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实木楼梯

战国漆器主要出自什么地方-战国漆木箱

战国漆器主要出自什么地方-战国漆木箱

国家具的产生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 从新石器时代到秦汉时期,受文化和生产力的限制,家具都很简陋。人们席地而坐,家具均较低矮。南北朝以后,高型家具渐多。至唐代,高型家具日趋流行,席地坐与垂足坐两种生活方式交替消长。至宋代,垂足坐的高型家具普及民间,成为人民起居作息用家具的主要形式。至此,中国传统木家具的造型、结构基本定型。此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家具在工艺、造型、结构、装饰等方面日臻成熟,至明代而大放异彩,进入一个辉煌时期,并在世界家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清代家具体量增大,注重雕饰而自成一格。20世纪初,因受外来家具的影响,出现了“西式中做”的新式家具。50年代后,中国家具工业迅速发展。80年代,在借鉴各国不同的家具风格和先进生产技术的同时,中国家具不断发掘传统技艺,并结合自己的国情民俗,逐渐形成一代新的家具风格。  史前至春秋时期的家具(史前~公元前476)  1978~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发掘山西襄汾县陶寺村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公元前2500~前1900)时,从器物痕迹和彩皮辨认出随葬品中已有木制长方平盘、案俎等,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中国木家具。公元前21世纪,中国发明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出现了坚利的金属工具,为制造木器用具提供了条件,致使西周以后木家具逐渐增多。在《诗经》、《礼记》、《左传》的记载中,这一时期的木家具已有床、几、扆(屏风)和箱等。同时,也出现了青铜家具。从出土文物中见到的商代铜禁和饕餮、蝉纹、铜俎,反映出这一时期青铜家具在铸造技术以及实用、装饰方面都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家具结构  早期的木家具已从建筑中移植应用榫卯结构。1979年,在江西贵溪春秋晚期崖墓出土的两件木制架座残件中,发现了方形榫槽。  青铜家具在商代为整体浑铸,至春秋时期已发展为分铸、焊接、失蜡铸造、镶嵌等多种工艺。1979年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春秋晚期多层云纹铜禁,就是采用失蜡铸造工艺制造的,造型更加精美而富有装饰性。  家具漆饰  新石器时代,人们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于制器。商、周时期,漆饰工艺已较普遍。当时的涂料取自漆树的汁液,称为生漆,其中含有漆酚、漆酶、树胶质和水分。漆可配成多种色彩,用它作涂料既能保护器物,又起到装饰作用。东周时期留存的漆木家具较多。黄河中、下游出土的漆箱等,表面多饰以云雷、回纹、蟠螭、窃曲等图案的彩绘;江汉、江淮地区楚墓出土的座屏、几、案等漆木家具,造型优美,纹饰流畅。  战国时期家具(公元前475~前221)  战国时期,漆木家具处于发展时期,青铜家具也有很大的进步。  漆木家具  战国时期的漆木家具种类繁多,饰面新颖、富丽端庄。1957年河南信阳战国楚墓出土的漆案,案边有4个可提挽的铺首,案角镶铜,案足铜制,案面髹漆彩绘与铜饰件相映生辉。1978年湖北随县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二十八宿象图衣箱,黑漆作底朱纹其上,绘有北斗和青龙、白虎天文图象(图1)。信阳楚墓出土的六足漆绘围栏大木床、栅足雕花云纹漆几,以及1958年湖南常德战国墓出土的漆几等,造型淳朴,漆饰华丽,反映当时的漆饰工艺已较成熟。  木家具如几、案、床类形体较大的家具,多为框架结构,以榫卯连接。常用的榫接形式有十字搭接榫、闭口贯通榫、闭口不贯通榫、开口不贯通榫、明燕尾榫等。如信阳楚墓出土的大木床、雕花漆几、木俎等,在足与框架、足与案面、屉板木梁与边框、围栏矮柱与床框之间的连接,就采用了以上各种榫接方法,结合牢固,外形美观。几、案类家具的足底,常加一根横木,称为“柎”(“柎”通“跗”,为家具之足)。它既能支承和固定器足,又能保护器足。这些结构经历代不断改进、发展,形成中国传统家具的重要特征,并沿用至今。  青铜家具  战国时期,青铜家具在造型、工艺上都有很大进步。1978年河北平山白狄族故国中山王墓出土一件错金银龙凤青铜方案,以四鹿为足承一圆圈,圈上蟠绕成半球形四龙四凤,龙首上方各有一组斗拱承置案面。1960年云南江川滇族战国墓出土的虎牛青铜案,由二牛一虎组成,主体为一立牛,四足立作案足,牛背呈椭圆状构成案面,一虎扑噬牛尾作案耳,另有小牛犊藏身母体下。立牛健壮,双角前伸,肌肉丰满,造型均衡稳重,栩栩如生(图3)。这些青铜家具工艺精湛,可称稀世珍宝。 秦汉时期家具(公元前221~公元220)  秦汉时期,在继承战国漆饰的基础上,漆木家具进入全盛时期,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装饰工艺也有较大的发展。  家具的发展变化  秦汉时期人们起居仍是席地跽坐(跪坐)或盘膝坐,垂足坐始见萌生尚未普及。常用家具有几、案、箱、柜、床、榻、屏风、笥(放衣服的小家具)、奁(放梳妆用品的器具)、胡床(坐具,又称交床,绳床)等。这一时期家具的主要特点是:①大多数家具均较低矮。②始见由低矮型向高型演进的端倪。西汉时,由印度传入毾?(榻登)。《释名》注:“榻登,施之大床前小榻上,登以上床也。”既在床前设榻登上床,说明床的高度有所增高。又据《太平御览》记载:“灵帝好胡床。”胡床是西北游牧民族的一种可折叠的轻便坐具,坐时垂足。由席地坐演进为垂足坐是家具史上一大变革。③出现软垫。《西京杂记》中记述,汉时天子的玉几上冬天加有丝绵织物,大臣的木几上则加用橐(毛毡缝制的口袋)。这是最早出现的软垫。④制作家具的材料较为广泛,除木材外,还有金属、竹、玻璃、玉石等。  家具装饰  除沿用传统的漆绘、油彩、针划、贴金银箔、镶银或铜?箍等外,还发展了戗金(针划填金)、堆漆(用稠厚的漆堆成花纹)等工艺。漆饰后,有的还配以鎏金铜饰件,益显华贵。此外,各种珠宝、玻璃也常作为家具的装饰材料。如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的西汉早期铜框架漆屏风,就装有长方形浅蓝玻璃。据《西京杂记》记载,“武帝为七宝床、杂宝桉(案)、厕(侧)宝屏风,列宝帐设于桂宫,时人谓之四宝宫”。这些都是精美的家具。《盐铁论·散不足》称“一屏风就万人之功”,足见珍贵。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具(220~581)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之间文化、经济的交流对家具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家具的发展变化  新出现的家具主要有扶手椅、束腰圆凳、方凳、圆案(檈)、长杌、橱,并有笥、簏(箱)等竹藤家具。床已明显增高,可以跂床垂足,并加了床顶、床帐和可拆卸的多摺多牒围屏(图4 )。坐类家具品种的增多,反映垂足坐已渐推广,促进了家具向高型发展。  家具造型结构  家具脚型除直脚外还有弯脚,同时又吸收了建筑台基和佛像须弥座的造型结构,创造了新的家具支撑构件,因其形似宫中巷弄之门,依形附会称为壶门结构。这种结构坚固,富有装饰性,形成六朝以至隋唐时期家具的一大特色。有的家具组装还采用了铁钉和铁质连接件。如1982年辽宁袁台子东晋墓出土的木箱,壁板间用“S”形铁件嵌入连接,四周包铁角用铁钉钉牢,箱底与箱壁板用铁钉横穿钉固,箱外两侧装有铁提环。同时出土的还有4件鎏金铜帐角,每件帐角均有三短管作直角连接呈辐射状,可插入木杆构成方形帐架。由于家具中使用了金属紧固件、连接件和插接件,提高了家具整件刚度,简化了家具结构。 谢谢 请采纳!!!!!!!!!!

