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实木楼梯

木工燕尾榫箱子制作-木箱燕尾榫制作方法

木工燕尾榫箱子制作-木箱燕尾榫制作方法

简易木箱制作步骤:

材料准备:木板、锯子、笔、打磨器。

操作步骤:

1、板材打磨。

2、画线,手工锯榫头。

3、用钢丝锯切割横板上燕尾榫榫头孔肩。

4、修边,上地板和箱盖。

5、成品。

木箱的正规制作方法

国家具的产生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 从新石器时代到秦汉时期,受文化和生产力的限制,家具都很简陋。人们席地而坐,家具均较低矮。南北朝以后,高型家具渐多。至唐代,高型家具日趋流行,席地坐与垂足坐两种生活方式交替消长。至宋代,垂足坐的高型家具普及民间,成为人民起居作息用家具的主要形式。至此,中国传统木家具的造型、结构基本定型。此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家具在工艺、造型、结构、装饰等方面日臻成熟,至明代而大放异彩,进入一个辉煌时期,并在世界家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清代家具体量增大,注重雕饰而自成一格。20世纪初,因受外来家具的影响,出现了“西式中做”的新式家具。50年代后,中国家具工业迅速发展。80年代,在借鉴各国不同的家具风格和先进生产技术的同时,中国家具不断发掘传统技艺,并结合自己的国情民俗,逐渐形成一代新的家具风格。  史前至春秋时期的家具(史前~公元前476)  1978~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发掘山西襄汾县陶寺村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公元前2500~前1900)时,从器物痕迹和彩皮辨认出随葬品中已有木制长方平盘、案俎等,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中国木家具。公元前21世纪,中国发明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出现了坚利的金属工具,为制造木器用具提供了条件,致使西周以后木家具逐渐增多。在《诗经》、《礼记》、《左传》的记载中,这一时期的木家具已有床、几、扆(屏风)和箱等。同时,也出现了青铜家具。从出土文物中见到的商代铜禁和饕餮、蝉纹、铜俎,反映出这一时期青铜家具在铸造技术以及实用、装饰方面都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家具结构  早期的木家具已从建筑中移植应用榫卯结构。1979年,在江西贵溪春秋晚期崖墓出土的两件木制架座残件中,发现了方形榫槽。  青铜家具在商代为整体浑铸,至春秋时期已发展为分铸、焊接、失蜡铸造、镶嵌等多种工艺。1979年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春秋晚期多层云纹铜禁,就是采用失蜡铸造工艺制造的,造型更加精美而富有装饰性。  家具漆饰  新石器时代,人们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于制器。商、周时期,漆饰工艺已较普遍。当时的涂料取自漆树的汁液,称为生漆,其中含有漆酚、漆酶、树胶质和水分。漆可配成多种色彩,用它作涂料既能保护器物,又起到装饰作用。东周时期留存的漆木家具较多。黄河中、下游出土的漆箱等,表面多饰以云雷、回纹、蟠螭、窃曲等图案的彩绘;江汉、江淮地区楚墓出土的座屏、几、案等漆木家具,造型优美,纹饰流畅。  战国时期家具(公元前475~前221)  战国时期,漆木家具处于发展时期,青铜家具也有很大的进步。  漆木家具  战国时期的漆木家具种类繁多,饰面新颖、富丽端庄。1957年河南信阳战国楚墓出土的漆案,案边有4个可提挽的铺首,案角镶铜,案足铜制,案面髹漆彩绘与铜饰件相映生辉。1978年湖北随县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二十八宿象图衣箱,黑漆作底朱纹其上,绘有北斗和青龙、白虎天文图象(图1)。