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护墙板

民国时期樟木箱的价格-明代樟木箱子

民国时期樟木箱的价格-明代樟木箱子

江西开发的历史,从出土文物考证,可以上溯到距今一万年以前。而江西作为明确的行政区域建制,则始于约于公元前202年(汉高帝初年)。时设豫章郡(赣江原称豫章江),郡治南昌,下辖18县,分别为南昌、庐陵、彭泽、鄱阳、馀汗、柴桑、赣、新淦、南城、宜春、雩都、艾、安平、海昏、历陵和建成等,分布地域为赣江、盱江、信江、修水、袁水沿岸,即与后来的江西省区大致相当。汉武帝时划全国为13个监察区,称13部州,此时的江西属扬州部。公元291年,即西晋元康元年,改设江州,其主体为江西地区原有郡县。隋朝曾作行政区划调整,州的级别降与郡同,因而隋代的江西地区设有7郡24县。至唐时增加到8州37县,分别为洪州、饶州、虔州、吉州、江州、袁州、抚州和信州。贞观元年唐太宗划全国为10道监察区,玄宗时增为15道,洪、饶、虔、吉、江、袁、抚、信8州隶属于江南西道监察区。五代时期,江西地区先辖于吴后辖于南唐。在这个时期出现了相当于下等州的新的行政区划6州、4军、55县。交泰元年,南唐中主决定建南都于洪州,并因此升洪州为南昌府。宋代在州之上改道为路,江西地区被置9州、4军、68县,其大部分隶属于江南西路,另有一部分隶属于江南东 南昌红谷滩新区

路。元朝开始确立行中书省制度(简称行省或省)。江西行省辖区远远大于今天的江西省区。除包括了今江西绝大部分地区外(原江西东北地区隶属于江浙行省),还包括了今天广东省的大部分。元行省下设路、直隶州、州(同县级行政机构)和县。江西行省下辖龙兴、吉安、南康、赣州、建昌、江州、南安、瑞州、袁州、临江、抚州、饶州、信州等13路和南丰、铅山2直隶州以及48个县、16个县级州。明朝虽然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区建制,但改行中书省为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然称省),改路为府和改州为县。江西布政使司辖南昌、瑞州、饶州、南康、九江、广信、抚州、建昌、吉安、袁州、临江、赣州、南安13府,下辖78县,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区。其时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为江西布政使司的最高行政机关,三司分别由中央直接节制,分权而治,互不统属。清朝改江西布政使司为江西省,行政区域基本承袭明建制。另在吉安府增设莲花、南昌府增设铜鼓、赣州府增设虔南等3个县级厅,同时升宁都县为省辖直隶州。巡抚成为全省最高行政长官,下设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民政、财政与司法监察。民国时期,清朝的府、州、厅一律改为县。江西省共辖81县。至1926年北伐军进驻南昌时正式设南昌市。1934年从安徽划婺源县入江西,1947年划回安徽,1949年再次划归江西。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民群众先后在江西建立了大片革命根据地。其中著名的有赣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包括宁冈、永新、莲花3县和吉安、安福、遂川与湖南酃县的一部分)、湘赣革命根据地、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包括弋阳、横峰、贵溪、德兴、余江、万年、上饶、铅山等县,后发展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以及包括铜鼓、修水、万载、宜丰等县的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当时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在赣南和闽西地区的21县(包括江西的瑞金、安远、信丰、广昌、石城、黎川、宁都、兴国、于都、会昌、寻乌等11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设在瑞金,故瑞金有红都之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西省的行政区划曾经有过多次调整和变动。南昌市为江西省会

江西省山区丘陵多,水面广,地形复杂,气候各异,丘谷相间,河流交错,构成了丰富多样的发展地方特产的天然基础。

近年来,全省在树品牌、创品牌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他们充分发挥江西自然资源,开展多种经营,优选了:赣南脐橙、南丰蜜桔、赣北早熟梨、广昌白莲、大鄣山有机茶、万载龙芽百合、瑞昌山药、大余金边瑞香、樟树杜仲、奉新碧云大米、江西米粉、鄱阳湖清水大闸蟹、鄱阳湖青虾、彭泽鲫鱼、崇仁麻鸡、兴国灰鹅、安福火腿、英雄乳品、井冈毛竹、吉安香樟等20种具有地方特色、市场影响大、经济效益好的品牌土特产品走向市场,不仅能繁荣了市场,改善了人民生活,而且还换取了外汇,为国家建设积累资金。

勤劳智慧的江西人民巧妙地利用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优势,以传统的制作技艺,生产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品,其中有不少品种自古至今一直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江西风味特产

南昌特产

风味烤卤 南昌米粉 石头街麻花 麻辣烫 油炸小品 李渡毛笔 丁坊酒

南昌瓷板画像 胡卓人蕲蛇药酒

吉安特产

遂川腊味之王--遂兴板鸭 安福火腿

九江特产

九江羽绒制品 九江陈年封缸酒 星子金星宋砚 修水宁红茶 九江桂花酥糖

瑞昌山药 鄱湖银鱼 庐山云雾茶 湖口豆豉

赣州特产

南康无核毛桔红柚 南康粉蒸肉 安远柑桔 会昌大果金柑 麦饭石高级保健茶

兴国甜橙 龙南坳背梨 崇义阳岭茶 盘古银毫 棉枣

盘龙牌高级绞股蓝绿茶 牛心柿 小布金桔 南康辣椒酱

抚州特产

崇仁麻鸡 南丰蜜桔 黎川食用菌 华绿保健蛋 资溪板栗 广昌白莲饮料

江西名优特产

庐山云雾茶

庐山云雾茶产于“奇秀甲天下“的庐山。素有"六绝":条索粗壮、青翠多毫、汤色明亮、叶嫩匀齐、香凛持久、醇厚味甘。

婺源茗眉绿茶

婺源茗眉绿茶,素以“珍眉”著称。形细嫩如眉,质幽香如梅,是婺源绿茶中的珍品,全国名茶之一。特点是嫩芽纤纤如眉,条索紧结壮实,叶底碧绿有光,香味鲜浓醇厚,汤色清澈明亮。饮者曾有“一见顿觉清爽,再饮精神更旺”的赞语。

遂川狗牯脑茶

狗牯脑茶,是江西珍贵名茶之一。它产于罗霄山脉南麓支脉,遂川县汤湖乡狗牯脑山。此茶的特点:它叶片细嫩均匀,碧色中微露黛绿,表面覆盖一层柔细软嫩的白毫,茶叶五至七片,茶水清澄而略呈金黄,茶味清凉、芳醇、香甜,沁人肺腑,口中甘味经久不去。

井冈翠绿茶

井冈翠绿茶产于海拔八百余米,群峰环抱,佳木葱郁,云雾缥缈的井冈山茨坪。井冈翠绿茶有“色泽绿、汤色绿、叶底绿”三大特色 。

浮红茶

景德镇不但瓷器享誉寰,还生产一种名叫“浮红”的名贵红茶。

“浮红”起始于清代末期,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浮红”以色、香、味皆优而受到人们的称道,一向被视为茶中珍品。著名诗人白居易在长诗《琵琶行》里,就有“商人重得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描写。

九龙茶

九龙茶产于安运县境内海拔一千多米的九龙山上。这里地势高峻,峦峰重叠,山青水秀,树木茂密,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终年云雾缭绕,土壤肥沃,极宜于茶树芽叶的生长。 《安运县志》记述:“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搓之,拍之焙之,穿封之”。可见其鲜叶采摘之细致讲究,制造工艺之精巧。

瓷器

景德镇是驰名中外的“瓷都”。景德镇的瓷器,质地光洁,色釉绚丽,品种繁多,造型优美,装饰新颖,技艺精湛,享誉古今。

文房四宝

李渡毛笔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生产历史。传说秦代蒙恬以明“柳条笔”不久,咸阳人郭解和朱兴由中原流入江西临川要渡一带,传授制笔技艺。经过世代相传,逐步形成一套独特的制笔工艺,博得了历代诗人墨客的青睐赞誉。