北京有什么著名的景点

举世闻名的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个封建皇帝的陵墓。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县境内的燕山山麓 。据京城约五十公里,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金碧辉煌的帝王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世系表)。是当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有人要问,明朝十六帝,为什么叫十三陵呢?这要追述一下明朝的历史。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第二帝朱允文(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皇帝解除危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有人说出家当了和尚,总之是下落不明(这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悬案),所以没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宫中无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钰被害,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分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这样,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

十三陵是一个天然具有规格的山区,其山属太行余脉,西通居庸,北通黄花镇,南向昌平州,不仅是陵寝之屏障,实乃京师之北屏。太行山起泽州,蜿蜒绵亘北走千百里山脉不断,至居庸关,万峰矗立回翔盘曲而东,拔地而起为天寿山(原名黄土山)。山崇高正大,雄伟宽弘,主势强力。明末清出著名学者顾炎武曾写诗描述这里的优胜形势:“群山自南来,势,若蛟龙翔;东趾踞卢龙,西脊驰太行;后尻坐黄花(指黄花镇),前面临神京;中有万年宅,名曰康家庄①;可容百万人,豁然开明堂。这一优美的自然景观被封建统治者视为风水宝地。

明十三陵,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陵又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陵墓规格大同小异。每座陵墓分别建于一座山前。陵与陵之间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余均成扇面形分列于长陵左右(见图 )。这种依山建陵的布局也曾受到外国专家的赞赏,如英国著名史家李约瑟说:皇陵在中国建筑形制上是一个重大的成就它整个图案的内容也许就是整个建筑部分与风景艺术相结合的最伟大的例子。他评价十三陵是“最大的杰作”。他的体验是“在门楼上可以欣赏到整个山谷的景色,在有机的平面上沉思其庄严的景象,其间所有的建筑,都和风景融汇在一起,一种人民的智慧由建筑师和建筑者的技巧很好地表达出来。”英国城市规划家爱德蒙 培根也高度评价了明十三陵的艺术成就,他认为“建筑上最宏伟的关于‘动’的例子就是明代皇帝的陵墓。”他指出:依山而建的陵墓建筑群的布局“它们的气势是多么壮丽,整个山谷之内的体积都利用来作为纪念去的君王。”他们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明陵建筑与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从而高度赞赏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十三陵从建成到现在已有四、五百年了,是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得比较好的一处。而且建筑雄伟,体系完整,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了保护这一文物古迹,从解放初期就开始进行维修,并将十三陵作为全国重点文物加以保护。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十三陵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公布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区为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1991年,十三陵被国家 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1992年,十三陵被北京旅游世界之最评选委员会评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十三陵作为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一部分,与陵区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形成一处风景优美文化内涵深刻的旅游胜地。

回答者:陈恒子 - 助理 二级 4-15 18:34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西北昌平县东北部天寿山下一个三面环山,向南开口的小盆地内,为明朝朱棣开始十三个皇帝的陵墓群。陵墓群包括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和思陵,统称为明十三陵。十三陵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北京地区最大的古墓群,也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明十三陵规模宏伟壮丽。陵墓分布在盆地的东、北、西三面、南面两边有龙山、虎山把守陵门。十三座陵墓成扇形排列,各以一座山峰为背景,各由一组建筑组成,在绿树浓荫的自然风光衬托下,构成一幅壮丽的画卷。陵区前矗立着晶莹光洁、典雅严谨的石牌坊。进入牌坊不远即陵园正门,称大宫门。附近有碑亭、华表。门后为一条长达7公里的神道。道的两旁有石兽、石人。石兽有24座,共12对。其中,狮子,狮豸、骆驼、象、麒麟、马六种,每种四只,各二坐二立,石人六对,分勋臣、文臣、武臣三种,都是立像。它们用整块白石雕成,神态逼真,雄壮生动。

十三陵中以长陵和定陵的地下宫殿最著名。长陵为明成祖朱棣之陵,是十三陵中的主陵,也是十三陵中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陵园。定陵为明神宗朱翊钧之陵。发掘出来的地下宫殿犹如一座地下博物馆,游客在此可观看到明朝皇帝豪华的墓室,又可看到从地宫中出土的金冠、织锦、百子衣、凤冠、金壶、银、玉、瓷器等三千多件随葬文物。这些文物光彩动人,技艺精湛,为绝世珍品。

明十三陵是北京郊区的著名游览胜地,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明十三陵

坐落在北京市昌平县境内的天寿山南麓,离北京市50千米。陵区为一面积约40平方千米的小盆地,东、西、北三面群山耸立,南面蟒山、虎峪山相峙而立,中有曲水环抱,山青水秀,不愧是一块“风水”胜境。众陵以长陵为中心,有一公共神道自南端陵门直达长陵。在长达7千米的主神道上建有石牌坊、大宫门、碑亭、华表、石像生、龙风门等建筑(这些不仅是皇威的象征,由此也用以造成谒陵气氛。十三陵中以长陵建筑最为宏伟,它与定陵一起,同为主要参观对象。

长陵

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寝建筑,梭恩殿亦称献殿、享殿,是长陵的主体建筑,是举行祭把的重要场所。长陵桩恩殿建于1427年,一分雄伟壮观,它耸立在三层汉白玉台基之上,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总面积为1956平方米,殿内有32根金丝捕木明柱,最大的直径1.17米,高14,30米。梁、柱、凛、椽、斗拱等构件,皆用楠木制作,虽历时五百余年,仍牢固如;日,香气袭人。它是我国最大的一座楠木殿堂。

定陵

是明神宗帝朱翊钧的陵寝,他10岁即位,年号万历,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48年)。陵园规制仿照长陵。定陵地宫已于1956一1958年被科学发掘,现已修建成定陵地下博物馆。

地下宫殿由前、中、后及左、右五座高大宽阔的殿堂连结而成,全部是拱券式石结构建筑。在这些殿堂间共有石门七座。石门设计非常科学,由于其重心集中在轴部,虽重达4吨,但开启十分灵活轻巧。地宫的平面布局基本上采用“前朝后寝”的制度。前殿没有任何摆设,相当于宫前广场,中殿相当于前朝(即宫殿的正殿),内有三个用汉白玉雕成的“宝座”,呈品字形排列,座前各有一座**琉璃“五供”,即香、烛、花,还有青花云纹大瓷缸各一口,缸盛满香油,专供长明灯使用。左右配殿无任何随葬器物。后殿相当于寝殿,称为“玄堂”,是地宫的主要部分,为放置棺谆之处所。棺床中央放置万历皇帝和孝端、孝靖两皇后的棺,三具棺周围放有梅瓶、玉料及装满随葬金银玉器的红漆木箱26只,各棺停内也装有大批随葬物品。在定陵出土的随葬品中,皇冠和凤冠最引人注目。万历皇帝的金冠通体用极细的金丝编结而成,上嵌二龙戏珠。在精美的首饰中,万历帝的金簪可谓稀世之宝,答顶镶嵌着的食指大小的猫眼石光芒四射

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总称,位于北京市西北约44公里处昌平区天寿山南麓,陵区面积达40多平方公里。从1409年营建长陵到清顺治初年营建思陵,长达200多年间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陵。陵内计葬有皇帝13人、皇后23人、皇贵妃1人以及数十名殉葬皇妃。十三陵是我国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古墓葬群,建筑雄伟,体系完整,历史悠久,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明朝崇尚“事如事生”的礼制,认为人后,灵魂犹在,还有饮食起居的需求。因此,这十三座皇帝的陵寝建筑比拟皇宫,显示了帝王的尊宠地位和君临天下的浩大气势。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指导下,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区域的设置,早在战国中期就已出现。到了唐宋时期,出现了相对集中又各自独立的皇家陵园群落。而明十三陵的特点在于它第一次体现了中国皇家陵寝建筑群的整体性。每一位皇帝的陵墓虽有各自的享殿、明楼、宝城,但陵区之内,长陵神道成为一条贯穿各陵的“总神道”。共用的石牌坊、石刻群,加上各陵尊卑有序的布葬方式,使陵区的建筑紧密相联,形成了一个整体。

明十三陵自然环境具有青山环抱、明堂开阔、水流屈曲横过的特点,而各陵所在位置又都背山面水,处于左右护山的环抱之中。这一陵址位置的经营方式与建在平原之上的陵墓相比,其自然景观显得更为赏心悦目,更能显示皇帝陵寝肃穆庄严和恢宏的气势。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评价说:“明十三陵建筑价值极高,长陵的楠木殿其规模是全国唯一的,石雕精湛,明十三陵无论是从建筑形式,还是建筑结构,或建筑艺术上看,是明代建筑的实物历史。”

