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猩木箱-ivan 猩猩
习惯化学习
当同一种刺激反复发生时,动物的反应就会逐渐减弱,最后可完全消失,除非再给予其他不同的刺激,行为反应才能再次发生。雏鸡。小火鸡、幼鸭初次看到头上有物体移动时,不管这个物体对自己有无害处,比如说掉下一片树叶,它们都会表现出惊恐反应,做出蹲伙或其他惊恐的举动。可是当它们经历过几次像掉落树叶的情况后,它们的蹲伏反应便会渐渐减弱,对日常飞掠过的飞鸟或别的物体的恐惧也日趋损失。也就是说,它们对这种刺激的敏感度已经降低了。当然,如果出现了陌生的飞过物体,如一只老鹰,它们仍然会表现出惊恐的举动。
在人类社会中也有这样的现象存在,人们常会对司空见惯的事情见怪不怪,也常会对自己天天吃的东西感到厌倦,如果每天都在嘈杂的环境中工作,时间长了就会感觉不到噪音了。中国有句古话“久居鲍鱼之肆而不知其臭,久人兰花之室而不知其香”,这也是习惯化学习起的作用吧。
模仿学习
动物在幼年时会模仿抚育者或其他成年动物的行为,来学习一些基本的技能。幼小的黑猩猩会学习年长者如何取食白蚁,一些鸣禽的学唱,都是模仿学习。其实很多鸣肖并不是生来就会唱歌,它们必须先听到其他鸟的鸣唱,才能自试啼声。正因为这样,如果一只普通的灰雀在金丝雀的环境中长大,那么它也能发出像金丝雀一样美妙的歌声。不仅年幼动物中存在着模仿行为,在成年动物中也有这种现象被发现。20世纪60年代,动物学家辛德在大不列颠岛研究山雀的学习行为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只山雀偶然撕开放在订户门前的牛奶瓶盖,从中取食了牛奶。不久,这一行为传遍了生活在大不列颠岛的所有山雀,以致送奶工人不得不在每个奶瓶上扣一个杯子。
模仿行为在动物适应环境上有着重要意义,因为它使得动物能从同种其他个体的经验中学习知识,还可以绕过完全依赖遗传机制的途径直接继承,这对社群传统的形成大有好处。
值得注意的是,群居动物中有时出现全体或多数成员从事同一种活动的同步化行为现象,常常被误认为模仿学习,其实这仅仅是一种被称为“情绪感应”的行为。当一个动物群体中的一些动物(特别是处于首领地位的个体)做出某种举动后,其他个体也常常会因为“情绪感应”而做出相同的举动。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这种“情绪感应”行为。有些“情绪感应”行为是动物应对突发灾变,保证种群延续而采取的非常手段。有一种叫旅鼠的哺乳动物,在结群迁徙途中如果遇到河沟,领头的旅鼠会毫不犹豫地冲入水中,后面的旅鼠也紧跟着冲人,直到把河沟填满。这样,其他的旅鼠就能踩着同伴尸体堆成的“桥梁”渡过河了。有人曾在南美丛林中看到,一窝蚂蚁遭到林火包围时,它们会很快以蚁后为中心,紧抱成一个大球向前滚动,炽烈的火焰烧焦了外层的蚂蚁,蚁球在滚动中越来越小,但终于坚持到了无火地带,无数的蚂蚁为之献出了生命。
印痕学习
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康纳德·洛伦兹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把灰鹅的蛋分为两组孵化,一组由母鹅孵化,一组由孵化箱孵化。结果由孵化箱孵化出来的小鹅把洛伦兹当成了妈妈,洛伦兹走到哪儿,小鹅也跟到哪儿。如果把两组小鹅扣在一只箱子下面,当提起箱子时,小鹅会有两个去向,一组向母鹅跑去,一组则跑向洛伦兹。这种学习后果是由直接印象造成的,所以称为“印痕”学习。据实验,很多一出生就能四处活动的动物都能够产生印痕行为。如大部分鸟类、豚鼠、绵羊、鹿、山羊和多种鱼类。印痕是新生动物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可以使那些没有自卫能力的小动物紧紧依附在它们的父母身边,从而使食物供应和庇护更有保障。
有研究人员报道,某些动物的印痕学习行为会对它们的成年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繁殖行为,这些动物更愿意与由于印痕学习行为所认定的父母(同类,甚至人类)结伴,甚至对其表示求偶。有一次洛伦兹就被他饲养的八哥当成了求爱的对象,八哥不断地往他嘴里塞食物。这也许就是一些自幼由饲养员养大的动物成年后难以成功繁殖的原因之一吧。