2

2007-11-3 19:16 回复

solitary20

9位粉丝

2楼

婺源县是江西的一块宝地,这里山青水秀,风景如画,文房四宝之一的婺墨也以“落纸如漆,万载存真”的特色受到世人的推崇。

铅山连史纸,是江西历史悠久的传统名产。早在明朝嘉靖年间就有很大发展,享有“妍妙生辉”的称誉而闻名于世。

玉山县玉山下锦溪之滨有奇石,石色苍青有光泽,石质纯净,偶有金星数点,石之细美犹如丝罗纹理,取之制砚,曰罗纹砚。

金星砚又名金星宋砚。砚石中散嵌着金色云母,闪闪发光,因而得名。

驰名中外的龙尾砚是我国四大名砚之一。产于江西婺源县龙尾山,由于婺源从唐代武德元年率到宜和三年,一直属于歙州,所以过去称歙砚。从唐代开元年间开始,已经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龙尾砚的特点是:石质坚韧,纹理慎密,涩不留笔,滑不抠墨,贮水不耗,历寒不冰,久经磨研,平而不凹,就砚壁而言,有桃型、钟型、琴形等,砚台水池为月池、天池、灵芝池、荷叶池等,图案有浴牛、听雨、秋声、飞带等十八种。

江西山地特产

赣州市山地特产赣南蜜瓜,九龙茶,花姑,山香园片,安远相橘,红瓜子,红砂糖,中华猕猴桃,赣州麻通,绿凉苦瓜酒。

吉安县山地特产吉安樟脑,吉安樟木箱,大汾折扇,泰和乌骨鸡,新干商洲枳壳,遂川金桔,峡江鱼时鱼,遂川生姜。

江西土特产品

香茹、木耳、石耳、玉兰片

茶叶

双井绿、眉峰云毫、甜茶、山峪茶、凤凰舌尖、仙姑茶、雷峰尖茶、屏峰针尖、白鹤羽尖、鸣山仙茶、杨储峰、龟山毛尖、宝峰云雾等

副食

糟鱼、大板瓜子、红枣、香菇、竹笋、黑芝麻、满口香炒货等

萍乡烟花 TOP

萍乡烟花生产始于本世纪六十年代,发展迅速,现已有烟花品种六百多个,远销日本、美国、香港、法国、德国、泰国等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萍乡烟花分高空火箭类,地面旋转类、地面礼花类、地面花筒类、造型玩具类、钉轮吊挂类、手持类、叶珠类、芜茜花类等九大类。其燃放起来,造型多异,璀灿多姿、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出口烟花中的“彩盘花”、“菊花满图”、“银河”等二十多个品种分获省、部级优质荣誉证书。

江西赣菜风味

赣菜(又称江西菜)历史悠久,是在继承历代“文人菜”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乡土味极浓的“家乡菜”,主要由南昌、赣州和九江(以鱼席著称)等地方流派组成。其主要风味特色是:原汁原味、油厚不腻、口味浓厚、咸鲜兼辣。主要风味名菜有:三杯鸡、清炖泰和鸡、清蒸荷包红鲤鱼、永新红烧狗肉、炒血鸭、炒勺子肉、小炒鱼、石鱼蛋、银鱼藕丝、砂锅甲鱼、板栗鸡、腊肉藜毫、广昌冰糖莲子、石耳炖鸡、干炸石鸡、圆笼粉蒸肉、栗子泥、鳅鱼钻豆腐、生烧野鸭、乌云追白云、油焖笋、文山鸡丁、荷叶肉、粉蒸鱼、家乡豆腐、冬茹野鸡、空心鱼丸汤、东波肉、水浒肉等。几年来,赣菜普遍受到中外旅游者的好评。