来自德国的游客在定陵参观石雕

在各陵中,仅定陵于1956年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他陵寝墓室建筑均保存完整。各陵陵前的神道,主神道的石牌坊、大红门、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龙凤门等主要建筑都保持原来的风貌。明朝时陵宫内外及神道两旁栽植的大量松柏,现在仍长势茂盛。陵区内的妃子坟、太监墓虽于清末时相继被垦辟为农田,但其地下墓室仍保存完好,地上陵寝建筑存有残垣断壁及部分石雕。

2002年8月,联合国遗产委员会官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李相海对明十三陵进行考察时认为,明十三陵代表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在世界某一文化领域内对建筑艺术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并能为一处已消逝的文明提供独特的见证。作为一种类型的建筑群,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阶段。

明十三陵的布局经营,在满足礼制功用的同时,与山川、水流等自然环境因素密切结合,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并对清东陵、清西陵的建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各陵除面积大小、建筑繁简有异外,其建筑布局、规制等基本一样。平面均呈长方形,后面有圆形(或椭圆形)的宝城。建筑自石桥起,依次分列陵门、碑亭、祾恩门、祾恩殿、明楼、宝城等。各陵原设有“监”,专司祭祀扫陵之事,现仅存德陵监监墙。陵区内还曾建有妃子墓七座、太监墓一座和行宫、苑囿等附属建筑。

十三陵长陵神道两侧的石象坊

十三陵以地面建筑宏伟的长陵和已发掘的地下宫殿定陵为最著称。整个陵区原来四周都有陵墙,正门开在南端,蟒山、虎峪嵯峨两侧,好似一龙一虎踞守大门。从明永乐七年(1409年)修建长陵起到清顺治元年(1644年)修建思陵止,二百多年间都被定为禁地,驻有陵卫。长陵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寝建筑,横恩殿亦称献殿、享殿,是长陵的主体建筑,是举行祭祖的重要场所。长陵被恩殿是我国最大的一座柄木殿堂。定陵是明神宗帝朱翊钧的陵寝,年号万历,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48年)。陵园规制仿照长陵。定陵地宫已于1956年至1958年被科学发掘,现已修建成定陵地下博物馆。昭陵在明十三陵中位居第九,昭陵的建筑有其独特的地方,是明十三陵中地面建筑最完整且最具代表性的陵寝建筑。

十三陵于1957年成为北京市第一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与八达岭长城同列为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2003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7届会议将十三陵和南京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明清皇家陵寝分布于北京、河北、辽宁、安徽、江苏等地,是中国明清两朝皇帝陵寝建筑群,按照严格的等级规制营建,具有完整的地上、地下建筑体系,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建筑华美,工艺精细,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的丧葬制度。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其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并将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十三陵石牌坊

石牌坊:在十三陵神路最南端。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建。为汉白玉砌成,面阔五间,六柱十一楼,宽28.86米,坊高14米。夹柱石上雕刻麒麟、狮子、龙和怪兽,云腾浪涌,神态逼真。门上端额枋上雕刻的云纹,给人以柔美飘逸之感。这座晶莹光洁的牌坊是中国现存最大、最早的石坊建筑。

石像生:在十三陵大碑楼至龙凤门的神路两侧。有石兽二十四座(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各四,均二卧二立),石人十二座(武臣、文臣、勋臣各四),为明宣德十年(1435年)整修长陵、献陵时雕造。均用整块巨石琢成。

棂星门:俗称龙凤门。在十三陵石像群以北的神路上。是一座汉白玉石牌坊。门南向,三门并排,其间联以红色短垣,柱头的云板和异兽,构成门上的装饰,结构奇特。三门额枋中央,都有一颗石琢火珠,故又称火焰牌坊。

长 陵 棱 恩 殿

长陵:在天寿山主峰下。是明成祖朱棣和他皇后徐氏(十三陵中第一个入葬的人)的陵寝,为十三陵中最早和最大的一座。建成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整个陵园用围墙环绕,分为三个院落,包括陵门、神库、神厨、碑亭、祾恩门、祾恩殿、棂星门、宝城、明楼等(现部分建筑已不存)。宝城砖砌,圆形,直径约340米,周长1公里多,上有垛口,形似城堡。内为高大的封土,封土下面就是地宫的位置。宝城南面中央有门,可沿磴道上达明楼。楼呈方形,四面辟券门,中贯十字形穹窿式天花。顶为黄筒瓦重檐歇山式,檐下榜额书“长陵”二字。楼正中有碑一座,额篆书“大明”二字,碑身刻“成祖文皇帝之陵”。除陵园本身外,还有东西二坟,东坟在德陵馒头山南,西坟在定陵西北,坟内分别埋葬十六个为朱棣殉葬的宫妃,因其坟形如深井,故名东井、西井。祾恩殿:在长陵第二进院落内。即享殿,是祭陵时行祭祀典礼的处所。明嘉靖年始定此名,意谓感恩受福。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黄瓦红墙,重檐庑殿顶,坐落在绕以汉白玉护栏的高约3米的三层石台基上。面积1956平方米。殿内有十二根金丝楠木明柱,最大的直径1.17米、高14.3米。梁、柱、檩、椽、斗栱等构件,也用楠木制作。历时虽有五百余年,仍安固如初。这样宏伟的楠木建筑物,在中国已绝无仅有。

永陵:在长陵东南阳翠岭下。是明世宗和他三个皇后的陵寝。其规模不及长陵,但构造精美细致。陵为三进院落,享殿七间,两庑配殿各九间。明楼保存较完整,为十三陵之冠。墙垛用花斑石砌造,斗栱、飞椽、檐椽、额枋都为石雕,宝城垛口和两侧通道也用石砌。清初学者王源曾赞其“玓瓅磷磷烂烂,冰镜莹洁,纤尘不留,长陵莫逮”。享殿现已不存,唯残基上留下一块陛石,上雕龙凤,剔透玲珑,栩栩如生,是明代宫殿雕石的杰作。

定陵:在长陵西南大峪山下。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朱翊钧和他两个皇后(孝端、孝靖)的陵寝。万历十一年(1583年)朱翊钧趁祭陵之便,带领文武官员、术士、钦天监等在天寿山亲自选定陵址,确定建陵规制。次年动工,历时六年,役使军匠、工匠达三万余人。主要建筑有陵门、祾恩门、祾恩殿、明楼宝城、宝顶和地下宫殿。除明楼、宝顶外,其余建筑屡遭破坏。祾恩殿原面阔七间,清兵入关后被毁,乾隆五十年(1785年)修缮,改为五间,民国初年又遭火焚,仅存遗址。明楼为黄琉璃筒瓦重檐歇山顶,檐下榜额书“定陵”二字。四角及台阶都用巨石拼砌而成,枋、椽、斗栱也用石雕,加饰彩画,坚实美观。明楼内的石碑,额篆书“大明”二字,碑身刻“神宗显皇帝之陵”。两侧的宝城,为一圆形城墙,长约750米,砖砌。垛口仿永陵用花斑石垒砌,清时已毁。陵院内外,原建有宰牲亭、神库、神厨、朝房、神马房、神宫监等。地宫位于明楼的正后部,是陵墓的主要部分。1956年5月进行发掘,出土大量珍贵文物,揭开了地下宫殿之谜,为研究明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地下宫殿:定陵地宫是十三陵中唯一开挖的地宫(截至1997年)。在定陵明楼的正后部,距墓顶27米。总面积1195平方米,全部拱券式石结构,由前、中、后、左、右五个高大宽敞的殿堂联成。前、中殿为长方形甬道,后殿横在顶端。前、中、后三殿之间各有道石券门,其檐、椽、枋、脊、吻兽均为汉白玉雕成,檐下有空白石榜。券门下是两扇洁白的汉白玉门,高3.3米,宽1.8米,重约4吨。门扇上均横以青铜铸成的长方形大梁(称管扇),宽84厘米,厚30厘米,重约10吨。石门制作工整细致,设计科学合理。门内有顶门用的“自来石”,通高1.6米,两端刻莲瓣。前、中殿长58米,宽6米,高7.2米,全用“金砖”(大型方砖)铺地。中殿是陈设祭器的殿堂,内置帝、后的三个汉白玉石宝座及点长明灯用的青花云龙大瓷缸和黄琉璃五供。左右配殿为石拱券无梁建筑,长26米,宽6米,高7.1米,中有汉白玉垒起的棺床,棺床上面用“金砖”铺砌,中间有长方形孔穴,内填黄土,称“金井”。后殿为地宫中最大的殿,长30.1米,宽9.1米,高9.5米,地面用磨光花斑石(石+曼)砌,棺床中央放置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后的棺椁,三具棺椁周围放有玉料、梅瓶及装满随葬器物的红漆

