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箱子古董价格图片-清朝的木箱值多少钱
说到清朝酷刑,人们总会想到满清十大酷刑。这十大酷刑一个比一个残忍,经历过这些酷刑的人可以说都生不如。如果小编问大家古代惩罚人用什么酷刑?可能大家第一时间想到古代不贞女子将会被浸猪笼或者其木驴游街等酷刑。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另一种酷刑,这种酷刑虽然不位列十大酷刑的行列,也不仅是为了惩罚不贞女子,她的残忍性丝毫不输十大酷刑,它就是墪锁刑。
墪锁刑,就是把人锁在一个箱子里的刑罚,这个箱子内部的空间大小据说只能把一个正常人蜷缩起来塞进去,而且人一旦被塞进去之后整个人根本不能活动,甚至连换一个姿势都不行。木箱侧面有洞卡住的头和胳膊,使之动弹不得。
墪锁刑这种刑罚,在清朝最常用于惩罚犯错的宫女,并且流行于外蒙古地区。为什么这样的刑罚会流行外蒙古这一地区呢?其实原因只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墪锁刑的刑具携带方便。通俗的来说,墪锁刑的刑具就是用几块木板钉起来做成的。试想这样的刑具在外蒙古这一区域,由于人口稀少如果修建面积很大的监狱是很不方便的。有了墪锁刑情况可就不一样了,衙役可以把刑具随时带着,哪里有了就可以随时用此刑具惩罚。
第二、外蒙时的古代,很缺乏监狱这种资源。古代监狱主要是用木材和石块建成的,在中原内地这些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在外蒙古可能就不行了。因此为了惩处,墪锁刑这种泯灭人性的酷刑就是因此而来的。在外蒙古使用这样一个刑罚还有一个优势,这里人烟稀少,把接受墪锁刑的放在一个偏僻地区根本不用担心逃脱,真是有些佩服古代人的智慧了。
想想看,一个弱女子被困在这种刑具里,不能动弹,连大小便也没法解决,时间久了也就自己受不了,去了。这种刑罚也太过残忍了,幸亏现在是21世纪了,现在的女子可是比古代要幸福很多啊!
针对宫女,清朝设置了哪些刑法?
我认为,溥仪在清朝沦陷前偷偷运了76箱国宝,在日本人的保护下,将国宝运到天津,后来不断变卖国宝,使这些文物流落海外。
民国初期,溥仪等人仍生活在故宫。根据南京市临时政府和清政府代表商定的清代客房优惠待遇条件,溥仪等人也住在紫禁城。中华民国政府每年拨款400万泰尔白银,用于溥仪等的日常使用。换言之,这400万泰尔的银币也是一笔巨款,足足以让溥仪等人消费。不过,溥仪等人过去过着奢华奢华的生活。当时,全国政府财政状况紧张,无法按期缴纳?清室优待费?,所以往往收支不成。
我该怎么办?溥仪等人实际上想出了一种办法,悄悄地拿出故宫文物作为抵押品,向商家和银行借钱。据统计,溥仪等人向各大企业和银行借款100多万元。起初,这只是抵押贷款。后来,它简单地拍卖了皇宫里的金银、珠宝和古董。在筹备婚礼时,溥仪曾想拍卖国宝级文物?四库泉书?。只有当舆论强烈反对时。
溥仪等人随后偷走文物,卖掉了。不算。当时,溥仪等人知道迟早会被驱逐出故宫。因此,从故宫大规模转移文物开始。
怎么办?溥仪本人不敢将文物带出故宫,而是让哥哥溥洁走进故宫,陪他去学习。浦洁离开时,他偷偷地把文物拿走了。多年后,溥仪在《我上半辈子》一书中回忆说,这种走私活动几乎一天持续工作半年多,而运出去的古籍书画都是优秀作品。
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在北京发动政变。溥仪等人被冯玉祥驱赶出北京。溥仪在日本大使馆住了三个月,然后离开北京来到天津日方租界的?张元?。
溥仪刚刚住在?张源?,想到那些从故宫偷来的文物。他想秘密把这些文物转给天津。不久,在日本人的保护下,溥仪将故宫文物**天津。
溥仪的表弟溥佳处理了此事。?把这些古董运到天津,费时不少。?。这些书画书,共70或80个大型木箱,体积和数量。进出火车站时,不仅要纳税,还要检查。碰巧当时的国税督察孙宝琪是扎然(清太子载真的兄弟)的公公。我找到扎然,说春王家和我们家的东西要运到天津,所以我请他委托孙宝琪带一本免检免税护照。正如预期,护照顺利办妥,我护送古董到天津,这些古董都存放在戈登路166号楼。?