南昌风味食品

南昌风味食品有:藜蒿炒、石头街麻花、南昌葡萄豆豉、甜酸荔头罐头、南昌大曲酒、南昌丁坊酒。

赣州风味小吃

赣州风味小吃有: 赣州小炒鱼、三杯鸡、流浪鸡、炒东坡、荷包肉、月亮花生巴、南安板鸭、梅关春酒、果蔬脆片、“牡丹亭”多味花生。

九江风味佳肴

九江风味佳肴有:莲藕汤、杂烩、云雾茶芯、云雾茶叶烹虾仁、豆豉烧肉、豆豉爆辣椒、黄花炒鸡蛋、玫瑰排骨、虾米煮鸡蛋、虾米煮粑、山药炖肉、金钱山药饼、板栗烧鸡等。

萍乡风味小吃

萍乡风味小吃有:原汁地羊、家常海参、花酿鸭掌、铁板牛肉、芙蓉鱿鱼、酥炸石鸡腿、五彩鱼钱、杨胡子米面、萍乡花果、苏轼蜜酒。

江西省名贵特产

工艺品

南昌瓷版画像 安义帽扇 景德镇瓷器 婺墨 龙尾砚

河口竹艺 会昌藤器 金溪玛瑙 李渡毛笔 宜春脱胎漆器

新余丝绒画 萍乡纸掌画 吉安樟木箱 遂川黑折扇

余江木雕 广丰草编 庐山竹丝画帘 德安玉雕

井冈山竹雕 根雕

土特名产

南昌珍珠 樟树双竹粘 万年贡米 婺源荷包鲤鱼 乐平花猪

赣州松香 兴国灰鹅 泰和乌鸡 崇仁麻鸡 万载三黄鸡

南城五黑鸡 上饶白耳鸡 大余羽绒被 万载夏布

萍乡烟花爆竹 新余苎麻 永丰菊花石 峡江鲥鱼

井冈竹荪 红米 余江红石 水晶 庐山三石 江西鲟鱼

鄱阳湖银鱼 信丰烤烟 广昌晒烟

名酒名茶

南昌大曲酒 李渡高粱酒 安义蜂蜜酒 樟树四特酒 清华婺酒

珍珠液酒 赣州陈年伏酒 全南金樱酒 南城麻姑酒 中华杜仲酒

吉安堆花酒 胡卓人蕲蛇药酒 上清酒 三清猴头补酒

九江陈年封缸酒 彭泽浮红茶 婺绿茶 宁都小布岩茶

修水宁红茶 井冈翠绿茶 遂川狗牯脑茶 饶绿茶

庐山云雾茶 安远九龙茶

风味小吃

南昌石头街麻花 肉类罐头 兴国牛皮糖薯干 南安板鸭

南康辣酱 赣州蜜饯 信丰红瓜子 南丰豆腐皮 丰城豆腐乳

萍乡花果糕 新余葱油饼干 吉安薄酥饼 峡江米粉 安福火腿

贵溪灯心糕 饶州牛皮糖 弋阳米果 九江桂花茶饼

九江桂花酥糖 吴城大板黑瓜子

黑色保健品

南昌葡萄豆豉 樟树中草药 修水白术 新干枳壳 吉水荆芥

万安茯苓 井冈天麻 杜仲 黄柏 厚扑 吉安车前子

浔阳五香豆豉 都昌蔓荆子

绿色保健品

三湖红椐 安义枇杷 靖安板栗 江湾雪梨 香菇 竹笋

赣南蜜瓜 会昌荸荠 南康柚子 南丰蜜椐 广昌通芯白莲

万载百合 奉新猕猴桃 遂川金橘 万年珍珠 上饶早梨

乌衣镇三分钟导游词

[因为爱着你的爱读后感]心中有大爱  ——《因为爱着你的爱》读后感  余继聪 在我眼里,江西是红色的,红军的,也是曾经很贫穷的,江西因为井冈山而名满天下,因为红色、红军而名满天下,因为爱着你的爱读后感.“朱毛红军”、方志敏和《可爱的中国》,使得江西名满天下,使得江西老表名满天下,使得江西令人神往. 其实江西自古就很有名,自古就人杰地灵.江西有名满天下的滕王阁和《滕王阁序》,有名满天下的大诗人陶渊明、文天祥,有父子名词人晏殊、晏几道,还有大学者朱熹,大作家洪迈,明朝则有大才子解缙、汤显祖等等.宋代,江西名人荟萃,才子名人灿若星河,“唐宋八大(散文)家”里,江西才子就占了三位,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民国时期的才子名人则更是灿若星河. 很幸运,认识了江西老表、才子肖大庆.肖大庆不仅小说写得好,也很像他的江西老乡欧阳修、王安石,散文也写得很好. 我很喜欢肖大庆的散文.翻开肖大庆的散文,我一下子就被迷住了.肖大庆的散文,写得很真,很美,他不在散文里故作高深,故作惊人之论,而是写一些平常小事、平凡琐事,文章也都很精短,却大都写得趣味横生,叫我读得津津有味,欲罢不能. 肖大庆的散文,生活气息很浓,人间烟火味道很浓.我就喜欢这样的散文,离民间、离现实生活很近,记录我等平头小老百姓的平常平凡生活,反映我等平头小百姓的喜怒哀乐. 肖大庆很注意对生活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进行独特深刻的思考,写出的散文不仅优美好读,而且启人深思,使人增长智慧.《不是每个路口都有红绿灯》,是一篇很有生活味道的哲理美文,作者从过马路这样一件平常小事里,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不是每个人生的路口,都有师长为你充当‘红绿灯’、为你规范操行、为你指点迷津……就完全要靠年轻的你自己去把握了,把握方向,把握机缘,把握命运”.《贫穷不是件浪漫的事》写出了一位因忏悔而在校自强的大学生对生活的感悟. 总有一种大爱贯穿在肖大庆的散文里,使得他的散文读起来很感人.《同一张名片》写“东江义工”,“ 他们……通过网络认识.当然不是搞网恋…………这群网友走下电脑,从虚拟世界还原到现实中来,不是搞,而是一边喝茶一边议事,‘东江义工’爱心团队由此诞生”.《举手投足皆感动》,写对别人给予自己的一举手一投足的小帮助的感恩,精短感人,读后感《因为爱着你的爱读后感》.《油菜花的春天》写四川北川县地震灾区人民乐观生活、重建家园的感人精神.《穿在身上的爱》,从一件羽绒服,来写一对小夫妻的恩爱,感人至深. 肖大庆曾经当过中学教师,写校园,写老师,写同学、学生的文章,发乎真情,写得或者感人肺腑,或者发人深思.《与油印机结伴的日子》写自己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学教书的艰难时光.《樟木箱里溢书香》写自己对读师范院校的美好时光的怀念.《好老师,能让石头开花》写对恩师、中学时代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曹老师的感恩和怀念. 童年,亲人,是作家们永不枯竭的文学灵感源泉.写童年,写对往事的怀念的散文,肖大庆写的娴熟,行云流水,文字异常精美.《咿呀水车转》写自己对外婆和美好童年的怀念. 散文就是要注意细节描写,肖大庆的散文,开口都很小,很具体入微,却能从中揭示出一些大道理,写出一些很有深度的哲理.这些散文,文字精美,读之获得无限愉悦和美感,还能发人深思,使人增长知识.《金鱼之》从一件小事悟出一个深刻道理“爱过当,便是害”.《窗外》从日常生活小事,悟出一个大道理“大自然里那些动植物们遇事不乱安泰若素的风度情怀,是不是很值得我们人类去仿效学习一下呢”.《唤着你的名字入门》写了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道理“亲情是需要沟通的.只有相互沟通,爱的讯息才能传递到家庭的每个角落”.《好一朵美丽的山茶花》,作者是江西客家人,竟然写到了我家乡云南楚雄山野常见的山茶花,这让我增长了知识,江西也有山茶花. 总之,我爱读肖大庆的散文.也建议朋友们读一读他的散文.他的散文大都精短,饭前饭后阅读几分钟,即可读完一两篇,然而竟叫人爱不释手,欲罢不能. 〔因为爱着你的爱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孔令仪一一名媛下嫁“凤凰男”的爱情悲剧

乌镇是浙江的一个水乡古镇,也是一代文豪茅盾先生的故乡。据谭家湾古文化遗址的考证表明,大约在6000年前,乌镇的先民就在这一带繁衍生息了。那一时期,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

唐时,乌镇就隶属苏州府。唐咸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庙碑》首次出现“乌镇”的称呼。乌镇称“镇”的历史可能从此开始。乌镇的建镇史有1200多年了,京杭运河穿镇而过,历史上曾以河为界分为乌、青两镇。河西为乌镇隶属于湖州府乌程县,河东为青镇隶属于嘉兴府桐乡县,至直1950年乌青两镇才正式合并,统称为乌镇,属桐乡县,隶嘉兴,到今天。

乌镇景区是2001年1月1日正式开放的,虽然开发较晚,但起步较高,保存得非常完整,整个开发过程坚持了“以旧修旧、整旧如故”的原则。现在景区里面依然有老百姓居住,并没有因为旅游开发而把他们全部搬走,他们原来怎么生活现在几乎仍然怎么生活,乌镇也因此悠然自得原汁原味,是生活着的古镇!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条小河名为东市河,水深有3米,是活水,连通京杭运河。河对岸的古民居里现在还有老百姓居住的,所以乌镇是一个真正的活着的水乡古镇。

在这边不远处可以看到一座非常有特色的石板桥——逢源双桥。跟一个成词结合起来就是说左右逢源的意思了,还可以看到在这座桥上面有一个廊棚,所以也称为廊桥,桥的下面还有一排水栅栏,在当时这排水栅栏相当于一座水城门的作用。

过桥以后,首先来到的是财神湾,原先这不叫财神湾,而叫转船湾,乌镇的水系比较特殊,呈“十”字型,越到栅头河道越窄,船只也不易掉头,所以当地人就在这儿开塘挖河造了一个能转船的地方,同时为了区别于其它的地方的转船湾,便借用前面的财神堂命名为财神湾。

回过头可以看到的是一家叫“香山堂”的老药店,它的规模虽然小于杭州的胡庆馀堂,但也有12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由宁波药商陆庆馀创建的,并由他的孙子陆渠清将药店搬到这里,在柜台四周约有300多只药材柜。

看完药店接着往前走,接下来看到的就是刚才所说的财神堂了,在乌镇历来都有接五路的习俗,所谓接五路就是接五路财神,东南西北中各有一位,而这一位财神就是东路的文财神比干,比干是商朝的一位丞相,他为官正直,对君王忠心不二,直到后来自己的心都掏给了商纣王,当时百姓为此很敬重比干,特别是一些商人,他们认为做生意就应该诚心诚意,象比干一样,所以比干奉为财神。

现在我们所走的这条街叫东大街,全长1300米,走的都是旧石板路,两旁都是古民居,整条街上还居住着350多户人家有将近1000的人口。望过去非常整齐干净,因为开发时把所有的三线两管全都下地了,现在两旁人家家里都是有水也有电的,并家家户户帮他们装好了抽水马桶,污水也不排到旁边的河里了,因此旅游的开发也改善了一定的居住环境。

江  南  百  床  馆

各位领导接下来我们参观的是江南百床馆,顾名思义就是从江浙一带收集过来的各式各样的古床。这个老宅子是当地姓赵的一个大户人家,七进深的一个老宅子。首先我们看到的第一张床是我们这个展览馆当中年代最久的一张床:明,马蹄足大笔管式架子床,至少有400年历史了,明式家具简洁大方,用料讲究,整张床都是用黄榉木所做的。接着我们住里进,里面有一张是百床馆中的镇馆之宝,拔步千工床。