印痕学习行为是一种高度特化的但有局限性的学习行为,许多印记只是在动物一生的某一特定的时期才能学习到。如许多鸟类最易掌握飞翔本领的时间恰值羽毛始丰之际,若在出世后几个月内剥夺了它们的习飞机会,以后它们就很难学好飞行了。可能是因为在生命的早期神经系统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只有这一时期才能接受这类刺激,而后神经系统逐渐改变,就不能再进行印痕学习了。这种行为虽然发生在早期,但对晚期的行为有一定的影响。
联想学习
联想学习就是一种称为条件反射的学习方式。19世纪末期,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进行了一系列条件反射的实验,他通过研究狗对铃声产生唾液的种种方式,揭示了一些学习行为的本质,受到全世界生物学家的注意。
条件反射又分为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美国心理实验学家斯金纳做了一系列操作条件反射的实验,这是一种反复试验类型的学习,即动物开始时是自发的做出各种反应(先天具有的各种反应),后来,其中的一种反应被反应的结果所强化。由于这一反应一次次的成功而增加出现的频率,反应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其他反应则由于一次次的失败而被放弃,结果形成了这一特殊的条件反射。
著名的“斯金纳箱”实验,是把一只老鼠放在“斯金纳箱”里,箱中惟一可移动的物体是一个按钮,老鼠每按一次按钮,便会得到一粒食物。这样老鼠一旦学会按按钮,便会不断地去按,以得到更多的食物。斯金纳实验的动物能学会把一定的动作同食物联系起来,但只有当它们饥饿时,而且有食物犒赏时,它们才会做连续的动作。
操作条件反射之所以能够成功,还基于一个重要的条件,即动物具有探究行为。很多动物都有好奇心,喜欢四处走动,就像家养的小猫对家中新添置的物体总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以至于会不小心打碎新买的花瓶。这种学习方式称为“潜在学习”。正是由于动物存在潜在学习行为,“斯金纳箱”中的老鼠才会去按按钮,实验才有可能成功。
经典条件反射完全是人为控制的,在自然界没有什么适应意义,而操作条件反射确实是更接近自然界的一类学习,大多数动物的觅食及躲避行为都是一种操作性的条件反射。
推理学习
推理学习是动物学习的最高级形式,又称悟性学习,即动物凭直觉对新生事物因果关系做出判断的过程。较高等的动物有一些推理行为,如绕道取食。把食物放在玻璃板后面,动物要拿到食物必须先绕过玻璃板,解决绕道问题是动物的顿悟,即一下子明白了阻隔的存在和解决的办法。较低等的动物对此只会兴奋地乱爬或是乱扑乱撞玻璃板。但是,较高级的哺乳动物,如拂拂、猕猴、猩猩等可以很快的解决这一问题。
德国科学家沃尔夫冈·科勒对黑猩猩的学习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证明黑猩猩的确有推理的能力。他把香蕉挂在天花板上,屋内有三只木箱,黑猩猩只有把三只木箱擦在一起才能吃到香蕉。开始时黑猩猩到处乱跑,一会儿它安静下来了,仿佛在思考问题,最终把三个箱子像在一起拿到了食物。
在自然界中,高等动物也会使用工具。群殴中,山领会用坚硬的石块打击对手,黑猩猩也会用藤条来抽打其他的猩猩,还会用树枝伸到白蚁洞里掏白蚁吃。
当香蕉被挂在高处,黑猩猩徒手拿不到时,它会尝试着把几个木箱堆叠起来,然后爬到木箱顶上去摘香蕉。试分
实验研究
似动现象是指,两个相距不远、相继出现的视觉刺激物,呈现的时间间隔如果在1/10秒到1/30秒之间,那么我们看到的不是两个物体,而是一个物体在移动。例如,我们看到灯光从一处向另一处移动,事实上是这只灯息了,那只灯同时亮了。这种错觉是灯光广告似动的基础。
在韦特墨之前,人们一般都认为这种现象并没有什么理论上的意义,只不过是一些人的好奇心罢了。然而,对韦特墨来说,这种现象正是不能把整体分解成部分的证据。这种现象的组成部分是一些独立的灯在一开一关,但组成一个整体后,给人造成这些灯在动的印象。
格式塔心理学家把重点放在整体上,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承认分离性。事实上,格式塔也可以是指一个分离的整体。例如,格式塔心理学家特别感兴趣的一个研究课题,就是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明显的实体。他们是用“图形与背景”这个概念来表述的。