算了,溥仪从故宫偷了76盒文物。这些文物具有重要价值,如历代皇帝形象、游车、廊源仙人等。它们也是国宝。溥仪在天津的生活依然奢华,他还得奖励他奉承晚清的追随者。钱从哪里来的?溥仪继续出售这些文物,使这些文物外流。
大清乾隆年制瓷器罕见,大家帮忙看看
说起清朝的刑法,很多人脑海中第一个想到的,恐怕就是传说中的满清十大酷刑。
但其实,这个不过是影视剧的错误宣导而已,并不是主流常见的刑法,尤其是对于宫中的宫女,基本上很少会动用类似残酷的刑罚,毕竟她们名义上属于是皇帝的私人财产。
所以,通常情况下,除非这些宫下非常严重的错误,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涉及到刑事案件,才会交给相关部门,按照的标准来进行审讯处罚,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才会动用部分酷刑,其他情况下,最严重的也就是赐白绫或毒酒自杀一了百了。
根据清朝留下来的《宫女谈往录》记载,宫中争对宫女们的最主要刑法主要有五个,从轻到重依次是:背诵女训、罚跪、提铃、杖刑和板著。至于大家在电视剧中常常到的打嘴巴、夹手指等,其实都很少会出现。
因为,清朝后宫有个不成文规定的规定,那就是打人不打脸!当然,这不是出于对宫女的尊重,而是怕脸被打肿打坏,让皇帝看到,惊了圣驾。与此同时,因为宫女们分工明确,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做,这些都需要用手,一旦把手给夹坏了,这些事情谁来干?
接下来,我们就来给大家详细解释下清朝宫中的这五个刑法:
背诵女训:这个是宫中最常见的刑法,主要是针对犯了一点小错的宫女,尤其是新入宫的宫女们,会经常遭遇到这种刑法。这种刑法很简单,就是刑法的宫女要每天背诵女训,直到她只知道干活,丝毫不知道反抗为止,这个算是最轻的刑法。
罚跪:这个是宫中被使用最多的刑法,因为罚跪既可以让施刑者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充分满足她们的优越感,又可以让受罚者真实感受到痛苦。
关键是,它又不违背不许掌嘴的规定,还不影响宫女们第二天继续干活,所以深受广大老宫女们的喜欢,经常会被她们拿来整治犯错和看不顺眼的宫女。
提铃:这个刑法可能大家并不熟悉,但其实它也是宫中最常见的刑法之一,又叫做?啼铃?,简单点说就是充当闹钟。
受到此刑法的的宫女也要从乾清宫后出发,穿过日精门,再到月华门,再返回乾清宫后,正步慢行,风雨无阻达数十个时辰,一边走一边要跟着铃声呼唤?天下太平?。
通常情况下,受罚的宫女这样一场走下来,基本会被累得半,嗓子都被喊哑,但仍然不影响第二天的工作,并且其在受罚的过程中还仍然在工作,正所谓工作受罚两不误,因此也深受统治者们的喜爱。
杖刑:这个刑法算是历史久远,最早始于东汉,但在清朝皇宫中仍被使用,还被列为五刑之一。通常情况下,在实施仗刑的时候,还需要先扒去衣服再杖责,在封建礼教盛行的古代,将女子的身躯暴露于大庭广众之下,本身就是一种凌辱。
所以对于女子来说,杖刑不仅是身体受到惩罚,身心也会受到创伤。虽然,宫中执行杖刑的人往往是太监,周边观看的人也多是宫女和太监,但对于宫女来说,大庭广众之下被人拔去衣服,仍然还是会感到羞耻。
因此,这个刑法对于宫女们来说,已经算是毕竟重的刑法,通常都是犯下毕竟严重的错误才会遭到这种惩罚。另外,由于杖刑次数较多,很多太监都掌握了杖刑秘诀。太监可以行刑时看起来用尽全力,其实不伤皮肉,借此来捞钱。
板著:这个刑法很多人也没听说过,但看过《如懿传》中朋友,应该会对其有所了解,在这部电视剧中,有一次令妃私自去木兰围场有违宫规,如懿便以板著之刑罚她,让其每日两个时辰行板著之罚,以至于令妃也痛苦不堪,由此可见板著之刑之厉害。
那么,板著究竟是怎么样的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宫女面北而站,以双手扳住双脚,在此过程中,腰身不可弯曲,也就是腿站直后,用自己的手掌触摸到自己的脚尖,整个人呈现出一个拱形。
这个刑法看起来一点都不残酷,尤其是对身体柔韧度较好的女性来说,更是轻而易举,但问题是,维持此动作一旦超过一定时间,便会头晕目眩,为此殒命者都有。在清朝后宫中,板著不仅针对宫女,对妃嫔同样适用。
古人也因为嫁妆娶不起媳妇?古代结婚究竟要准备多少嫁妆?