在这看到的是清,拔步千工床,为什么说是千工床呢?就是指一天一工,一千工是指一个木匠需要一千天,也就是三年时间了。雕刻之精致也谓之巧夺天工。此床共雕刻了106人物,古时以108为吉祥数字,而且此床为新婚床,加上一对新婚夫妻刚巧凑足108,亦是吉祥如意的象征了,此床占地面积达六个多平方,共有四进深,第一进是换鞋处,第二进是更衣室,第三进是放马桶箱的,在古代称它为子孙桶,就是现在家里的卫生间了。最后一进是主人睡觉休息时所用的,设备这齐全相当于现在的套房。在这床上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悬挂在空中的那块木牌了,是以前做床的木匠送给那床的主人的,相当于现在的一张贺卡,还有一种说话,此牌就好比咱们现在住酒店挂在门上的请勿打扰牌哦

看完千工床再往里走,在这一进可以看到的是三张风格一样的床,是属于中西合璧的,在床两边还有两个罗马柱是西式的,在床挂落上有牡丹花,牡丹花在中国的古代是国花代表富贵,还有葡萄和双喜,葡萄是多子多孙,多子多福;双喜是中国人结婚时用的代表喜庆。也就是说这床也是当是时结婚时所用的喜床,而这床是民国初留下来的,材料是红木做成的。

那刚才我们看的大部分都是双人床,接下来往里走可以看一下两张**床。首先我们看一下,近代的雕花人字匾架子床,它是以前十三,四岁的小姑娘所睡的,虽然是**床,但是这张床上它所雕的大部分都是武将的图案,可以说这位小姑娘她是不爱红妆爱武妆,是属于花木兰这一型的,而且她的志向也是非常高,抬头可以看到有两行字,“双手要捞天边月,一石击破心底天”。在这张床上还雕刻了蝙蝠的图案,蝙蝠代表了多福,威武的狮子还起到了避邪的作用。旁边是清代的**床,这张**床的颜色比较亮丽是红颜色,这是一种比较珍贵的银子漆,床上的人物都是镀金的。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藤榻,也可以称之为“罗汉床”,它就像现在人们家里的沙发,可以在上面喝茶,下棋,聊天,抽烟等等,你看它还配有床几,根据需要可拿下来也可以放上去的。在“罗汉床”的对面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两张姐妹床,它们之所以被称为姐妹床并非是指姐姐妹妹睡的,而是由于这两张床是我们当地同一个木匠师傅制作的,风格和款式差不多,把它们放在一起展出所以命名为“姐妹”床。你看中间“鸾凤和鸣”四个字不就是代表了夫妻恩爱吗?

江  南  民  俗  馆

接下来我们进入了另外一户人家金家厅,在这里展出的是有关于乌镇当地的民俗民风.首先我要参观的是衣俗厅,有关于民国三四十年代的江南一带的人物的穿着。在这个橱窗中我们看到的男女的穿着是当时那个年代较为普遍的,女子穿着以旗袍为主,而男子则穿上长衫,礼帽配西裤、皮鞋,这也是当时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表现吧。在这边的这个场景中我们看到的四个人,从衣着服饰可来判断其身份,里面坐着的是账房先生,淡色短衫长裤的是当时的文人或小商人的穿着打扮,而头戴乌毡帽的则是劳动者,蓝色长衫的则是伙计的形象。在我们身后的这个橱窗中看到的是民国时期的西服,学生装及中山装。学生装是由西服演变而来,也是日本制服的改良,简便不用戴领带。中山装是由学生装演变而来的,民国18年由国民党政府定为国家制服。四个口袋,分别代表“四维”:礼、义、廉、耻。袖口上三个扣子表示国民党三民主义:民主、民权、民生。再往边上过来看到的历史照片是茅盾和家人穿着的介绍,从服饰来看,茅盾也是出生于小康家庭的书香门第,待会我们会去茅盾纪念馆和故居参观;再这边看到的是三十年代的妇女时装;边上橱窗中看到的是清代汉族女子的穿着袄裙及满人所穿的旗袍,旗袍也是旗女之袍的简称。到了民国时期,旗袍也已经西化了,线条趋向于全身的裁剪了。

现在我们进入的是岁俗厅,这是当地人每年的正月初五接财神的一个仪式,中间桌子上摆放的都是接财神所需的供品。头桌是水果,用到的有甘庶、桔子、苹果、寓意了甜甜蜜蜜节节高高;二桌是糕点、菱角,代表了称心如意,财源广进;三桌是三牲,猪头、雄鸡、鲤鱼,但是整个仪式最特别的是中间吊起的这条鱼,这鱼当地人在接完财神后要放生,放生的鱼就是代表了年年有余。

看过了当地人接财神的展厅后,现在我们来到的是节俗厅,中间的是斋月堂。每逢八月十五中秋节,当地人都要祭拜月神,祈求全家子孙团圆。两边是江浙一带的风俗习惯:贺岁拜年、元宵走桥、清明踏青、立夏称人、端午粽子、分龙彩雨、天贶晒虫、中元河灯、中秋赏月、重九登高、冬至祭祖、腊月小更。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展厅比较喜庆了,是乌镇人以前结婚的仪式。展示了民国年间新婚夫妻拜天地的情景。中间是个喜堂,供奉了送子观音像,观音前面所放的是:红枣、花生、桂圆和荔枝,象征着早生贵子。这两位身着大红喜服的就是新郎新娘了,新娘旁边所站的就是能说会道的媒婆了,新郎身后的胡须长长的老先生则是主婚人司仪了。坐着的两位是新郎的父母高堂,按男左女右坐在那里。民间的婚嫁风俗向来很讲究,在司仪的主持下: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乃夫妻交拜。行礼之后,用两家各出一条的红绸带结成同心花球式的牵巾,新郎新娘各牵一头,新郎面对新娘倒行将新娘缓缓牵入洞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中国传统婚姻的一般原则,先由媒人传言,再由父母决定,当事人往往对自己的婚姻没有直接表示意见的权利,因此二人未曾认识,新娘头上的红盖头是最后入洞房后新郎所去揭开的,当然不可直接用手,得手持一杆搁在如意之上的称,挑去红盖头,喻意为“称心如意”!屋子右边所放是以前新娘子出嫁时的嫁妆了,有子孙桶、漆盒、绸盒、樟木箱、澡盆、饭篮等, 对面还有以前女孩子出嫁时坐的花轿,因为传统的婚育观念女孩子十五、六岁就出嫁了,而且南方的姑娘长得娇小玲珑,所以花轿很小,四人抬的。另外还有三个条箱,用于放丝绵被的。乌镇的女孩子出嫁时,连被子一并都要嫁入男方家的。

最后一个展厅就是寿俗厅了,由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比较强,祝寿讲究做九不做十,也就是说逢九做比较隆重。六十大寿是在五十九岁时做的,中间桌子上摆放的是做寿用到的东西,三尺三的长寿面,取其长长久久之意,还有乌镇特色糕点定胜糕。正堂中供奉了福、禄、寿三星。两旁分别挂有百福,百寿图和麻姑献寿等图案。

高 公 生 糟 坊

走过传统居民区,接着便来到了传统作坊区。

乌镇特产很多,除杭白菊、姑嫂饼外,还有三白酒也是其中之一。古时民间的作坊大都以前店后坊的格局布置。接着请大家随我往里走。

乌镇的三白酒历史悠久,早在朱元璋登基做皇帝时,就有浙江的官员把三白酒进献给朱元璋。他喝过之后大加赞赏,封为贡酒。从此三白酒的作坊就开始兴旺发达起来。但是直到清朝同治11年(1872年),向工部申请,朝廷才颁发公文。从此,高公生糟坊正式挂牌营业。

之所以称它为三白酒,是因它的原料所命名的。白米、白面、白水。即由糯米、小麦和地下深井水经过二次发酵、二次蒸馏所酿制而成的粮食白酒。酒精度55度。

三白酒制作方法复杂,大致如下:

先把糯米放在大缸中加水浸泡,一般需要十二小时,然后用木桶装上糯米蒸熟(约半个小时)。蒸熟后用冷水淋凉,倒入大缸中,拌入酒曲粉。每缸中大约放入四桶,然后把饭压紧,在中间挖一个小洞,盖上盖子进行发酵,二、三天后,在小洞中 有酒浆溢出,此时前发酵已经完成。

前期发酵完成后,在缸里加水至缸口,同时再倒入一桶刚蒸熟的饭,密封进行主发酵。一个星期后进行开耙,用木耙把发酵过的米饭上下搅拌均匀,去除二氧化碳,再密封继续发酵。48小时后把缸里的酒酿装入酒坛进行后期发酵。四、五个月后进行压榨,把酒糟和酒水分开,其酒水放入蒸馏箱。架上铁架,上面铺上小麦粉和糯米进行蒸馏。出来的酒分为酒头、酒中、酒尾。然后去头掐尾,酒头和酒尾放开,与下次压榨出来的酒水一起再蒸馏,即所谓的二次蒸馏酒,也就是55度的三白酒!

