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木箱子-明代民间木箱子
1、买椟还珠
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
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
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
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
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
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
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以致于“喧宾夺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2、掩耳盗铃
春秋时期,有个贪婪而又愚蠢的人,自己不愿劳动,见到别人的财物,总要想办法弄到才心安。
有一天,他听说晋国世家赵氏灭掉了范氏,便急忙赶到范氏家去,想趁乱捞点儿油水。谁知范氏家所有值钱的东西都被洗劫一空,他好不懊恼,真后悔白跑这一趟。
突然,他发现院中柴堆里露出一片亮光,便走过去,扒开横七八的柴火一看,原来是一口大钟。他仔细审视了一番,断定这口大钟是用上等的黄铜做成的,不禁喜出望外,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
他迫不及待地去背钟,可是那钟又大又高,沉甸甸的,不要说背了,连移动一下都不可能。
眼看快到手的东西不能据为己有,他急得团团转。就在这时,他在院墙脚看见了一把大铁锤,心里顿时有了主意,高兴地自语道:“真是天助我也。”
他忙不迭地抡起铁锤,想狠地割大钟砸下去,想把大钟砸成碎块,然后再用麻袋装回去。可是,大钟发出的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并且,那“嗡嗡嗡”的余音久久地在院子上空回荡,把他的耳朵都要震聋了。
他很害怕别人听见了钟声会跑来抢他的钟,就赶快用双手紧紧捂住自己的耳朵。于是,他听不见钟声了。
他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一定听不见,就放心大胆砸起钟来。每砸一下,都要用双手括住耳朵,待钟声响过后,才松开手再砸。这样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3、此地无银三百两
古时候有个叫张三的人,他每天兢兢业业,辛勤劳作,好不容易才攒下了三百两银子。他心里很高兴,但同时又很担心,总怕有人把他的钱偷走。
思前想后,张三找来一个大箱子,把三百两银子锁在箱子里,然后又在房屋后面的空地挖了个坑,把箱子深深地埋在了地下。
做完这些,张三放下心来,准备回去休息了。可是临走前,他看了一眼埋箱子的地方,又担心起来,怕有人不小心把箱子挖出来。
于是他一拍脑袋,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赶紧摸出一张纸,在上面写:“此地无银三百两。”写完将纸条贴在墙角,这才安心地走了。
张三的反常举动被隔壁的王二看到了。王二觉得好奇,就趁张三睡觉时溜到他家屋后,借着月光看到了那张纸条。王二一下明白过来,于是把箱子挖出来,偷走了银子。
看着白花花的银子,王二心里激动极了。但他也害怕被张三发现,就赶紧把坑重新填好。想了想,他也取了一张纸过来,写上“隔壁王二不曾偷”,然后照样贴在了墙角。
第二天早上,张三起床后到屋后去看银子,突然发现银子不见了。看到王二贴的纸条后,也一下明白过来:自己的银子被王二偷走了!
红木起源:“压舱木”是红木最初的来源吗
1971年,山东考古专家从鲁荒王(朱元璋第十子)陵墓中发掘出土了一件戗金云龙纹朱漆顶箱,此消息一出,很快轰动考古界。为何呢?这件戗金云龙朱漆顶箱与九旒冕,被称为鲁荒王陵墓中最有价值的两件宝物,尤为稀世罕见,填补了中国文物界的空白。
这件宝物出土后,受到国家文物组高度重视,随后箱子收藏于山东博物馆,成为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三件国宝级文物之一。
戗金云龙纹朱漆顶箱,价值不可估量,体现有三:
其一:制作工艺推动了现代戗金技术的发展。
戗金技法是漆画技艺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表现技法,但是它在百年前战火中消失。现代艺术家寻找此技法的实物作品,多年寻而未得。此箱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一技法的空缺。此箱为明朱作品,其花纹与戗金技术,都是明代高超水平。