他们认为,一个人的知觉场始终被分成图形与背景两部分。“图形”是一个格式塔,是突出的实体,是我们知觉到的事物;“背景”则是尚未分化的、衬托图形的东西。人们在观看某一客体时,总是在未分化的背景中看到图形的。重要的是,视觉场中的构造是不时地变化着的。
一个人看到一个客体,然后又看到另一个客体。也就是说,当人们连续不断地扫视环境中的刺激物时,种种不同的客体一会儿是图形,一会儿又成了背景。说明这种现象的一个经典性例子是图形与背景交替图。
事实上,这种图形-背景交替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例如,当一位听众在聚精会神地听报告,报告人的讲话就成了“图形”,周围人的议论便成了“背景”。而当这位听众在与旁人讲话时,那么他俩的谈话就成了“图形”,而报告人的发言则成了“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图形与背景关系的这类变化,不仅在知觉中起作用,而且在学习和思维中也起作用。
1913年至1917年,苛勒在腾涅立夫岛的大猩猩研究站以大猩猩为被试,作了大量的学习实验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给大猩猩设置各种各样的问题,并观察大猩猩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表现。由于他做的实验太多,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列举。兹仅举两项最有代表性和最有说服力的实验,并加以说明。
(1)“接竿问题”实验
实验时,大猩猩被关在笼内。大猩猩喜欢吃的香蕉放在笼外不远的地方(即用一根竹竿够不着,两根竹竿接起来可以够得着的地方)。笼内有一根较短的竹竿,笼外有一根较长的竹竿。
大猩猩为了取得香蕉,起初用那根较短的竹竿去够香蕉,但竹竿太短,够不到。猩猩常常将竹竿扔向香蕉,连竹竿也丢了。在用一只取名为“苏丹”的大猩猩做实验时,出现了一个戏剧性的场面:苏丹为了取得香蕉,用较短的竹竿拨到了另一根竹竿。
当它玩弄这两根竹竿时,好像突然明白了什么,然后将两根竹竿接起来(用较细的竹竿插入较粗的竹竿),用这根接起来的竹竿够到了香蕉。
这个过程是缓慢的,起初把两根竹竿放在一起,苏丹一看到两根竹竿处于这种关系,就能够突然地发现这种关系,然后一次又一次地反复把一根竹竿插入另一根竹竿,从而移到远处的香蕉。
(2)“叠箱问题”实验 叠箱问题实验先是“单箱问题”实验。香蕉挂在笼子的顶棚上。笼内有一只木箱可以利用。要想够到香蕉,须将木箱搬到香蕉下面,然后爬上木箱,跳一下才能够到香蕉。这个问题对于大猩猩来说是一个难题。但是,苏丹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就顺利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其他6只大猩猩也在人把箱子置于香蕉之下,或者观看到其他猩猩使用木箱之后解决了问题。叠箱问题就更加困难了。香蕉挂在高处,大猩猩必须爬上叠起的三只木箱的上面才能够到香蕉。
大猩猩解决这个问题表现出一定的困难。起初站在一只木箱上够,却够不到。大猩猩跳下木箱,对周围的木箱和高处的香蕉进行了“良久”的观察,突然,大猩猩终于表现出一种突然的理解,迅速地将三只木箱叠在一起,爬到箱顶,取下香蕉。
扩展资料
产生的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产生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德国自1871年实现全国统一后,资本主义工业经过二、三十年的迅速发展,到20世纪初迎头赶上并超过了老牌的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一跃成为欧洲最强硬的政治帝国。德国以最新呢起的力量,要求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积极参与瓜分世界的罪恶活动。
后来更是妄图称霸世界、征服全球,使全世界归属于德意志帝国的整个版图中。在意识形态中,强调主动能动、统一国民意志、加强对整体的研究。德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领域的研究,都被迫适应这一背景和潮流,心理学自然也不可能例外,格式塔心理学不过是这一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产物。
