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实木楼梯

河南木头-河南木箱

河南木头-河南木箱

该地打包快递的地方如下:

可以去柘城宏顺物流公司,提供物流商品打包,订做封闭、半封闭、纸箱包装、木箱包装。

根据360地图显示,柘城宏顺物流公司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迎宾大道凤凰街道办事处二楼001。

谁知道国家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

拼音:shí biē

释义:1.盛石下沉水底以系浮桥的大木箱。

2.鳖形石。

3.鳖的化石。

解释:

⒈ 同“石鼈”。

⒉ 盛石下沉水底以系浮桥的大木箱。

《晋书·成都王颖传》:“进军屯河南,阻清水为垒,造浮桥以通河北,以大木函盛石,沉之以系桥,名曰石鳖。”

⒊ 鳖形石。 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四:“高郢夜课於丰亭,忽见一鳖在案上,视之,石也。

郢异其事,取千题,散置楮中祷祝,令石鳖衔之,以卜来事。既而石鳖举头,乃是《沙洲独鸟赋》。题出果然,其年首选。”

⒋ 鳖的化石。

郭庄楚墓的发掘过程

辽宁省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7大类11万多件,其中一级文物就有486件(套)。辽宁省博物馆馆长马宝杰介绍说,为了在免费开放后让观众看到最好的展品,辽博不惜拿出镇馆之宝,推出了7大有特色的展览。清宫散佚书画是辽博最知名的品牌,这些末代皇帝溥仪偷运出宫的历代书画珍品平时深藏库中,50多年中仅公开展览过10余次。值此免费对外开放之际,辽博举办《清宫散佚书画国宝特展》,120件昔日深藏宫闱禁地的宝贝将分期分批展出。首批亮相的有中国现存最早的楷书墨迹《东晋楷书曹娥诔辞》、唐代仕女画孤品《簪花仕女图》、唐代“草圣”张旭墨迹《古诗四帖》等20多件。此外,《辽河文明展》《中国古代碑志展》《中国古代货币展》《辽代陶瓷精品展》《明清工艺品展》《历代状元墨迹特展》等也是精华荟萃。

十大镇馆之宝

一、传奇国宝《瑞鹤图》

《瑞鹤图》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是赵佶书画中的珍品,难得的是诗、书、画具为上乘之作。图绘彩云缭绕之汴梁宣德门,上空飞鹤盘旋,鸱尾之上,有两鹤驻立,互相呼应。画面仅见宫门脊梁部分,突出群鹤翔集,庄严肃穆中透出神秘吉祥之气氛。此幅一改常规花鸟画构图的传统方法,将飞鹤布满天空,一线屋檐既反衬出群鹤高翔,又赋予画面故事情节,这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次大胆尝试。绘画技法尤为精妙,图中群鹤如云似雾,姿态百变,无有同者。更为精彩之处,天空石青满染,薄晕霞光,色泽鲜明,鹤身粉画墨写,鹤睛以生漆点染,顿使整个画面生机盎然。卷后为徽宗瘦金书题记及诗,款“御制御画并书”,签押“天下一人”,观其书风,健笔开张,挺劲爽利,侧峰如兰竹,媚丽之气溢出字里行间。“瘦金体”的出现丰富了我国书法艺术的个性化风格,对后世亦颇有影响。

二、清代云龙人物纹转心象牙球

清代云龙人物纹转心象牙球,全高52.2厘米,上为一直径12.9厘米的大球,镂雕祥云缭绕,十余条健龙或藏头露尾、或藏尾露首穿行于云层之间;大球内分层透雕二十一个小球,球球相套,层层能转,满地纹饰。三节台柱,上为六层透雕小象牙球,纹饰同顶上之大象牙球;下有四足座,座上雕人物顶柱状承盘,玲珑剔透巧夺天工的雕刻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三、唐《簪花仕女图卷》

唐代宫庭画家周■善画贵族仕女。他笔下的人物衣纹劲简,色彩柔丽,细致地描绘了贵妇人闲适生活及孤独空虚甚至带有伤感的精神状态,在挖掘刻画人物的内心情感方面更趋深刻。他所绘的《簪花仕女图》主要表现唐代宫廷仕女生活,是体现唐代现实主义绘画风格的传世巨作,是一件杰出的艺术珍宝,为该时期书画作品中所不多见,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史学价值。画中人物丰盈的体态,华丽的着装,加之精巧高雅的表现技巧,充分展现了唐贞元年间贵族生活的一个侧面。

四、万岁通天帖

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以王羲之十一世孙王方庆进献的王氏一门书帖原迹为底本,由弘文馆书手钩填的《王羲之一门书翰》,为存世王羲之、王献之书法诸摹本中时代最为可靠、钩填最精到者,堪称“天下真迹一等”。王羲之的书法传世的有两类:一是木版或石刻的碑帖;二是唐代蜡纸钩摹的墨迹本。至于他直接手写的原迹,在北宋时只有几件,后来都丢失或被毁掉了,只剩石刻拓本。所以这件唐代的手卷虽为摹本,但其双钩填墨的描摹技法使其如实的反映了王氏一门的书法风格,而且其内容丰富,包括王氏一门七人十帖,为我们研究王氏家族书法承传关系提供了可靠的实证资料。我国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看过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这件藏品后曾评价说:“唐摹王羲之帖,不论是现存的或已佚的,能确证为唐代所摹的已然不易得;如可证在唐代谁原藏、谁摹、何年何月,一一可考的除了这《王羲之一门书翰》卷外,恐怕是绝无的了。”

五、一刀平五千钱

历代钱币是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特色之一,辽博馆藏货币类文物共计7649余枚,上迄夏商时代的贝币,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及流通纪念币,历史跨度巨大,序列性极强,而且不乏多种珍稀品。其中,一刀平五千钱就是稀世之宝之中的珍宝,它又称金错刀,青铜材质,钱身由刀环与刀身组成,刀环形如大钱,上有黄金错成的“一刀”两篆字,刀身形如刀,上铸有“平五千”三篆字阳文。表面无锈迹,有深褐色包浆,因长期被人收藏抚摸,所以轮廓圆浑,铜色温润;错金字平坦光灿,铸造美观精致,十分工整,是难得的珍品,被后世誉为“钱绝”。这枚曾经被李佐贤收藏的金错刀,是王莽统治时期(公元7年)开始铸造的,当时规定一枚金错刀折合五铢钱五千枚,两枚兑换黄金一斤。