信阳楚墓出土的六足漆绘围栏大木床、栅足雕花云纹漆几,以及1958年湖南常德战国墓出土的漆几等,造型淳朴,漆饰华丽,反映当时的漆饰工艺已较成熟。  木家具如几、案、床类形体较大的家具,多为框架结构,以榫卯连接。常用的榫接形式有十字搭接榫、闭口贯通榫、闭口不贯通榫、开口不贯通榫、明燕尾榫等。如信阳楚墓出土的大木床、雕花漆几、木俎等,在足与框架、足与案面、屉板木梁与边框、围栏矮柱与床框之间的连接,就采用了以上各种榫接方法,结合牢固,外形美观。几、案类家具的足底,常加一根横木,称为“柎”(“柎”通“跗”,为家具之足)。它既能支承和固定器足,又能保护器足。这些结构经历代不断改进、发展,形成中国传统家具的重要特征,并沿用至今。  青铜家具  战国时期,青铜家具在造型、工艺上都有很大进步。1978年河北平山白狄族故国中山王墓出土一件错金银龙凤青铜方案,以四鹿为足承一圆圈,圈上蟠绕成半球形四龙四凤,龙首上方各有一组斗拱承置案面。1960年云南江川滇族战国墓出土的虎牛青铜案,由二牛一虎组成,主体为一立牛,四足立作案足,牛背呈椭圆状构成案面,一虎扑噬牛尾作案耳,另有小牛犊藏身母体下。立牛健壮,双角前伸,肌肉丰满,造型均衡稳重,栩栩如生(图3)。这些青铜家具工艺精湛,可称稀世珍宝。 秦汉时期家具(公元前221~公元220)  秦汉时期,在继承战国漆饰的基础上,漆木家具进入全盛时期,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装饰工艺也有较大的发展。  家具的发展变化  秦汉时期人们起居仍是席地跽坐(跪坐)或盘膝坐,垂足坐始见萌生尚未普及。常用家具有几、案、箱、柜、床、榻、屏风、笥(放衣服的小家具)、奁(放梳妆用品的器具)、胡床(坐具,又称交床,绳床)等。这一时期家具的主要特点是:①大多数家具均较低矮。②始见由低矮型向高型演进的端倪。西汉时,由印度传入毾?(榻登)。《释名》注:“榻登,施之大床前小榻上,登以上床也。”既在床前设榻登上床,说明床的高度有所增高。又据《太平御览》记载:“灵帝好胡床。”胡床是西北游牧民族的一种可折叠的轻便坐具,坐时垂足。由席地坐演进为垂足坐是家具史上一大变革。③出现软垫。《西京杂记》中记述,汉时天子的玉几上冬天加有丝绵织物,大臣的木几上则加用橐(毛毡缝制的口袋)。这是最早出现的软垫。④制作家具的材料较为广泛,除木材外,还有金属、竹、玻璃、玉石等。  家具装饰  除沿用传统的漆绘、油彩、针划、贴金银箔、镶银或铜?箍等外,还发展了戗金(针划填金)、堆漆(用稠厚的漆堆成花纹)等工艺。漆饰后,有的还配以鎏金铜饰件,益显华贵。此外,各种珠宝、玻璃也常作为家具的装饰材料。如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的西汉早期铜框架漆屏风,就装有长方形浅蓝玻璃。据《西京杂记》记载,“武帝为七宝床、杂宝桉(案)、厕(侧)宝屏风,列宝帐设于桂宫,时人谓之四宝宫”。这些都是精美的家具。《盐铁论·散不足》称“一屏风就万人之功”,足见珍贵。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具(220~581)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之间文化、经济的交流对家具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家具的发展变化  新出现的家具主要有扶手椅、束腰圆凳、方凳、圆案(檈)、长杌、橱,并有笥、簏(箱)等竹藤家具。床已明显增高,可以跂床垂足,并加了床顶、床帐和可拆卸的多摺多牒围屏(图4 )。坐类家具品种的增多,反映垂足坐已渐推广,促进了家具向高型发展。  家具造型结构  家具脚型除直脚外还有弯脚,同时又吸收了建筑台基和佛像须弥座的造型结构,创造了新的家具支撑构件,因其形似宫中巷弄之门,依形附会称为壶门结构。这种结构坚固,富有装饰性,形成六朝以至隋唐时期家具的一大特色。有的家具组装还采用了铁钉和铁质连接件。如1982年辽宁袁台子东晋墓出土的木箱,壁板间用“S”形铁件嵌入连接,四周包铁角用铁钉钉牢,箱底与箱壁板用铁钉横穿钉固,箱外两侧装有铁提环。同时出土的还有4件鎏金铜帐角,每件帐角均有三短管作直角连接呈辐射状,可插入木杆构成方形帐架。由于家具中使用了金属紧固件、连接件和插接件,提高了家具整件刚度,简化了家具结构。 谢谢 请采纳!!!!!!!!!!