同时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有还有其哲学思想渊源,我们大体可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康德的先验论;第二是胡塞尔的现象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界出现了许多思想潮流,对格式塔派心理学家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物理学界在这一时期抛弃了机械论的观点,承认并接受了场的理论。场可以用磁力现象加以解释:把铁屑撒到一张纸的上面,当纸下放有一块磁铁并移动时,铁屑会随着磁铁向同一方向移动。
并排列成特殊的形状。铁屑很明显地受到了磁铁周围磁力场的影响,这个场不是个别物质分子引力和斥力的总和,而是一个全新的结构。格式塔心理学家试图用场论解释心理现象及其机制问题。
考夫卡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中提出了一系列新名词:“行为场”、“环境场”、“物理场”、“心理场”、“心理物理场”等。普朗克是现代理论物理学家,对场论有过重大贡献,他强调事件的自然属性及对量的测定背后特殊过程的探讨,他反对经验论和对量的测定的过分倚重。
苛勒在1920年出版的《静止状态中的物理格式塔》一书的序言里专门向普朗克致谢。苛勒在此书中采用了场论,认为脑是具有场的特殊的物理系统。他试图说明物理学是理解生物学的关键,而对生物学的透彻理解又会影响到对心理学的理解。
就心理学本身而言,对格式塔心理学产生直接影响的主要有马赫和厄棱费尔这两个人物。而格式塔心理学的学术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末叶的“形质学派”。著名的心理学史专家E·G·波林(Edwin G.Boring,1886~1968)明确指出:“格式塔心理学在系统上起源于形质学派,有些关于知觉的实验研究也由这个学派作一倡导”。
当香蕉被挂在高处,黑猩猩徒手拿不到时,它会尝试着把几个木箱堆叠起来,然后爬到木箱顶上去摘香蕉.
(1)学习 (2)不能 (3)越强 (4)遗传物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经验和学习 (5)能够使动物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生活环境,从而更好地生存和繁衍 |
黑猩猩摘香蕉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所以又叫做学习行为,而先天性行为是生来就有的由动物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一种行为,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就越强,表现出的动物行为也越复杂多样。 |
成年黑猩猩会利用经验来解决问题.黑猩猩会把几个木箱堆叠起摘高处香蕉,这一行为不是生来就有的,属于后
1,后天性
2,不能
3,学习
4,遗传物质 后天学习
5,学习行为可以使动物掌握更多的生存技能,有助于增加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生物的物种延续有很大的帮助~
上大学学的是生物,现在回来看看初中的生物题,感觉填空就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是不多看看课本,还真不好回答,因为这些问题完全可以有好多答案,填上只要有道理都是对的,你这个是动物行为那一章的吧,建议多看书,生物很简单的
当香蕉被挂在高处,徒手拿不到时,黑猩猩会把几个木箱叠起来,然后爬到木箱上去摘香蕉.请分析回答:(1
成年黑猩猩会利用经验来解决问题.黑猩猩会把几个木箱堆叠起摘高处香蕉,这一行为不是生来就有的,是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因此属于后天性行为.所以题干的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最聪明的动物是什么?