六、《熹平石经》

《熹平石经》是中国古代最早刊刻于碑石上的官定儒家经书。由权威学者蔡邕、李巡等人主持修订文字。碑刻内容包括《鲁诗》、《尚书》、《周易》、《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种经文,刊刻于64块巨型碑石之上。《熹平石经》因始刻于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而得名,又称“汉石经”。此石经经文每字只用隶书一种字体镌刻,所以又被称为“一字石经”。石经刊立于当时的国都洛阳太学讲堂门前东侧供学子观摹。七年后即逢汉末之乱,董卓烧毁洛阳宫庙,太学荒废。隋开皇六年,石经被载入长安。其后损毁成今之残石并散失于全国各地。石经残石原为近代学者马衡收藏。其中的一部分为罗振玉购得,后为辽宁省博物馆保存。《熹平石经》以标准的四分体隶书写就,结字端庄秀美,气势沉静。

七、清刻历史故事画象牙板

清刻历史故事画象牙板一套12块、在长10.2、宽6.7厘米的象牙板上用微雕的手法刻绘唐尧、虞舜、夏禹、周武王、周成王、汉高祖、汉光武帝、汉昭烈帝、唐太宗等十二位著名人物的民间传说。故事分别为轩辕创造指南车、武王大会孟津、汉高祖置酒沛宫、汉昭烈帝三顾茅庐、唐太宗嘉纳十思等。雕线内填黑漆,如同白描人物画。微雕,俗称“鬼工活”,意思是人的工力所不能及,此套作品在10倍放大镜下观察,雕线遒劲流畅,人物神态栩栩如生,如《唐太宗嘉纳十思》中的唐太宗垂眉顺目,面容谦和,对面隔桌平坐的谏官头戴官帽,双臂置于桌上,扬眉展目,振振有词,一副反客为主的姿态,整个画面表现出谏官直言不讳、唐太宗从谏如流的和谐场面。

八、红山文化玉猪龙

红山文化后期,约距今5000~6000年。是辽西地区空前绝后的玉器繁荣时期,在玉器的器型种类和数量上都有飞跃性的进展。辽宁建平出土的玉猪龙是红山文化后期玉器制品,猪首龙身,通体呈鸡骨白色,局部有**的土沁。龙体蜷曲,首尾相连,器体厚重,造型粗犷。猪首形象刻划逼真,肥首大耳,大眼阔嘴,吻部前突,口微张,露出獠牙,面部以阴刻线表现眼圈、皱纹。中央的环孔光滑,背部有一可穿绳系挂的小孔。玉猪龙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龙形器物之一。

九、《山茶蛱蝶图》

缂丝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手工艺品,它以本色生丝为经,各色彩丝为纬,用“通经断纬”的织法织成,正反面的花纹和色彩完全相同。南宋高宗(1127~1162)时著名的女缂丝艺术家朱克柔,辽博馆藏的《山茶蛱蝶图》就是她的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作品,该图缂织迎风盛开的山茶花,左上角一只蝴蝶向山茶飞来。山茶花的花瓣重叠清晰,层层褪晕表现明暗的变化。叶脉清楚,在风中反转的前后片也表现的惟妙惟肖。最奇妙的是一片叶子被虫咬的痕迹也表现得真实生动。这两件作品全部平织,没有钩织,使整个画面干净利落,主题鲜明,色彩的选择恰倒好处,不愧为传世名品。

十、清徐扬《姑苏繁华图》

清代徐扬所作的《姑苏繁华图》卷长12.5米,是辽博馆藏书画作品中比较长的一幅作品。徐扬是乾隆时期著名的宫廷画家,很受乾隆的器重和赏识。此图是他怀着感恩的心情,倾力绘制的风俗画巨作,画面设色淡雅,格调清新自然,绘有渔犊书樵等各色人物4000余个,精致而生动地表现了清乾隆年间苏州一带的繁华景象。

十一月份河南省内有没有什么好点的旅游景点啊?

主持人:2005年11月14日,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宣布了一个重大考古发现,在河南省上蔡县大路李乡郭庄村东部的岗地上发掘出了一座国内罕见的积石积沙楚墓,从墓葬

的规格上看,可能是继淅川下寺楚墓发掘后的有关楚国贵族墓葬的又一重大考古发现.那么,古墓的主人是谁?古墓有没有被盗?里面的文物是否安好?揭开这段封存的记忆,会有什么样的历史画卷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呢?我们的记者随即赶到了发掘现场.

解说:这是一座诡秘的墓葬。郭庄古墓的构造十分的奇特。墓向朝东,墓葬形制均呈土圹“甲”字形,墓上由夯筑封冢。残存的封土厚2米。挖开封土层,一个东西长25米、南北宽17米的墓室便呈现在了人们的面前。墓室的上部回填了7米左右厚的夯土,仔细地挖开夯土层,下面全部是厚厚的细沙,继续向下开挖,积沙中不时发现数量巨大的石块,大的重约150公斤,小的也有数十斤,石质纷杂,种类繁多。中国古代崇尚厚葬,因此盗墓之风也随之兴盛,墓葬防盗与盗墓贼的较量一直没有停止过。为了防盗,不少古人修建了疑冢来迷惑盗墓者。那么,郭庄古墓会不会也是古人的一个疑冢呢?考古队员们又继续向下开挖,在清去了10米多厚的积沙后他们终于找到了两具木箱室,然而里面却空空如也,据推测,这是专门迷惑盗墓贼的疑棺。

同期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秦文生:棺是由木材制成的,棺里边是用夯土填装的,它这个主要目的是为了防盗,迷惑盗墓的人。到这个地方一看,这是个棺材以为就到底了,而且在这个棺上还有几件小的器物。

解说:再向下开挖,深埋在积沙中的棺椁终于重见天日。然而也就在此时,考古工作者最不愿意看到的盗洞出现了。现场一共发现了12个盗洞,据现场考证,最早一次被盗在汉代,距今已有2000年;其中两个盗洞打到了椁上,内椁已经被挖开。那么,盗洞进入棺内有多深?棺椁中的陪葬品是否被盗?考古队员们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

同期声:河南上蔡郭庄楚墓考古队领队马俊才:在内棺的旁边的我们又发现盗洞的迹象,内棺内所存在有多少的珍贵文物,我们现在也充满了期待。

解说:这件青铜缶是考古队员经过漫长五个多月发掘后的收获。从此考古发掘进入柳暗花明,经过几天的清理,墓葬中随葬的器物大部分都“露了脸”。甬钟、编磬、升鼎、四耳圆鉴、龙耳虎座方壶等一件件珍贵的文物相继出土。大墓在经历了12次的盗挖之后还能发现种类这么全的礼乐器物,这使得现场的考古工作者们兴奋不已。

