2—2.3份;8月是初秋,天气仍很热,摄食量同7月份;然而到了秋高气爽的9、10月份,蛇的摄食量猛增至3—5份。俗话说得好: “秋风起,三蛇肥”,此话确实反映了蛇类生长及增膘程度的实际情况。加之冬季将临,蛇类需大量进食贮存丰厚的脂肪,以期渡过漫长的冬眠。11月份的天气已渐冷,月初时蛇仍猛进食,但到临近冬眠前的20天左右,蛇的摄食量明显减少,甚至再不进食,故就11月份的进食量而言仅为3份左右。加温也是促使蛇在冬季正常进食和越冬的最好办法,但是总体来说11月到明年3月间,就算加温,蛇的进食次数也相对较少,不过只是生物种决定,无须担忧。反而喂食次数频繁,会加速新陈代谢和细胞磨损,加剧衰老,缩短寿命。

只有确实了解、掌握了蛇类各月份的进食规律,我们就要尽量设法满足其食物的投喂,这是养好蛇类的基础和关键。饲喂人员应充分遵循蛇类的进食规律,做到合理、按时、足量、科学的投喂。

平时在抓弄蛇尽量不要突然在它上方触摸它,手不要在在其面前胡乱挥舞挥舞,蛇是敏感而多疑,而且天敌主要来空中和正面,否则,它会误以为有危险,就会攻击你。抓蛇应该顺蛇身的鳞片,从蛇的腹部开始把其抱起,并可轻轻将其取出,尽量让它得到更多的支撑点,这样它就感觉到你很友好很安全,蛇就会缠在手上,这样的手法再凶猛的蛇也会把你当成朋友。时间长了,蛇适应了这些动作和你的气味,就会逐渐驯服了。

陪嫁送礼风俗

 导语:一般来说,女方陪嫁的东西中细软居多。现在更多的是男女双方商量好,将需要的东西根据各方的能力分开来买,房子一般男方来买,装修好,像家具啦,被褥啦,由男方来置办。古代还有陪嫁丫环。

 结婚是一辈子的大事,在很多的事情上我们都希望能讨个好的彩头,这样在嫁过去的时候起码心理会安心许多,在我国各地有风格多元的陪嫁风俗,女人嫁过去,娘家都会送很多寓意深远的陪嫁品,那么这些陪嫁品的意义在哪呢?

 下面就是对这个问题的一些介绍:首先,戴结婚首饰主要还是要取它的好寓意,因为自古以来他们就认为戴首饰能够给人带来好运。而其次才是希望能通过首饰使自己在婚礼上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绽放人生最美丽的瞬间。

 在众多的珠宝首饰中,结婚首饰主要还是偏重于三种。

 珍珠

 珍珠是?美满?的代表珠宝。珍珠文化相当久远,无论东西方神话的传说,都把它视为吉祥宝物,从古代到近代的皇族、政要、名流都视珍珠为高贵、优雅的象征。在婚礼上送珍珠首饰也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习俗,寓意?圆满?、?珠联璧合?。

 因此人们希望通过送珍珠,戴珍珠来期待圆圆满满,珠联璧合的好意头。圆润光洁的珍珠,不仅代表着圆满美满,也意味着爱情就如珍珠的诞生一般,是经过一段刻骨铭心的历程才走到婚姻的殿堂,寓意两人爱情经过包容、磨合后结晶成美丽珍珠的涵义,外延上更有彼此珍爱、呵护的意义。

 钻石

 借助?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广告语,钻石日渐被接受为表达?长久?的珠宝情物。

 黄金

 在传统中式结婚礼仪上,双方家长会各给新娘一对龙凤镯,龙凤镯有龙凤呈祥,佳偶天成之意,也是寓意?情比金坚?。

 中国女儿出嫁送嫁妆习俗

 送嫁妆,即发奁。女儿出嫁,首先要准备嫁妆。近代多流行于汉族某些地区。陪嫁由女方自备,其种类可分为铺陈、摆设、日用等物品,因世俗视嫁妆多寡而论新娘身份高低,故而一般人家不得不倾其所有,大事铺排,以争体面。陪嫁物多为衣服、蚊帐、被絮、澡盆、脚盆、洗脸盆(架)、提桶、木箱、木柜、屉桌、大桌大椅、小桌矮凳、火盆、木炭、茶具、餐具等,多者可达十余抬。为显丰厚,大件为2~4人共抬,小件也要2人合抬。