(1)黑猩猩的这种行为,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学习行为,刚出生不久的幼猩猩学习能力较差不能完成这个动作. (2)刚破壳而出几个小时的小鸭就会随着母鸭一起下水游泳,这种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这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 (3)学习行为的建立必须有大脑皮层的参与,因此问题(1)中的动物行为主要是由神经系统调节的,大脑皮层越发达,动物的学习能力就越强. 故答案为: (1)学习;不能; (2)先天性;遗传物质; (3)神经系统;学习能力;越强. |
工具使用的举例
哺乳动物中最聪明的是黑猩猩。和人类相近的有类人猿,还有动物学中属类人猿科的大猩猩,波罗州等地产的猩猩,长臂猿以及黑暗猩猩等,其中最聪明的是黑猩猩。它大脑的大小虽然只有400毫升,不如大猩猩有500毫升。但是,它的脑功能却特别显著。
分布在非洲中部,向西分布到几内亚。小黑猩猩分布在刚果河以南,有人认为是黑猩猩的亚种。栖息于热带雨林,集群生活,每群2~20余只,由1只成年雄性率领。食量很大,每天要用5~6个小时觅食,吃水果、树叶、根茎、花、种子和树皮,有些个体经常吃昆虫、鸟蛋或捕捉小羚羊、小狒狒和猴子,雄性获得的猎物允许群内成员共享。更有趣的是:善于将草秆捅进白蚁穴内,待白蚁爬满后抽出,抿进嘴里吃掉。在树上营很简单的巢,只用1夜即转移他处。较大猩猩更近于树栖,也能用略弯曲的下肢在地面行走。有一定的活动范围,面积26~7公里,觅食区域往往是它们集中的地点。群与群间有往来。长久保持母子关系,分群后还常回群探母。有午休习性。孕期约230天,每胎1仔,哺乳期约1~2年,性成熟约12年,雌性30岁龄可生第14胎。寿命约40年。能辨别不同颜色和发出32种不同意义的叫声。能使用简单工具,是已知仅次于人类的最聪慧的动物。其行为和社会行为都更近似于人类,在人类学研究上具有重大意义。是一级保护动物。
黑猩猩在生理上、高级神经活动上、亲缘关系上与人类最为接近,因此是医学和心理学研究,以及人类的宇宙飞行最理想的试验动物。
黑猩猩是与人类最相似的高等动物,研究表明,一些黑猩猩经过训练不但可掌握某些技术、手语,而且还能动用电脑键盘学习词汇,其能力甚至超过两岁儿童。然而研究人员无法训练它们用人类的语言大声讲话,这是为什么呢?1996年1月19日,美国科学家发现,黑猩猩被呵痒时也会笑,在笑的同时还呼吸,听上去就像链锯开动的声音,而人类在讲话或笑时呼吸是暂时停止的,这是因为人能够很好地控制与发声有关的各部分隔膜和肌肉。科学家认为,能否讲话的关键在于神经系统对气流的控制,人类能讲话就是突破了这方面的限制,而黑猩猩却无此能力,这就揭开了黑猩猩不能讲话之谜。
有个惊人的事实:黑猩猩甚至会去吃他们的近亲——其他灵长目动物,如疣猴,狒狒等。他们甚至向同类不同群的黑猩猩发起进攻,从而得到领地和食物,类似与人类的战争。