同期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教授曹桂岑:这次发现的四耳圆鉴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在全国来说是第二次发现,这个出土的方壶、大鼎,可以和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相媲美。而出土的甬钟是我省楚墓中第二次发现,所以这批文物是相当珍贵的。

同期声:河南上蔡郭庄楚墓考古队领队马俊才:整个出土呈现出礼乐齐备的这种特点,它的器物形态的特征我们就目前来看,它是具备了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两者兼备的特点,基本上是礼器的种类它都有,所以说这也是弥补了我们的一些缺憾。

解说:大墓在经历了12次的盗挖之后为何还能保存下数量种类如此众多的陪葬品?独特的“防盗系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郭庄古墓是一座罕见的积石积沙墓,要想在厚达10米的细砂层中打盗洞,对当时的盗墓者来说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同期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秦文生:而且在沙子里边是用了大量的比较重的石头块,这样就是对防盗确实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同期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杨育彬:它是好多沙子还有好几层石头,虽然他(盗墓者)挖洞了,但是石头掉下来,他还是没办法,所以客观上就起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解说:考古专家介绍说,战国之前,墓葬大都是平冢,不封土,从地面上看不出来,不用防盗。战国以后,开始出现大量的封土起冢墓。从这个意义上说,墓葬防盗技术是从战国时期兴起的,这也成为了判断郭庄古墓年代的一个参考依据。当然,要找到墓主人的真实身份,仅凭这一点还是远远不够的。接下来,在众多的陪葬品中,考古工作者们开始了艰难的探寻。在墓坑的东壁边,散放着三枚甬钟,能使用甬钟的是级别非常高的贵族。在墓坑中部的北侧靠椁板的地方,考古工作者们还发现了制作非常精美的升鼎,根据升鼎摆放的位置分析,可以摆放7只升鼎。鼎是级别高低的标志性器物,七鼎是诸侯级的规格。郭庄古墓东边三公里处就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蔡国故城。曾作为蔡国国都达500年之久。蔡国是西周时期一个重要的诸侯国,那么,这位神秘的墓主人会不会是蔡国的某位国君呢?然而,蔡国早在春秋中期就已经灭亡,而从古墓的防盗技术来看,应该是战国早期的墓葬,那时这里早已经成为楚国的疆域。

同期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贾连敏:在公元前531年,楚灵王时期把蔡国灭掉了,楚国灭掉以后,把蔡国变为楚的蔡县,设立了蔡公,由此这个地方基本上成楚国的北方军事重镇。

同期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秦文生:和它同时期的中原其他国家的墓葬里边没有发现这种造形的,多数都是圆鼎或者是方鼎,只有楚国的是束腰,平底,两耳往外撇。

同期声:河南上蔡郭庄楚墓考古队领队马俊才:升鼎是楚墓特有的,就是周代以圆鼎为列鼎,楚国的贵族以升鼎为列鼎,就突出了楚人不服中原文化这个理念。

同期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秦文生:当时按周朝叫周礼,周礼规定是比较严格的,天子九鼎 诸侯七鼎 大夫五鼎 士是三鼎,礼乐制制度一直到春秋时期,都是比较严格的,但是到了春秋晚期的时候,就是孔子所说的已经到了礼坏乐崩的阶段,但是到了战国这个墓的时代,礼制已经不完全那么严格了。

同期声:河南上蔡郭庄楚墓考古队领队马俊才:这个鉴在古代是做什么用的?鉴在古代是一种水器,主要是洗澡放水的地方,像洗澡盆一样。另外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充当镜子的作用,咱们有一句成语叫做以史为鉴,指的就是这种器物。就是说四只耳朵一般是,位阶比较高的人才能用,非常罕见的,在咱们以前发现的包括高级贵族墓里边都是两只耳朵,这个是四只耳朵,就凸显了这个墓主人身份的尊贵。

解说:这次郭庄楚墓一共出土了大小两尊鉴,大的一件损毁比较严重,无法测量具体直径。这是较小的一尊,保存比较完好,直径达到了65厘米。

同期声:河南上蔡郭庄楚墓考古队领队马俊才:它们的装饰上很豪华,装饰上有蟠螭纹和细小的蟠虺纹,比说这个龙很形象的龙耳,这个基本上就是写实性的,这些就有些写意性的。

解说:从四耳圆鉴精美的铸造工艺可以看出,当时楚国的青铜器铸造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楚国当时的强盛。在郭庄楚墓中,出了楚国特有的升鼎以外,还发现了一尊直径达80厘米的巨型圆鼎,在至今我国出土的楚国铜器中体量仅次于楚幽王墓镬鼎。这足以展现出墓主人显赫的身份。从巨大的甲字形墓葬,到束腰平地的升鼎,灵巧生动的甬钟,处处显示出墓主人的奢华与权贵。据专家介绍,上蔡郭庄古墓是一座春秋晚期战国早期的墓葬,这个时期的楚墓还从来没有被发现过。

同期声:河南上蔡郭庄楚墓考古队领队马俊才:它体现了很充分的楚墓的特点,而且这个楚墓的时代的话就我们初步看是战国早期,但是这个铜器,很多铜器的特点都是春秋晚期的,也有很多专家说是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之际的墓葬,它正好填补了学术界的空白。

主持人:随着大批文物的出土,郭庄楚墓的发掘进入了尾声,由于年代久远,墓主人的尸骨已荡然无存,他的真实身份目前还无从得知.但是,考古人员发现,在楚墓的棺椁下方还有一米多厚的积沙,这其中又会隐藏着些什么玄机呢,还会有什么重大的发现在等待着人们?