其二:解决了历史谜题,明初已存在减金铁件。
据史料载,元代已有减金铁件技术,明代更在其基础上发展并且技艺更加精湛,但专家也无法完全确定元代是否真存在减金铁件,而戗金云龙纹朱漆顶箱的出现,既解决所有技术困惑,又证明减金铁件在明初已达到较高水平。
其三:填补了我国考古界关于明代家具出土的空白。
此箱作为明代家具,展示了明初王公贵族的尊贵身份。在制作上没有偷工减料、华而不实情况,是一件实用性家具,并不缺少重量。与箱子出土的还有4张镶石面木桌、1张朱漆翘头案、4张朱漆长方桌等,共同填补了我国家具随葬的空白。
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件国宝的艺术价值~~~
戗金云龙纹朱漆顶箱,材质是用木胎打制而成,高61.5厘米,宽58.5厘米,箱板厚1厘米。箱内有3层,中间是套斗,下面有抽屉,抽屉里放置了弁、冕、袍、靴等随葬品。
箱子顶部与四个侧面均以团龙纹作为装饰,箱边是忍冬纹。团龙纹在古代是神灵和帝王天子的化身,可以呼风唤雨、腾云驾雾,由此展现皇家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威严。
箱子的活页、穿鼻和锁钥等金属配件,采用减金铁件,并配以云龙纹。而所谓的减金工艺,就是在铁器上錾出阴纹,将金丝锤上,以营造出金铁相映、富贵豪华的绚烂美感。
现在看一看戗金技艺:整个箱面涂的是朱漆,箱里为黑漆,表面以戗金为纹。所谓的戗金技法,就是在干到适度的朱漆上用勾刀划刻出各种花纹,然后在低陷的花纹内打金胶,再把金箔粘进去,以形成闪耀夺目的金色花纹。
而戗金技术须得熟练,工匠们运刀迅疾、刚劲有力,这才是明初戗金工艺的典范,据说戗金技法在元代已经盛行。此箱的减金铁件工艺是从元代减金发展而来,这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是明代最早的减金铁件。
戗金云龙纹朱漆顶箱,其尊贵之处就在于戗金云龙纹,并以此来命名。
在古代,戗金与龙纹都是王公贵族的专利,普通老百姓无论有多富有,都不能用这两种工艺来装饰箱子的,说明此类箱子只能源于皇室贵胄。
再回到箱子的功能来看。
古代的箱与与我们现代意义的箱子无异,都是收纳衣物之用,古代还有车厢之说。而箱子作为盛发衣物的工具,在我国已有上千年历史,中国最早的箱子实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
建国后,考古专家在河南信阳一战国墓中,出土了一件衣箱,其形制与顶箱大致相同,只是箱盖弧形状,上面彩绘了扶桑、太阳、神兽、蛇和人物等图案,箱盖有“紫锦之衣”字样,箱边有4个把手以供人搬抬和捆绑之用。
因而,战国时期就有了箱子的雏形,到隋唐就与我们今天箱子相差无几了。隋唐之后的千年里,箱子样式也没啥变化,都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四边棱角还设计有铁片等包镶,以增加箱的耐用性。
戗金云龙纹朱漆顶箱,其工艺水平已到极致。不知为何,看到这样的箱子,就觉得时代的烟云越来越向我们靠近,如此接地气又非常真实,大家认为呢?
(文中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明代的北京木器家具街有哪些有名的店铺?
确实有一种说法是明朝初年的郑和下西洋,返回时在途经东南亚等国时,砍伐了当地的交趾黄檀作为垫船木来给货船压重,由此带回了红酸枝。确实有大量史料如此记载,郑和下西洋可能带回来了一些红酸枝,但没有特别充足的史料证明,而且从明代宫廷家具的发展上看,红木也没有发展起来,因为明代的大部分宫廷家具我们今天看大部分都是柴木做胎。
但是主要的原因是社会的需要,在宫廷未得到垂青的红木相反在民间得到了兴盛发展。明末时期,江浙一带由于手工作坊和大量海外贸易的发展,促使其成了联通海内外的商品集散地。伴随着大量商品的涌入,红木也姗姗而来。与此同时,江南地区经京杭大运河向北方运送物资,在众多的物资当中就有了红木的身影,红木也因此逐渐在全国流行。加上当时生产力的增强,手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也为红木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另外,江南文人的参与制作也促进了红木家具的发展,明朝由于宦官专权、官场黑暗,导致相当一大批江南的文人雅士,仕途不得志,闲居乡边,这种原因,也造成了文人参与了家具的设计和制作,托物言志,寄情于物,所以明代的家具一般都文人气很足。
谢谢
古代哪个朝代有皮制箱子?