那么了解了三白酒的酿制原理,接着就来品尝一下当地的特产——三白酒!

蓝 印 花 布 作 坊

各位领导,前面就是蓝印花布作坊。走进这扇古老的木门,这儿是一个天井,也是晾布匹的地方。蓝印花布始于后晋,发展于宋元,鼎盛于明清。旧时,我们乌镇一带染坊遍布,最多时有十几家之多。可见当时这个印染业在乌镇是非常兴旺的。

由于蓝印花布特殊的原料及工艺,我们也将它俗称“石灰拷花布”或“药斑布”。走进这个在展厅,再看这旁边这些橱窗中,陈列了不少明清时的衣服,布料,蚊帐,头巾等物品一些现代工艺的制品“清明上河图”,“世纪上海”等。在这里您还能目睹到许多明清时,和更早的制作蓝印花布的工具。比如在古书《二仪实录》里讲到的夹缬板,就是最古老的印染工具。

看过展厅,让我们到边上这间小屋,参观一下上浆和拷花工艺。这道工序是制作蓝印花布非常重要的步骤。就是用事先刻好的花版,平放在上好浆的白布上,均匀地刷上调和好的石灰粉和黄豆粉。为什么要刷上这两种粉?因为石灰粉可以起防染作用,也就是说拷上石灰粉的地方是染不上颜色的。而黄豆粉有较强的粘性,可以把石灰粉牢牢地固定在布上。上好浆在这里面晾一星期左右,再拿到隔壁的染坊去染色。

一进染坊,一股焦味扑面而来。在这大染窑下是用暗火烧砻糠的。使染窑保持一定的温度。像它的制作染料是用板蓝根的叶子,根可以治感冒的。一般蓝印花布要经过反复七八次之多。最后再把浆刮掉,有浆的地方就是白颜色的,而其它地方是蓝颜色了。在这染窑中央有一根毛竹是空心的,就是烟囱。在这染坊中,柱子,烟囱上都贴着一张红纸,这就是吉祥如意纸,上面绘着梅葛二仙的画像。相传这蓝印花布是他们的发明的。所以旧的江南,几乎每家染坊都供着葛洪,梅福画像,奉他们为行业的祖业。

传 统 作 坊 区

走过仁义桥,现在所到的是传统作坊区。这边有各式各样的民间传统工艺,当地的老百姓所开的各种小作坊集聚一起也是煞有特色的。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家姑嫂饼作坊。姑嫂饼是乌镇的传统名点,据考察,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姑嫂饼味道鲜美,油而不腻,酥而不散,又香又糯,甜中带咸。这种充满乡土气息的糕点价廉物美,是馈赠亲友的最佳礼品。有一首民谣这样赞美姑嫂饼:

姑 嫂 一 条 心 , 同 做 小 酥 饼 。

白 糖 加 焦 盐 , 又 糯 又 香 甜 。

那么这种饼为什么叫“姑嫂饼”呢?它又是怎么来的呢?

据说很久以前,乌镇有一家小糕饼店,是一户姓方的人家开的。起先,他们只是从大作坊里批一些糕饼来卖,后来,他们生下一男一女,靠这小本买卖难以糊口了,于是,夫妻俩想学酥糖来卖。他们仿造酥糖的配料,用炒过的面粉,熬过的白糖,去壳的芝麻,煎熟的猪油等细心的拌匀,蒸熟,然后用模具制成一个个小酥饼。由于用料考究,制作精良,他们的酥饼生意越做越好,财源茂盛,镇上的同行十分眼红。为了保住自己的财源,夫妻俩对酥躺的制作方法严格保密,他们夫妻俩亲手配料,自家人动手制作,工具不外借,技术只传儿子、媳妇,不传女儿,因为女儿将来要出嫁,制饼方法就会传出去了。眼见得嫂嫂得到密传,他家女儿心中不服气。有一次,嫂嫂正在做酥糖,女儿骗嫂嫂说姆妈叫她有事,嫂嫂一走开,她急忙到灶间抓了一把盐,拌在嫂嫂制作的那堆粉料里。她想,这样,嫂嫂做的酥饼味道肯定不好,一定卖不出去,出出自己心里那口气。哪里知道,这次她嫂嫂配料做出来的小酥饼销路特别好,个个赞不绝口。店主人二丈金刚摸不着头脑,等她弄明白是自己女儿捣的鬼后,灵机一动,借题发挥,说这种饼是他家姑娘阿嫂合作配制而成的,并且,将甜中带咸,香味独特的小酥饼命名为“姑嫂饼”了。

这一来,小酥饼的名气居然传遍了江、浙一带,也是我们乌镇的传统糕饼。您在这里不仅可以观看其整个制作过程、品尝姑嫂饼的风味,而且还可以戴上一次性手套亲手做几个呢?

接着我们来到的是一家木雕坊,里面有木雕师傅现场雕刻。东阳木雕名声远播,为浙江的三雕之一,一件件精美的木雕作品伴随着淡淡的木香,给人一种传统、朴素的美。

旁边热气腾腾的是乌镇的青团了,它是用南瓜的叶子揉着米粉做成的,中间包着豆沙的陷,感觉可是非常诱人的噢!

再看这儿的竹器坊,制作的都是老百姓家里常用的一些居家用品和小工艺品,有竹篮子、针线箩、杯垫、首饰盒、斗笠等等,质朴清新。安置在现代的居室里也是很有意味的。如果您有充裕的时间,不妨指定或设计一个物品现场制作,这可是挺有意义的噢!

在回味坊的旁边就是竹艺斋了,浙江盛产竹子,这边的竹刻和竹根雕都是师傅根据竹子本身的特点因才制宜,精心设计而成的,所以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看!这里面还有不少师傅的得意之作呢?

这是一间制作湖笔的小作坊。湖州是“湖笔”的发源地,在历史上乌镇曾一度隶属于湖州府乌程县。湖笔始创于公元前二百多年,历经两千年制作的改进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民间手工制笔工艺传统。它采用山羊、鸡狼、山兔等兽毛为原料,经过手工七十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具有尖、齐、圆、健四大特色,毫性钢柔相济,书写得心应手,是为“毛颖”之冠。如果您喜欢书法绘画的话,相信您一定能在这里找到一支称心如意的笔。

来到这边还有很多各式作坊,如:真丝手绘的作坊,制作铜器的作坊,还有工艺车木和磨制梳子的作坊等。除此之外,您看还有刨老烟丝和纳布鞋的作坊呢!在这,想必您对乌镇的传统手工艺已经有所了解了吧!它们也是民间文化折射的璀璨的光芒噢!