新华网北京7月4日电(记者李京华 孙晓胜)明朝皇帝的视野没有越过长城,而当他们安葬在京郊天寿山南麓几百年后,这些早已远去的背影却吸引来全世界的注目。

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已做出决定,北京十三陵和南京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总称,位于北京市昌平天寿山麓。从1409年营建长陵到清顺治初年营建思陵,长达200多年间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陵。陵内计葬有皇帝13人、皇后23人、皇贵妃1人以及数十名殉葬皇妃。

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指导下,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区域的设置,早在战国中期就已出现。到了唐宋时期,出现了相对集中又各自独立的皇家陵园群落。而明十三陵的特点在于它第一次体现了中国皇家陵寝建筑群的整体性。每一位皇帝的陵墓虽有各自的享殿、明楼、宝城,但陵区之内,长陵神道成为一条贯穿各陵的“总神道”。共用的石牌坊、石刻群,加上各陵尊卑有序的布葬方式,使陵区的建筑紧密相联,形成了一个整体。

明十三陵自然环境具有青山环抱、明堂开阔、水流屈曲横过的特点,而各陵所在位置又都背山面水,处于左右护山的环抱之中。这一陵址位置的经营方式与建在平原之上的陵墓相比,其自然景观显得更为赏心悦目,更能显示皇帝陵寝肃穆庄严和恢宏的气势。

中国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说:“明十三陵建筑价值极高,长陵的楠木殿其规模是全国唯一的,石雕精湛,是明代建筑的实物历史。”

为保存十三陵独特的景观,近年来北京市已耗资1.7亿元对陵区进行大规模的拆迁整治。据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副主任聂友义介绍,预计在2008年前,还将斥资4亿元,完成7座残破陵寝的修复工作。

此次申报世界遗产得以成功主要在于十三陵良好的保存状态。在各陵中,仅定陵于1956年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他陵寝墓室建筑均保存完整。各陵陵前的神道,主神道的石牌坊、大红门、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龙凤门等主要建筑都保持原来的风貌。明朝时陵宫内外及神道两旁栽植的大量松柏,现在仍长势茂盛。陵区内的妃子坟、太监墓虽于清末时相继被垦辟为农田,但其地下墓室仍保存完好,地上陵寝建筑存有残垣断壁及部分石雕。

2002年8月,联合国遗产委员会官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李相海对明十三陵进行考察时认为,明十三陵代表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在世界某一文化领域内对建筑艺术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并能为一处已消逝的文明提供独特的见证。作为一种类型的建筑群,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阶段。

明十三陵的布局经营,在满足礼制功用的同时,与山川、水流等自然环境因素密切结合,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并对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清东陵、清西陵的建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完)(来源:新华网)

我给你把资料整合了一下

谁又描写人物的短篇故事啊列如:泥人张 快手刘 刷子李

北京天安门广场

位于北京市区中心.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44万平方米.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城楼坐落在广场的北端.五星红旗在广场上空高高飘扬.人民英雄纪念碑屹立在广场的中央.人民大会堂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在广场的东西两侧遥遥相对.和正阳门城楼矗立在广场的南部.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到这里参观.游览和摄影留念.国庆节的天安门广场.有成千上万盆五颜六色的鲜花和喷泉装点着.是广场一年中最美丽的时候.

地址: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

北京故宫博物馆

是明.清两朝的皇宫.俗名故宫.又叫紫禁城.现名故宫博物院.先后有24个皇帝在这里统治全国.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故宫有高墙环绕.城外还有宽52米的护城河(又名筒子河).高耸的宫墙里面.有各式宫室8704间.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城四方都有高大的城门楼.南面正门叫午门.北面名神武门.东边称东华门.西边为西华门.城的四角各有一座秀丽的角楼.整个建筑群按中轴线对称布局.层次分明.主体突出.按其布局可分外朝.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武英殿为两翼.是皇帝举行各种典礼和从事政治活动的场所.内延以乾清宫.交秦殿.坤宁宫为主体.另有养心殿.御花园.外东路及外西路等.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居住之处.外朝建筑雄伟壮观.气势磅礴,内廷建筑金碧辉煌.布局严谨.

地址: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

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

位于天安门东侧.曾是明.清两代皇室家庙.旧称太庙.是封建王朝皇室供奉祖宗牌位.年节大典祭祀先人的地方.是现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群之一.太庙呈南北方向的长方形.总建筑面积139650平方米.整个建筑布局颇具匠心.三层琉璃砖门.三层大殿.戟门.石桥南北排列在轴线上.再加上封闭的围墙.浓密的古柏.形成了庄严肃穆的气氛.耸峙在整个建筑群中心的是三座雄伟的宫殿.重檐庑殿顶的大殿.是这组建筑群的中心.现为首都职工教育培训.文化娱乐和科技与人才交流的活动中心.

地址:东城区天安门东侧

北京柳荫公园

柳荫公园占地19万平方米.水面7.33平方米.公园具有两个特色:一是柳树的品种多.数量大.共有数十个品种的柳树千余株,二是公园具有美丽的田园风光.公园的中部有留春岛.岛上建有柳荫亭.湖边还有爱莲亭.水月轩.湖石假山.亭廊码头.园内还建有春.夏.秋.冬四个景园.

地址:东城区黄寺大街甲8号

北京圆明园旅游区

座落在北京的西北部.始建于康熙48年(1709年).是清朝鼎盛时期兴建的帝王御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占地350公顷.它是我国建筑.园林艺术的杰作.被誉为[万园之园".

地址:海淀区清华西路28号

北京颐和园旅游区

位于北京的西北郊.原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行宫.园内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占地290.8公顷.其中水面约占四分之三.颐和园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典雅的园林艺术.精美的历史文物.成为闻名世界的皇家园林.

地址:海淀区新建宫门路19号

北京卧佛寺-樱桃沟

位于海淀区寿安山麓.与香山毗邻.卧佛寺因寺内的卧佛造像得名.距今已有1300余年.卧佛寺西北行约500米左右即为樱桃沟.这是一条外广内狭的幽静峡谷.两侧是秀挺峻拔的山峦.一条蜿蜒的溪水清澈见底.

地址:海淀区卧佛寺路北京植物园

北京八达岭长城

八达岭位于北京西北60公里处.东经116°65`.北纬40°25`.是峰峦叠嶂的军都山中的一个山口.明代<长安客话>说.[路从此分.四通八达.故名八达岭.是关山最高者".

八达岭这名.最早见于金代诗人刘迎的长诗<晚到八达岭下.达旦乃上>和<出八达岭>.元代.这里称[北口".是与南口相对而言.南口在北京北郊昌平县境内.从南口到北口.中间是一条40里长的峡谷.峡谷中有万里长城的著名关口[居庸关".这条峡谷因此得名叫[关沟".八达岭高踞关沟北端最高处.这里.两峰夹峙.一道中开.居高临下.形势极其险要.自八达岭下视居庸关.如建瓴.如窥井.[古人有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之说.八达岭山口的特殊地形.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一向驻以重兵把守.八达岭成为军事战略要地.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据<史记>记载和近年来文物工作者普查.都证明八达岭一带在战国时期筑有长城.而今仍见残墙.墩台遗存.其走向.与今明长城大体一致汉习记载:曾设军都.居庸两座关城.北魏<水经注>说:[居庸关在居庸界.故关名也.南则绝谷.垒石为关址.崇墉峻壁.非轻功可举--其水历山南.迳军都界--."因此.有专家认为汉置居庸关.关址在八达岭.[居庸"之名从何而来?是秦始皇筑长城.从南迁徙一批贫苦农民和囚徒.到军都山妫川小盆地定居.称为庸徒居处.汉武帝时.将妫川置居庸县(仿延庆).<水经注>所记载的关址地形地貌和山水流势.与八达岭的地理环境相同.

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曾在八达岭一带修筑长城.据<魏书世祖本纪>记载.北魏拓跋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在国都平城(今大同)以北.修筑长城.名叫[畿上塞围".东起上谷军都山(即八达岭一带).西至黄河岸.后来到北齐王朝天保六年(555年).又修筑长城.西起大同.经军都山东去.把长城延长到了海边.