得上,如果是官窑可能得几百万!
如果是民窑大概3000-5000元;
如果不对,就不值多少钱.
24.清明上河图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阡陌纵横:指田地间小路纵横交错。阡,田地中间南北方向的小路;陌,田地中间东西方向的小路。
错落:交错纷杂。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本课指“古柳”有高有低。
茶肆:茶馆。
宛若:好像。
车水马龙: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车马或车辆很多,来往不绝。
宅第:多指较大的住宅。
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本课形容房屋密集。
市招:指店铺门前挂的幌子。
士农工商:士,指读书人;农,指农民;工,指手工业者;商,指商人。泛指各行各业的人。
摩肩接踵:肩碰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戛然:形容声音突然中止。此处指画面到此一下子没有了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1101年—1124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张择端的画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图》卷完好地保存下来了。这幅画高25厘米半,长525厘米。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北宋年间的汴京极盛,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当时人口达100多万。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为了表现京城的繁荣昌盛,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个重要节日的景象进行59表现。《清明上河图》着重描绘了北宋首都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可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赏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船主雇了很多纤夫在拉船行进。有只载货的大船已驶进大桥下面,很快就要穿过桥洞了。这时,这只大船上的船夫显得十分忙乱。有的站在船篷顶上,落下风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篙;有的用长篙顶住桥洞的洞顶,使船顺水势安全通过。这一紧张场面,引起了桥上游客和邻近船夫的关注,他们站在一旁呐喊助威。《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气息。
张择端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清明上河图》丰富的内容,众多的人物,规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清明上河图》的画面疏密相间,有条不紊,从宁静的郊区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处处引人入胜。
北宋以前,我国的人物画主要是以宗教和贵族生活为题材。张择端虽然是在翰林图画院供职,创作的作品都称为“院体画”或“院画”,但他却把自己的画笔伸向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之中,创作出描写城乡生活的社会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画了大量各式各样的人物。而且,张择端对每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情,都刻画得非常逼真生动。这充分说明,张择端生活的积累非常丰厚,创作的技巧非常娴熟。
千古绝唱《清明上河图》
坐落在市府广场东南隅的辽宁省博物馆,将于11月中旬隆重开馆。届时,曾在沈阳“生活”了6年的国宝《清明上河图》,将回沈“省亲”。《清明上河图》问世近900年以来,经历了大起大落的颠沛流离,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扑朔迷离的谜团。9月13日,记者探询了《清明上河图》的身世,以及鲜为人知的经历———