江 南 木 雕 馆

各位领导接下来我们要来到的是江南木雕馆。进门首先看到的是一对紫黑色的木柱,图案分别是龙与凤,取龙凤呈祥之意。这类柱子在古代被称为仪式柱,它主要的作用在于装饰性。旧时,家中若有红白喜事,正厅之上都要悬挂中堂,这对柱子便是置于中堂两侧。由于柱子价值极高,一般人家都是在需要时才去租用,用完即还。

走过天井看到的院落当地人称为百花厅。长窗,牛腿、挑头、垂柱、月梁等等,到处是精美的花纹,称它为百花厅是毫不夸张的。廊前的牛腿上是圆雕的明暗八仙。垂柱上的莲花、牡丹、芍药、菊花及四只花篮更是美仑美奂,可谓是木雕工艺中的精品。厅中陈列的是一根巨大的掮梁。原是一祠堂中的旧物,用一根四米多长的香樟木雕刻而成。所刻图案是郭子仪拜寿时的全家福。郭子仪是唐玄宗时的大将,曾率兵平定了“安史之乱”。上面雕刻了郭子仪、郭夫人、七子八胥及四名丫环,三位同朝大臣等二十四人。

跨过一进院子又是三间厅堂,厅中最显眼的是两根异常粗大的刻花柱子。这两根柱子直径1.5米,需三人才能合抱。两根柱子上,一面上方刻有一威武的狮子,下端则是一女孩。另一面,上端是一男孩,下方则是一高大的大象。这柱子显然不属于江南木雕,是属于东南亚一带的图腾柱,一般是立于大型寺庙之前,其作用类似于中国的石狮子。据说,此柱可能来自于徐州一带,据载,在古代中国,时常有民族大迁徙,明末时,有一少数民族从南方往北迁徙过程中,保留了古老的本民族传统风俗,并与当地人格格不入。这两根柱子便是该族原始图腾柱,是丰收与兴旺的象征。在回过头可以看到的是天花板,我们是看它的贴粘技术,不是看它的雕刻技术,是雕刻好以后贴粘上去的,当中的牡丹花是中国古代的国花代表了富贵,两边还雕刻了凤,凤穿牡丹代表了大富大贵了。在两边的橱窗里还展出的是由沈墨宁先生个人收藏的清朝初与清朝末之间的木雕作品。看完以后我们可以往旁边的过道出去。

余 榴 梁 钱 币 馆

走过东大街,我们将要参观的下一个景点,被誉为“江南有钱人”的余榴梁先生的钱币馆。

余榴梁1942年出生于乌镇,现在上海定居,40年中他收藏了世界2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钱币25000多种,其中金属币21000多种,纸币3000多种,花钱1100多种,他的家犹如一座“万国银行”。余先生与钱币结下如此深厚的渊源,其实与他当时所学的专业是大有关系。1960年当时18岁的他进入了上海江南造船厂,在厂内开办的铸造专业技校学习后,他便渐渐对钱币收藏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在以后40年的收藏生涯中,他不仅收藏钱币而且也研究钱币,成为了钱币收藏界的佼佼者。近年被评为“全国十佳收藏家”之一。

展厅所陈列的是中国花钱,即古时的纪念币,在收藏过程中,他不仅深入阅读在研究有关钱币方面的著作,还广泛阅读历史和文学书籍。收藏、阅读、研究三结合,使他的理论水平大大提高,先后撰写论文500多篇,专著10多部,其中《中国花钱》是我国第一本“花钱”专集,弥补了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

在这展出有一枚是古钱.,十分珍贵,南宋时期的大宋河山,是开炉钱中的一种。开炉钱是指历代钱局在正式铸造前,先精工铸制一批带有纪念性质的钱币。发行数量相当少,江南地区偶而有所发现,但从来没有批量发现。据传“大宋河山”当时存世仅五枚,其它四枚或早已流落国外,或湮灭不知所终。

在橱壁上所展示的是民国时期军阀割据的纸币,省内内部发行所用,出省就毫无价值,相当于地方粮票的作用。其中有一张面额最大的纸币,新疆银行发行的六千万元,但当时只可换来一个大饼,可叹民国时期通货膨胀,货币贬值。

当然,余先生的货币总价值达360多万元。因此亦被称为“江南有钱人”。

乌镇的名人很多,茅盾先生当属首位。他的故居正座落于镇中心。

江右帮的商会规模

孔令仪1915年12月出生,她家世相当的显赫,她的父亲是孔祥熙,母亲是宋蔼龄。

众所周知,宋蔼龄是民国宋氏三姐妹中的老大,而孔祥熙更是民国时期的富商巨贾,还担任过民国政府的财务部长。

所以说孔令仪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家闺秀,天之骄女。

孔令仪是孔祥熙与宋蔼龄的长女,她从小乖巧懂事,人也长得漂亮,因此深受父母的宠爱。

小姨妈也十分的疼爱孔令仪,更是将她当成自己的亲生女儿,其宠爱程度甚至超过了亲生儿子。

想当初,与结婚的时候,孔令仪就是他们的小伴娘。

对孔令仪的宠爱无以复加,他就是在行军打仗的时候,也会写信给自己的妻子,询问孔令仪的情况。

孔令仪在民国时期人称孔大**,她生活在养尊处优的环境里,养成精致的生活习惯。

在日常的生活中,孔令仪对穿戴极其讲究,衣服一天一换,穿过一次的衣服决不会再穿第二次。

据记载,孔令仪每天早餐要喝燕窝汤,要吃从香港空运来的各种高级点心,午餐至少要六菜二汤,化妆用的香水、粉饼、口红都是法国货,连洗澡粉都是用英国产的。

可以说孔令仪平时完全是一副大家名媛的作派。

随着孔令仪年龄的增长,宋蔼龄夫妇开始关心起她的婚事。

俗话说得好,男大当婚 ,女大当嫁,大家闺秀也是一样的。

不仅是宋蔼龄夫妇,、也非常关心孔令仪的婚姻大事。

最喜欢孔令仪了,她为这个外甥女介绍了胡宗南。

这个胡宗南可是的宠臣,身价不凡,可孔令仪只见了一面,就认为胡宗南只是一介武夫,没什么了不起。

知道后,又在1941年为孔令仪介绍了高级将领卫立煌。

卫立煌也是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那个时候他的妻子得病去世了,他自己的年纪也大了一些,不过人家可是陆军上将,这也配得上孔大**。

但是别人说好有什么用,我们孔大**不乐意,她嫌卫立煌年龄太大,嫁给他就像做小老婆。

宋蔼龄与孔祥熙明白了女儿的心意,她喜欢年轻英俊的男人。

于是,他们就按照这个标准为女儿择夫,恰好在大军阀韩复榘手下有一个空军“英雄”,他的名字叫孙桐岗,他曾在德国学习飞行驾驶,从柏林开始起飞,飞越地中海、印度洋,最后安全在南京降落。

孙桐岗当时30岀头,相貌堂堂,前途无量。

宋蔼龄夫妇对这个男人很满意,他们认为这次大女儿应该不会反对了。

谁知道,孔令仪只相了一回亲,就觉得孙桐岗不可理喻,一口回绝了。

孔家大**这个也不要,那个也反对,她到底要什么样的男人呢?