从明代末年起,在前门外的鲁班馆和大市街上就有木匠开办木器作坊,到清末民初时,大小木器家具铺达30多家,因此被称为"木器家具街"。这些木器家具铺有的专营硬木家具,有的专营榆木擦漆家具。龙顺成是这些木器家具铺中最享有盛名。
清代同治初年(1862年),一个姓王的木匠开办了龙顺成木器家具店,并将其店铺命名为"龙顺木器家具铺",后来因为有姓吴的和姓傅的两家人入了股而改名为"龙顺成木器家具铺。"自从吸收吴、傅两家入股后,龙顺成的生意开始兴旺起来,职工从原来三四个人增至十五六个人。生产和经营的品种增加了八仙桌、六仙桌、三屉桌、架几案、条案、厨柜、钱柜、立柜、连三、方凳、条凳、官帽椅子、罗圈椅子、箱子等。龙顺成生产的各式木器家具,均选用精良木材,工艺十分讲究,造型美观大方,坚固耐用,油漆光泽鲜亮,受到了用户的一致好评。
龙顺成生产的木器家具主要用的是榆木,辅料是枣木、椴木、柳木。制作家具的第一道工序是干燥木料,分风干、烘干两个过程。首先要把原木切成一定尺寸的板木块,并交错地堆码在院里,自然风干1年。把风干后的木料,码放进火洞中,下燃锯末,一次烧15天,共烘烤3次。经过风干和烘干,木料的水分少了,这样做成的木器就不会开榫、裂口。
龙顺成的木工,都是本铺的学徒,但后进铺的师弟必须要服从先进铺的师哥的管理。木工不论是已学成的还是正在学习的,在做木工时都必须对一件木器的制作负责到底。做成之后,经验老道的工头要进行检验,他们只要一捡一摔,从响声中,就能判断出商品是否合格。不合格的会让负责人重新修理直到合格为止。每做成一件产品,都要在木器的下面或背面的合适位置标上各自工号,以便以后出现问题,能找到负责人及时修理。
木工制作完毕后还要上漆。上漆的工序是这样的,先用刷子蘸沸水刷洗白茬产品一次,经日晒风干后,再用砂纸打光。在上漆前,先上一道桐油,使油渗入木中,经过一个月的风干,再上三道漆,即"一油三漆"。第一道桐油可以把漆和木材紧紧地胶粘在一起了。这样做成的桌椅等产品,颜色鲜艳,防潮湿,不怕热水烫,越使用越光亮好看。
龙顺成的产品,一般都在明显处如桌腿、柜左侧等地方标示出"龙顺成"3个字作为永久标记。
龙顺成还为顾客提供售后服务,即在使用3年内除去使用不当外,像木器出现了掉漆、虫蛀、裂缝、褪色等质量,都负责保修、保换,不收任何费用,这些事宜在进行商品买卖时就由一张保单说明了。
龙顺成规定掌柜、二掌柜、写账先生、工头,除每月拿固定月薪外,年终还可根据经营情况分到红利。这样,大大地调动了这些人的积极性。
东家通过他们控制铺中的伙计、生产工人和学徒。龙顺成的工人都是河北省深县、武邑、饶阳、枣强等县人,都很吃苦耐劳。要想进龙顺成当学徒,首先得要由人引见,还要有铺保,立字据。字据上写明"逃跑、病等一切与本铺无关,家长要赔偿学徒的饭钱。不遵守铺规,随时辞退"等。
龙顺成的学徒期限是3年,期间没有工钱,只管饭吃,穿用的衣物自理。年终时才能得到掌柜赏赐块儿八毛钱。学徒们的日子过得很辛苦,从早6点到晚6点,有时晚上还得连夜干,每天都干十四五个小时,一年休假的日子只有五月初五、八月十五各放1天,春节放6天,正月初六又开始干,起先两天是些零活,到初八就大干了。
木工吃的也很差,一月三餐都是窝窝头、二米饭、咸菜。偶尔才吃一次菠菜汤或白菜汤。改善伙食的时候也有,初二、十六一般有肉。可是说是给木工吃肉,事实上是那些掌柜、工头、写帐先生乘机大吃大喝,工人们饭菜里的肉少之又少。
1945年,市场上出现了各种省工省料的新式家具,龙顺成的榆木擦漆家具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生意大不如从前了。