 由于物多人众,队伍浩浩荡荡,蔚为壮观。富户大族多有陪送田地、山林者。贫寒之家亦有由男方备办一部分陪嫁,事先悄悄送至女家,过礼之日再一同抬回男家的习俗。由于陪嫁丰盛,民间俗有?生崽满堂红,生女一场空?之说。

 旧时北京地区,女家收到男家的定礼之后,即将送来的龙凤喜饼、茶食点心分成若干份,装入食盒,给七姑八姨等近亲友好送去,告知陪送妆奁的日期,表示邀请。对于一般朋情,仅送去一张请帖就可以了。

 上书:?谨詹于?年?月?日为小女?于归之期,敬请阖第光临?等语。凡收到礼品或请帖的,都要届时送些礼品,给姑娘买些嫁妆,如衣料、首饰或鞋袜等物,谓之?填箱?。也有的送些礼金,装在红封套里。上书?奁敬?元?。

 女子出嫁要陪嫁,奁具名目繁多,其丰俭因女家贫富而异。1924年6月,顾颉刚先生在北大《歌谣》周刊上发表一篇文章,罗列了光绪十五年(1889)苏州地区一场婚礼的?奁目?:铜、锡、瓷、牙、竹、木各式器具齐全,粗略统计,有箱子四只,面盆、脚炉、茶炊等铜器二十四件,汤盅、酒壶、茶瓶等锡器四十一件,茶碗、大盆、汤碗等瓷器一百三十五件,箱橱、妆台、浴桶等木器五十一件,丝箩、提篮等竹器六件,另有团圆镜等各式镜子,象牙筷等牙器及床上用品等多种。

 过去在湖北天门一带,女方陪嫁有?一堂一房?的规矩,即堂屋和洞房家具均由女方陪送,而男家过礼则须?整猪整羊?。于是,?一堂一房?、?整猪整羊?,成为当地小康之家过礼及陪嫁的标准。京山一带陪嫁,除居家用品之外,还流行陪送风车、水车、锄、镰、耙等农具。在公安等地,陪嫁中必有八把大交椅,专置于堂屋,以示娘家气派。

 随州习俗,嫁妆有三件头、四件头、五件头之分。每件均为双数,各件均系居家用品。竹溪一带则分为三抬、四抬、八抬乃至二十四抬。当地有?八抬猪,八抬羊,八抬嫁妆送姑娘?的俗语流传。

 新中国成立(1949)以后,传统的重嫁妆的观念和习俗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只是在五六十年代,物资供应极为紧张,条件较差,许多机关、事业单位都实行供给制,?彩礼?、?嫁妆?根本无从考虑,往往是两只单人床一并就成家了。即使在农村,多数青年男女也不刻意追求物质条件,有了最基本的生活用具就可以了。

 购置嫁妆的费用仍是由姑娘的家庭支付的,但姑娘多年来靠自己的劳动,已为家庭攒得不少收入。如果新娘是在国营企业或是公社劳动成员有固定工资收入的,在父母同意的前提下,她会把工资的绝大部分用来置办嫁妆。在一般工人或农民家庭,嫁妆的内容和数量还和中华民国期间通行的标准差不多,主要是个人生活用品。但是所有的东西都必须是新的,装在两只木箱里。?嫁妆?已经成了男女双方为打造婚后小家庭生活,各自所作物质准备的代名词。