陈爱兰说,分析专家们都怀疑这两座墓为夫妇合葬墓。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郝本性表示,发掘仍在进行之中,该墓葬的棺木目前还未揭开,但由于该墓防盗设施完备,虽历经古今12次以上的盗掘,截至目前在椁室不足一半的面积内,仍发现了盖鼎、编钟、石磬等一批珍贵文物,发掘出的大量实物资料,为研究战国时期楚国的历史与文化提供了重要价值。 2005年11月20日,郭庄楚墓一号墓的主棺终于打开。墓中虽已出现部分兵器,但被称为“镇墓之宝”的青铜剑却未跃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郭庄楚墓发掘总指挥马俊才的眼帘。

楚人好战,男子佩剑为时尚,考古发现中,“半数楚墓出土青铜兵器”。楚制兵器做工精致。河南固始白狮子地一号墓出土的铜剑有血槽设计,杀伤力大增。传世或出土的古剑中,吴越铜剑堪称精美,但春秋楚墓出土的铜剑毫不逊色。而楚墓中出土的铁剑和钢剑,中原各国和吴越更望尘莫及。楚制兵器向今人展示的是一个实用与美观高度统一的青铜艺术世界。

《左传》中记载的“履及剑及”的故事,可以佐证剑在楚人心中的地位。公元前595年,楚庄王因为徐国怂恿宋国杀了楚的使臣,盛怒之下,连鞋子都没有穿,剑也忘了挂在身上,光着脚板跑出宫去,准备亲自征讨徐国,侍从赶紧提了剑与鞋子追了上去。在当时,国君不挂剑与不穿鞋,都是有失身份与体面的。名剑成为楚国达官贵族必备饰物。

正因为此,马俊才在主棺发掘过程中,一直在寻找墓主人的宝剑。剑在何处呢?终于,在棺底厚一米多的积沙里,一把罕见的玉柄青铜剑露出峥嵘。马俊才对这把剑印象太深了,“由剑柄和剑身两部分组成,通身发黑,某些地方还显露着绿色的铜锈。这是墓主人身份的象征,比多发掘出两件鼎还让人高兴”。

除了剑,楚国还十分重视对弓箭的研制,河南淅川下寺春秋墓群中,出土铜镞80件,有镞身带双翼的,也有三棱形无翼的。至于楚王所用的弓就更为讲究,有“大屈弓”、“繁弱弓”等不同种类。神箭手养由基的传说出自楚国,绝非偶然。把各地楚墓出土的弓箭“组合”在一起,可窥见楚制弓箭全套装备之精良。

除此外,楚国的兵车在当时也颇为先进。河南淅川下寺楚墓挖掘了九座春秋大型楚墓,有五个陪葬车马坑,其中以二号墓的二号车马坑规模最大,埋有车六辆,马十九匹。下寺楚墓出土的100多件兵器,多出于有车马器的墓内。可见车马与兵器的不可离异性,具有战车的性质。

在学者黄崇岳、徐兆仁看来,“楚国把冶铜、冶铁、炼钢等先进的冶金工艺和皮革、木漆、舟车等手工业技艺巧妙结合,应用于兵器制造和制作,形成一个军事工业发达的强国”。

楚国最伟大的诗人屈原在诗中自述:“带长铗之陆离,冠切云之崔嵬”,陆离的长剑,在他跳入汨罗江的那一瞬,也不曾离弃。那么郭庄楚墓一号墓的这把宝剑,曾与主人经历过何等磨砺,又负载过多少传奇呢?

“只剩半个头颅”

2005年11月20日,郭庄楚墓一号墓的主棺终于打开。众人关注的谜团即将解开:主棺内还会有大量器物吗?墓主人尸身还在吗?

依马俊才事先分析,部分楚墓用膏泥封闭,因此陪葬竹简、漆器能保存下来。郭庄楚墓是积石积沙墓,防盗效果好,但缝隙大,透气,棺椁会风化得非常厉害。加上主棺附近有多个盗洞,盗墓贼进入带来的扰乱,会使风化腐蚀更严重。因此他并未对主棺抱太大希望。

果然,“主棺已朽成灰痕,棺室内明显经过了盗扰,底部仅剩一些海贝、玉琮、玉璧等随葬品,‘墓主人’的尸骨不见了踪影”。

当主棺清理即将结束时,考古队员们终于在主棺的朽灰中找到了半个头骨。酥碎状的半个头骨的骨缝里,有很多朱砂。古人认为朱砂有防腐作用,只有高级贵族的墓葬中才能使用,陪葬人是没有资格使用朱砂的。马俊才据此断定这半个头骨是墓主人的。

马俊才说:“从墓葬里面随葬的器物,和那么多陪葬人(均为女性)来看,这个头骨是男性,看牙齿很锋利,最多四十岁左右,是在盛年亡的。”

当时发生了什么,以致英年早逝的墓主人仅剩下半个头颅?

马俊才分析道:“汉代盗墓贼把主棺盖两边凿两个窟窿,把主棺盖拉塌,一拉塌正好压在墓主人脑袋上,他是男性,没有那么多的首饰,也就是嘴里边有含玉,盗墓者抠开嘴拿出含玉,头颅就没有必要抱出去了。他的躯干部分有很多的装饰品,很可能盗墓贼把躯体摸着一段段往外递吧。”

“沙子中有金沙”

内椁内壁和顶面上原有富丽堂皇的壁画,主纹是青铜底托的金箔片构成的兽面纹,地纹上装饰有密密麻麻的细小蟠虺纹,现壁画大部分剥落或被盗掘损毁,仅在南壁和西壁上有较大面积的存在。

“(金箔片)绝大多数还是光亮如初,看着纯度很高,我估计比现在的18K金还要纯。数量也大。这种装饰,只有淅川的春秋中晚期楚墓有发现。”这些金箔片组成的兽面纹叫“饕餮纹”——是一种古代传说中贪食的恶兽,是商周青铜器上最常见的一种装饰纹样。

金箔片脱落后被扰动至积沙层,曾被媒体报道为“沙子中有金沙”。

主棺内还残剩小件玉器33件,主棺西北角还残存有上百件玉贝、海贝、玛瑙珠、米状绿松石珠等。“很精美,两人挎着胳膊的玉姊妹顶多一寸半高,刘海清晰得一根根都能数清。”全程参与发掘的上蔡县文管所发掘队队长张六林啧啧称赞。椁室里面以及所有盗扰区域的沙子,工作人员全部过筛。“我们买了几十个筛芝麻的筛子,把沙子全筛一遍,筛出来很多小玉件。”张六林说。

郭庄楚墓一号墓主棺周围,人们发现了13具尸骸,根据残存的骨骼推测,她们的年龄都在二三十岁,其中紧贴在主棺左右两侧的两具最清晰、完整。十三个殉葬人,骸骨上没有明显损伤,姿势比较安详,可能是被毒的。她们或者是姬妾或者是侍女,总之是生前陪伴在墓主人身边的女人。

“按着左拥右抱脚上还要蹬几个的顺序排列,左边挨着的第一个,年龄20岁左右,身上有多件玉器,如月牙斧、玉质挖耳勺等。旁边有个女性身上有刮痧板、痒痒挠等东西,看样子是贴身的保健医生。别的有厨娘,还有扫地丫头。通过她们的陪葬物品都能判断出来。”马俊才说。

二号墓椁室打开之后,只保留有少量棺灰痕和1只鹿角、1只铜鼎足和少量陶器碎片。墓主人尸骨无存。二号墓的战国盗洞内,残存着1个年轻女性头骨、1个老年女性下颌骨以及一些肢骨残块。至于哪些是墓的女主人的,不得而知。

“疑似平王之孙” 一号墓主人是谁?郭庄楚墓一号墓发掘已经一年多,这个谜团揭开了吗?