千古绝唱《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作者张择端,北宋画家,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他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北宋徽宗时期,张择端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后来“以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写有《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曾为北宋宣和内府所收藏,为绢本、淡设色,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原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是《东京梦华录》、《圣畿赋》、《汴都赋》等著作的最佳图解,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它继承发展了久已失传的中国古代风俗画,更继承了北宋前期历史风俗画的优良传统,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期,首都汴京(今开封)清明时节郊区、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城内建筑和民生的繁华景象。
据齐藤谦《拙堂文话·卷八》统计,《清明上河图》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动物208头(只),比《三国演义》的1191人、《红楼梦》的975人、《水浒传》的787人,都要多得多,堪称价值连城的国宝。颠沛流离《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流传后世后,以独具的艺术价值及史料价值,受到后人的关注。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逊位之后的11年中,受到“清室优待条件”庇护,仍在北京紫禁城里称孤道寡,并且监守自盗,乘机大肆窃取宫中珍藏多年的稀世文物,为数之多,竟有千余件之巨。借口赏赐盗国宝
溥仪12岁时,在张勋策动下,重登太和殿宝座,但没多久便再度逊位,处于“小朝廷”风雨飘摇之中。此刻,溥仪着手下一步打算:留学国外。
他们留学国外的第一步是筹备经费。于是,他便把宫廷内最值钱的字画和古籍运出宫外,存在天津英租界的房子里。运出的字画、古籍皆为出类拔萃的珍品,大约有1000多件手卷字画,200多种挂轴、册页,200种左右的宋板书。其中,便有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尽管有“清室优待条件”作后盾,但溥仪还是不敢公然盗窃宫中宝物。他便以赏赐弟弟为名,行盗窃文物之实。1922年前后,北京局势动荡,他的父亲便在天津英租界十三号路,代溥仪买了一所楼房。从1922年起,他们就秘密地把宫内收藏的古版书籍、历朝名人字画等文物,以赏赐为名,分批盗运出宫。
溥仪正式“赏赐”弟弟们,从1922年、所谓“宣统十四年七月十三日”开始。溥仪利用两名弟弟每天上午“进宫”陪同溥仪读书的机会,将珍贵文物包裹在包袱里,由他的弟弟们每天下学时运出紫禁城。从开始“赏赐”起的两个多月中,有时是逐日“赏赐”,如1922年8月14日至26日,没有一天间断过。这些宫中文物积累到七八十口大木箱后,便运到天津英租界的楼房里存放。携带国宝投他国
直到1924年11月5日,当时的北京卫戍总司令鹿钟麟、警察总监张璧,率领20名短枪手突然闯进紫禁城,撵走了溥仪,拆散了“小朝廷”,溥仪窃取宫中所有文物的计划因此中断。
1924年11月5日,溥仪回到父亲的“醇亲王府”;11月29日,溥仪逃往日本兵营,要求“避难”,公然搬到日本公使馆居住,在日本军国主义卵翼下恢复“小朝廷”。1925年2月23日,在日本警察护卫下,溥仪潜逃到天津,在日本租界地张彪私宅“张园”中安顿下来。可是,当时的经济来源远远满足不了他那浩繁的开支,于是,他便打起了变卖宫中国宝的主意。国宝流落伪皇宫
通过日本特务的阴谋策划、天津日军的密切配合,将溥仪乔装成日本军人,于1931年农历十月初一,乘小汽船偷渡白河,经大沽口,登上日本商船“淡路丸”,潜到营口,至鞍山汤岗子小住,然后前往旅顺口,进入日本殖民地。1932年4月,溥仪进入长春伪皇宫,登上了伪满洲国皇帝宝座。
溥仪从天津出逃,必须经过国民军的驻扎地区,所以他只能轻装简从,大批的宫中国宝,仍然存放在天津。
1932年至1934年间,由日本关东军司令部中将参谋吉冈安直,将存放于天津静园的法书名画、宋元善本、珠宝玉翠等约70箱,运到长春伪皇宫内,将装有书画的木箱,存放在伪皇宫东院图书楼楼下东间,即“小白楼”;将装有古玩珠宝的金库,存放于“内廷”缉熙楼客厅。携逃国宝被俘获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伪满洲国汉奸们闻风丧胆,各奔生路。当时,一直由日本关东军担任警卫的长春伪皇宫,改换成伪满军队警卫。傀儡皇帝溥仪见大势已去,惶惶不可终日。他最为忧虑的,是不可能将存放在伪皇宫的所有国宝统统带走,而只能有选择地将晋、唐、宋、元的法书名画大批携逃。为了能够多带国宝,他把保护法书名画的楠木盒、花绫包袱皮等统统扔掉,将这些国宝硬塞进大木箱里。