八达岭长城在明朝重新修筑.明太祖朱元璋深知城墙在军事上的重要.当了皇帝后.即[高筑墙".设防备战.其时各州府县.也纷纷兴筑城池.朱元璋派大将军徐达.冯胜等率军在北方筑关制塞.修筑长城.加紧练兵屯田.以防元残余势力南侵.

1403年.明王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即位.1420年.他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朱棣决心统一中国.先后五次御驾亲征.大军深入蒙古高原.最远到达现在苏联境内的鄂嫩河附近.(1488年以后).才开始进行浩大而全面的修筑长城工程.经过270年的漫长岁月.先后共有18次大规模的修筑工程终于建成一道高墙.东起辽宁省的鸭绿江边.西止于甘肃省嘉峪关以西的布隆吉.这便是我们通常说的现在还能看到的万里长城.明长城全长14600多华里.经过我国北方七个省.市.自治区.无论从工程技术水平和设防的严密程度.都是以前的长城无法比拟的.在此意义上.可以这样说:我们今天看到的万里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连结于秦始皇时期.完善于明王朝.

明代万里长城.再不是单一的一道高墙.而是修筑成[层层布防"的纵深防御体系.重点地区还修筑了多道城墙.关隘.宁夏.陕西.山西.河北等地.都修筑了长城复线.山西设置的长城复线就有四条这多.在重要的交通军事要地.修筑多座关城和多道较短的墙.如雁门关的十里山谷.有28道石墙.可谓[寸土设障.步步为营".

八达岭是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见证.第一位帝王秦始皇东临碣石之后.从八达岭取道大同.再驾返咸阳.而肖太后巡幸.元太祖入关.元代皇帝每年两次往返北京和上都之间.明朝帝王北伐.清代天子亲征--八达岭都是必经之地.到于历代皇亲贵族.文人墨客吟诵八达岭的诗文更是数不胜数.最早留下诗章的是唐代诗人高适.他诗中写到[绝坡水连下.群山云共高".至于在那些民族纷争.金戈铁马的岁月.八达岭上更是上演过一幕幕恢宏的史剧.而今.旧中国的苦难.两千年的历史诸侯争霸.朝代更迭的往事.都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长城十万里.文化五十年.时代赋予了八达岭长城以新的使命.它像一座宝贵的历史丰碑.矗立在万山之巅.闪烁着中华民族文明和智慧的光彩.也现出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百折不挠的伟大品质和精神.它成为联系我国各族人民.海外侨胞.国际友人的友谊纽带.它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担任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的郭沫若同志提议修复八达岭长城.接待国内外游人.

清代以来.八达岭长城已日渐荒废.关城西边[北门锁钥"的城台.残毁过半,东边[居庸外镇"城墩摇摇欲坠,长城城墙的墙身.宇墙.垛口.墙台.敌楼等已是断壁残垣.作出修复的决定后.有关部门立即行动.尔后又曾进行多次修缮.

1961年.确定八达岭关城和城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在邓小平同志[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倡议下.古老雄关更换新颜.先后修复敌楼19座.城墙全长3741米.使游览总面积达到1.9万平米.1986年.八达岭被评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1987年.联合国接受万里长城为[世界文化遗产".1991年8月.八达岭作为万里长城的精华.在北京故宫博物馆.接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人类文化遗产证书.1991年12月.在珠海举行的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评选活动揭晓命名大会上(全国候选景点94个.回收有效选票48万张).八达岭因其景点著名.以37万张的绝对多票数.成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首.

八达岭长城驰名中外.誉满全球.它是万里长城向游人开放最早的地段.[不到长城非好汉".迄今.八达岭已接待中外游人一亿三千万.先后有尼克松.里根.撒切尔.戈尔巴乔夫.伊丽莎白.希思等372位外国首脑和众多的世界风云人物.登上八达岭观光游览.这种情况.在世界风光名胜景点中.实属罕见.八达岭长城给来访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无穷的回味.

八达岭长城.作为万里长城的精华.正以古老而年轻的雄姿.迎接慕名而至.纷至沓来的天下游人.登过长城的人.莫不叹为观止.

北京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总称.位于北京市西北约44公里处昌平区天寿山南麓.陵区面积达40多平方公里.从1409年营建长陵到清顺治初年营建思陵.长达200多年间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陵.陵内计葬有皇帝13人.皇后23人.皇贵妃1人以及数十名殉葬皇妃.十三陵是我国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古墓葬群.建筑雄伟.体系完整.历史悠久.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明朝崇尚[事如事生"的礼制.认为人后.灵魂犹在.还有饮食起居的需求.因此.这十三座皇帝的陵寝建筑比拟皇宫.显示了帝王的尊宠地位和君临天下的浩大气势.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指导下.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区域的设置.早在战国中期就已出现.到了唐宋时期.出现了相对集中又各自独立的皇家陵园群落.而明十三陵的特点在于它第一次体现了中国皇家陵寝建筑群的整体性.每一位皇帝的陵墓虽有各自的享殿.明楼.宝城.但陵区之内.长陵神道成为一条贯穿各陵的[总神道".共用的石牌坊.石刻群.加上各陵尊卑有序的布葬方式.使陵区的建筑紧密相联.形成了一个整体.

明十三陵自然环境具有青山环抱.明堂开阔.水流屈曲横过的特点.而各陵所在位置又都背山面水.处于左右护山的环抱之中.这一陵址位置的经营方式与建在平原之上的陵墓相比.其自然景观显得更为赏心悦目.更能显示皇帝陵寝肃穆庄严和恢宏的气势.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评价说:[明十三陵建筑价值极高.长陵的楠木殿其规模是全国唯一的.石雕精湛.明十三陵无论是从建筑形式.还是建筑结构.或建筑艺术上看.是明代建筑的实物历史."

来自德国的游客在定陵参观石雕

在各陵中.仅定陵于1956年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他陵寝墓室建筑均保存完整.各陵陵前的神道.主神道的石牌坊.大红门.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龙凤门等主要建筑都保持原来的风貌.明朝时陵宫内外及神道两旁栽植的大量松柏.现在仍长势茂盛.陵区内的妃子坟.太监墓虽于清末时相继被垦辟为农田.但其地下墓室仍保存完好.地上陵寝建筑存有残垣断壁及部分石雕.

2002年8月.联合国遗产委员会官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李相海对明十三陵进行考察时认为.明十三陵代表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在世界某一文化领域内对建筑艺术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并能为一处已消逝的文明提供独特的见证.作为一种类型的建筑群.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阶段.

明十三陵的布局经营.在满足礼制功用的同时.与山川.水流等自然环境因素密切结合.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并对清东陵.清西陵的建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各陵除面积大小.建筑繁简有异外.其建筑布局.规制等基本一样.平面均呈长方形.后面有圆形(或椭圆形)的宝城.建筑自石桥起.依次分列陵门.碑亭.祾恩门.祾恩殿.明楼.宝城等.各陵原设有[监".专司祭祀扫陵之事.现仅存德陵监监墙.陵区内还曾建有妃子墓七座.太监墓一座和行宫.苑囿等附属建筑.

十三陵以地面建筑宏伟的长陵和已发掘的地下宫殿定陵为最著称.整个陵区原来四周都有陵墙.正门开在南端.蟒山.虎峪嵯峨两侧.好似一龙一虎踞守大门.从明永乐七年(1409年)修建长陵起到清顺治元年(1644年)修建思陵止.二百多年间都被定为禁地.驻有陵卫.长陵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寝建筑.横恩殿亦称献殿.享殿.是长陵的主体建筑.是举行祭祖的重要场所.长陵被恩殿是我国最大的一座柄木殿堂.定陵是明神宗帝朱翊钧的陵寝.年号万历.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48年).陵园规制仿照长陵.定陵地宫已于1956年至1958年被科学发掘.现已修建成定陵地下博物馆.昭陵在明十三陵中位居第九.昭陵的建筑有其独特的地方.是明十三陵中地面建筑最完整且最具代表性的陵寝建筑.