马俊才摇头:“尚没有。但是一号墓出土的大量随葬品,为判断墓主人的身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一号墓青铜礼乐器器型宏大、纹饰精美,豪华程度在楚墓中仅次于寿县楚幽王墓,只有淅川下寺王子午墓和随县曾侯乙墓与之相当。

郭庄楚墓一号墓中,器物残破得厉害,加上铭文多花纹多,“修复量太大,给故宫博物院送了九件,计划修半年,看样子一年也修不出来。花纹可做,铭文不能做。为修复,我们自己买了几百万的仪器。”马俊才预计修复周期要两年。

这座墓中的器物残破得厉害,有两个原因:一是积沙积石墓,一旦塌陷,对器物砸压得特别厉害。二是盗墓贼入墓作案,挖了几千方土进去,沙子落石头砸,大的器物带不走,愤怒之下他们会砸东西泄愤。有时砸成碎片卖铜。“最大的圆鼎残片重303斤,方壶残片重90斤,圆鉴残片重94斤,升鼎残片也在90斤以上。”马俊才说。

由于盗扰严重,随葬品中仅残留5件升鼎,但别的器类完备,说明墓主人是一位地位显赫的楚国最高级贵族。因青铜器锈蚀较重,多数铭文未清出。从已基本清出的方壶、编钟、浴缶上的部分铭文看,已出现了“吴土”、“竟孙”、“曾侯”字样,说明墓主人和吴国、曾国均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国家的重要人物都在铭文里出现,能够起到很好的补史、证史作用。

不断修复的过程中,对墓中器物铭文的研究一直在持续,器物中带铭物者共有三十八件。“文物有级差,如果带铭文尤其是重要铭文的,会身价倍增。这些铭文字体优美,篇幅长短不一,有三四十个字的器物也不少。鸟篆体的错金铭文很多。”马俊才说。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马俊才提出一个想法:“根据一些铭文的推测,墓主人是楚国最高级的贵族,或许是楚王室一员,与楚平王有极密切关系,可能是楚平王之孙。”

马俊才说:“如果是,也可以回答为什么这个墓主人要这么煞费苦心地防盗了,吸取祖辈的教训嘛。”

伍子胥“掘墓鞭尸”,是中国盗墓史上最著名的掘墓事件之一,故事中的倒霉蛋,就是楚平王。

《史记》记载,楚平王信用奸臣,逼太子建出亡,直臣伍奢及其子伍尚,伍奢另一子伍员即伍子胥被迫流亡国外。楚平王后,楚昭王立,伍子胥率吴军伐楚,击败楚军主力,占领楚都郢。“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因为对郭庄楚墓器物铭文的研究仍在进行中,短时间内墓主人身份不能得到确证。但马俊才很肯定地说:“目前专家们能够得到的共识是,墓主人是春秋晚期战国早期,楚国最高级贵族。”

即便不是楚平王之孙,墓主人也是和楚王室有极密切关系之人,一定清楚楚平王被“掘墓鞭尸”的惨痛下场,这对于他修筑自己的身后之所,显然有所影响。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那么,一个楚国的高级贵族,为什么会在这儿有个墓呢?这个墓不是孤零零存在,它的周围,是一个相当庞大而密集的楚墓群,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河南伊川有种植天麻的吗?在室内可以用木箱一类容器种植天麻吗?室内种植投资大吗?

河南旅游 郭亮村——悬崖上的桃源

古村镇如今已经成了“热”村镇,但北方的古村落毕竟要比南方的古村镇相对贫瘠一些,因此“热”度也少了些许。从郑州往北一路经新乡往西便到了辉县市,郭亮村就在这里--河南与山西的交界处,莽莽太行山的一隅。这一地域的独特地貌因其集雄、峻、奇、险为一体,1990年确定为“河南省风景名胜区”,郭亮村便是这群山当中峭壁之上耸立的村庄。

一直从平原疾驰的越野车,到了这里,突然一头撞到了高耸的石壁。如斧劈的石壁地处两省交界地,成了各自的一道院墙。直上直下的断崖容易让人想起一幅图画:华北抗日的战士与军民隐形在太行山的山壁之上,宛若钢铁长城。没错,除了本身悠久的历史,郭亮村还是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的司令部所在地,是著名将领许世友战斗过的地方,山下一带也是李向阳“平原游击队”的活动根据地。

绝壁长廊郭亮洞到达郭亮村,必须要穿行太行大峡谷,峡谷绝壁的岩石呈红色,过去有条绝壁路,曾是大山中惟一通往中原的古道,困扰着一代代山民,阻碍着与外界的交流,被称作“天梯”。“天梯”是由块块不整齐的岩石垒起或直接在90度角的岩壁上凿出来的石坑组成。“要到郭亮村必经郭亮洞,了解郭亮村先要走天梯”——它书写着郭亮村一段历史。

天梯高百余米,建在悬崖之上,宽处1.2米,最窄的地方只有0.4米,720级台阶。天梯始建于宋,至清末历代不断扩修,如果你注意,在天梯的崖壁上可以看到一块40厘米见方的石刻,虽然字迹被岁月冲刷得有些模糊,但仍然能分辨出“道光叁拾年叁月立,岭西村赵昌立施”等字样。天梯因其蜿蜒曲折,临渊而行,稍有不慎便会命丧崖底,天梯以险峻而得名。多少年来,郭亮人吃的油盐酱醋和日用品都是从天梯下背上来,买来的牛犊、小猪全是从山下抱上来,养大后,再绕道30多里经山西地界下山去卖。天梯维系着郭亮人的全部生活,被郭亮人称为“生命梯”。

为使郭亮的乡亲们不再贫困,为让身后的子孙不再行走险峻的天梯,1971年的秋天,在村党支部书记申明信的提议下,村民申新福、王怀堂、申福贵用绳子测高度、距离,用土法绘图,到县里请教专家征求意见。第二年的春节,由村中十三名壮劳力组成的凿洞突击队顶着风雪,腰系着麻绳,悬于峭壁之上握紧铁钎,舞起铁锤,在红岩绝壁上凿出一排排炮眼,由此,郭亮人用雷鸣般的炮声炸碎了祖辈人的封闭与贫困,为后代展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明天。