北平解放后,1956年龙顺成参加了公私合营。1958年,龙顺成与原木器街的其他35家合并在一起,统称"龙顺成桌椅铺"。1963年迁至永定门外大街,主要生产经营仿明式木器家具。比较有名的有红木珐琅圆绣墩、花梨石面六角花台、花梨石面圆花台、红木套器几、红木二屉三节柜等产品。这些产品受到了国内外用户的赞赏与欢迎。
明代民间广泛盛行的百戏杂技有哪些
湖北省博物馆收藏有从明梁庄王夫妇合葬墓出土的漆箱残件,该箱的皮面已朽,仅余部分木衬。梁庄王王妃于景泰二年(1450),故此箱的年代下限为明代中期。其铜饰件的样式与万乾堂所藏的一件朱漆官用皮箱几无二致,从而为揭开此类器物的身份之谜做了无言的佐证。
水楠木分布地
(一)飞叉
飞叉是一项民间杂技,旧时迎神赛会,常用此开道。叉头雪亮,并装有铁片圆环,舞弄时不用手,而使之在臂、腿、肩、背等处滚动,或抛掷空中,然后接住。花样甚多,动作朴实厚,活泼利落。如果在叉两头缠上布条,浸油点火,娘灯表演,则称“火叉”。
(二)中幡
中幡是在一根碗口粗细、三丈长的大竹竿顶上,装上三面小旗,中间是一幅绸缎长幅,上面绣以象征吉利的语句或图画,两边垂着流苏,上面点缀着一些小铃。演员将中糯舞弄飞转、或者向上抛起,用肘部、肩背、前额、下巴甚至尾骶骨部都能稳稳接住,而中播始终不倒。舞弄时,幅幅飘展,铃声丁当。
(三)耍花坛
耍花坛是杂技节目。演员将各种大小不等的瓷制花坛、大缸或酒舞,轮番用头顶、手抛、脚踢、臂滚等动作,使之翻滚旋转,动作准确稳妥,表演朴实大方。
(四)双石
双石是-一种举重表演、道具是一根竹.,两端装有圆形石块,故称“双石”。演员除了舞弄石担外,还能仰卧地上,双手双脚各托起一副石担,由几位演员在石担上叠罗汉和拿顶,人称“千斤石”。
(五)杠子
杠子即单杠,原是一种民间体育活动,由于演员的创造,发展成为技巧性很高的杂技项目。杠子一般为木制,过去在两端刻有龙头,所以北方称杠子为“盘龙之术”。民间则有练杠子的团体,称为“盘龙会”或“杠子会”。每逢喜庆或节日,在大车上设木架,横缚木杠,人在上面表演各种动作。
明代官皮箱与清代官皮箱工艺上有什么不同
楠木,又写作柟木、木丹 木。据《博物要览》记载:“楠木有三种,一曰香楠、二曰金丝楠、三曰水楠。南方者多香楠,木微紫而清香,纹美。金丝者出川涧中,木纹有金丝,向明视之,闪烁可爱。楠木之至美者,向阳处或结成人物山水之纹。水楠色清而木质甚松,如水杨,惟可做桌、凳之类。”晚明谢在杭《五杂俎》提到:楠木生楚蜀者,深山穷谷不知年岁,百丈之干,半埋沙土,故截以为棺,谓之沙板。佳板解之中有纹理,坚如铁石。试之者,以署月做盒,盛生肉经数宿启之,色不变也。
历史上,楠、樟、梓、木周 并称为四大名木,而楠木被冠以其首,足见人们对楠木喜爱程度有多高。皇家更是将楠木作为御用之材,明代宫殿及城楼、寺庙等重要建筑,其栋梁必用楠木。以故明代采办楠木的官吏络绎于途。至清代楠木上品金丝楠木曰亦难求。康熙初年,也曾派官员往南方诸省采办过楠木,由于耗资过多,康熙此举太奢,劳民伤财,无裨国事,遂改用满州黄松,大殿之木柱则以外包楠木拼接而成。