上海木雕的白木雕刻

木箱的正规制作方法如下:

1、樟木樟木老料

2、板材打磨

3、画线,手工锯榫头

4、用钢丝锯切割横板上燕尾榫榫头孔肩

5、修边,上地板和箱盖

6、画线

7、手工开箱盖

8、开盖完成,然后还需要修边

9、油漆,上的是清水,底面各两道

10、半成品

11、成品

木箱包装用于包装危险品,具备高效保护物品的功能。木箱制作厂家认为因为木箱包装具备良好的耐性,以及抗压、减震的效果。所以在包装和运输危险品的时候,可以避免外界的冲击力和一些不确定因素,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其次,木箱还具备防虫防蛀的作用,也是一款环保的产品。在使用的时候,不会对人体和环境有任何的影响,可以放心的使用它。

还有,使用木箱包装具备很高的性价比。因为危险品的运输,本来就是一件麻烦的事情,使用了木箱包装运输之后,就简单多了。使用完的木箱还可以进行回收利用,也是节约资源的一种体现。

木箱已成为仓储物流中运输、装卸货物必不可少的工具。木箱是用作包装产品的箱子,可根据客户的需求定制尺寸大小,因此没有固定的尺寸,这样可以满足用户要求。

早期产品的造型全凭木雕艺人的“腹稿”,用凿子和斧头从粗到细直接雕凿出来的。50年代工业化生产,开始注意产品的设计工艺,并逐步将白木雕刻产品设计工艺分为小样设计、实样设计、图稿设计和彩稿设计。取料和净料工艺,早期也是靠手工操作,使用锯、刨、凿、钻等传统工具。建立合作社后,自制了剖料机、增添刨床、压床、铣床、钻床、圆锯机和垛胖机等木工设备。提高了取料、净料工艺标准化程度。雕刻、木工装配和油漆工艺自60年代后,在木工装配工艺中辅以冲床、刨床、铣床和砂皮机等木工机械,以减轻劳动强度和提高加工精度。70年代后采用树脂漆喷漆工艺,使原来油漆工艺得以改进。1974年又自制成功了槽榫机、轧头机、盖槽机、圆角机、砂皮机和断料机等。80年代后,上海艺术品雕刻一厂和六厂已有新型木工机械设备142台,机械化生产程度为40%。

1961年后,上海白木雕刻开始采用行业制订的白木雕刻品质量标准进行生产。1982年,上海艺术品雕刻一厂的雕刻樟木箱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证书。 [红木仿明家具]

上海红木家具业原来只使用传统的凿子、刨子和锯子等手工工具。1956年组织起来后,改变了原来一家一户生产方式,通过开展技术革新,土法上马,先后自制成功断料机、打眼机、带锯、平刨、压锯和吸尘设备。70年代后,上海艺术品雕刻四厂先后从联邦德国、日本引进高速雕花机、砂皮机、靠模机、砂弓机和用于木材干燥处理的烘房设备。1990年,该厂共有生产设备74台(套)。 红木家具制作过程中,须用一些传统的手工工具,有雕工和木工的“乓”、“铮”和“磨面锉”等,这是保持工艺特色,其他工具不能代替的。1981年9月3日,美国前总统卡特访问上海艺术品雕刻四厂,在参观红木家具生产的过程中,对这些专用工具很感兴趣,该厂将这3件工具赠送给他。