 上世纪70年代情况有所好转,尽管一些紧俏商品仍凭票供应,但已开始进入寻常百姓之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重嫁妆的传统风气又开始抬头。?奁目?是一个时代生活水准的最直接的表征。当时有?三转一响三十六只脚?的说法,结婚成家要准备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即所谓?三转一响?,还要准备双人床、衣柜、衣橱、床头柜、梳妆台、写字台、方桌及四把椅子,这些家具总共有36条腿,即所谓?三十六只脚?。

 即便是在北京郊区农村,嫁妆也讲究有?八条腿?,这指的是大衣柜和五斗橱这两件大家具。此外,还有电视机、冰箱、自行车、大座钟、手表、电扇、餐具、花瓶、瓷茶具、桌布、玻璃杯、化妆品、成箱的衣服等等。在这种情况下,男方家庭事先给了她一些礼金,使她有可能提前买到这些在农村里显得很阔气的嫁妆。

 民俗学者陈勤建先生曾三度参加上海郊区一亲友嫁女。1979年嫁女,农村经济刚好恢复,嫁女花费一千五百元;计有自行车、缝纫机、六条棉被和其它床上用品。1981年二女儿出嫁,花费三四千元,到1984年三女儿出嫁,大衣橱、五斗橱、沙发、自行车、电扇、洗衣机、电视机,应有尽有,外加十条彩被,二条鸭绒被及其它床上用品。

 嫁妆摆堂,整整放了两屋子。据说因电视机是黑白的,还特地在嫁女箱柜中放上数量可观的压箱钱。此事在当地热闹了几天,纪录很快被打破了。一位卖葱姜的女儿出嫁,专程从市区叫了二辆出租小轿车,越过黄浦江,在乡镇上兜风,酒席摆了三天三夜,嫁妆光彩被就有二十四条。要知道,这不是家招女婿,男家排场还没有算上。

 浙江、杭州一些地区所有的嫁妆中,一只红漆马桶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几乎是头等重要的。马桶叫做?子孙桶?,用马桶作象征物,显然一是因为它与官常常接近,二是因为这个桶状的.东西与妇人的孕育器官和生产通道相似。马桶中要放进枣子、花生、桂圆、栗子、荔枝,取?早生贵子?、?五子登科?之意,还有的用五只红鸡蛋放入马桶,亦取?五子登科?之意。送?子孙桶?不但是祝愿男家早日生子,而且男家亲友中如有久不生子者,也可以向主人要?子孙桶?中的红蛋和喜果吃。据说,吃了很快就会有喜,就会生男孩。

 许多地方俗规嫁妆不能称?送?,以避?送上门的货不值钱?之忌,故俗谓之?发嫁妆?。发嫁妆,是展示女家风采的最佳时候,故各地都盛行张扬和炫耀,流行着?亮嫁妆?的风俗,有些地方说是?摆架子?。

 广东人发嫁妆的情景火爆异常,铺张奢侈,炫耀而繁琐。出嫁前一天,女家就将嫁妆发到男家,做嫁妆的工钱由男家支付,曰?搬嫁妆?。豪门送奁,用大灯笼上写明?府送奁?或?府双喜?字样,向仪仗店雇佣人夫,将所有妆奁一一用红绳拴牢,或置于下柜(用以载乘物品,形同方桌)上,或以食箱盛载,或担或抬。嫁女的妆奁,应有尽有,从厅房中的家什、床上用品、衣服箱柜、厨房用具、便溺洁具、香案锡器,样样俱全。别具一格的是与嫁妆同行备有一份《奁仪录》,上面将所有陪嫁之物一一列录,以示慎重,丝毫也不怕繁琐。

 男家收到嫁妆,要对照奁仪录件件清点,并必须回一张?敬贮佳奁,禺子婿某某载拜?字样的红柬帖。《奁仪录》以绫裱面,起首二页是洒金红纸,其余每页都是红纸印金色间行。首二页通常写着?荆钗裙布?或?荆布家风?四字。再后是分类:锡器、银器、家什、顾绣、玻璃、花瓶、镜屏、时钟、箱笼、床铺被褥、卫生洁具等。豪门大户还有屋契、田契、当押招牌及侍婢等等。小户人家也有谷箩、米箩、食箱、刀剪、秤尺等。