1945年8月10日,日本关东军司令小田乙三宣布:伪满国都由长春迁到通化。同年8月13日,溥仪从长春逃到通化大栗子沟;8月17日,溥仪乘坐一架小型军用飞机企图逃往日本。当飞机经过沈阳时,溥仪被中国和苏联红军俘获。溥仪随身携逃的法书名画和一批珠宝玉翠,被中国缴获后,上缴东北人民银行代为保存。专家揭秘《清明上河图》
1949年7月7日,东北博物馆(现辽宁省博物馆)在沈阳成立并开馆,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开放的博物馆。东北博物馆的大部分展品,为东北人民银行拨交、中国从溥仪处缴获的名贵书画、珠宝翠玉饰品。独具慧眼鉴瑰宝
人民鉴赏家杨仁恺先生,是在溥仪携逃的众多法书名画中,独具慧眼发现了《清明上河图》。
历来,以张择端之名流传的《清明上河图》繁多,杨仁恺先生过目的就有10余件之多。1950年秋,从东北人民银行拨交来的一批《佚目》书画尚未整理,良莠杂存、玉石不分。当时,杨仁恺先生在东北博物馆临时库房里整理书画作品时发现,其中有3件同名为《清明上河图》的作品。杨仁恺先生当时以为,这些都是过去常见的“苏州画片”一类的东西,根本没想到会在此中出现奇迹。
然而,使杨仁恺先生大为出乎意料的是,数百年来始终埋没在传闻中的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真迹,会在这个偶然的时间、偶然的地点被意外发现!杨仁恺先生顿时“目之为明,惊喜若狂,得见庐山真面目,此种心情之激动,不可言状。”真本解开百年谜
杨仁恺先生当时的激动心情是有根据的:因为在此之前,专家学者们对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究竟是个什么面貌,一无所知。他们只能从经常接触到的许多苏州画片上,推断《清明上河图》与其大同小异,以为《清明上河图》原作大体是苏州画片的原始所本。《清明上河图》的本来面目,数百年来一直是个不解之谜。难怪杨仁恺先生看到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真本后,“目之为明、惊喜若狂”。
至此,杨仁恺先生才真正了解到,苏州画片的作者根本没有见到《清明上河图》原作,只是参照历来文字记载构图铺陈而成的。比如,《清明上河图》东水门前的虹桥为木结构,而苏州画片则为石头建筑;人物衣着、民房、铺面的形制等,也都与苏州画片大相径庭,尤其是船只写实描绘技巧生动自然,已达到出神入化境地。张择端能将北宋京城开封的复杂纷繁景象绘入画图,要比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叙述得更为概括、更为形象,难怪《清明上河图》历代以来一直脍炙人口、经久不衰。仇英临本辨真伪3件《清明上河图》中既然已经发现了真迹,其余两件自然便是赝品。然而,另外一个奇迹又在杨仁恺先生面前出现了:两件中的一件作品,竟然是仇英的重彩工笔《清明上河图》,并具名款。该作品参照了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构图形式,但描绘的是苏州社会生活现实内容。从此,揭开了“苏州画片”的奥秘:明代苏州坊间所绘制的《清明上河图》,原来都出自仇英此图。由于历来的《清明上河图》赝品,均以仇英《清明上河图》临本为背景,于是,仇英临本也就成为衡量《清明上河图》真伪的一个条件。
1949年7月7日,东北博物馆(即现今的辽宁省博物馆)开馆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便始终珍藏在沈阳;1955年,被国家有关部门拨交到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清明上河图》中画有八百一十五人,各种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楼阁三十多栋,推车乘轿也有二十多件。
清代大清官孙嘉淦在告老还乡时,为何要拉几骡车砖头回家?
都说现代年轻人结不起婚,其实古人同样也有这方面的烦恼。古代婚礼要比现代婚礼麻烦多了,各种复杂的习俗简直能把人看晕,但导致古人娶不起媳妇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要准备的嫁妆实在太多了,一般穷苦人家根本就没这个条件。除了不用买房,其余的东西都要准备新东西,还有各种金银首饰,所以古人想结婚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结的。当然富有富的结法,穷也有穷的结法,主要还是看双方能不能接受,但一般最大的阻挠在父母一方,因为中国结婚从来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的事。
《诗经·国风》中“以而车来,以我贿迁”的诗句,描述了当时的卫国女子出嫁时的情景。大致意思是你驾着马快来吧,我带着嫁妆嫁到你家去。可见嫁妆这一风俗在先秦时代就有了。
在21世纪的现代社会,嫁娶风俗已经相当开放啦!结婚可以什么都不要,那就是裸婚;结婚也可以大张旗鼓,黄金遍体,如福建出现的“黄金新娘”。而在绝大多数的地区,普通人家嫁女儿,条件好的还陪嫁房子车子。这让一部分现代人哭晕在路上,男人娶不起,女人也大呼“嫁不起”啊。那古代的嫁妆有多少呢?大家伙就跟随我穿越到古代看看吧!