由于郭亮村海拔高,耕地少,无霜期较短,一年只能种一季农作物,全年粮食收成不过8万余斤,而这区区8万斤粮食却是全村几百口人的全部口粮。在这种状况下,13名突击队员每天只有0.12元的伙食费,玉米粥、玉米饼、窝头野菜便是他们的一日三餐。就这样每人每天也只有两斤玉米的配额。为了早一天打开通往外界的通路,郭亮人卖光了牲畜,变卖成材的林木,甚至全村的老老少少,无论男女都利用农闲外出打工,用所挣到的全部收入购买、炸药等材料。历尽6个寒暑在绝壁上开凿出总长1250米、宽6米、高4米的行车长廊。共计用掉12吨钢材,打烂了4000把8磅重的铁锤,清理石碴24000立方米。被人称为绝壁长廊的郭亮洞终于在1977年5月1日正式通车了。为此,王怀堂等村民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条绝壁长廊,被日本裕田影视公司惊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今天的我们得以一路车行入村。车开进半山腰,这条走廊伸出来,山道弯弯,崖石峭立,在漆黑的洞穴中,如北京的地铁隧道,当初是为了便于清排石碴的天窗,如今已成为通风透光的观景台。满目狰狞的石壁遗留着当年人们劳作之后的印迹。道路在光线的作用下呈现一条条奇异的光影变幻,很有宗教的神秘感。

山崖对面,也是直上直下的山崖地,山体就像被生生在这里撕成两半,中间幽深的峡谷中有溪水流过的痕迹,但是早已干涸。对面就是山西的地界,有人在悠然地放羊,一山之隔,他们便属于另一个省份。

石头村,山西面村寨里朴实随处可见:石磨、石碾、石巷、石桌、石凳、石床、石阶、石房、石坝、石路、石碗、石筷、石桥、石斧、石锄……让人完全溶浸在石头的奇妙怀抱之中。当问起村民为何用这笨重的石头营造一切时,老乡笑道:“石头是我们的一切,那儿有祖辈的灵气,是后辈的希望,制造石器只花力气,不花钱。为何不用……习惯了!”石头房很多都是二层楼式,屋脊沿线都有灰砖装饰,虽然身处河南的地界,还是带有明显的山西风格。

饮食也是这样,村民以面食为主,我们美美地吃上一顿山西面食就开始在村子里转悠。村口不远的一处院落十分突出,门楼上有砖雕,门板上有精致的铁门环。春日的树形被投射在古色古香的院门之上,把春节留存的红对联也罩上了一层朦胧的暖意。正屋的门下还特地为猫进出凿出一孔,可见主人的细心与讲究。正看着,主人应声出来,是个一身素衣、慈眉善目的老太太。她介绍说这个院落是村子里最古老的,也是保存最好的,到现在也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老伴与儿子都先后离世,如今的她把这里改成了一个家庭旅馆,日子过得还算凑合。老太太的目光有着些许的惆怅,眼角的纹路似本古代的线装书半开半合,但是又有说不出的平静和温暖。这个院落当初也算是村子里的大户人家吧,老太太的身世想来也浸染着一些不平凡,就在这一问一叹之间,仿佛许多的岁月就这样默默流过去了。

村边山路上偶尔有红纸条被石头压住,据说这是村里有人结婚,为迎亲的队伍专门留下的,为的是讨个“一路见喜”的好口彩。想象着山外的姑娘跋山涉水地来到这个几乎完全封闭的世界,这条山路怕是见证了这里每个人的一生。

村旁的山涧里有山上流下来的溪水,到了平缓的地方积成一汪小潭,因为过于清澈,人的倒影就清晰地如照镜子一样。因为周围的山高峡窄,巨大的阴影笼罩在上面,更使得潭水发出幽蓝的光泽,一如秋日的晴空。峡谷里只能看见一线蓝天,而潭水中给出的蓝天似乎更宽大一些……村外还有一处废弃的小庙,庙里供着落满灰尘的关老爷,门外却有人新刷上了鲜艳的彩绘,令人忍俊不禁。不知道这座小庙在这里孤独地度过多少岁月,想当年也必然是有过烟火鼎盛的时代吧。门口的老水车已经停转多时,被荒草簇拥着,等待着有人去注解它的年轮。

种子与希望 郭亮村,现有83户人家,共329人,大都为申氏。据说,这个村子源于公元9年~公元23年之间的西汉末年,当时王莽建立“新”王朝,这期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农民领袖郭亮建立了农民政权,欲凭借太行绝壁峡谷与敌交战,失利后,兵败山西。后人为纪念这位农民英雄,将他当年战斗过的大本营誉称为郭亮村,直至现在。而申氏家族元朝末期在南京做官,明初朱元璋清洗京都,将申氏家族发配青海做苦役,途经山西申氏家族逃离。全族几百口人砸掉大铁锅,一户分一块铁,各奔东西,但愿来年拼回原锅,全族团圆,故称“大锅申”。一小部分申族人进入河南,躲进太行山中隐居于郭亮村。这就是郭亮村中两大家族的来历。我们经常可以看见这种现象,住在高高的山顶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农作物生长及水源都非常困难,但是还是有村落在这里形成。可见人们生活的意识与欲望多么的强烈,生命就是在这种强大的毅力之下得到发挥和创造。多少年来,每逢夏季,村民总要受到山洪、滑坡的侵袭,房屋倒塌。但事后村民又痴情地垒起“新家”,守在这里,汲取着祖辈的先训和气息。

如今,村里年轻人很少,大都外出打工挣钱,而村中的老人则古风不改,守着这个老村落。老人很孤独,就像山顶上的树木享受不了应有的水分滋润,满目沧桑,但是他们的根扎得很深。

申五孩,一个祖祖辈辈生活在郭亮村,面带憨厚,皮肤黝黑的中年男人。起初听到他的名字觉得挺有意思, “五孩”想必他在家一定排行第五,后来证实他确实有四个哥哥,都在县城里工作安家。

遇到他的时候是下午三点半,他刚匆匆吃过午饭,午饭很简单,一个中号的搪瓷饭钵里,一半是米饭,一半是青菜豆腐混炒的杂菜。吃饭的当口还不停地接着电话,听得出来他是在回答前来郭亮旅游者的咨询。看到他放下饭碗稍事休息的当口,我便递上一支烟和他聊起了家常。