上海红木家具最早的质量标准包括产品款式设计、规格公差范围、木材含水率、雕刻图案纹样、产品结构的翘曲度、平整度、邻边垂直度、平行度和漆面光洁度等。产品质量检验方法采用木材干燥测试仪以及直尺、角尺等计量工具进行测试。1984年,上海艺术品雕刻四厂的“奔马牌”红木家具获上海市优质产品证书。 上海红木小件有瓶座、插屏、摆件、盆架、香几、龙头架、钟架、烟盒和书盘等品种,清末民初,已负盛名。其中以朝阳座子最为著名。朝阳座子是清末画家赵秋方设计,经艺人们不断改进,整个造型对称均匀,线条挺括,如意头玲珑流畅,为上海红木小件的代表作。民国9年,上海建立红木小件公所。30年代初,制作红木小件的作坊有100余家,分布在南市老西门至新北门一带,其中以福民街的陶永仁、乔源泰等作坊销量最大。上海红木小件从业者以江苏扬州和孟河人居多。当时红木小件作坊大都以单一工种独立出现,木工作、雕花作和漆作各自立门户,生产过程一般由木工作去店家接定货,选料制成木坯后,再发给雕花作、漆作加工,最后由木工作向店家交货。1954年,上海经营红木雕刻小件的有24家,都属家庭式小型作坊。1956年由分散的红木雕刻家庭作坊和个体手工业分别组成上海第二和第四十八木雕生产合作社,1958年合并改为地方国营上海第二木器雕刻厂,当时红木小件生产比较多的品种是雪茄烟盒、龙头台灯和各式摆件座子。1959年,红木小件产值达10万元。1964年,上海第二木器雕刻厂转为上海新艺木器雕刻合作工厂,1966年11月与雕漆屏风厂合并改名为上海艺术品雕刻二厂,并搬迁到上海县朱行路12号,新建厂房4000平方米。60~70年代,红木小件不仅恢复了一批传统产品,而且创作设计了一批形式多变、富有时代特色的优秀新品。在这期间上海艺术品雕刻二厂设计制作的各类以蔬菜、瓜果和昆虫等为造型的红木小件工艺品,有佛手盒、南瓜盒、白菜花插、秋虫竹节笔筒、三角形嵌螺甸金鱼组合果盒、竹节文房四宝、松竹梅笔筒和仿青铜器等红木工艺品,立意古朴,造型典雅,使人耳目一新,常被选为珍贵礼品赠送外国贵宾。80年代,上海红木小件在品种上增加了各类中小型香几和花几,以及“凤凰花插”、“天鸡瓶”、“瑞兽尊”等仿青铜器红木摆件。这期间,生产企业几经变动,上海艺术品雕刻二厂在1984年将专门制作红木小件的车间单独成立上海红木雕刻厂。1987年,上海红木雕刻厂又与上海艺术品雕刻二厂和三厂合并,改名为上海艺术品雕刻厂,职工80人,年产值1981年为70.9万元,1988年为156.5万元,1990年为128万元。

上海红木小件吸取和融合明清以来的造型和纹样,设计和制作工艺颇有特色。在造型和纹样设计上,除了运用青铜器图案外,还有刻玉图案、藻井、石刻、汉砖和瓦当等图案,其中较大量运用的有龙、凤、狮子、麒麟和异花瑞草、瑞鸟、祥兽等,显示出浑厚古朴的艺术境界。红木小件的选料、部件加工和拼接成坯十分讲究。尤其是拼接成坯采用的榫卯工艺十分讲究,用于平面拼接的有槽口榫、企口榫、燕尾榫和穿带榫等;用于横直、弧形不同角度拼接的有格肩榫、双榫、通榫和双夹榫等;用于特殊规格拼接的有托角榫、长短榫、抱肩榫和粽角榫等。各种榫卯都是产品形体构造的“关节”,要求做到“一拍即合”。红木小件雕刻镶嵌技法多样,有深雕、浅雕、透雕、阴刻和立体雕等。该厂80年代设计制作的“荷花烟具”构思灵巧,将盛放烟具的盘子雕成一片泛浮水面的荷叶,轻盈舒展,叶缘微卷,烟盒是一节造型优美的嫩藕;烟灰缸是一只花瓣刚凋的莲蓬,配合协调,整套烟具形成一幅完整美妙的画面。红木小件的上漆修饰工艺,与红木家具基本相同。

红木小件制作的设备、原料与红木家具相同。1990年,上海艺术品雕刻厂生产红木小件机械设备共有50台,机械化生产程度为35%,有些机械不能替代的工艺仍然依靠手工,以保持传统特色。

上海红木小件的木工质量要求榫卯结构正确,胶合密缝,锯刨标准误差不超过0.3毫米,外形误差不超过1毫米;雕刻质量要求形态生动、结构准确、层次分明、挺括光洁;漆工质量要求着色均匀、线条花纹清晰、漆色透明光亮。1982年,上海红木小件“螭龙盒”和“竹节夔龙文房用具”分别获中国工艺美术品优秀创作设计奖。1987年,红木小件“仿青铜器文房四宝”被轻工业部定为珍品,该产品已由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1988年,上海红木雕刻小件获轻工业部优秀产品铜质奖。

红木小件以出口为主,主要销售地区是日本、东南亚和港、澳、台等地区,出口额1981年为62.3万元,1988年为36.3万元,1989年为52.3万元,1990年为61.9万元。随着改革开放,来沪观光的中外游客日益增加,上海红木小件工艺品内销业务逐年增长,1981年为8.1万元,1988年为120万元,1989年为173万元。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