北京故宫及现存上乘古建多为楠木构筑。如文渊阁、乐寿堂、太和殿、长陵等重要建筑都有楠木装修及家具,并常与紫檀配合使用。如明十三陵中,建成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明成祖朱棣的长陵棱恩殿,占地1956平方米,全殿由60根直径1.17米、高14.30米的金丝楠木巨柱支承,黄瓦红墙,垂檐庑殿顶,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建筑大殿之一。清康熙时修建的承德避暑山庄的主殿——“澹泊敬诚”殿,也是一座著名的楠木大殿。还有清西陵道光帝的慕陵隆恩殿、配殿建筑木构架均为楠木,并以精巧的雕工技艺雕刻出1318条形态各异的蟠龙和游龙。慕陵殿宇的楠木雕刻已突破了其他清陵油饰彩绘作法,采用在原木上以蜡涂烫,壮美绝伦。
楠木的名声在外,民间也深知其贵,《红楼梦》中秦可卿的楠木棺材,有“一千两银子只怕无处买”的记述。在现代,援外的中式园林建筑营造时,美、英、法、德和瑞士等国也指定要用楠木。
在我国传统木构建筑以及内部装修中所用木材,为何尤以楠木为尊贵?其实,还是在于楠木无可替代的材质。楠木树干高大,圆满笔直,树高可达40米,直径可达1.5米,极适于做建筑栋梁之材和造船;况且楠木加工容易,木材密度适中,木性稳定,不开裂、不变形,极为耐腐;还有楠木色浅,黄褐色,纹理细腻,有美丽的光泽,质地温润柔和,有淡淡的香味。同样是优良的建筑用材,松木与楠木相比,缺点是容易开裂,密度略轻,有较多的树脂,也就是没有楠木干净、清洁和文雅,这一点很致命。一位专家曾开玩笑说:“皇帝老儿坐在金銮殿上,总不希望大殿上面‘啪’掉下一块‘松油子’粘自己帽子上了,掸都掸不掉。”除了宫殿,皇家藏书楼,还有金漆宝座的木胎都要选用上好楠木。
明代文献里常常提到,楠木为做家具的良材。常被用来制作箱子、柜子和书架,也可用来装饰柜门或制作文房用具。此外,楠木尤多“满面葡萄”的结瘿,其花纹细密瑰丽,精美异常。明式家具中用在显著部位的瘿木,多数为这类楠木瘿子。《格物要论》:“骰柏楠木出西蜀马湖府,纹理纵横不直,中有山水人物等花者价高,四川亦难得,又谓之股子柏楠,今俗云斗柏楠。”
视质地和纹理的不同,业内对楠木有如称呼:金丝楠、豆瓣楠、香楠、龙胆楠。世人皆知会产生一种迷人的光泽的金丝楠为最贵。
按照国标GB/T16734-1997《中国主要木材名称》的明确规定,楠木主指樟科Lauraceae的桢楠属Phoebe Nees(陈嵘《中国树木分类学》归为雅楠属;《中国植物志》归为楠(木)属)的树种。桢楠属树种在中国约有34种,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尤以西南最常见。其中,以成都平原产的桢楠最为有名,但在木材特征上往往不易与其他楠木树种区别开来。
隶桢楠属的桢楠Phoebe zhennan,为常绿大乔木,高达40米,胸径可达1.5米。产于四川、贵州、湖北和福建。桢楠树干高大,通直圆满,出材率极高;木材黄褐色带绿,心边材区别不明显;有光泽;新切面有香气,易消失;滋味微苦。管孔略少;略小至中,肉眼下略见。木材纹理斜或交错;结构甚细,均匀;重量、硬度及强度中,气干密度0.61g/cm3;干缩小。干燥状况颇佳,微有翘裂现象;干后尺寸稳定;性耐磨;切削容易,切面光滑,板面美观,油漆后更加光亮。木材的光泽很强(特别是在刨片时有明显的亮点,有人据此称为金丝楠)。本种木材最为四川群众所喜用,其评价为该省所有阔叶树材之冠。在四川用于各种家具、工具、乐器、房屋、装修、车船的优良用材。
隶桢楠属的紫楠Phoebe sheareri,陈嵘《中国树木分类学》称南京名其“金丝楠”,据县志载:曾生长于南京钟山(中山陵所在地),后明代建都于此,多采此木建宫殿及王公府邸,遂绝迹。紫楠为小乔木或有时为大乔木,生长较慢,高可达20m,胸径可达1m。根茎叶可提炼芳香油,种子可榨油。分布于华东、中南及西南。