他告诉我,他夫妻俩还有两个在乡里上学的孩子与老父亲一家五口。由于郭亮这个地方耕地面积少,贫瘠的土地根本养不活郭亮人。前些年村里的壮劳力都靠去外省的建筑工地打工养家糊口,只有在农忙时才会有一部分人回来耕种收割少得可怜的农作物。申五孩也只能收拾行囊,走出大山。那时候他一天才挣8块钱,除去必要的花销,一年打工算下来还拿不到1000元钱,这些钱就是他们一家全年的生活费。7年前,在村干部的带领下,他将家里仅有的三间房腾出两间也搞起了民俗村接待院,全家老少一齐上阵洗菜做饭,收拾房间。靠着勤劳和质朴,生活才逐渐地有了起色。

2004年他贷款14万元,连同前几年省吃俭用的积蓄建起了现在的两层建筑--乐缘旅社。现在他的旅馆有房间22间,床位60个,可以同时接待游客70人用餐,晚上他的锅炉还可以让住在这里的游客洗上热水澡。因为这两年游客的不断增加已经忙不过来了,除了妻子帮忙外,还雇了5个服务员。今年五一前他还买了几台电视机,打算过了节,准备安装接收系统,让每个房间的客人都能看到电视节目。

短短的30分钟聊天时间里,他还在不停地接电话,张罗着来往的客人,带他们看房间,看卫浴,看厨房。他们大部分都是回头客和朋友住过后介绍来的,对这里的卫生、环境比较满意。

临别时当我问到他4个哥哥时,他说原来非常羡慕他们在县里的生活,拿工资住楼房。但现在随着自己经济状况的改善,他已经不再向往兄长们的城镇生活。他很自信地说:“我现在的生活比他们好。”说这话的同时他用力拍着自己的胸脯,脸上显现出憨憨的笑容。

也有新人为了生路从外地来到这里,如一对田姓的50来岁的夫妻便是从县城来这里开饭馆,白天做饭,晚上就睡在灶房里,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但他们依然觉得在这里比在县城里挣钱容易。然而他们的孩子并不跟着他们过来,在城里玩,而他们挣的钱还要供养孩子们,孩子们一年也上来不了一次看他们。

村中依山而建的民居有十多户,有的院落早已人去房空,一些农具和生活物件散落四处,纺车、旧式木箱、耧耙、锄头都在风吹雨淋之中,而村外的一排排饭店和旅舍正在加紧修建,准备迎接旅游旺季的到来,村里经营旅游业的人越来越多,目光都在爱吃农家饭睡农家炕的城里人来的方向。也有更多的人顺着开凿出来的路外出打工,选择了离开……这条路所带给村里人的究竟是什么,怕是一个要等到百年以后才能盖棺论定的问题。

一处荒废的土地上留有一个半新的播种篓,犹豫了半天,我还是决定把它背回家中,挂在我的书房里,但是我的土地和种子在哪里呢?

景点介绍:

◆郭亮洞 沙窑乡前往郭亮村的必经之路, 横空悬挂在九十度的陡崖上。郭亮村的标志,天下一奇。

◆太行绝壁 郭亮村即位于太行绝壁之上,整个沙窑、南坪乡蜿蜒的绝壁构成了太行峡谷。天气好的时候,几十公里外都能看到那一带太行山直上直下的影子,太行山的峡谷因为花岗片麻岩、砂页岩和石灰岩经过千百万年的风化侵蚀作用,形成了干姿百态的竣岭峡谷。红色砂岩的绝壁在清晨傍晚霞光的辉映下更显雄伟壮观。

◆溶洞 郭亮村一带的溶洞极多,已经开发的有白龙洞、黑龙洞、红龙洞与黄龙洞,这些溶洞集中于郭亮后山两公里处,从村子徒步过去大约半小时就到了。有村民在洞口卖票,至少要凑足8元才开门,这些钱包括黑龙洞、红龙洞的灯光以及全程导游的费用,收费实是相当低廉了。溶洞皆较窄,小巧别致,更兼人迹罕至,洞内清静自然,野趣十足,颇能满足人们探幽入微的心理。黄龙洞甚至要猎奇者趟过一米深的寒水才能进入,很有寻访小龙女“侠情谷底”的感受。

◆天梯 在绝壁上凿出的“之”字形道路。天梯的上方是郭亮村,下方是西梯坡村,从天梯上山,可以省下20元的郭亮旅游门票。至于如何衡量登天梯所消耗的体力与这20元钱,就由你自己定夺了。

◆攀岩场 郭亮村原有一个攀岩场的,因为阻碍交通,结果攀岩场移到了南坪乡。不过村子周围可攀岩的地方实在太多,喜好攀岩的人到这里大可过一把攀岩旅游的瘾。

旅游小贴士:

●行车:郭亮村在河南省新乡辉县市沙窑乡郭亮村,位于河南省北偏西的太行山区。南来的游客从郑州乘火车到新乡站下行车大约1小时。北方游客在新乡下车,转乘汽车到辉县市行车30分钟,车费3元。辉县市每天8∶00及13∶00有开往郭亮村和南坪乡的汽车,行车3.5小时,车费10元。也可乘车到小寨乡(10元)下,再转乘三轮车(2元)前往郭亮,随时有车。 住宿与饮食:家家户户提供食宿,食宿12元/人/天,可淋浴,有电话、。村子的气温比郑州低10摄氏度左右。村里物资供应丰富,价格公道。

●季节:10月份满山红叶的季节引来许多写生与摄影者,摄影以晴天一早一晚阳光辉映的悬崖绝壁为最佳。当然也可绕到附近古朴的山村拍拍村民们宁静的生活。

来源:天麻室内箱式种植技术

天麻室内箱式种植技术,天麻别名明天麻、赤箭,为兰科植物。《新修本草》方:“茎如箭杆,赤色,端有花叶,远看如箭有羽,根皮肉汁与天门冬同,惟无心脉。”天麻(Gastrodia elata Bl)以块茎入药,全身是宝,具有息风镇痉的功能。主治:风湿腰膝痛、肢体麻木,眩晕头痛,小儿惊痫等病症。

野生天麻大多生长在海拔500-1000米的土壤疏松的高山阔叶林中。后逐渐由野生变家种。随着种植技术的不断改进。现已从高寒地区到温热带海拔低的丘陵、平原,从农村到城镇、房前屋后、庭院、室内、地下室、各种林下、均可人工栽培。在设施利用上,由地下、地上畦栽扩大到砖池、木箱、竹筐、塑料箱等,在用材上,由单一的柞树到利用100多种阔叶树的树枝、干、叶、玉米芯、木屑、秸杆等。在培养料上,由单一的腐殖土到广泛利用锯末、稻壳、沙子、各种阔叶树叶等。