嫁妆到底是什么?
“嫁妆”,即娘家嫁女儿时送的财物,又称“奁具”“嫁资”。女方收了男方的聘金,而又不愿落下卖女儿的名声,娘家一般会追加资金为女儿置办日常起居所需的家具、器皿作为嫁妆。人们常用“良田千亩,十里红妆”形容嫁妆的丰厚,所谓“十里红妆”其实是指抬嫁妆的队伍有十里那么长,嫁妆十分丰厚、送嫁队伍又无比壮观的场景,也是指旧时富家嫁女的场面。有人算过,真正的“十里红妆”至少需要300-400人抬着嫁妆走在路上,场面之宏大,不是平头百姓所能仰望的。
在古代,儿子娶不起老婆的现象很常见,然而,也有好多普通人家的女儿因为“厚嫁”和重聘礼的习俗而无法及时出嫁。女子嫁不出去?那也真够不可思议的,为了所谓的“面子”,条件差一点的人家直呼嫁不起,嫁不起啊!(这一点倒和印度嫁女置办丰厚嫁妆有点相似)清朝时,乾隆皇帝曾专门下旨,赐给家境贫穷的宗室女“银一百二十两以为妆费”。
好了,言归正传,我们再来科普一下关于嫁妆的小知识:
1、嫁妆的所有权是谁的呢?嫁妆是属于新娘子的私人财物,婆家是无权动用和干涉的,如果要动嫁妆,必须得到媳妇的同意,媳妇如果不同意也是合理的。在古代,侵占媳妇的嫁妆是很恶劣的行为,对名声很不好。
2、女人去世后,嫁妆又该何去何从?女子的嫁妆只能由亲生子女继承,如果没有子女,则要由娘家后人继承。中国女子的财产继承权在汉唐时期就有,但宋朝开始受到限制,明清完全丧失。中国女子对娘家财产的继承就是通过嫁妆来体现的,所以如果她没有后人要返还给娘家,夫家其他人是不得占用的。
3、如果女人被休离或者离开夫家,嫁妆怎么办呢?嫁妆由女子带走,没有分割一说。
4、嫁妆都被干嘛用了?古代的现实生活中,如果女子太软弱了,那么部分恶婆婆会霸占嫁妆。这种事情如果有人告或传出去,婆家要付出代价的。如果嫁妆没有被霸占,那么古代女子通常用嫁妆来补贴家用(小家庭),资助丈夫读书或经商,养育并传承给孩子,也有特别“贤惠的”还用自己的嫁妆给丈夫纳妾,以提高自己的地位。
看完以上内容,倒是让人觉得古代的嫁妆制度颇有高明之处,规避了现代夫妻分割共同财产时相互厮杀扯皮的现象。
为什么要送嫁妆呢?
1.十里红妆表达了父母对女儿的拳拳爱意,以免女儿在夫家被轻视或受欺侮。咦!这不是拼爹吗?女方的爹提供越丰厚的嫁妆,女儿在男方家的地位越高。看来不管哪个时代的爹妈都不容易啊!
2.嫁妆是女家身份与财势的象征。送嫁妆可分为“送妆”与“迎妆”。“送妆”就是女家将嫁妆往男家送,除了抬妆的人外,女家会请几位亲友跟随照料,人数愈多代表女方家底愈厚。嫁妆抬到男家后,男家会请亲朋友好出来迎接,这叫“迎妆”。
3.十里红妆也是家族富有、地位显赫的一种炫耀。在古代,两家联姻,家与家的联合较男女结合更被社会重视,婚姻被作为壮大亲族、扩大权势的一种手段。宁绍一带在明清时期是商贾官宦云集之地,素有“无宁不成市,无绍不成衙”之说。商人虽然手握大量财富,但因“重农抑商”的习惯,政治地位向来不高,所以常常通过联姻来结交士大夫,藉此来提高自身的地位;另外,富商巨贾之间常世代联姻,以增强他们在商业活动中的竞争力。商人常鲜衣怒马,选妓征歌,以炫耀于人,唯恐其财富不为人知。能引起万人空巷及长久被人津津乐道的十里红妆,最能扩大联姻两家的影响,提高两家的社会地位。用现代的话讲,十里红妆是最好的商业广告,所以,婚事竞尚奢华,动辄花费万金来置办“十里红妆”。
古代嫁妆有哪些呢?