宋蔼龄夫妇、、都犯难了……

孔令仪表面上对自己的婚事满不在乎,其实她心里也很着急,要知道女人的青春很短,错过了可真成了老姑娘,没人要了。

有一次,为了散心,孔令仪到舞厅跳舞,在这里她遇到了所谓的 “真命天子” 。

在舞池里,有一位身着黑色西服,扎着黑领花的小伙子彬彬有礼地邀请孔令仪跳舞。

孔令仪见他英俊潇洒,斯文有礼,就牵着他的手,跳了一支舞。

“**,你一进来,我就注意你了,你真美。”

孔令仪听了,心怦怦狂跳,一曲舞罢,那位小伙子请孔令仪喝咖啡,孔令仪欣然答应了。

在喝咖啡的时候,孔令仪知道这个小伙子叫陈纪恩,留过洋,父亲是一个舞场乐队的指挥。

陈纪恩家境并不好,可孔令仪不在乎,她觉得这个男人可爱,又可靠。

随着交往的日益密切,孔令仪与陈纪恩谈起了恋爱。

孔令仪有了男朋友的事情很快就传到宋蔼龄夫妇的耳朵里,作为父亲的孔祥熙立即派人去打听这个男人的情况。

打探消息的人很快就摸透了陈纪恩的所有情况,孔祥熙知道了差点没晕过去……

陈纪恩这个穷小子和自己的女儿谈恋爱,肯定有攀龙附凤的意图,这是绝不允许的。

孔祥熙非常严厉地警告大女儿,不许她再与陈纪恩见面。

可是一向顺从听话的孔令仪却一反常态,坚决维护自己的爱情,甚至不惜与父母发生争执。

宋蔼龄也不喜欢陈纪恩,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不会有好结果。

但是孔令仪的坚持,让宋蔼龄也没办法,她只好让丈夫给陈纪恩找个职位。

无可奈何的孔祥熙只能任命陈纪恩为国民银行的副局长。

陈纪恩由一个贫穷的小伙子,一下子成为了社会名流,他的本性开始慢慢地显现出来了。

精明的孔祥熙立刻察觉到了陈纪恩的野心,他当即把陈纪恩派到美国做中央银行在美国的办事处业务代理。

孔祥熙原以为这样做可以阻断大女儿与陈纪恩的恋情,可是他太不了解孔令仪对这段感情的执着了。

1943年,28岁的孔令仪以留学为名来到了美国,在美国她与陈纪恩私定终身,宣布结婚。

事情到了这种地步,孔祥熙只能自认倒霉,而宋蔼龄急忙布置女儿的嫁妆。

一个星期后,孔令仪的嫁妆准备好了,8只大樟木箱空运去了美国。

不料,装有孔大**嫁妆的飞机在重庆失事了,8个大樟木箱在熊熊大火中化为灰烬。

孔祥熙和宋蔼龄大惊失色,认为这件事情实在太不吉利了。

见多识广的宋蔼龄很快就调整了心态,命令重新操办大**的嫁妆。

反正孔家有的是钱,办嫁妆并不难,有钱就任性嘛!

但是装嫁妆的飞机在重庆失事的消息泄露了孔令仪在美国的婚事,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不满。

要晓得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广大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孔家居然为了女儿大办特办,真是太过份了。

不久之后, 《大公报》 就以 “谈孔**飞美结婚” 为题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一

孔令仪的嫁妆风波成为了孔家极不光彩的事情,这全怪宋蔼龄什么时候都喜欢高调做事,完全不分场合和国情。

孔令仪在美国如愿以偿地嫁给了意中人,可是他们婚后的生活并不愉快。

岀生不一样,教养不一样的俩人婚后矛盾重重,陈纪恩是因为娶了孔令仪才一飞冲天的,所以在妻子面前总是显得很自卑。

另外,孔令仪长期养成的大**生活习惯也让陈纪恩吃不消,渐渐地夫妻之间岀现了严重的裂痕,陈纪恩为了解除郁闷岀去找安慰了。

孔令仪对丈夫越来越失望,在恋爱的时候,对方什么都是好的,然而结了婚之后,对方什么都不对了。

陈纪恩的缺点慢慢地暴露了出来,孔令仪开始与他争吵不休,甚至为此还小产了。

到了后来,这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

孔令仪与陈纪恩以离婚告终,打回原形的陈纪恩去了香港,再到后来音讯全无,不知所踪。

婚姻失败的孔令仪心灰意冷,她简直对婚姻失去了信心。

深受打击的孔令仪每天茶饭不思,懒得打扮,骨瘦如柴,完全没有了当初的美貌。

因为受伤太深,孔令仪不愿提起第一段婚姻,她甚至觉得自己将孤独终老。

好在上天还是给了孔令仪翻牌的机会,一位叫黄雄盛的男人来到了孔令仪的生命里。

黄雄盛曾在清华大学读书。抗战时期,投笔从戎,上了空军军官学校。

毕业后的黄雄盛赴英国学习驾驶喷气式战斗机的教官。

黄雄盛思维敏捷,口齿伶俐,深得器重,成为了的御用侍卫。

孔令仪与黄雄盛第一次见面就被黄雄盛稳重的性格所吸引,他们在上世纪60年代在美国举行了婚礼。

可是当时的孔令仪年纪大了,又小产过,所以失去了生育能力,不过他们夫妻恩爱,共度余生。

孔令仪为人亲切,无权力欲望,不喜欢涉政,可以说是孔家第二代中最“恬淡”之人。

晚年的来到美国生活,孔令仪对这个姨妈极为孝顺,凡是亲力亲为,可以说的长寿有孔令仪的一份功劳。

孔令仪一直都保持着精致的生活习惯,她于2008年8月22日在家中去世,享年93岁。

孔令仪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大家闺秀,她虽然在第一段婚姻中太过任性,但好在岀生富贵,吉人天相,获得了另一段美好的姻缘。

作者简介一一婉儿(婉):一个喜欢读书,痴迷历史的女子,爱写文章的小女子。什么是好文章,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写文章就是写自己想说的话,想写的事。这就是我,一个尘世中的俗人,何愁深谷空,幽兰自飘香。

江右商帮的纵横长三角

渗透闽粤

江右商利用地理之便,同样活跃于福建、两广地区。福建、广东本地也有商帮,不过他们的贸易重点是在海上,而省内的山区地带,基本上都是江西商人活动其间。明代学者王世懋发现,福建建阳、邵武、长汀等地的居民口音与江西口音相似,一经询问,原来与大量江西商人的活动及入籍有关。以盛产武夷茶著称的建宁府为例,茶农茶商几乎都是江西人,每年的早春二月,总有数十万江西人来到这里,“筐盈于山,担接于道”,或做茶生意,或替茶商打工。金溪商人王善,“操奇赢之术,游七闽,家乃大穰”,主要在福建经商;精于制墨的商人傅云心,也将墨品运往福建一带销售。明末清初,建昌朱氏后裔及药商富豪为躲避清兵的洗劫,纷纷隐姓埋名逃亡福建,大批药业同仁踏上了“扎红头绳出去,缠丝线归”(指明清少年用红头绳扎头发,老者裤子筒均扎丝线,喻少小离家学徒,老大锦衣还乡),“走福建吃药饭”的谋生道路,代代相传,在闽入籍者不计其数,建昌会馆遍布福建。

广东的主要城市广州、佛山,江西商贾亦“人数殷繁”。广东潮州、惠州等地棉纺业所需棉花,有一半左右靠江西商人从饶州、南昌等地运来。吉安布商有在广州、佛山等地设立“粤庄”。临川有个叫戴珩的商人,有亲戚借了他6000两银子去广东做生意,数年不返,戴珩亲自去广东索债,将讨回的银子全部买了书,雇船而运回来。船到赣州章江水关时,税官以为是货船,登船征税,结果一看,全是书画。戴珩实际上是位老谋深算的书商,以索回的资金全部购书,可以逃避关税。连州、高州等地则有很多关于江西商人施放子母钱的记载。江西的典当商在广东一带也很活跃,他们“坐放钱债,利上坐利,收债米谷,贱买贵卖。”而且手法高明,常在当地农民稻谷扬花时节去施放利债,让农民用新谷作为质押。等到收货时,稻谷还未入仓,商人早已赶来,如数运走。江西商人还有很多因在广东、江西两地贩盐而大发其财:广东历来是有名的产盐区,唐代以前,由于大庾岭所阻,江西全省只能食淮盐。但淮盐产区远离江西,尤其离江西南部较远,而且又是溯江而上,运量受到限制,价钱奇高。加上遥远的运途中日晒雨淋,盐丁舞弊,掺杂夹沙,以至江西的食盐既贵且差,民众苦于淡食。大庾岭道拓宽后,大余、赣县、南康等地江右商人便翻越梅岭到食盐广东境内去贩运,唐代以前江西专食淮盐的格局打破。