天麻主要分布在北纬24°- 45°、东经94°- 142°的范围内。其中包括我国大部分地区,全球范围除朝鲜北部、日本和前苏联远东地区有少量分布外,天麻均产自我国。美国每年在我国进口天麻几十万吨,加工后销往欧洲,非洲和南美洲的广大地区。我国湖北,河南,安徽,贵州,云南及东北等地政府提出的重点培育8大药材产业链中,天麻就占首要位置。随着人工天麻种植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为的调节温、湿度,控制生长环境,在我国天麻种植发展已经没有严格的区域界限。

天麻室内箱式种植优点

1、不受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温湿度容易控制;

2、废物利用:制作培养料取材广泛,如:木材、木屑、稻壳、玉米芯、桔杆等废弃材料;

3、简便易行、省工省料。可利用旧包装箱、竹筐、花盆、塑料箱等;

4、不受场地限制、可充分利用室内空闲地、阳台、地下室及庭院、林下、葡萄架及各种花木树下等均可;

5、占地面积少:依材料、箱可大、可小,进行多层立体种植;

6、管理方便:一个劳动力可管理2000箱以上或更多

箱式天麻种植技术

一)下种时间 10月下旬至次年5月下旬。在室内、如废弃学校、粮管所,旧房或大棚,山洞、地下室、防空洞,楼梯间、阳台均可栽培。

(二) 栽前备料 以种植1箱例。

1、购买塑料箱或自制木箱。土产门市购买现成的塑料箱,如自己制木箱,规格箱为:长、宽各50㎝,高35㎝;或长60㎝、宽40㎝、高35㎝的内空木箱、钢筋制作的铁箱;各种规格的竹筐或果品市场装过桔子的旧筐,泡膜箱、啤酒厂的破旧塑料箱,不同的规格箱下种时按规范箱测算下种量。砖木结构立体模式:砖砌,周围用砖作挡板、中间隔木板的砖木结构,可立体4-5层种植,用角铁焊接成4层更好,这样的工厂化立体栽培天麻,可节省面积便于集中管理,更容易显示其行业高利。

2、蜜环菌菌种。象子弹一样的枝条种24粒,或者用瓶装固体蜜环菌原种,用时打破玻璃瓶,将菌种分成5段,每段分成6块备用。

3、天麻种。0代天麻种子24颗。

4、填充料。①落地树叶用前用百分之0.05杀虫农药水浸泡10分钟,再用清水稍冲洗或再浸泡两月内均可随时取用,湿重1公斤,分成4等份。②沙土。建房用的中粗河沙(以黄沙最好),山沙,山腐土,生荒土、红壤土均可,约40公斤左右,即一手扶拖拉机沙土,可种70箱左右。

5、鲜树棒或砍下后两个月以内的树棒。除开松、杉之外的其它树种均可,长10㎝,直径2-4㎝细枝2公斤,长26-30㎝、直径6-8㎝粗棒6根,粗棒每根两头头部和棒两面各斜砍一丫口,便于各卡进一粒枝条菌种或固体菌种,即一根粗棒砍4个斜囗。

6、薄膜。1米或1.2-1.5米宽的地膜或中膜1.5米长,用2厘米直径树棒,一头削尖,把薄膜牵开,每隔10厘米见方打一孔。亦可直接买一整卷膜,到铁匠店或修理铺,用直径1.2-1.6的电钻,每隔8厘米钻一孔,一次用不完,下次再用。

(三)场地消毒。破旧房屋要刷石灰水,干净的房子和水泥或磁砖地坪无需消毒。注: 只在地面种一层, 就无需塔架买箱, 产量与箱架相同,只是占地面积大。

(四)装箱程序。第一层:把膜铺于箱底和四边,在箱内底部垫6㎝厚沙,放1份树叶,把卡好菌种的粗棒等距离摆放3根,粗棒不能紧靠箱边,留适当间距,空隙中放1公斤左右细枝,盖沙填缝至粗棒二分之一或细枝面平,浇3公斤左右水,在菌种处平放一颗天麻种,盖1份树叶,再盖沙至粗棒面以上3厘米厚,浇半盆水,盖1份树叶。第二层与第一层一样,放粗棒与第一层重叠(即方向一致),放1公斤细枝段,盖沙至细枝面平,浇3公斤水,平放麻种,盖1份树叶,盖沙至粗棒面平后再盖7-10厘米厚沙或土后,浇1盆水左右,组装完毕。一箱紧靠一箱,箱上四角各平放一块半头砖,留这个空隙便宜喷水。这样可一层一层立体放箱种植4-5层高,每10㎡面积可立放50-80箱,15㎡可立放150箱左右,20㎡可立体码放200箱。

(五)组装后管理

1、水分控管。一次种植量达50至1000箱,都应在十天半月就观察箱面3厘米厚沙子干湿情况,如沙子快干透,就只将3厘米沙子浇透水即可,但9月份开始,控制水分过大,以防蜜环菌菌索生长过旺,反消化,天麻成空壳。因此,按原喷水量减半。

2、温度控管。天麻生长全程无需控管光线,无需施肥、除草,主要是温度控管。在中层箱二分之一处插进一根温度计,以测量箱中生长期的培养料温度,最适宜温度为16-26℃。降低温度可采用井水浇水及盆中兑冰块,电风扇排热调节,空调或水循环空调器排热则更好。天麻冬眠不需要太高的温度要求。东北三省如黑龙江,辽宁,吉林等寒冷地区,可采用任何加温方式保证+5度以上即可安全越冬。室外种植的,在气温达0下30多度时,一是采用冬暖式大棚,二是加盖30厘米厚杂草杆类等,在30-50厘米厚的大雪下,土下天麻温度仍能保持5度以上而安全越冬,这是因为,雪下的越厚,地温越是无法散发,长期滞留地下而保持衡温状态。

(六)天麻病害预防。高温季节加上纱门纱窗防蝇、虫、鼠传播病源,经常用“杀虫气雾剂“(超市有)房间喷洒即可。天麻主要是块茎腐烂病,此病因由于气候环境不良造成,如高温必然造成高湿,不利天麻生长却有利于蜜环菌繁殖过旺时,杂菌及蜜环菌共同对天麻侵蚀,造成反消化,天麻烂种、天麻空壳;只能以降温预防为主,无药可治。另一原因是多代麻种和不良的多代菌种生活力弱,无生长优势造成,只要购买正品0代或1代麻种以及纯三代以内的蜜环菌菌种即可解决。

(七)采收及扩箱。每年10月底至次年4月份均可采收,采收时将天麻箱翻转倒出培养料,大小分级摘出,一两以下的麻种在5-16℃的半湿润沙或土内贮存,贮2个月不会坏。或随收随种,按前法扩箱栽种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