黑猩猩的脑和面部的肌肉很发达,能做出喜、怒、哀、乐的许多表情和复杂多样的行为。它还善于用前肢做出各种动作和手势,来表达它的感情和思想,还能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由于黑猩猩和人类有着很近的亲缘关系,仔细研究它们的生活状况,有助于推测一二百万年前古人类的行为和生活的一些特点。因此长期以来,科学家对它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20世纪初,科学家把黑猩猩看成是理想的实验动物,用它们做过大量的医学解剖和动物心理实验。它们总是很驯服地进行配合,特别是从小养大的黑猩猩更是这样。美国耶基斯灵长类生物实验室的海斯及其丈夫抱来一只小黑猩猩进行饲养,起名为“维琪”,让它和同龄儿童一起生活。经过训练,它能模仿主人教给它的许多动作和表情,像扬眉毛表示注意到了,摸摸鼻子表示友好,拍手表示高兴等等。它还学会了使用锤子、锯子等工具,能把木条钉起来,把木块锯开来。它还顶爱劳动,用吸尘器清扫地毯,开罐头,换灯泡,给客人送香烟也不会灼痛人的手指。主人还教会它说“爸爸”、“妈妈”、“起来”、“杯子”等几个英语单词,它还每天和主人同桌吃饭,会使用刀叉和汤匙。
有的科学家还做了这样的实验,在一间空房子里的天花板上高高地挂了一串香蕉,墙边放了几只大小不等的空木箱,把饲养的黑猩猩放进屋里,观察它怎样取食香蕉。开始只见它在地上站起来一次次地向空中比划,为够不着香蕉而焦急。后来当它发现有木箱后就搬了一只在香蕉下方,站上去还是够不着,于是再搬来一只叠着放上去,终于攀到了喜爱的香蕉。还有的试验是,放一张断裂散开的小凳,再摆上铁锤、小钉和木板等东西,黑猩猩居然能把小凳修理好,站在上面玩耍起来。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学家观察一只名叫贝尔的雌黑猩猩,当它发现另一只雄黑猩猩牙齿有病,痛得老捂着脸,贝尔很热心地拣来一根小树枝,仔细地摘去叶子,把一头弄尖。然后让同伴躺下,用树枝来剔牙,一直到把同伴牙缝里塞的脏东西清除干净。雄猩猩为了表示感谢,轻轻地用嘴吻了一下雌黑猩猩。
黑猩猩有没有学习的能力呢?科学家做了许多实验,说明它们能够学会使用符号语言和手势来表达简单的意思,还可以用不同颜色和形状的塑料板,拼出“苹果”、“香蕉”、“水桶”、“放入”等词组成的句子。有一只叫萨拉赫的黑猩猩,经过训练能按照用塑料板拼成的句子,准确地把苹果放进桶里,把香蕉放到盘子里。80年代中,美国亚特兰大市岳克斯灵长类研究所举行了一场轰动一时的考试,参试的是两头经过训练的黑猩猩山姆和奥斯汀。让它俩分别坐在两间与外界隔绝的计算机房间里,只见屏幕依次显示一个个它们学过的象形文字:香蕉、莱果、杯子等等,要求每显示一个文字图像,就按一下标有“食物”或“用具”的按钮,把主考官出的这些象形文字题加以归类。结果17道题的考试,奥斯汀全对,山姆错了一题,它把“调羹”归入了“食物”类。大概这是因为山姆平时特别喜欢用调羹吃东西,弄不清它和食物有什么区别了。这个实验说明黑猩猩已经有了极简单的归纳能力。科学家还发现黑猩猩在4岁以前,学习能力比同龄小孩要强些。但4岁以后,黑猩猩由于没有语言,就无法进一步学习更多东西了。
上面这些事例都是在实验室或动物园里进行的,虽然很有价值,但还不能完整地、真实地反映出黑猩猩在大自然里的本来面目。要想真正了解黑猩猩的心理状态和各种行为,包括萌芽状态的原始的劳动情况,就只有到野外去考察黑猩猩。由于黑猩猩生活在赤道附近的非洲森林里,那里猛兽活动频繁,气候恶劣,荒无人烟,所以极少有人去做这项艰苦的事情。上个世纪末,一位叫嘉纳的探险家第一个踏进西非加蓬的热带雨林。他在那里建造了一个大铁笼子,自己住在里边,经过连续112个昼夜的观察,几只胆子大的黑猩猩只是在很远处张望一下就溜走了,他除了听到猩猩们吼叫的声音以外,什么也没得到。