稍远一点的广西桂林、柳州、浔州、太平、镇安等地,来自江西的盐商、茶商、木材商、药材商也活动频繁。尤其是梧州,地处左、右江会合要津,百货往来,帆樯林立,其繁荣程度在清前期几乎与汉口、湘潭比肩,江西商人在这里所开设的商号林立。隆兴二年(1164),广西贺州知府秦某上奏说:“赣、吉、全、道、贺州及静江府居民,常往来南州等处,兴贩物货,其间多有打造兵器,出界货卖者”。这位知州了解的情况,不仅是赣、吉商人在广西经商,甚至还把生意做出国界。嘉定七年(1214)二月,广西转运判官陈孔硕奏道:“二广州郡收贩牛税,其来久矣。近因漕臣有请,始蠲罢之。然赣、吉之民,每遇农毕,即相约入南贩牛,谓之‘作冬’,初亦将些土布前去博买”。长期存在的这种卖布买牛贸易,不仅满足了两广民众的需求,对赣州、吉安地区的纺织业、耕种业的发展都有利。

纵横长三角

东北方向的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江西商人经赣江、过九江东下,或经玉山抵浙江,频繁往来于江浙皖,主要做贩卖生意,即将江西出产的稻米、大豆、瓷器、夏布、纸张、木材、烟叶、桐油、茶油、靛青等运往江浙皖,而将三省盛产的食盐和丝、棉织品销往江西。当时江苏省城南京主要靠江西、湖广的粮食供应,江西商人“岁岁载米依期而至”,卖米给南京人,又从南京人手中买回布匹。除南京外,江南许多城市和市镇都缺粮食,江西商人活跃于金华、杭州、宁波、绍兴、衢州、湖州、严州、台州等地。江西商人从事盐业经营,一般都是较富裕商人,他们贩盐由广信府的贵溪运往饶州府各县。

江苏扬州为江淮百货的集散地,商贾摩肩接踵,据万历《扬州府志》记载,在扬州的各地商人,以徽商最多,其次是陕商、晋商和江右商人。正如《太平广记》所说,江西盛产木材,而扬州到处海滨,木材短缺,将江西良材运至扬州,可获数倍之利。实际上,除了木材之外,从江西沿着长江运往扬州的货物,还有浮梁的茶叶、河口的竹编、南丰的蜜橘、广昌的白莲、南安的板鸭、都昌的银鱼、安福的火腿、余江的木雕、吉安的樟木箱、景德镇的瓷器、泰和武山的乌骨鸡等等。到明清时期,两地间的通商更加频繁,而且以食盐为大宗,盐商扮演了物流中的主角。民国时人在《丛菊泪》写到一个在两淮做盐商的江西商人:“彼姓鱼的,著名江西老表,是行着票盐的所谓山阳朋友。”清末扬州八大盐商中,江西商人就占了三位,分别是周扶九、萧云浦和廖可亭。

江北的盱眙、泗州,江南的南京、苏州、杭州、衢州等,也都有很多江西商人在此开店设铺或辗转贩运。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说,江西进贤人张权在苏州开木器店,张应俞《杜骗新书》开篇也说“江西有陈姓名庆者,常贩马往南京承恩寺前三山街卖”,虽属小说家言,却反映出江西在苏州、南京等地从事工商业者很多。白居易《盐商妇》诗中也讲到扬州某小家女,因嫁给了江西的大盐商,此后“不事田农与蚕织”,“绿鬟富去金钗多,皓腕肥来银钏窄。前呼苍头后叱婢”,过着奢侈的生活。《松窗梦语》第二卷说道,安徽庐阳“尤多药物,江右、江南商贾咸集聚焉”。唐德宗时,安徽九华山化城寺维修,江西商人大量捐款捐物。盛产药材的山区,成为江西清江药商的重要采购点。浙江山区多产苎麻、蓝靛和竹纸,江西商人经常深入山区去采购。

雄踞京城

元代江西行商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幽燕关陕、八闽两广、荆楚川蜀。江西的著名墨工南昌朱万初、清江潘云谷携墨售于京师。贵溪倪文宝、鄱阳童某也以制毛笔为业,所制之笔也都远销至京城。

到了明代,张瀚《松窗梦语》说:“今天下财货聚于京师,而半产于东南,故百工技艺之人亦多出于东南,江右为夥,浙(江)、(南)直次之,闽粤又次之。”在京江右商以瓷器商、茶商、纸商、布商、书商、药材商为多。江西书商中,以抚州人居多。北京故宫、圆明园、颐和园等中华古建筑的设计建造者为江西雷氏家族。

据统计,明代各地在北京的会馆大概有41所,其中江西有14所,占34%,居各省之首。明代江西在北京的会馆最晚在永乐时就已经出现。乾隆《浮梁县志》上说:“(本县)京师会馆二所。(其一)在北京正阳门外东河沿街,背南向北;其一在右,明永乐间邑人吏员金宗逊鼎建,曰‘浮梁会馆’。”其他还有如始建于嘉靖中期的南城会馆、广丰会馆等。这些会馆,有相当数量为商人所建或士、商合资共建。清光绪时,北京有会馆387所,江西为51所,占12%,比重虽少于明朝,但仍为各省之最。

东北方向的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江西商人经赣江、过九江东下,或经玉山抵浙江,频繁往来于江浙皖,主要做贩卖生意,即将江西出产的稻米、大豆、瓷器、夏布、纸张、木材、烟叶、桐油、茶油、靛青等运往江浙皖,而将三省盛产的食盐和丝、棉织品销往江西。当时江苏省城南京主要靠江西、湖广的粮食供应,江西商人“岁岁载米依期而至”,卖米给南京人,又从南京人手中买回布匹。除南京外,江南许多城市和市镇都缺粮食,江西商人活跃于金华、杭州、宁波、绍兴、衢州、湖州、严州、台州等地。江西商人从事盐业经营,一般都是较富裕商人,他们贩盐由广信府的贵溪运往饶州府各县。

江苏扬州为江淮百货的集散地,商贾摩肩接踵,据万历《扬州府志》记载,在扬州的各地商人,以徽商最多,其次是陕商、晋商和江右商人。正如《太平广记》所说,江西盛产木材,而扬州到处海滨,木材短缺,将江西良材运至扬州,可获数倍之利。实际上,除了木材之外,从江西沿着长江运往扬州的货物,还有浮梁的茶叶、河口的竹编、南丰的蜜橘、广昌的白莲、南安的板鸭、都昌的银鱼、安福的火腿、余江的木雕、吉安的樟木箱、景德镇的瓷器、泰和武山的乌骨鸡等等。到明清时期,两地间的通商更加频繁,而且以食盐为大宗,盐商扮演了物流中的主角。民国时人在《丛菊泪》写到一个在两淮做盐商的江西商人:“彼姓鱼的,著名江西老表,是行着票盐的所谓山阳朋友。”清末扬州八大盐商中,江西商人就占了三位,分别是周扶九、萧云浦和廖可亭。

江北的盱眙、泗州,江南的南京、苏州、杭州、衢州等,也都有很多江西商人在此开店设铺或辗转贩运。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说,江西进贤人张权在苏州开木器店,张应俞《杜骗新书》开篇也说“江西有陈姓名庆者,常贩马往南京承恩寺前三山街卖”,虽属小说家言,却反映出江西在苏州、南京等地从事工商业者很多。白居易《盐商妇》诗中也讲到扬州某小家女,因嫁给了江西的大盐商,此后“不事田农与蚕织”,“绿鬟富去金钗多,皓腕肥来银钏窄。前呼苍头后叱婢”,过着奢侈的生活。《松窗梦语》第二卷说道,安徽庐阳“尤多药物,江右、江南商贾咸集聚焉”。唐德宗时,安徽九华山化城寺维修,江西商人大量捐款捐物。盛产药材的山区,成为江西清江药商的重要采购点。浙江山区多产苎麻、蓝靛和竹纸,江西商人经常深入山区去采购。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