十三陵于1957年成为北京市第一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与八达岭长城同列为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2003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7届会议将十三陵和南京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明清皇家陵寝分布于北京.河北.辽宁.安徽.江苏等地.是中国明清两朝皇帝陵寝建筑群.按照严格的等级规制营建.具有完整的地上.地下建筑体系.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建筑华美.工艺精细.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的丧葬制度.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其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并将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石牌坊:在十三陵神路最南端.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建.为汉白玉砌成.面阔五间.六柱十一楼.宽28.86米.坊高14米.夹柱石上雕刻麒麟.狮子.龙和怪兽.云腾浪涌.神态逼真.门上端额枋上雕刻的云纹.给人以柔美飘逸之感.这座晶莹光洁的牌坊是中国现存最大.最早的石坊建筑.

石像生:在十三陵大碑楼至龙凤门的神路两侧.有石兽二十四座(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各四.均二卧二立).石人十二座(武臣.文臣.勋臣各四).为明宣德十年(1435年)整修长陵.献陵时雕造.均用整块巨石琢成.

棂星门:俗称龙凤门.在十三陵石像群以北的神路上.是一座汉白玉石牌坊.门南向.三门并排.其间联以红色短垣.柱头的云板和异兽.构成门上的装饰.结构奇特.三门额枋中央.都有一颗石琢火珠.故又称火焰牌坊.

长 陵 棱 恩 殿

长陵:在天寿山主峰下.是明成祖朱棣和他皇后徐氏(十三陵中第一个入葬的人)的陵寝.为十三陵中最早和最大的一座.建成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整个陵园用围墙环绕.分为三个院落.包括陵门.神库.神厨.碑亭.祾恩门.祾恩殿.棂星门.宝城.明楼等(现部分建筑已不存).宝城砖砌.圆形.直径约340米.周长1公里多.上有垛口.形似城堡.内为高大的封土.封土下面就是地宫的位置.宝城南面中央有门.可沿磴道上达明楼.楼呈方形.四面辟券门.中贯十字形穹窿式天花.顶为黄筒瓦重檐歇山式.檐下榜额书[长陵"二字.楼正中有碑一座.额篆书[大明"二字.碑身刻[成祖文皇帝之陵".除陵园本身外.还有东西二坟.东坟在德陵馒头山南.西坟在定陵西北.坟内分别埋葬十六个为朱棣殉葬的宫妃.因其坟形如深井.故名东井.西井.祾恩殿:在长陵第二进院落内.即享殿.是祭陵时行祭祀典礼的处所.明嘉靖年始定此名.意谓感恩受福.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黄瓦红墙.重檐庑殿顶.坐落在绕以汉白玉护栏的高约3米的三层石台基上.面积1956平方米.殿内有十二根金丝楠木明柱.最大的直径1.17米.高14.3米.梁.柱.檩.椽.斗栱等构件.也用楠木制作.历时虽有五百余年.仍安固如初.这样宏伟的楠木建筑物.在中国已绝无仅有.

永陵:在长陵东南阳翠岭下.是明世宗和他三个皇后的陵寝.其规模不及长陵.但构造精美细致.陵为三进院落.享殿七间.两庑配殿各九间.明楼保存较完整.为十三陵之冠.墙垛用花斑石砌造.斗栱.飞椽.檐椽.额枋都为石雕.宝城垛口和两侧通道也用石砌.清初学者王源曾赞其[玓瓅磷磷烂烂.冰镜莹洁.纤尘不留.长陵莫逮".享殿现已不存.唯残基上留下一块陛石.上雕龙凤.剔透玲珑.栩栩如生.是明代宫殿雕石的杰作.

定陵:在长陵西南大峪山下.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朱翊钧和他两个皇后(孝端.孝靖)的陵寝.万历十一年(1583年)朱翊钧趁祭陵之便.带领文武官员.术士.钦天监等在天寿山亲自选定陵址.确定建陵规制.次年动工.历时六年.役使军匠.工匠达三万余人.主要建筑有陵门.祾恩门.祾恩殿.明楼宝城.宝顶和地下宫殿.除明楼.宝顶外.其余建筑屡遭破坏.祾恩殿原面阔七间.清兵入关后被毁.乾隆五十年(1785年)修缮.改为五间.民国初年又遭火焚.仅存遗址.明楼为黄琉璃筒瓦重檐歇山顶.檐下榜额书[定陵"二字.四角及台阶都用巨石拼砌而成.枋.椽.斗栱也用石雕.加饰彩画.坚实美观.明楼内的石碑.额篆书[大明"二字.碑身刻[神宗显皇帝之陵".两侧的宝城.为一圆形城墙.长约750米.砖砌.垛口仿永陵用花斑石垒砌.清时已毁.陵院内外.原建有宰牲亭.神库.神厨.朝房.神马房.神宫监等.地宫位于明楼的正后部.是陵墓的主要部分.1956年5月进行发掘.出土大量珍贵文物.揭开了地下宫殿之谜.为研究明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地下宫殿:定陵地宫是十三陵中唯一开挖的地宫(截至1997年).在定陵明楼的正后部.距墓顶27米.总面积1195平方米.全部拱券式石结构.由前.中.后.左.右五个高大宽敞的殿堂联成.前.中殿为长方形甬道.后殿横在顶端.前.中.后三殿之间各有道石券门.其檐.椽.枋.脊.吻兽均为汉白玉雕成.檐下有空白石榜.券门下是两扇洁白的汉白玉门.高3.3米.宽1.8米.重约4吨.门扇上均横以青铜铸成的长方形大梁(称管扇).宽84厘米.厚30厘米.重约10吨.石门制作工整细致.设计科学合理.门内有顶门用的[自来石".通高1.6米.两端刻莲瓣.前.中殿长58米.宽6米.高7.2米.全用[金砖"(大型方砖)铺地.中殿是陈设祭器的殿堂.内置帝.后的三个汉白玉石宝座及点长明灯用的青花云龙大瓷缸和黄琉璃五供.左右配殿为石拱券无梁建筑.长26米.宽6米.高7.1米.中有汉白玉垒起的棺床.棺床上面用[金砖"铺砌.中间有长方形孔穴.内填黄土.称[金井".后殿为地宫中最大的殿.长30.1米.宽9.1米.高9.5米.地面用磨光花斑石(石+曼)砌.棺床中央放置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后的棺椁.三具棺椁周围放有玉料.梅瓶及装满随葬器物的红漆木箱.

木艺的用途有哪些

我和快手刘

人人在童年,都是时间的富翁,胡乱挥霍也使不尽。有时呆在家里闷得慌,或者父亲嫌我太闹,打发我出去玩玩,我就不免要到离家很近的那个街口,去看快手刘变戏法。

快手刘是个撂地摆摊卖糖的胖大汉子。他有个随身背着的漆成绿色的小木箱,在哪儿摆摊就把木箱放在那儿。箱上架一条满是洞眼的横木板,洞眼插着一排排廉价而赤黄的棒糖。他变戏法是为了吸引孩子们来买糖,戏法十分简单,俗称“小碗扣球”。一块绢子似的黄布铺在地上,两只白瓷小茶碗,四只滴溜溜的大红玻璃球儿,就这再普通不过的三样道具,却叫他变得神出鬼没。他两只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动一下,嘿!四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边去了,难道这球儿是从地下钻过去的?他就这样把两只碗翻来翻去,一边叫天喊地,东指一下手,西吹一口气,好像真有什么看不见的神灵做他的帮手,四只小球忽来忽去,根本猜不到它们在哪里。这种戏法比舞台上的魔术难变,舞台只有一边对着观众,街头上的土戏法,前后左右围一圈人,人们的视线从四面八方射来,容易看出破绽。有一次,我亲眼瞧见他手指飞快地一动,把一只球儿塞在碗下边扣住,便禁不住大叫:“在右边那个碗底下哪,我看见了!”“你看见了?”快手刘明亮的大眼珠子朝我惊奇地一闪,跟着换了一种正经的神气对我说,“不会吧!你可得说准了。猜错就得买我的糖。”“行!我说准了!”我亲眼所见,所以一口咬定。自信使我的声音非常响亮。

谁知快手刘哈哈一笑,突然把右边的茶碗翻过来:“瞧吧,在哪儿呢?”咦,碗下边怎么什么也没有呢?只有碗口压在黄布上一道圆圆的印子。

难道球儿从地下钻进左边那个碗下边去了。快手刘好像知道我怎么猜想,伸手又把左边的茶碗掀开,同样什么也没有!球儿都飞了?只见他将两只空碗对口合在一起,举在头顶上,口呼一声:“来!”双手一摇茶碗,里面竟然哗哗响,打开碗一看,四只球儿居然又都出现在碗里边。怪,怪,怪!