大约过了30余年,美国佛罗里达州耶基斯灵长类生物研究所,派尼森到西非考察黑猩猩。他到了那里,采用极为隐蔽的方式,悄悄地接近黑猩猩,从远处用望远镜观察到了它们觅食、筑巢等方面的一些情况,但时间很短,只有两个多月就结束了。只能说是极为肤浅的调查了。到了本世纪60年代初,一些科学家在非洲中部、东部等三个地点建立了探索野黑猩猩的基地,三位著名的科学家是柯特兰、里诺尔兹和珍妮?古多尔。他们当中历时最长、成绩最为显著的是年轻的古多尔,她揭开了许多野生黑猩猩的秘密。
密林里的黑猩猩通常是成群外出活动,有时一大群竟有四五十头之多,平时只是三五只一家成员在一起,是母亲和它的子女。小黑猩猩只认其母,不认其父,作为父亲的公黑猩猩是游离于这种家庭之外的,毫不承担一家人的任何义务。黑猩猩最爱吃的是香蕉等水果,淡季里水果少了,也吃昆虫等动物。非洲森林里白蚁极多,筑有高高的蚁巢。黑猩猩常常来到巢前用指头把蚁巢捅一个洞,找来一根草棍或树枝,轻轻地塞进洞里,待棍上爬满白蚁后,立即拉出来放到嘴里,把白蚁一个个吃掉。草根、树枝断了就修整一下,或换一根新的,继续“钓”白蚁吃。黑猩猩还会用枝条或麦杆抠鼻子,用树棍擦去身上的泥土或拉屎后擦拭屁股,有时候身上碰破了,还会采来一种树叶贴在伤口上,止住血流。在干旱的季节里,口渴得找不到水喝,黑猩猩会把嚼过的一团树叶当做“海绵”一样,用来吸取树洞里残存的水渴。黑猩猩也不总是吃素和小昆虫的,它们还会集体行动围捕一些狒狒、羚羊、小野猪、疣猴等小动物。当抓获猎物后总是由占有者撕下一部分兽肉,分给大家吃。这也许是人类原始部落以前最早的狩猎行为吧!
黑猩猩之间是怎样交流和沟通思想的呢?通常当两群黑猩猩久别重逢的时候,总是互相发出大声的喊叫,或者互相搂抱亲吻。它们能够发出许多不同的声音来表达感情,但更经常依靠的是动作姿势和丰富的脸部表情。例如,当一头黑猩猩捕获野兽后,别的黑猩猩就会伸出手来讨着要;如果同伴里哪一个过于急躁,甚至发起脾气来,别的黑猩猩就会把手捂在它肩上,好像是劝慰它别激动发火。
最有意思的是,野生黑猩猩群体间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有一只公的做“首领”,其他所有成员都要看它的眼色行事。只要它一来到跟前就给它让路,“俯首称臣”,同时也需要看看“皇后”的态度怎样,即使在它们求爱时也有这样的等级,而在日常生活中从不会有例外。当一个二等黑猩猩和三等黑猩猩同时发现一个香蕉时,二等的就有优先享用权。当你看到两头黑猩猩坐着互相捉虱子的时候,这表明它俩是同一等级的好朋友。其实这并不是在捉虱子,而是互相挑去毛下的小块干皮,梳理粘在一起的毛。如果一个低一等级的黑猩猩要想升级加入高一等级团伙时,它往往先用吓唬同级猩猩的办法,捡起一根粗树棒,勇猛地挥舞着,发出可怕的声音,把同伙一一赶跑,然后再想办法挨近高一等级的黑猩猩。如果它发现一只高一级黑猩猩坐在那里,它就走过去先伸出一支胳膊,脸上做出痛苦而又可怜的表情。而那只高一级的黑猩猩往往一开始并不理睬它,好像根本没有看见它似的。于是下等猩猩显得非常气恼,使劲地把胳膊伸得又近一些。但是那只高等猩猩仍无动于衷,好像是考验这个下等猩猩的诚意和耐心。这么僵持了一段时间,高等猩猩才抬起头来看了看伸过来的胳膊,用手指头只轻轻地碰了碰下等猩猩的手指,算是友好地接受了入伙者的请求。这时候下等猩猩激动万分,立即扑向高等猩猩的怀抱,于是高等猩猩就给它捉虱子,表示地位的平等,于是一只黑猩猩升级的仪式就算结束了。