嫁妆可不是随随便便想送什么就送什么,每一个嫁妆物件都是有考究的,都有各自美好的寓意,常见的嫁妆一般包括以下:
痰盂:以痰盂作子孙桶,寓意女儿开枝散叶、儿孙满堂。
红尺:以红尺作子孙尺,有良田万顷之意。
花瓶:寓意花开富贵。
铜盘及鞋:寓意同偕到老,白首同心。
银包皮带:有腰缠万贯之意。
龙凤被、床单、枕头:祝福新人恩爱缠绵。
龙凤碗筷:有丰衣足食之意。(碗内放置一封利市,可取代嫁妆的72套衣服)。
再大件或考究一点的有以下几样:
拔步床
拔步床又名千工床。此床上有卷篷顶,下有踏步,前有雕花柱架、挂落、倚檐花罩组成的廊庑。这种床不仅冬暖夏凉,且在室内再造了一个多功能的、私秘性强的起居空间。这样像小房子一样的床,是古代富家女子嫁妆中重要的一部分。
闷户橱
从外形来看,闷户橱是条案与矮柜的结合体,上面是条案的样子,有的有翘头,有的无翘头,可以承置、摆放物品。案条下方是抽屉和闷仓,用以收纳、储藏物品。因是民间嫁女之家必备的嫁妆之一,民间又名嫁底。
樟木箱
樟木箱,也叫女儿箱,曾是姑娘们出嫁必备的嫁妆。江南大户人家,若生女儿,便在家中庭院栽种香樟树一棵,女儿到了待嫁年龄香樟树也长成。媒婆在院外只要看到此树,便知道该家有待嫁姑娘便可来提亲。
女儿出嫁时,家人要将树砍掉,做成两个大箱子,并放入丝绸,作为嫁妆,取“两厢厮守(两箱丝绸)”之意。
妆匣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在古人的世界中,早已将妆镜台作为了女子的象征,殊不知,妆镜台是寄托女子感觉的一个物件儿。这件家具是随女子来到夫家的,自然也成为了嫁妆中最有“情感”的一个。
子孙宝桶
子孙宝桶又称为子孙桶,里面有三件:马桶,脚盆,水桶。顾名思义,是保佑子孙万代,多福多寿的喜庆吉祥物,是姑娘们的嫁妆三宝之一,陪嫁时必不可少。
除了这些常规陪嫁,还有一些“骨骼清奇”的陪嫁,看看究竟是什么呢?
妾
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嫁女都会让女儿的侍婢,即后来所说的“丫环”一起陪嫁,早期还会让妹妹跟着,一起嫁过去。这些陪嫁女子,夫家往往照收不误,纳为媵妾,这“媵妾”就是俗话说的小老婆。
陪嫁丫环的风俗,在古代颇为流行。成书于东晋年间的《华阳国志》中有这么一个记载:孔珪的两个儿子所娶的媳妇都是富家女,陪嫁来的侍婢便有七八个。一直到清代,陪嫁丫环的现象都还很常见,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她出嫁时丫环平儿便陪嫁进了贾府,后被丈夫贾琏纳为妾。
丧服、棺材板
据《余姚六仓志·风俗》记载,在过去浙江宁波慈溪一带,嫁妆中“必预备凶服”。所谓“凶服”,即办丧事穿的缞衣麻裙,是女儿在将来公婆去世时要穿的丧服。
在过去广东大埔一带也有“陪棺材板”的婚俗。据《民国新修大埔县志》记载,当地嫁女“铺排妆奁等物,多者或至新人夫妇百年后所需寿板均备。”
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嫁妆,它便是“压箱底”。所谓“压箱底”就是以性生活内容的夫妻为模型,因为属于个人隐私,兼具辟邪作用,常放在箱子最下面,不常出示,故名。
看完这些,我们不禁感慨,古代嫁妆真的很丰富,而且也不比如今的“房子车子”容易。
不过结婚乃人生大事,再难也要去置办,谁让一生就此一回呢?时代越是发展,嫁妆也由爱情的温馨走向法律的尊严,由爱情的热烈走向结婚的标志,成为一种结婚的象征,一种结婚的符号。
其实嫁妆的多少,并不能决定一个婚姻的幸福与否。相反,或许正是那些简单、普通,但意义非凡的嫁妆,才能让我们永生铭记。
清朝怎么会有照片?