 浙江金华、东阳一带,在迎亲日发嫁妆。喜日清晨,女家便把所有的嫁妆就一一搬到场院,从木制家具到竹器制品,从生活用品到家用电器,统统用红绸捆扎,上面放上松柏、万年青、红绿纸屑,扎成抬扛,排成队列,然后燃放爆竹,众乡亲闻声赶来围观评议,热闹非凡。吉时一到,媒人带领着男家派来的迎妆队到来,先将男家委托她带来?的利市红包送给女家,以支付女家掌厨、烧水、梳新娘头以及打发乞丐,再送上猪心、红烛等礼。这时,女方才举鞭炮,让嫁妆起程,发往男家。

 有趣的是媒人要肩扛数根翠竹,谓之?子孙竹?,在前领路,一路不停地放着鞭炮,张张扬扬,浩浩荡荡地前往男家。在湖州一带,当女家把嫁妆发到男家后,由男方根据嫁妆的多少,包?行嫁包?给扛嫁妆的人,然后把嫁妆件件摆开,陈列于堂屋中,放鞭炮,招呼亲友、邻里都来观看,俗称?亮嫁妆?。

 说起?亮嫁妆?之俗,以广西荔浦一带最为奇特。按当地俗规,亮嫁妆在洞房内进行,俗称?开嫁妆箱仪?。仪式在婚宴后,新人敬茶完毕举行,由舅爷(没有舅爷的由伯爷或叔爷代替)主持。准备开箱前,舅爷高唱:?左边箱,右边箱,金子银子亮堂堂?。唱毕打开箱子,一边拿出箱内的物品,一边高唱嫁妆名称。

 拿一件唱一声,每拿出一件东西都随带出一些撤在箱面上的纸钞、硬币,哨哨落地,满屋飞扬。在围观者的?喔!喔!?声中,洞房里呈现热烈的气氛,显示娘家的富有。舅爷把拿出箱的嫁妆交给一位专门接物的人,在洞房的床上、桌上、地上一一摆开,让众人观看一番,以示体面。

 箱中除值钱的细软之物,手工绣品、衣料、日用品外,还有几样必不可少的陪嫁物:一小扎火柴,一小包食盐,一小瓶油、醋、酱,以示新娘勤俭能干,治家有方,同时炫耀娘家赔嫁齐全,吃、穿、用样样不愁。

 上海南汇一带,在迎亲日前一天发嫁妆,有?填箱?之俗。按当地俗规,新娘的红绿被须由嫂子缝好,父母把陪嫁给女儿的被头、土布、衣服、头巾等一一递给阿哥、阿嫂,由嫂子打成铺盖放到嫁妆箱中,以示这些东西都是哥嫂同意后陪嫁给女儿的,以免日后家中产生矛盾,谓之?填箱?。

 然后嫁妆置于堂屋,点上红烛。男家迎嫁妆的人来到后先付女家请各种师傅的开销,而后由阿舅开始发嫁妆。首先发一只子孙桶,发时说,?一眼眼破家牲椰拿仔去(即一点点破东西你拿去吧)?,然后大家才能动手搬嫁妆。

 有趣的是,当地俗规嫁妆一不能挑,二不能抬,也不能扛,一律用手拿。拿了嫁妆出门后一定要朝东南方向走,半路上嫁妆不能转手又不能停,而且明显很轻的物件也要装出很重的样子;明明不远就到的,却偏偏兜远路走,俗称?兜青龙?,其实是炫耀炫耀,故意?摆架子?。

 结语:通过上面的介绍,想必大家都了解到了女人陪嫁用什么好了吧。我们很多女人都在想着怎样到男方家中不用受气,并且受到一辈子呵护。其实陪嫁是有很多作用的哦,而且每个地方的陪嫁习俗都是不一样的。

;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