在野外除了深入到黑猩猩的“社会”里进行观察研究外,科学家们还做了一些比实验室和动物园更为有意义的实验。长期以来科学家训练黑猩猩说话的实验总是不能成功,野外的实验教它们做手势动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头名叫渥索的年幼母猩猩,经过学习,很快就能够做“请”、“早安”、“再见”等动作,几个月后它竟掌握了400多个“示意动作”,能用手比划一大堆事情,简直和聋哑人的手语不相上下了。手势学得多了,渥索还能触类旁通,当它学会了一个表示“开着的门”的手势后,还能继续做出没有教过的“开着的窗”、“开着的抽屉”等许多“开着”的事物,这说明黑猩猩的手势动作还具有表达思想概念和联想等思维的功能。这是有史以来的类人猿研究的最大发现。后来渥索结了婚,生了一个小宝贝。科学家又继续教小猩猩做手势动作,这样渥索和它孩子居然能互相用手势交谈了。奇怪的是还能表达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例如,让它们用笔画画,居然能用不同色彩画出人们无法理解的“抽象画”来。一次,那只小黑猩猩在纸上画了两个倒着的“V”形,顶端由一个圆圈相连。当研究人员用手势问它画的是什么时,它用手势回答“一只鸟”。喔!真有意思,两个倒“V”原来代表了鸟的两个翅膀,一个圆圈则代表了鸟的身体。黑猩猩画出了有内容的画来了,这真是破天荒头一回呀!
黑猩猩用蘸水的树枝钩取白蚁吃属于什么行为?为什么?
例如埃及秃鹫用嘴衔石投击驼鸟的卵;一种达尔文鸣鸟(Darminfinch)口衔仙人掌的刺啄出树木中的昆虫;海獭用石破坏贝类等,都是这方面的例子。黑猩猩可将树枝插入蚁穴,钩食蚂蚁或白蚁,也是人所共知的例子。狭义说来,工具使用只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有预料地利用自己身体以外的东西。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工具使用除人类以外,只有类人猿等高等哺乳类才有可能。第一个做黑猩猩使用工具实验的是克勒(W.Kohler)(叠箱实验),即把食物放在前肢够不着的地方,黑猩猩会用棒或其他东西把食物饵拨过来。如果把食物吊在天棚上,并在屋角放置木箱,黑猩猩可把木箱子搬到食物的下面用作垫脚台;如果把食物吊得更高,黑猩猩会把几只箱子叠成更高的垫脚台。这是属于工具制作(tool making)。克勒根据这些实验推导出称为洞察的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的重要概念。
幼小的黑猩猩能模仿成年黑猩猩,用一根蘸水的树枝从洞穴中调取白蚁作食物。成年黑猩猩会把几个木箱堆叠起来,然后爬到木箱上去摘香蕉。幼小的黑猩猩和成年黑猩猩的两种行为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分别通过(生活经验 )和(“学习” )获得的,是学习行为。而其他较低等的动物学不会这些行为,可见学习行为必须建立在(先天性行为 )的基础上。如果幼小的黑猩猩从小就与成年的黑猩猩隔离,也无法获得这些行为,可见(成年的黑猩猩 )对学习行为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都有利于动物(生活及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 )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