孙嘉淦是清朝康乾盛世年间著名的清官,贤臣,在康熙帝即将暮年的时候登科及第,可是考官因为他相貌不佳,擅自做主,将他安排到一个“冷板凳“上。
当时清朝年间,贪官污吏盛行,曾有一句话叫做“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连当三年知府就能有如此诱人的诱惑,导致许多官员铤而走险,而孙嘉淦就是其中的一股清流。
在康熙年间,孙嘉淦没有做出来什么耀眼的功绩,到了雍正即位,他开始要撸起袖子大干一场,可是他提出来的第一道奏折,就恰好违背雍正帝的心理,雍正帝盛怒之下要将他脑袋搬家。这时,雍正皇帝的帝师朱轼亲自求情,才免得一。不过这件事情反倒因祸得福,因为帝师心知孙嘉淦是个清正廉洁的清官,而雍正帝心里对贪官污吏也是十分厌恶,从此,孙嘉淦就从冷板凳进入到了雍正帝的视野。
雍正帝对他进行加官,因为他的清廉,并且朝中无人不知孙嘉淦不爱慕钱财,于是任命他掌管国库,这种重任,在贪污盛行的年代,无疑是皇帝对他的极大的信任。后来乾隆即位,孙嘉淦的政治才能更加凸显,做出了许多突出贡献,直至自感无力,请求告老还乡。
然而他告老还乡的时候却准备了十几口大木箱,并装满砖头,准备回乡,这时候其他人们不知道其中装的是砖头,觉得他掌管金库那么久,终于到了露出马脚的时候了。由于孙嘉淦的为官清正,不少得罪人,就有许多人给皇帝打报告,于是皇帝派人检查,发现其中都是砖头。
这时孙嘉淦才说明原因,原来是怕荣归故里时的穷酸样给朝廷丢脸,皇帝听说后也是极为感动,将他的砖头,换成了真正的真金白银。孙嘉淦坚守岗位,不利用职权谋私,临走时还顾及着朝廷的名声,皇帝对他的赞赏,一点都不为过呢。
因为第一张照片1827年法国的约瑟夫·尼塞福尔·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的,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八个小时的曝光。1839年8月19日法国画家路易·达盖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照相机,可携式木箱照相机。它是由两个木箱组成,把一个木箱插入另一个木箱中进行调焦,用镜头盖作为快门,来控制长达三十分钟的曝光时间,能拍摄出清晰的图像。而清朝是1636年—1912年,也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且在清朝末年中国保守外国侵略者的入侵,从时间和历史的角度来说,清朝有照片也是很正常的。
而在中国的第一张照片是不让人愉快。摄影史学者、《东方照相记》一书的作者南无哀说,“鸦片战争是摄影术侵入中国的引路人”,在1844年,法国拉萼尼使团访华,强迫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吃了败仗的清政府签订《中法黄埔条约》。谈判间隙,使团的海关官员于勒·埃及尔将中方代表、两广总督耆英叫住,拍下中国大陆的第一张照片。镜头里,是耆英的正面像。
扩展资料:
在1822年三十五岁的达盖尔在巴黎开办了一个名叫“西洋镜”的展览,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这是一种用灯光的变化产生各种各样效果的画片景色展览,有点儿类似我们今天的幻灯片技术,也就是达盖尔式照相术的雏形。从事这项工作的同时,他对一种不用画笔和颜料自动再现世界的景色装置──换句话说就是照相机──发生了兴趣。
1839年,达盖尔把他的相机技术公布于世,达盖尔发明的宣布在公众中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在1839年1月9日,在巴黎召开的法国科学学会的一次正式会议上,达盖尔式照相法及照相机由法国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阿喇尔正式宣布。这种新型的照相术最可贵的一点就是:曝光时间仅仅需要20-30分钟,大大降低了等候时间,做到了真正的方便、快捷。
百度百科——相机
百度百科——照相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