四边围看的人发出一阵惊讶不已的啼嘘之声。

“怎么样,你输了吧!不过在我这儿输了决不罚钱,买块糖吃就行。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我臊得脸发烫烫,在众人的笑声里买了块棒糖,站在人圈后边去。从此我只站在后边看了,再不敢挤到前边去多嘴多舌。他的戏法,在我眼里真是无比神奇了。这人也是我童年真正钦佩的一个。

他那时不过40多岁吧,正当年壮,精饱神足,肉重肌沉,皓齿红唇,乌黑的眉毛像是用毛笔画上去的。他蹲在那里活像一只站立着的大白象。一边变戏法,一边卖糖,发亮而外突的眸子四处流盼,照应八方;满口不住说着逗人的笑话;一双胖胖的手,指肚滚圆,却转动灵活,那四个小球就在这双手里忽隐忽现。我当时有种奇想:他的手好像是双层的,小球时时藏在夹层里。唉,孩提时代的念头,现在不会再有了。

这双异常敏捷的手,大概就是他绰号“快手刘”的来历。他也这样称呼自己,以致在我们居住那一带无人不知他的大名。我童年的许多时光,就是在这最最简单又百看不厌的土戏法里,在这一直也不曾解开的谜阵中,在他这双神奇莫测、令人痴想不已的快手之间消磨掉的。他给了我多少好奇的快乐呢!

那些伴随着童年的种种人和事,总要随着童年的消逝而远去。我上中学后就不常见到快手刘了。只是路过那街口时,偶尔碰见他。他依旧那样兴冲冲的变“小碗扣球”,身旁摆着插满棒糖的小绿木箱。此时我已经是懂事的中学生了,不再会把他的手想象成双层的,却依然看不出半点破绽,身不由己地站在那里,饶有兴致地看上一阵子。我敢说,世界上再好的剧目,哪怕是易卜生和莎士比亚,也不能使我这样成百上千次看个不够。

我上高中是在外地。人一走,留在家乡的童年和少年就像合上的书。往昔美好的故事,亲切的人物,甜醉的情景,就像鲜活花瓣夹在书页里,再翻开都变成了干枯了的回忆。谁能使过去的一切复活?那去世的外婆,不知去向的挚友,妈妈乌黑的卷发,久已遗失的那些美丽的书,那跑丢了的蓝眼睛的小白猫……还有快手刘。

高中二年级的暑期,我回家度假。一天在离家不远的街口看见十多个孩子围着什么又喊又叫。走近一看,心中怦然一动,竟是快手刘!他依旧卖糖和变戏法,但人已经大变样子。10年不见,他好像度过了20年。模样接近了老汉。单是身旁摆着的那只木箱,就带些凄然的样子。它破损不堪,黑糊糊,粘腻腻,看不出一点先前那悦目的绿色。横板上插糖的洞孔,多年来给棒糖的竹棍捅大了,插在上边的棒糖东倒西歪。再看他,那肩上、背上、肚子上、臂上的肉都到哪儿去了呢,饱满的曲线没了,衣服下处处凸出尖尖的骨形来;脸盘仿佛小了一圈,眸子无光,更没有当初左顾右盼、流光四射的精神。这双手尤其使我动心——他分明换了一双手!

手背上青筋缕缕,污黑的指头上绕着一圈圈皱纹,好像吐尽了丝而皱缩下去的老蚕……于是,当年一切神秘的气氛和绝世的本领都从这双手上消失了。他抓着两只碗口已经碰得破破烂烂的茶碗,笨拙地翻来翻去;那四只小红球儿,一会儿没头没脑地撞在碗边上,一会儿从手里掉下来。他的手不灵了!孩子们叫起来:“球在那儿呢!”“在手里哪!”“指头中间夹着哪!”在这喊声里,他慌张,手就愈不灵,抖抖索索搞得他自己也不知道球儿都在哪里了。无怪乎四周的看客只是寥寥一些孩子。

“在他手心里,没错!决没在碗底下!”有个光脑袋的胖小子叫道。

我也清楚地看到,在快手刘扣过茶碗的时候,把地上的球儿取在手中。

这动作缓慢迟钝,失误就十分明显。孩子们吵着闹着叫快手刘张开手,快手刘的手却摸得紧紧的,朝孩子们尴尬地掬出笑容。这一笑,满脸皱纹都挤在一起,好像一个皱纸团。他几乎用请求的口气说:“是在碗里呢!我手里边什么也没有……”当年神气十足的快手刘哪会用这种口气说话?这些稚气又认真的孩子们偏偏不依不饶,非叫快手刘张开手不可。他哪能张手,手一张开,一切都完了。我真不愿意看见快手刘这一副狼狈的、惶惑的、无措的窘态。多么希望他像当年那次由于我自作聪明,揭他老底,迫使他亮出一个捉摸不透的绝招,小球突然不翼而飞,呼之即来。如果他再使一下那个绝招,叫这些不知轻重的孩子们领略一下名副其实的快手刘,瞠目结舌多好!但他老了,不再会有那花好月圆的岁月年华了。

我走进孩子们中间,手一指快手刘身旁的木箱说:“你们都说错了,球儿在这箱子上呢!”孩子们给我这突如其来的话弄得莫名其妙。都瞅那木箱,就在这时,我眼角瞥见快手刘用一种尽可能的快速度把手心里的小球塞到碗下边。

“球在哪儿呢?”孩子们问我。

快手刘笑呵呵翻开地上的茶碗说:“瞧,就在这儿哪!怎么样,你们说错了吧,买块糖吧,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孩子们给骗住了,再不喊闹。一两个孩子掏钱买糖,其余的一哄而散。

随后只剩下我和从窘境中脱出身来的快手刘,我一扭头,他正瞧我。他肯定不认识我。他皱着花白的眉毛,饱经风霜的脸和灰蒙蒙的眸子里充满疑问,显然他不明白,我这个陌生的青年何以要帮他一下。

生活中常见的正方体物品有哪些

木雕艺术的简称

木雕艺术

中国的木雕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期,距今7千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已出现木雕鱼。秦汉两代木雕工艺趋于成熟,绘画、雕刻技术精致完美。施彩木雕的出现,标志着古代木雕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我国的木雕艺术源远流长,发现的最早的木雕艺术品是在河姆渡出土的木雕鱼和辽宁新乐出土的木雕鸟。浙江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雕鱼,呈“T”字形,象手杖柄,柄上刻有横线、斜线和直线。另一件木雕鱼长11厘米、高3.5厘米,很象一条活泼的游鱼,是一件纯供欣赏的艺术品。当时没有金属工具,凭原始的动物骨、齿和硬质的石块来磨刻,制作的艰难程度可以想象。

商周时代,出现殷代王室的“六工”和周代的“八才”,说明木雕已经被纳入国家管理范围。遗留下来的木雕多为礼器,装饰方法已有施漆、镶嵌和雕花等多种。

春秋战国的木雕工艺分成了建筑装饰木雕、木俑、宗教造像、礼祭等不同的木雕行业。盛行漆绘木雕,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战国木雕女俑,俑体以长木削成,形体仅具轮廓大形,面貌、服饰皆为彩绘、鬓发整齐,是代表作品。

汉代墓葬出土了很多动物木雕,如牛、羊、马、狗、猪、鸡、鸭等,另外也有车、马、船、耳环等器物。俑的体态表情生动,有男女侍、人首兽身俑、说唱俑、仪仗俑、武士俑、骑马俑、生肖俑、动物俑、神兽俑、乐俑等。木材易腐烂,汉代以前的木雕流传至今非常不容易。

晋代以后出现木偶,蜚声中外的福建漳州布袋木偶“源于晋、兴于宋、盛于明”。隋代至五代时,木雕的佛、菩萨、罗汉等寺院造像最为引人注目。

唐宋以来,越来越多的木雕多用于殿堂楼阁、庙宇民居的建筑装饰。日用品上的雕刻更为丰富多彩。唐代是中国工艺技术大放光彩的时期,木雕工艺也日趋完美 。许多保存至今的木雕佛像,是中国古代艺术品中的杰作,具有造型凝练、刀法熟练流畅、线条清晰明快的工艺特点,成为当今海内外艺术市场上的“宠儿”。明清时代的木雕品题材,多见为生活风俗、神话故事,诸如吉庆有余、王谷丰登、龙凤呈祥、平安如意、松鹤延年等木雕作品,深受当时社会欢迎。