60年代,植物学界又从紫楠中分离出一个新树种,浙江楠Phoebe chekiangensis,浙江楠分布窗,限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部分地区,生长速度快于紫楠。浙江楠为常绿乔木,高约20m,胸径可达0.5m。木材细密、纹理交错,纵切面光滑美观,耐腐耐磨。为国家三级保护树种。
陈嵘《中国树木分类学》中紫楠别名“金丝楠”的说法一直被沿用。近来木材学上有研究报道“金丝楠”指的是桢楠属中的桢楠,但尚未有象《红木》国标一样,通过对古今用材的比较研究,而制定出严格的“金丝楠”木材的鉴定标准。
近年,在北京等老城市旧房改造,和三峡地区大拆迁过程中,一些楠木拆房老料在市场上流通,其中一些“金丝楠”惊现于世,并且价格不菲,每方逾数万,而普通楠木料价格只及其十分之一。随之,还有一批巴蜀风格浓郁的楠木门窗、隔扇、古旧家具出现在市场上。
但要提醒消费者注意的是,普通楠木,即业内所说的“水楠”的新锯木料切面,在光线反射下也能看到点点金丝闪烁,有些商家以此称新伐的楠木为“新金丝楠”,而高价出售。其实,“金丝楠”木纹中的结晶明显多于普通楠木,在适当角度下观看,可见强烈光线反射,光亮而璀璨,淡雅的香气也略浓于普通楠木,长时间放置后,“金丝楠”木面会变暗,颜色发黑、灰、绿,金丝也不易看到了。
还有,同属于樟科的润楠属Machilus Nees的很多树种的木材与桢楠属的木材,在树木形态、树皮和木材的构造、用途上都相近,往往不正确地统称为楠木。在商业上,为牟取暴利,有将木材质量较次的润楠冒充更优质的桢楠的现象。两属区别在于:润楠属树种树皮内石细胞多而明显,且有白色纤毛可见;木材在宏观上区别很难,但在微观上可以通过显微鉴定相区分。
明代官皮箱与清代官皮箱工艺上基本没有什么不同。
官皮箱并非官用,亦不是皮制,乃是指一种体型稍大的梳妆箱,一般由箱体、箱盖和箱座组成,箱体前有两扇门,内设抽屉若干,箱盖和箱体有扣合,门前有面叶拍子,两侧安提手,上有空盖的木制箱具。根据考证,古代几乎每家每户都拥有官皮箱,官皮箱应为日常用物,而且从不少官皮箱内藏铜镜镜支来看,官皮箱主要是妇女所使用的梳妆奁笼,可以说官皮箱也是清末支镜箱的前身。又据大部分官皮箱都的拍子、锁鼻,有些还有夹层、暗室来看,官皮箱还具有一定保藏贵重物品的功用。
官皮箱有大有小,大的有尺半高,小的有拳头大小,常见的长30厘米、宽20厘米、高30厘米,顶上有盖
官皮箱是明清时期比较流行的家居实用器物,一般用于盛装贵重物品或文房用具,可放置文件、账册、契约或珍贵细软物品,又由于其携带方便,常用于官员巡视出游之用,故北京匠师俗称“官皮箱”。还有的在箱盖里面装上镜子,即为“梳妆匣”或“梳妆箱”,有的用于存贮文具,则为“文具箱”,可以说官皮箱是男女老少皆宜的一个家具品种。
明清官皮箱做工多精巧考究,为了美观,一般在里面抽屉面上是看不到明榫的,箱子上的铜件制作精巧,整个箱子看上去精美绝伦。官皮箱的造型和装饰随着其主人的经济地位的审美趣味的不同而有着相当大的区别,如大漆满饰立粉彩绘的华丽雍容,饰以镶嵌或满雕花纹的玲珑可爱,也有不加雕琢的。
官皮箱传世较多,紫檀的多见,但黄花梨质地的很少见,甚为珍贵。这是因为如果用黄花梨材质,那最好所有的板面都用一块独板制成,即使是拼板也尽量要找花纹色彩相近的,这样做出来的箱子才堪称精品。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