木雕种类纷繁复杂,归纳起来有四大种类:东阳木雕、东清黄杨木雕、福建龙眼木雕和广东金漆木雕。这四大流派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形成各自独特的工艺风格,享誉全国,东阳木雕涎生于宋代的浙江东阳,擅长雕刻,图案优美、结构精巧。清代乾隆年间,被称之“雕花之乡”的东阳 地区,竟有十多名工艺师被召进京城,修缮宫殿;乐清黄杨木雕从清代中期起就成为中国民间木雕工艺品之一,以雕小型黄杨木陈设品而闻名中外;明初有长乐人孔氏,利用天然疤痕树根进行雕刻,是福建龙眼木雕特有的传统工艺,被世人所重视;广东金漆木雕起源于唐代,它用樟木雕刻,再上漆贴金,金碧辉煌,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江苏木雕以其精湛的工艺,严谨的造型和细腻丰富的层次影响海内外,所雕作品如龙舟、楼图、笔筒,如意以及地屏插牌尤具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是木雕中的精品。

现在的古玩市场可以看到明清两代的宗教造像,建筑木构件上的木雕装饰,家具的雕刻等等。尤其是清代,木雕技术达到了高峰,许多木雕工艺品作坊还从民间走向官办,并相继形成浙江东阳、乐清、福建福州、莆田、泉州,台湾鹿港、大溪、三义,广东湖州、汕头,山东曲阜、云南剑川、江苏、湖北、上海、四川等许多地方色彩鲜明的民间木雕流派。其中浙江东阳、福建福州、广东潮州被称之为我国木雕三大产地。

东阳木雕起源于唐朝,宋代制作的木雕佛像已有娴熟的技艺。现藏于东阳市文化馆的的一尊的木雕罗汉像,是从倒塌了的北宋建隆二年所建的东阳南寺塔内发掘来出的。明朝东阳木雕已极具艺术风格和装饰特征,从雕刻佛像到亭台、楼阁、住宅、门窗等,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至今部分保存了下来的有明朝永乐年间建造的卢宅“肃雍堂”,它共有完整厅堂9幢、前后厅堂2200余楹、12座骑街牌坊,其中一座牌坊全部采用木结构,瓦檐、斗拱,木雕装饰极为精细,对称典雅。清乾隆时期东阳曾有四百人进京为故宫雕刻宫灯和陈设品。这时东阳木雕也逐渐步入百姓的日常生活,现在可以看到屏风、壁挂、樟木箱、首饰箱、橱箱、梳妆台、宫灯、火炉凳、家具等。

东阳木雕以樟木为主要材料,除此之外,还有紫椴、银杏、柚木、红木、水曲柳等。樟木材质细密,硬度适中,耐水湿,能避虫柱,为东阳木雕首选用材。东阳木雕注重实用与欣赏相结合,讲究中国画的笔意美,构图布局疏密得体,变化多端。有圆雕、浮雕、全雕、半雕之分。雕刻内容取材于古典文学名著,构图饱满,层次丰富,富有立体感。

福建木雕工艺比较有名。明末清初,长乐人孔氏,曾利用天然疤痕的树根进行雕刻,利用其自然生长形成的各种形状外观,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木雕作品。福建多密林,出产许多珍贵的木材,如红木金钱松、樟木、格木、檀香和尤眼等。福建龙眼木雕大多以圆雕为主。题材多为古典人物的老翁、仕女、仙佛、武士、大肚弥勒、普贤、寿星、铁拐李、观音、罗汉、渔翁、达摩等等。龙眼木雕要经过打坯、修光、磨光、漂净、凉干、染色、上漆、擦腊、装牙眼等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龙眼木雕在明代已发展,清代的龙眼木雕已由福州,扩大到莆田、惠安、泉州等地。龙眼木雕有三大流派,以陈天赐为代表的大坂流派,多以人物雕刻为主,作品神形兼备。仕女脸部圆润高雅,温柔可人;仙佛形态各异,衣纹飘动有致;武将富有气魄,盔甲花饰变化无穷。以柯庆元为代表的象圆流派,人物动态逼真,讲求面部神韵,衣纹柔软。动物类品种丰富。以王清清为代表的雁塔流派,其以漆器、建筑的花饰雕刻为主,擅透雕、薄雕及镶嵌,追求布局和透视,立体感强。刀法灵利,雕镂玲珑剔透。

潮洲木雕在广东东部潮安、潮阳、普宁、饶平、澄海为主要分布地区。作品题材繁多,主要材料为樟木、苦楝、杉木、酸枝、柚木等。雕刻手法大致为浮雕、通雕、圆雕、沉雕四种。作品构图饱满,布局合理,刀法明快。建筑装饰雕刻通常采用杉木,家具器物雕饰则多采有樟木。从雕刻形式上看,最常见的有“黑漆装金”,即先在雕刻物上以黑色的漆料,然后铺上金箔。“五彩装金”,即以大青绿或紫红或粉黄装彩,然后用金色烘托。“本色素雕”,即保持木之本色,不加油漆。潮洲金木雕出现在唐开元年间,唐代建造的潮洲开元寺的半拱即用金漆木雕装饰。到了明代,潮洲人重修开元寺时,建筑物上大量采用金木雕和神龛木雕,此外其禅门、窗棂刻人物花果、飞禽等,随处可见,技艺精湛,木雕“千佛塔”堪称神品。

黄杨木雕始于浙江乐清市,黄杨木雕以圆雕为主,制作过程有构思草图、塑制泥稿、选用木料、操作粗坯、镂雕实坯、精心修细、擦砂磨光、细刻发纹、打蜡光光、配合底座等。传统黄杨木雕题材是观音、罗汉、八仙等。黄杨木为常绿灌木,生长极慢,有“千年不大黄杨木”说法。所以黄杨木体积较小,很少直径半尺以上。黄杨木的质地坚韧,纹理细腻,色彩黄亮,比较珍贵。

江西余江木雕向以取材范围广泛,在明末就已出名,清末制作的佛教雕刻现在赢得了东南亚佛教信徒的青睐。在香港1998年秋季拍卖会上,一件余江佛龛成交价高达32万港币。清代的雕花木箱等在国内拍卖会上也常有不俗的拍绩。

云南剑川有“木雕之乡”之称。剑川木雕具有造型古朴典雅、构图完整、雕刻精细、油漆明亮四大特点。近年剑川木雕出现用大理石作为雕件的装饰。剑川木雕的古旧藏品在收藏市场上受到集藏界的青睐,尤其是明代古典红木精雕门窗。

海南椰雕用椰壳雕刻而成。早在唐代就有椰壳制品风行于世了。古用椰壳雕刻成茶具、酒具等。雕椰的手法大多自然古朴,有平面浮雕、立体浮雕、沉雕,造形大方,图案新颖。

台湾木雕 在台湾鹿港、大溪和三义等县街上到处都是木雕工艺品商店和木雕作坊,尤其是三义县近1公里的街道两旁的木雕商店多达300余家,有“木雕城”之称。

鹿港木雕以中国传统风格为主,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其题材以民间传说、戏曲人物、历史故事及佛、神、祖、仙,吉祥图案和文房清供、博古玩赏等等。风格与福建泉州雕刻大致相同。

大溪木雕常利用各类树木的虬根疤节为原料,利用木材本色和天然造型,随形设计,因材施艺,刀工、刀法随意性较强,以天然逼真取胜。 三义木雕在艺术上,有天然、抽象、传统、日本风格等等。其中又以福建木雕风格为主导。因为三义木雕商通常在福建等制成半成品,运至台湾精雕细刻成成品,以降低成本。

积木、豆腐?、木箱、围棋棋墩、正方体石块、方糖、墨水盒、石膏正方体、啤酒箱、魔方、色子等等还有很多。

用六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正方体。侧面和底面均为正方形的直平行六面体叫正方体,即棱长都相等的六面体,又称“立方体”“正六面体”。

扩展资料:

展开图

我们已经知道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一共有11种。

正方体有11种平面展开图,不可谓不多,那么,掌握这11种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

我们知道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相同的正方形.我们把6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排出可能的正方体的展开图的平面图形.一共有35种平面图形。

然后动手操作,把他们依此进行折叠,排除不能够折叠成为正方体的平面图形,保留能够折叠成正方体的平面图形,保留下来的图形就是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

通过折叠,右图的带彩色的11种平面图形能够折叠成为正方体,因此它们就是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正方体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